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特殊儿童,广义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差异可表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从教育层面的狭义理解,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在普通教育学校常见的特殊儿童症状大多不会太重,这类孩子中轻微脑瘫儿是比较常见的。他们或多或少存在着肢体动作、语言表述、理解力或者心理沟通的障碍。如何让这些孩子在普通教育学校也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我们发现了一个绝好的途径,就是建构游戏。通过家园配合和对游戏材料、种类的选择,有目的性地进行游戏指导,轻微脑瘫患儿也能有令人惊喜的能力发展。
关键词:建构游戏;选材合理;辅助指导;个体差异
以前听过一个笑话:一个医生看到一名精神病患者撑着伞蹲在地上,医生一连观察了患者好几个小时都不见他动弹,就想出一个与其沟通的好办法,也找来一把伞蹲了下来。这时患者转过来看着他问:“你也是蘑菇吗?”每每想起这个故事,除了会心一笑,我更多的是佩服这位医生,在医生蹲下来之前,他足足花了几个小时来观察患者,而且还运用了角色融入法来接近患者、了解患者。最终医生如愿地了解了患者的心理世界——原来他将自己幻想成了蘑菇。
作为普通教育学校的教育者,都知道了解3~6岁的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那么与轻微脑瘫患儿的沟通显得更加困难。而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是否能和故事中的医生一般,寻找到与之沟通的那把伞。
一、建构游戏适合脑瘫患儿的可行性分析
马卡连柯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获得未来、快乐的前景的道路。”但是轻微脑瘫儿,因为异常的肢体和周围人对他们的偏见,都会使他们容易紧张、焦虑,甚至出现恐慌症,有些直接表现为发抖、心悸、出汗,很多时候他们更喜欢独自一个人玩,这样又谈何快乐呢?
(一)正视脑瘫患儿面临的困境
医学临床上輕度脑瘫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智力、视听觉、言语、行为等多种障碍。明显表现是身体发软,肢体动作不协调,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还有手部会有些固定姿势,比如角弓反张、U字姿势等,无法做精细动作控制;反应迟钝,口齿不清,无法进行清晰的语言表述。所以,在普通教育学校不难感受到他们的力不从心。
除了这些,对于脑瘫患儿,最大的困境还是缺少专业的教师指导,幼儿长期处在因为达不到班级其他同学平均水平而自卑的情绪中,如果遇到的老师没有对其倾注更多关注和呵护,那么他们在学校的处境就更加艰难。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得到他人的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每个人包括幼儿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身体有先天缺陷的脑瘫患儿,他们更渴望这份尊重。
(二)初级建构游戏适合脑瘫患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能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能让他们获得自由和快乐。其中建构游戏更是以低结构形式吸引着各个年龄段的幼儿。轻微脑瘫儿在建构游戏中能成功完成抓握、垒高、推倒的动作。在初级的建构游戏中,不需要承担语言沟通以及游戏规则的理解和实施,所以他们相对是比较轻松的,而且脑瘫患儿大部分都是下肢行动较困难,上肢可以自控进行一些操作,而大部分的建构游戏只需要上肢动作就能完成,难易比较适中。
二、选取适合脑瘫患儿建构游戏的材料
(一)建构游戏适合脑瘫患儿的实践分析
建构游戏具有规则灵活性和操作多样性的特点。以常见的积木为例,它一般都有固定的大小、形状规格,且便于进行堆积、排列、组合等,而构建的作品又丰富而多元化。建构游戏中的“建构”分别蕴含物品建构、认知建构、社会建构这三个层次:物品建构就是用积木搭建具体的物体;认知建构则是在搭建的同时,进行一些常识的认知,也包括建构前的计划和实现后的心理满足;社会建构是通过建构游戏产生更多的社会性活动,来改变幼儿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发展。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建构游戏对发展幼儿的肢体、认知以及心理是很有价值的。那么对于脑瘫患儿来说,他们的肢体发展迟于同龄,如果能在建构游戏中反复强化肯定能更好地辅助康复治疗,通过低结构的搭建也能让他们认识一些粗浅的颜色、形状等特征,对树立他们的自信,建立积极阳光的心态很有益处。
(二)建构游戏材料的选取要注重安全和适合
建构游戏不同于其他游戏的一个方面,就是它包罗万象的材料综合性。常见的建构类材料有软积木、木积木、塑料轻积木和金属类积木等。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建构材料都适合脑瘫患儿来游戏呢?答案肯定不是。脑瘫患儿的上肢虽然能自控完成一些动作,但是他们的手指部位由于肌张力亢进表现,会发硬不灵活,无法进行精细类游戏,一些细小的塑料轻积木(如乐高、雪花积木等)就不适合他们。还有一些金属类的建构材料,由于本身一定的危险隐患,容易在操作过程中误伤自己,更有可能让他们产生畏惧感,所以也不适合。一般有软包的大型建构材料和光滑的积木是比较适合的。
三、注重建构游戏中教育者的辅助指导
(一)家园配合参与建构游戏
选择普通教育学校的特殊患儿家长,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希望幼儿能在正常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另一类是放弃对幼儿的希望,不管不顾。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如果教育者得不到家庭的支持与配合,那么对于脑瘫患儿的教育就会事倍功半。
事例:女孩文文引起了老师的关注,她走路时双腿站不直,几乎不开口说话,看到人眼睛会自动躲闪。和我们沟通的是她爷爷:孩子出生3个月时发现脑瘫,父母经过多次就医无望后就放弃了。现在她有个弟弟,父母的精力都放在了弟弟身上,她由爷爷带。知道了这个情况以后,我们邀请父母来园观摩活动,并带他们看孩子在建构区的活动情况。文文特别喜欢建构游戏,她总是将红色的积木块选出来,然后整齐地摆在一排。父母看到孩子安静的游戏状态感到很惊讶,因为在家里她总是会无缘无故地大叫,或者是弄翻东西。后来家长听从老师的建议,在家里也为她准备了一套彩色的软泡沫积木,每天抽空陪她玩一会儿。一段时间后,教师在跟踪记录中写道:孩子在游戏时能主动选择不同的颜色进行搭建,愿意向同伴展示搭建作品。在事例中,家长开始的不闻不问导致了幼儿强烈的寻求认可心理,所以她才会在家里制造各种破坏引起注意,而在建构时也发现她对强烈视觉刺激的红色比较偏爱,她需要关爱。教师通过家园合作,制定出了更适合的教育策略。 (二)目标统一持续开展建构游戏
轻微脑瘫患儿的脑损伤导致他们智力缺陷,即便是最先进的仪器治疗,也不能保证康复的程度,所以我们不能说通过建构游戏能够使脑瘫患儿的智力得到提高,但确实有很多专门从事特殊教育的机构表明:长期有目的地进行训练,脑瘫患儿也能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鼓励我们要“珍视游戏的价值”。
建构游戏虽然看似毫无目标、规则,但是如果教育者在投放过程中,有一定的引导意识,还是可以发挥很好的教育作用。例如用建构游戏来模拟生活场景,搭建桌子和椅子。经过反复的练习,脑瘫患儿能够完成预定的计划,这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继续参与下一阶段游戏的兴趣。就这样一步步丰富建构目标,以实现他们建构能力和预设目标的能力。
四、建构游戏对脑瘫患儿的作用
(一)建构游戏有利于脑瘫患儿的康复
由于参与到建构游戏的大部分时间里,脑瘫患儿的手、眼必须配合起来,所以他们的肢体协调能力可以有很好的提高。另外,在建构游戏时,放松的氛围更有利于教育者、同伴亲近,对他们的沟通也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在《走进美国》纪录片中,有一集拍摄了圣特克莱特学校。学校为孩子提供了真实的生活场景,其中一位叫海伊尔的轻微脑瘫患儿,经过多次反复练习搬运盘子的手部动作,在大脑中形成强化记忆,成功地胜任了餐厅服务员的工作。这个其实与建构游戏中反复的叠加积木是一样的,得到能力发展的同时对他们手部肌肉的康复也有很好的帮助。
(二)建构游戏有利于脑瘫患儿个性化发展
虽然脑瘫患儿有相同的疾病,病症也接近,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水平不同,心理的成长过程不同。好在建构游戏的魅力也在于此,不同的孩子在建构游戏中的表现完全不同,而从中获得的能力也各有差异。
事例:插班生炅炅刚接触建构游戏时,他并不感兴趣,甚至有些抵触。我们从他的行为上分析,他可能是性格较内向,也可能之前一直处于独自生活的环境,所以不太敢嘗试新游戏。教师并没有强制他,而是陪他先观察别人玩,等到他对建构游戏不排斥了,教师引导他取积木,开始他只敢拿一块积木在手里反复地把玩,教师又示范给他看可以用几块叠起来。经过一个学期的耐心引导,炅炅已经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拿取积木进行叠高游戏,在叠到一定高度,积木倒下时他也不再害怕地躲开,而是很高兴地拍起手。事例中,教师没有急于让孩子参与到陌生的游戏中,而是陪同他并长时间地观察、尝试。最终,他接纳、信任了建构游戏并体验到了乐趣。我们还意外发现炅炅在快乐时表现出了合适的情绪反应。对于轻微脑瘫儿来说,能够控制情绪的反应也是脑部功能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一个我们在最初未能预设到的收获。
在普通教育学校里,我们常能看到一些针对特殊儿童所花的“小心思”:颜色鲜艳带软包的感统玩具;设计矮小的户外体育器材;无障碍走道……对于这些需要我们加倍关爱的群体,我们的行动已经在路上了。将开篇的故事折射到我们的教育中,假设教师就是那名医生,脑瘫患儿就是患者,那么建构游戏就是我们手中的伞,有了这把伞,患者才会愿意敞开心扉地问我们:“你也是蘑菇吗?”那么,这个故事必将会温馨地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邓 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J].基础教育论坛教育部发布,2012(29):7.
[2]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建构游戏;选材合理;辅助指导;个体差异
以前听过一个笑话:一个医生看到一名精神病患者撑着伞蹲在地上,医生一连观察了患者好几个小时都不见他动弹,就想出一个与其沟通的好办法,也找来一把伞蹲了下来。这时患者转过来看着他问:“你也是蘑菇吗?”每每想起这个故事,除了会心一笑,我更多的是佩服这位医生,在医生蹲下来之前,他足足花了几个小时来观察患者,而且还运用了角色融入法来接近患者、了解患者。最终医生如愿地了解了患者的心理世界——原来他将自己幻想成了蘑菇。
作为普通教育学校的教育者,都知道了解3~6岁的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那么与轻微脑瘫患儿的沟通显得更加困难。而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是否能和故事中的医生一般,寻找到与之沟通的那把伞。
一、建构游戏适合脑瘫患儿的可行性分析
马卡连柯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获得未来、快乐的前景的道路。”但是轻微脑瘫儿,因为异常的肢体和周围人对他们的偏见,都会使他们容易紧张、焦虑,甚至出现恐慌症,有些直接表现为发抖、心悸、出汗,很多时候他们更喜欢独自一个人玩,这样又谈何快乐呢?
(一)正视脑瘫患儿面临的困境
医学临床上輕度脑瘫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智力、视听觉、言语、行为等多种障碍。明显表现是身体发软,肢体动作不协调,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还有手部会有些固定姿势,比如角弓反张、U字姿势等,无法做精细动作控制;反应迟钝,口齿不清,无法进行清晰的语言表述。所以,在普通教育学校不难感受到他们的力不从心。
除了这些,对于脑瘫患儿,最大的困境还是缺少专业的教师指导,幼儿长期处在因为达不到班级其他同学平均水平而自卑的情绪中,如果遇到的老师没有对其倾注更多关注和呵护,那么他们在学校的处境就更加艰难。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得到他人的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每个人包括幼儿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身体有先天缺陷的脑瘫患儿,他们更渴望这份尊重。
(二)初级建构游戏适合脑瘫患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能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能让他们获得自由和快乐。其中建构游戏更是以低结构形式吸引着各个年龄段的幼儿。轻微脑瘫儿在建构游戏中能成功完成抓握、垒高、推倒的动作。在初级的建构游戏中,不需要承担语言沟通以及游戏规则的理解和实施,所以他们相对是比较轻松的,而且脑瘫患儿大部分都是下肢行动较困难,上肢可以自控进行一些操作,而大部分的建构游戏只需要上肢动作就能完成,难易比较适中。
二、选取适合脑瘫患儿建构游戏的材料
(一)建构游戏适合脑瘫患儿的实践分析
建构游戏具有规则灵活性和操作多样性的特点。以常见的积木为例,它一般都有固定的大小、形状规格,且便于进行堆积、排列、组合等,而构建的作品又丰富而多元化。建构游戏中的“建构”分别蕴含物品建构、认知建构、社会建构这三个层次:物品建构就是用积木搭建具体的物体;认知建构则是在搭建的同时,进行一些常识的认知,也包括建构前的计划和实现后的心理满足;社会建构是通过建构游戏产生更多的社会性活动,来改变幼儿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发展。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建构游戏对发展幼儿的肢体、认知以及心理是很有价值的。那么对于脑瘫患儿来说,他们的肢体发展迟于同龄,如果能在建构游戏中反复强化肯定能更好地辅助康复治疗,通过低结构的搭建也能让他们认识一些粗浅的颜色、形状等特征,对树立他们的自信,建立积极阳光的心态很有益处。
(二)建构游戏材料的选取要注重安全和适合
建构游戏不同于其他游戏的一个方面,就是它包罗万象的材料综合性。常见的建构类材料有软积木、木积木、塑料轻积木和金属类积木等。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建构材料都适合脑瘫患儿来游戏呢?答案肯定不是。脑瘫患儿的上肢虽然能自控完成一些动作,但是他们的手指部位由于肌张力亢进表现,会发硬不灵活,无法进行精细类游戏,一些细小的塑料轻积木(如乐高、雪花积木等)就不适合他们。还有一些金属类的建构材料,由于本身一定的危险隐患,容易在操作过程中误伤自己,更有可能让他们产生畏惧感,所以也不适合。一般有软包的大型建构材料和光滑的积木是比较适合的。
三、注重建构游戏中教育者的辅助指导
(一)家园配合参与建构游戏
选择普通教育学校的特殊患儿家长,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希望幼儿能在正常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另一类是放弃对幼儿的希望,不管不顾。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如果教育者得不到家庭的支持与配合,那么对于脑瘫患儿的教育就会事倍功半。
事例:女孩文文引起了老师的关注,她走路时双腿站不直,几乎不开口说话,看到人眼睛会自动躲闪。和我们沟通的是她爷爷:孩子出生3个月时发现脑瘫,父母经过多次就医无望后就放弃了。现在她有个弟弟,父母的精力都放在了弟弟身上,她由爷爷带。知道了这个情况以后,我们邀请父母来园观摩活动,并带他们看孩子在建构区的活动情况。文文特别喜欢建构游戏,她总是将红色的积木块选出来,然后整齐地摆在一排。父母看到孩子安静的游戏状态感到很惊讶,因为在家里她总是会无缘无故地大叫,或者是弄翻东西。后来家长听从老师的建议,在家里也为她准备了一套彩色的软泡沫积木,每天抽空陪她玩一会儿。一段时间后,教师在跟踪记录中写道:孩子在游戏时能主动选择不同的颜色进行搭建,愿意向同伴展示搭建作品。在事例中,家长开始的不闻不问导致了幼儿强烈的寻求认可心理,所以她才会在家里制造各种破坏引起注意,而在建构时也发现她对强烈视觉刺激的红色比较偏爱,她需要关爱。教师通过家园合作,制定出了更适合的教育策略。 (二)目标统一持续开展建构游戏
轻微脑瘫患儿的脑损伤导致他们智力缺陷,即便是最先进的仪器治疗,也不能保证康复的程度,所以我们不能说通过建构游戏能够使脑瘫患儿的智力得到提高,但确实有很多专门从事特殊教育的机构表明:长期有目的地进行训练,脑瘫患儿也能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鼓励我们要“珍视游戏的价值”。
建构游戏虽然看似毫无目标、规则,但是如果教育者在投放过程中,有一定的引导意识,还是可以发挥很好的教育作用。例如用建构游戏来模拟生活场景,搭建桌子和椅子。经过反复的练习,脑瘫患儿能够完成预定的计划,这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继续参与下一阶段游戏的兴趣。就这样一步步丰富建构目标,以实现他们建构能力和预设目标的能力。
四、建构游戏对脑瘫患儿的作用
(一)建构游戏有利于脑瘫患儿的康复
由于参与到建构游戏的大部分时间里,脑瘫患儿的手、眼必须配合起来,所以他们的肢体协调能力可以有很好的提高。另外,在建构游戏时,放松的氛围更有利于教育者、同伴亲近,对他们的沟通也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在《走进美国》纪录片中,有一集拍摄了圣特克莱特学校。学校为孩子提供了真实的生活场景,其中一位叫海伊尔的轻微脑瘫患儿,经过多次反复练习搬运盘子的手部动作,在大脑中形成强化记忆,成功地胜任了餐厅服务员的工作。这个其实与建构游戏中反复的叠加积木是一样的,得到能力发展的同时对他们手部肌肉的康复也有很好的帮助。
(二)建构游戏有利于脑瘫患儿个性化发展
虽然脑瘫患儿有相同的疾病,病症也接近,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水平不同,心理的成长过程不同。好在建构游戏的魅力也在于此,不同的孩子在建构游戏中的表现完全不同,而从中获得的能力也各有差异。
事例:插班生炅炅刚接触建构游戏时,他并不感兴趣,甚至有些抵触。我们从他的行为上分析,他可能是性格较内向,也可能之前一直处于独自生活的环境,所以不太敢嘗试新游戏。教师并没有强制他,而是陪他先观察别人玩,等到他对建构游戏不排斥了,教师引导他取积木,开始他只敢拿一块积木在手里反复地把玩,教师又示范给他看可以用几块叠起来。经过一个学期的耐心引导,炅炅已经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拿取积木进行叠高游戏,在叠到一定高度,积木倒下时他也不再害怕地躲开,而是很高兴地拍起手。事例中,教师没有急于让孩子参与到陌生的游戏中,而是陪同他并长时间地观察、尝试。最终,他接纳、信任了建构游戏并体验到了乐趣。我们还意外发现炅炅在快乐时表现出了合适的情绪反应。对于轻微脑瘫儿来说,能够控制情绪的反应也是脑部功能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一个我们在最初未能预设到的收获。
在普通教育学校里,我们常能看到一些针对特殊儿童所花的“小心思”:颜色鲜艳带软包的感统玩具;设计矮小的户外体育器材;无障碍走道……对于这些需要我们加倍关爱的群体,我们的行动已经在路上了。将开篇的故事折射到我们的教育中,假设教师就是那名医生,脑瘫患儿就是患者,那么建构游戏就是我们手中的伞,有了这把伞,患者才会愿意敞开心扉地问我们:“你也是蘑菇吗?”那么,这个故事必将会温馨地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邓 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J].基础教育论坛教育部发布,2012(29):7.
[2]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