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古诗词教学,既能促进小学生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又有助于学生陶冶性情,激发积极向上的意志,增加生活情趣,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小学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悟的能力,重视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思想美。
这里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简要阐述古诗教学“四重读”。
一、抑扬顿挫,品味诗韵美
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它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说明了吟诵的功效——吟诵可以使鉴赏者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诗词中特定的意境。因此,古诗教学就应该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关于诵读的方法,教师可作简要指导,如诗歌的节奏、平仄及押韵,一句中在哪里应稍作停顿,哪里应该语调拖长……
【课堂再现】
师:学习古诗的第一关——读通诗句。谁来试试?
(生表演朗读,师点评)
师:想不想听听名家朗诵?仔细听——
(播放古诗朗诵录音)
师:谁来说说朗读古诗时还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
生:停而不断,注意语调的连贯。
生:要抑扬顿挫,读出韵味来。
师:同学们自己练练,谁再来读读?
二、密咏恬吟,领略诗意美
古人云:“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相对于高声的朗诵,低吟浅酌对于理解诗歌意蕴、体会作品情感更为重要。因此,教学古诗时,应淡化教师的讲解,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默读思考、自主感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作品,沉潜其中,涵泳品味作品意蕴。
在“说诗意”这一环节中,可指点学生先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行、整句、整首诗的意思。解释时,可以不求甚解——只要说出诗句大体的意思即可,不必字字落实。
【课堂再现】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可以一边读一边想想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字词可先圈出来,与同桌讨论或查阅资料来理解。
(生自读感悟,理解诗意)
师(引导交流): 理解了关键的字词,那么整句诗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无穷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
(学生逐句交流诗意,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应把自己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或者违背儿童心智发展的规律,对作品意蕴进行过深的挖掘。
三、默读深思,体会诗情美
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的认识较初步感知阶段又深化了。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对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明确诗歌所表明的道理。
【课堂再现】
师:同样写送别,这首诗与你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从内容上看,这首诗似乎只是描写了西湖的风景,没有送别的意思。
生:很多送别诗都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这首诗里却体会不到惜别之情。
师:请同学们细细地品读这首诗,再闭上眼想想送别的情景,然后谈谈你体会到了诗人一份怎样的情。
(生自由默读品味)
师: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生:祝愿你前程如接天的莲叶一样无穷碧,事业像映日的荷花一般别样红。
师:我感受到了祝福之情。
生: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再逗留几天,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
师:我感受到了眷恋之情。
四、斟字酌句,想象诗境美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启发想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古诗词的意境,往往是选用表现力强的词语构设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紧扣诗中形象或色彩鲜明的字词仔细品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学本首诗时,我引导学生抓住 “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展开想象,进入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其壮阔、奇丽之美。
【课堂再现】
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每一句写景的诗里面都蕴藏着一幅美丽的画。文中写景的诗句是——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抒情地):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接天莲叶”“映日荷花”该是一幅多么壮阔、奇丽的画面……
(播放舒缓的音乐。学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闭目想象)
师:你能把刚才“看到”的画面给大家描绘一下吗?
生:我看到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大圆盘,挨挨挤挤,一直涌向天边。
生:荷叶层层叠叠,向远处铺展开去,无边无际,使人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之中。
生:莲叶丛中,荷花亭亭玉立,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娇艳。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教师要给孩子们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词课堂,引导他们去发现诗词的美,欣赏诗词的美,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这里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简要阐述古诗教学“四重读”。
一、抑扬顿挫,品味诗韵美
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它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说明了吟诵的功效——吟诵可以使鉴赏者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诗词中特定的意境。因此,古诗教学就应该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关于诵读的方法,教师可作简要指导,如诗歌的节奏、平仄及押韵,一句中在哪里应稍作停顿,哪里应该语调拖长……
【课堂再现】
师:学习古诗的第一关——读通诗句。谁来试试?
(生表演朗读,师点评)
师:想不想听听名家朗诵?仔细听——
(播放古诗朗诵录音)
师:谁来说说朗读古诗时还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
生:停而不断,注意语调的连贯。
生:要抑扬顿挫,读出韵味来。
师:同学们自己练练,谁再来读读?
二、密咏恬吟,领略诗意美
古人云:“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相对于高声的朗诵,低吟浅酌对于理解诗歌意蕴、体会作品情感更为重要。因此,教学古诗时,应淡化教师的讲解,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默读思考、自主感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作品,沉潜其中,涵泳品味作品意蕴。
在“说诗意”这一环节中,可指点学生先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行、整句、整首诗的意思。解释时,可以不求甚解——只要说出诗句大体的意思即可,不必字字落实。
【课堂再现】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可以一边读一边想想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字词可先圈出来,与同桌讨论或查阅资料来理解。
(生自读感悟,理解诗意)
师(引导交流): 理解了关键的字词,那么整句诗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无穷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
(学生逐句交流诗意,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应把自己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或者违背儿童心智发展的规律,对作品意蕴进行过深的挖掘。
三、默读深思,体会诗情美
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的认识较初步感知阶段又深化了。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对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明确诗歌所表明的道理。
【课堂再现】
师:同样写送别,这首诗与你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从内容上看,这首诗似乎只是描写了西湖的风景,没有送别的意思。
生:很多送别诗都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这首诗里却体会不到惜别之情。
师:请同学们细细地品读这首诗,再闭上眼想想送别的情景,然后谈谈你体会到了诗人一份怎样的情。
(生自由默读品味)
师: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生:祝愿你前程如接天的莲叶一样无穷碧,事业像映日的荷花一般别样红。
师:我感受到了祝福之情。
生: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再逗留几天,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
师:我感受到了眷恋之情。
四、斟字酌句,想象诗境美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启发想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古诗词的意境,往往是选用表现力强的词语构设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紧扣诗中形象或色彩鲜明的字词仔细品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学本首诗时,我引导学生抓住 “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展开想象,进入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其壮阔、奇丽之美。
【课堂再现】
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每一句写景的诗里面都蕴藏着一幅美丽的画。文中写景的诗句是——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抒情地):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接天莲叶”“映日荷花”该是一幅多么壮阔、奇丽的画面……
(播放舒缓的音乐。学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闭目想象)
师:你能把刚才“看到”的画面给大家描绘一下吗?
生:我看到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大圆盘,挨挨挤挤,一直涌向天边。
生:荷叶层层叠叠,向远处铺展开去,无边无际,使人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之中。
生:莲叶丛中,荷花亭亭玉立,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娇艳。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教师要给孩子们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词课堂,引导他们去发现诗词的美,欣赏诗词的美,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