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探索新课程的改革之路,构
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再一次地触及到了"教与学"的问题。"教与学"的关系是过程的本质问题,
同时也是教学论中重大理论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与学关系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
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是当代教学论的一个著名论断,是
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全新的"教学观"与"方法论",符合我国教育的战略方向。
一、正确理解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二字当然包含着"教"与"学"的含义。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的"教"就是在发挥主导作用;从学生
的角度讲,学生的"学"就是在发挥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主导"与"主体"、 "教"与"学"绝不能简单
地分开来谈。主导与主体、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当我们说一位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时,一
定是他真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当我们说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好时,一定说明了教师
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主导作用,而且会进一步促进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课堂的生命活力就表现于此。
因此,教与学存在于课堂上的时候,绝不是"此涨彼消"的关系与状态:不是"此涨彼消""此消彼涨"。例
如,课堂教学是师生在共同培育果实,而不是在"分西瓜"。如果简单理解成"分西瓜",那教师分多了,
学生自然分少了;教师分少了,学生自然分多了。这种简单的理解,往往导致的后果是:教师为了让学
生多分点"西瓜",自己该讲的不讲了,该问的不问了,该导的不导了,该教的不教了。这哪里有"主导"
的存在呢?只有我们正确理解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主导与主体"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交融佳境的出现来之于师生积极性的双调动,而师生积极性的发挥不能乱而无序,应
相互作用,和谐发展。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材这三者之问相互作用
而又是充满种种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过程。在展开的这种活动中,教师要受教学理论观念、教学大纲以及
教学业务水平的制约,在怎样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与智力方面有着自己的做法,自己的个性;而学
生学习语文、接受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又各有自己的意志、情感、智力的发展基础和不同特点。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来,创造性地掌握、理解
、运用教师所组织的教学和授予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指导学生自觉地学习知识,积极思考教师传授
的知识。从整体结构着眼,理清各知识点。抓要点,解难点,善疑善问,以增强和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判断力。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
性和创造性上而不应禁锢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过程中,知识技能是学生认识的客体,主体是学生自己。教
师的教,是一种媒介,当然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很高技巧的一种媒介。通过教学,学生的各
种感官被调动,思维被激活,学生通常是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进入学习的情境,学习当然有成效
,学生也得到发展。我们历来都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这丝毫
也不意味着要降低乃至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勇于创新:
第一,进行"比较式单元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一次讲一篇课文,为了便于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知识,可以把在内容上
或形式上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的两篇或几篇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式的单元教学。实践证明,这种
教学方式有不少优越性。不管是内容相近、形式不同的课文,还是形式吨近、内容有别的课文,把它们
放在一起比较,既有利于学生自己从中归纳共性,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又有利于他们从中区别异同,得
到多方面的知识,为培养探索能力创造了条件。例如《古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课,当教师安排学
生在通读这两课之后谈谈它们的异同时,学生便能指出;这两课都是用白描的手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
点,反映了景物后面的作者内心心情。不同的是,《荷塘月色》的描写,是小背景下的,是一种微观的
描写,《故都的秋》则是在文章的中间宏观描写古都秋天的景色。由此可见,采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
能很快地抓住这两课的基本特点。
第二,发展创造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求同思维。即引导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思路,向着同一方向,纳入同一轨道去思
考问题,最后得出全班划一的答案。这种单纯求同的做法,形式上是启发思维,有时却限制了学生的思
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其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多
方面进行。即要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分析思维、灵感思维,要培养学生的联想
能力,想象能力等等。由于传统教学偏重求同思纪:忽视求异思维,所以,进行教学改革要重视求异思
维能力的培养。
小结
教学从实质上说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由不知到知,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发展智力
,从而逐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学习和认识的主体,是实现这种转化
的内因。教师的教学是促使这种转化的外因。"教"是为"学"服务的,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
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体性弘扬,使学生成为学习
的主人,而不是教师的附庸,更不是学习的奴隶。这样才能学得专注、执著,学得轻松灵活、愉快。这
样才能使用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发展智力。
参考文献
[1] 柴可强. 浅析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J]. 教师·上 .2011,(1).
[2]杨国兴. 辨析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 [J].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1,(2).
[3]刘志刚.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 [J]. 教育教学论坛).2011,(25).
[4]冉孟德.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 [J]. 教育界.2011,(27).
[5]滕义国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 [J]. 快乐阅读.2012,(13).
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再一次地触及到了"教与学"的问题。"教与学"的关系是过程的本质问题,
同时也是教学论中重大理论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与学关系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
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是当代教学论的一个著名论断,是
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全新的"教学观"与"方法论",符合我国教育的战略方向。
一、正确理解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二字当然包含着"教"与"学"的含义。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的"教"就是在发挥主导作用;从学生
的角度讲,学生的"学"就是在发挥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主导"与"主体"、 "教"与"学"绝不能简单
地分开来谈。主导与主体、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当我们说一位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时,一
定是他真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当我们说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好时,一定说明了教师
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主导作用,而且会进一步促进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课堂的生命活力就表现于此。
因此,教与学存在于课堂上的时候,绝不是"此涨彼消"的关系与状态:不是"此涨彼消""此消彼涨"。例
如,课堂教学是师生在共同培育果实,而不是在"分西瓜"。如果简单理解成"分西瓜",那教师分多了,
学生自然分少了;教师分少了,学生自然分多了。这种简单的理解,往往导致的后果是:教师为了让学
生多分点"西瓜",自己该讲的不讲了,该问的不问了,该导的不导了,该教的不教了。这哪里有"主导"
的存在呢?只有我们正确理解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主导与主体"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交融佳境的出现来之于师生积极性的双调动,而师生积极性的发挥不能乱而无序,应
相互作用,和谐发展。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材这三者之问相互作用
而又是充满种种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过程。在展开的这种活动中,教师要受教学理论观念、教学大纲以及
教学业务水平的制约,在怎样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与智力方面有着自己的做法,自己的个性;而学
生学习语文、接受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又各有自己的意志、情感、智力的发展基础和不同特点。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来,创造性地掌握、理解
、运用教师所组织的教学和授予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指导学生自觉地学习知识,积极思考教师传授
的知识。从整体结构着眼,理清各知识点。抓要点,解难点,善疑善问,以增强和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判断力。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
性和创造性上而不应禁锢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过程中,知识技能是学生认识的客体,主体是学生自己。教
师的教,是一种媒介,当然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很高技巧的一种媒介。通过教学,学生的各
种感官被调动,思维被激活,学生通常是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进入学习的情境,学习当然有成效
,学生也得到发展。我们历来都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这丝毫
也不意味着要降低乃至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勇于创新:
第一,进行"比较式单元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一次讲一篇课文,为了便于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知识,可以把在内容上
或形式上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的两篇或几篇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式的单元教学。实践证明,这种
教学方式有不少优越性。不管是内容相近、形式不同的课文,还是形式吨近、内容有别的课文,把它们
放在一起比较,既有利于学生自己从中归纳共性,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又有利于他们从中区别异同,得
到多方面的知识,为培养探索能力创造了条件。例如《古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课,当教师安排学
生在通读这两课之后谈谈它们的异同时,学生便能指出;这两课都是用白描的手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
点,反映了景物后面的作者内心心情。不同的是,《荷塘月色》的描写,是小背景下的,是一种微观的
描写,《故都的秋》则是在文章的中间宏观描写古都秋天的景色。由此可见,采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
能很快地抓住这两课的基本特点。
第二,发展创造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求同思维。即引导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思路,向着同一方向,纳入同一轨道去思
考问题,最后得出全班划一的答案。这种单纯求同的做法,形式上是启发思维,有时却限制了学生的思
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其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多
方面进行。即要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分析思维、灵感思维,要培养学生的联想
能力,想象能力等等。由于传统教学偏重求同思纪:忽视求异思维,所以,进行教学改革要重视求异思
维能力的培养。
小结
教学从实质上说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由不知到知,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发展智力
,从而逐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学习和认识的主体,是实现这种转化
的内因。教师的教学是促使这种转化的外因。"教"是为"学"服务的,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
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体性弘扬,使学生成为学习
的主人,而不是教师的附庸,更不是学习的奴隶。这样才能学得专注、执著,学得轻松灵活、愉快。这
样才能使用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发展智力。
参考文献
[1] 柴可强. 浅析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J]. 教师·上 .2011,(1).
[2]杨国兴. 辨析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 [J].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1,(2).
[3]刘志刚.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 [J]. 教育教学论坛).2011,(25).
[4]冉孟德.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 [J]. 教育界.2011,(27).
[5]滕义国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 [J]. 快乐阅读.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