缇萦救父引发的法制变革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ei000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肉刑”
  相传肉刑是“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而制肉刑”(《汉书·刑法志》),也就是自夏朝建立之初,肉刑就作为国家主要刑罚留存于世,至汉文帝时已是将近二千年的时间了。而《尚书·吕刑》则是最早阐述“肉刑”的著作。“肉刑”也称作“五刑”,发展到西汉初便是墨,也称黥(凿其面以墨涅之)、劓(割鼻)、刖(断足)、宫(残割生殖器)、大辟(死刑)。
  秦孝公商鞅变法后,太子驷犯法触刑,秦法虽然严谨,可商鞅也不可能对储君动刑,只好把刑罚加在了太子的老师身上。于是太子太傅公子虔被迫遭受劓刑,而太子少傅公孙贺被施以黥刑,如此大辱导致二人在孝公去世后对商鞅疯狂报复。
  孙膑因遭庞涓妒忌而受刖刑,后半辈子就为了干掉庞涓,借齐军两战击溃魏武卒,马陵道庞涓死而孙膑归隐。
  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激怒汉武帝,更是被处以宫刑之辱,而其所著《史记》八书独缺《刑法书》,现在看来他正是用这种无声的抗议来抒发自己的屈辱。
  缇萦救父——个体事件推动汉代法治文明进程
  历史往往因为一个小概率事件作为拐点而发生变革,从而改变了历史文明进程,量变引起质变。缇萦救父就成了废除“肉刑”的历史拐点。
  汉文帝之时,一年断狱四百,可见社会相对安定,犯罪率之低。只不过断狱之后的刑决,怕是逃不了“肉刑”的裁定。
  至于缇萦,如果不是家遇变故,她还是那个无忧无虑待字闺中的小女儿,毕竟父亲身为齐太仓长,丰衣足食不在话下。面对法律要受“肉刑”,面前的五个女儿,即使是淳于公自己都绝望到认为“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史记·孝文本纪》),可偏偏小缇萦抱着“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胆识,随父进京并上书天子,“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史记·孝文本纪》)。而汉文帝还能在如山的书奏中看到并重视这份上书,并被书奏中缇萦流露出的孝心和诚意所感动了。汉文帝特下诏曰:“现在人有罪过,还没有进行教育而刑法就已加上来了,有人想改正行为去做善事,却没有道路可到达,朕很哀怜他们。刑罚至人截断肢体,刀刻肌肤,终生都不能再生长复原,这种刑罚何等地痛苦而又不道德啊!难道合乎是人民的父母的含意吗?我命令废除肉刑,予以改替。”免去了淳于公的肉刑之苦。缇萦救父遂成千古美谈,事迹被载入《列女传·卷六》,与钟离春等贤女共为后人铭记。


  在汉文帝的直接过问下,以此为契机直接促使了汉代刑罚制度的改革,并由丞相张仓和御史大夫冯敬共同制定出新的刑罚措施,“诸当完者,完为城旦舂;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汉书·刑法志》),在得到汉文帝的认可后,除了死刑得以保留外,自上古沿用到文帝时期的黥、劓、刖、宫等四刑全部被废止,不再进入汉朝刑律。这一年的刑罚制度改革推动了汉代法治文明进程,在中国法制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尾声:大势所趋,虽有争议,再不入刑
  对于这次刑罚制度变革,《汉书·刑法志》也发出了“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斩右止者又当死。斩左止者笞五百,当劓者笞三百,率多死”的不同声音。诚然,改“肉刑”为死刑或笞刑的死亡人数反而增加了,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封建社会重刑滥用的弊端。但应该看到,“肉刑”所造成的外表的畸形化或行动的不便这种外在性伤害远远不及“哀莫大于心死”的心理创伤和不能消除的社会地位卑贱的影响,一旦被施以“肉刑”,会让人失去希望,使人永远丧失改悔从善之机会。万事皆有利弊,从人文关怀和法治文明角度看,废止“肉刑”,乃是社会进步、法治文明的表现。
  可以说,汉文帝借“缇萦上书”废止“肉刑”后,以后历朝刑律再没有将“肉刑”入法,法治文明逐步深入司法领域,成为历朝立法机构的共识,而汉代法治文明由此可窥。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商鞅是法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我们讨论法家与其他学说之间的差异时,常常拿《商君书》里的句子做例证。这是一种“以学观人”的套路。若是“以人观学”,恐怕商鞅的头脑中还不止法家一学。  商鞅入秦之初,曾经数次向秦孝公进言。据《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先后给对方上了“帝道”“王道”“霸道”“强国之术”四门课。按照儒家史观,秦孝公采用了境界最低的“强国之术”,即后来的变法方略。  如此看来,商鞅
期刊
70年前的1945年8月15日,14年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日本投降了。抗战,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惨烈、最痛苦的集体记忆;抗战,是中华民族存亡灭种时刻的最后呐喊;抗战,是中华民族伤亡3500万同胞,血流成河的历史印记;抗战,是闭关自守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的苦难深渊。如果忘记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忘记抗日战争的家国沦丧,忘记抗日战争的法西斯恶行,忘记日本军国主义对我民族的肆意蹂躏,忘记日本军国主
期刊
我们泛览中外诗歌的时候,常常从某个中国诗人联想到某个外国诗人,或从某个外国诗人联想到某个中国诗人,因而在我们心中起了种种比较——时代,地位,生活,或思想与风格。这比较或许全是主观的,但同时也出于自然而然。屈原与但丁,杜甫与嚣俄,姜白石与马拉美,陶渊明之一方面与白仁斯,又另一方面与华兹华斯,和歌德的《浮士德》与曹雪芹的《红楼梦》……他们的关系似乎都不止出于一时偶然的幻想。  歌德:抒情诗应该是即兴诗
期刊
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晋商可以在强手如林的商场脱颖而出?他们从一贫如洗到富甲一方有何秘诀?  商帮的崛起离不开一个基本前提,即植根于精英阶层集体意识中的文化基因被创造性地激活,使商业活动有了强大的文化和信仰支撑。  一度雄踞中国商帮之首的晋商,无论是经商理念、商业模式还是组织管理上都为中国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期刊
编者按:李连杰说自己在1997年的时候,就曾经开始考虑退休,因为他发现物质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需求,他给家里人买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贵,但是他们的内心痛苦却无法弥补,于是李连杰开始学佛,尝试着在超越物质的界限后,重新认识生命,两年前的夏天,李连杰在《开讲啦》栏目中呈现了一场有温度、有感悟的精彩演说,今日看来,依然值得借鉴。  公益:理性而持久的事  今天我想重点讲的是我在一生的追寻中未来做些
期刊
对平遥古城的念想始于五年前去运城采访,途中经过平遥,未及探访,后听池神庙博物馆馆长李竹林先生讲述盐池故事时说起晋商,也耳闻了这座古城的许多章节:城墙、县衙、老街、票号、庙宇……平遥的气魄缘于晋商。而和晋商,甚至可以说和山西千年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重要资源,就是盐。  山西农业生产算不上发达,南部盐池,是中国最古老的产盐区,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山海经》中记载的神话故事说,早在远古的黄帝时代,中国人已经
期刊
明清时期,晋商可谓“富可敌国”,仅清代,全国排名前16位的富商几乎都在山西。山西太谷、祁县等几个主要县域的富户财产加起来比当时国库存银还要多。  在晋商称雄的500年间,自然不乏如乔致庸、雷履泰、曹三喜、渠同海这样的商界骄子和豪门富族。不过,正史中关于商人的文献记载很少,晋商精英的财富故事多见于民间口耳相传。  我们在博物馆中见到的那些流散于民间的晋商遗物是研究晋商历史与文化最直观的资料。透过这些
期刊
古琴的音乐风格倾向静态、简单、含蓄、古淡、阴柔、抒情、典雅。白居易在《废琴》一诗中写道:“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刘长卿的《幽琴》也说:“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古琴之所以“淡无味”,不招人喜欢,正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于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等静态的美。  高鹗续《红楼梦》第八十六回“爱私贿老官翻案牍,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中,林黛玉对贾宝玉讲
期刊
在我们传统的认知里,牡丹的富丽华贵、国色天香一直被视为繁荣昌盛、富贵美满的象征,人们一般会认为,因其有幸得到了自然造化的钟情与垂青,如此才赢得了世人的遐迩美誉。  确实,牡丹是大自然钟灵毓秀的非凡杰作,但是在中国传统的思想精神里,牡丹的身影却不仅仅是敷丽雍容如杨贵妃一般的娇柔,造化神功同时也赋予了牡丹铮铮铁骨的伟岸雄姿。野史中女皇武则天怒贬牡丹到洛阳的故事肯定不是史实,然而这则传说却成就了一段佳话
期刊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曾一直耿耿于为什么那么多报纸把文化和娱乐混在一起,名曰“文化副刊”。我无意看轻娱乐,只是对无处不在的娱乐文化与时髦话题表达一下虚弱的无奈,在阅读的“自我保护”上忧虑一下趣味的滑坡。  在出版业十分发达、资讯铺天盖地的当代社会,建立并坚持自己的阅读趣味,可谓不易。胡适对做学问的要求是要像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外,他还加一句“时髦不能跟”。他认为做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