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承担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历史重任,正因此,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可以说,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具有健康心理即既是个体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也是时代发展给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结合小学生学习和校园生活的实际,向他们进行健康心理的培养尤为重要。下面就谈一谈我在新课程改革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小学生一般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间的学龄儿童期,并显示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小学生心理发展很快,特别是智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很快;
二是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特别是道德品质发展最为协调;
三是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开放的,他们经历有限,内心世界不太复杂,显得纯真、直率,心理活动常常表露在外;
四是小学生可塑性强,其人格特点开始在形成中。儿童到了六七岁时便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文具,想背起书包上学去,而进入学校后,学习便成为他的主导活动,促进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进入学校后,儿童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必须在心理上做好入学的准备,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社会性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反之就会产生对学校的消极态度,出现厌学现象、不善于与同学进行正常交往等的心理健康问题。
做为教育者面对孩子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该如何处置呢?我们将不得不慎重考虑其解决方法,虽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应是浅层性的,但处理不妥当将会造成心理障碍的发生。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应教会学生以下几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构筑学生健康的心理防线。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一)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三)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最后,我引用《小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
小学生一般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间的学龄儿童期,并显示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小学生心理发展很快,特别是智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很快;
二是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特别是道德品质发展最为协调;
三是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开放的,他们经历有限,内心世界不太复杂,显得纯真、直率,心理活动常常表露在外;
四是小学生可塑性强,其人格特点开始在形成中。儿童到了六七岁时便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文具,想背起书包上学去,而进入学校后,学习便成为他的主导活动,促进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进入学校后,儿童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必须在心理上做好入学的准备,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社会性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反之就会产生对学校的消极态度,出现厌学现象、不善于与同学进行正常交往等的心理健康问题。
做为教育者面对孩子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该如何处置呢?我们将不得不慎重考虑其解决方法,虽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应是浅层性的,但处理不妥当将会造成心理障碍的发生。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应教会学生以下几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构筑学生健康的心理防线。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一)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三)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最后,我引用《小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