真实性、全局观与信仰的基因

来源 :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ka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各地出版了不少湘江战役题材的作品,漓江出版社和掌阅科技联合推出的纪实文学作品《重生——湘江战役失散红军记忆》是其中较为优秀的一部。那么,与同题材图书相比,这部作品究竟好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重生——湘江战役失散红军记忆》是作者李时新历经40年追踪采访历史当事人的亲历、亲见、亲闻,在大量第一手材料基础上,厚积薄发写作的具有极大真实性的纪实文学作品。
  湘江战役距离今天已经80多年,李时新所聚焦的湘江战役失散红军已经全部“归队”,化成了默默青山、悠悠流水。既然这些作品的传主已经永远沉默,那么,李时新从哪里获得他的第一手材料呢?虽然李时新从2016年开始写作《重生——湘江战役失散红军记忆》,但他从1979年就开始了资料的收集、当事人的采访、历史现场的调查,《重生——湘江战役失散红军记忆》是以他将近40年积累的采访记录、历史资料、传奇故事为基础写作的。采访记录有时间、有地点、有图片、有真相。
  其次,《重生——湘江战役失散红军记忆》是作者李时新历经40年对湘江战役的追踪研究,通过研读大量历史文献,深耕细作撰写的具有历史全局观的纪实文学作品。作为一个资深的纪实文学写作者,李时新通过研读大量历史文献,尽最大可能接近歷史真实:不仅是细节意义上的真实,而且是历史意义上的真实。该书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核心部分是作者通过采访历史当事人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补充部分是作者多年收集的同行人士采访的相关题材资料;参照部分是早已公开出版的历史见证人的回忆录等相关历史文献。三个部分的组合,使该书成为历史全局、历史现场与历史细节融会贯通的纪实作品。
  再次,最值得推崇的是作者在长期采访、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所获得的认知体验。这个认知体验就是作者在前言以及正文中反复提到的采访印象:
  绝大多数失散红军,不论曾经是官还是兵,他们几乎都出身农民。但一加入了红军,在红军这座火红熔炉中淬火锤炼,就已经具有了中国小农经济传统农民所没有的特质,即红军特质:除了军事技能,他们具有了信仰、理想、信念、政治理论素质、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这些红军特质因入伍时间长短而程度不同,军龄越长,越丰富深厚,水平越高,越坚定执着,这在采访中一再得到证实。
  这段文字来自李时新多年追踪采访失散红军的重要体验。要知道,李时新采访的不是那些最后抵达了延安的红军将士,而是在湘江战役中因为负伤掉队留在了桂北大地的失散红军。这些失散红军本来都是农民,失散之后又回归农民。只不过由江西、福建农民变成了广西农民,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桂北农村,成为地地道道的桂北农民。如果不对这些农民进行深度采访,这些已经完全本土化了的农民与原住民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正是因为没有区别,李时新的发现才特别可贵。因为,这里牵涉到红军之所以能够突破湘江,长征之所以能够胜利,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奥秘。
  在讲述失散红军邓炳彪的故事时,李时新强调:“邓炳彪思绪最先进入的不是1934年,而是1928年;最先讲的不是自己的经历,而是方志敏的故事。” 这里,李时新实际上涉及一个问题,即这些青少年阶段就参加红军的农民,在红军的队伍里,经过了一场灵魂的洗礼。如刘华连,他的红军军龄只有3个月,但红色的基因,已经深入这些失散红军的灵魂之中,用李时新的话说就是:“信仰、信念、理想的青春印记已烙进了他们的大脑沟回,深入了他们的骨髓,身躯里始终奔涌着红色军人的热血,思想上、精神上始终都大步走在已离他们远去的红军军阵队列。”
  这个认知、印象,及对信仰基因的发现,可以说是《重生——湘江战役失散红军记忆》这部纪实文学作品的灵魂。作品因为有这个灵魂,所以能够从诸多相关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院长
其他文献
在孩提与少年时代,阅读不仅是我主要的消遣,也是打开世界的一把钥匙。阅读宣告了我的未来:我在一些小说的女主人公身上预感到了自己的命运。在青春的苦闷日子里,阅读拯救了我,使我免于孤独。再之后,阅读帮我开阔眼界,增加阅历,更好地理解我作为人的处境以及我作为作家写作的意义。今天,我的人生接近尾声,事业大局已定,尽管我的生活还要持续,但再也没有一本书会让我恍然大悟,醍醐灌顶了。然而我仍然在读书,手不释卷:早
期刊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要为我所用保健康,还要承担起把祖先留下的文明世代传承下去的责任。  传承中医药文化知识,首先要从娃娃抓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知识启蒙系列》(以下简称《系列》)就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为儿童和青少年策划的看得明白、读得懂的一套启蒙读物,邀请李江山、阳玉涓、高希言、翟双庆等行业知名专家和涂末末、胡侃侃等青年先锋画家精心打造,在产品细化上分为儿童绘本和儿童读物,儿童
期刊
摘要:当今,我国国民的有声阅读率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有声阅读的方式来获取知识与信息,以喜马拉雅FM为代表的在线音频分享平台因资源丰富、获取方式便捷受到用户的追捧。随着近年来“国学”升温,“国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类有声读物的平台播放量也在逐年提升。本文通过数据的挖掘与处理,对该平台国学有声读物的选题、受众以及内容质量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 有声阅读 有声读物 数
期刊
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法国哲学家、作家,女性主义重要理论家、社会活动家,被认为是“启迪了全世界女性以及改变了许多人思考方式的伟大女性”。1945年与萨特共同创办《现代》杂志,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成为女性主义的经典著作。1954年,她凭小说《名士风流》获得龚古尔文学奖。晚年出版了自传体回忆录四卷,《清算已毕》为终卷。  作为一个学者型作家,
期刊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是一位享有国际盛名的作家,还曾是博尔赫斯的讲书人。他怀着对书籍和阅读的深厚情感,花费七年时间完成了《阅读史》的写作,从一个读者的阅读历史,跨步到阅读活动的历史,以散文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部西方世界的阅读发展史。  作者及其作品  作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1948年出生于阿根廷,曾经旅居意大利、法国、英国以及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屿大溪地,1985年以后成为加拿大公民,曾经获得法国文化部的
期刊
商务印书馆近期出版的《医学的温度》一书,是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北京大学教授韩启德院士反思医学本质、践行人文精神、匡正俗解谬说、倡导价值医疗的力作,也是2020年一部重要的医学人文著作,探讨了深刻的医学命题。该书一经推出,便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上市以来已经累计8个印次,共6.6万册,入选“中版好书”年度榜、商务印书馆年度人文社科十大好书、《中华读书报》年度十大好书、2020年度影响力图书、2020中
期刊
铁岭在历史上处于中原农耕、草原游牧和东北渔猎这三大板块的交汇点,独特的地域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铁岭人。  铁岭是一座浸润着书香的古城。清朝初年,郝浴创办了银冈书院,大批学人在这里讲学、著书、立说,使铁岭成为辽北“昌明理学,启迪后贤”的庠序之地。质朴的铁岭人传承着“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文明风尚,他们以书为伴,以书会友,展示书香魅力,培育书香氛围,传播阅读理念、提升阅读能力。  “全民阅读”活动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的纲领。健康科普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能够使大众认识自身的健康责任,增强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主动性,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活出健康——免疫力就是好医生》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出版的,实现了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让每个人真正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该书从健康促进的源头入手
期刊
摘要:在出版融合理念正逐渐强大为国家意志行为的时代背景下,有声出版冲击着传统的出版机构,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感知方式与阅读方式;笔者认为,有声出版物是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相互博弈的产物,是出版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接口,也是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不可遏制的历史必然。本文在界定了有声出版的学术概念,探讨了有声阅读、有声读物和有声出版的理论逻辑的基础上,以我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和美国奥迪奖为切口,运用对比分析
期刊
《北大蒋文跃的中医养生课》一书,脱胎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蒋文跃教授为校本部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通选课《中医养生学》,凝结了他30余年教学和临床经验的精华。蒋教授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工作30余年,治疗病例数万例,早年曾受教于首批国家级名中医蒋文照教授,后师从著名中医大家鲁兆麟教授和中西医结合专家李顺成教授。  该书用简明的语言、丰富的例证揭开了中医的神秘面纱,系统全面、深入浅出地告诉读者,中医养生的核心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