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视角展望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走向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jian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会文化的变迁能够对社会物质,以及非物质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作用。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学校体育思想同样受到社会文化变迁等方方面面的影响,而从这个视角来展望学校体育思想的走向则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社会文化变迁 中国学校体育思想 走向
  
  1.前言
  在过去的两百年间,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和交通工具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加速了社会文化的融合,中国的社会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生变化。这种由文化变迁产生的影响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知识、价值体系等非物质文化的改变和工具等物质文化的改变影响着每一个社会结构。思想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必有文化土壤,社会文化的变迁与学校体育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古代中国奴隶社会的“尚武教育”思想,到封建社会的“重文轻武”思想,再到近代社会的军国民体育思想、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及至现在大量涌现的终身体育、快乐体育、体育能力思想等,是中国由相对封闭社会走向相对开放社会的漫长过程中,社会文化变迁的反映。思想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学校体育思想也是用来指导学校体育实践的,它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目标、课程体系、组织管理制度等的变化和发展。在我国由传统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时,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视角来分析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走向,应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2.文化和社会文化变迁
  文化的定义非常多。泰勒提出的经典性定义为: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论,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这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目前文化学的研究一般认为文化从纵向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物质文化,即寓于物质之中的科学技术、工具、装备等;第二个层面是文化的制度层面,即各种社会制度;第三个层面是文化的心理意识层面,即人们的心理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等。
  文化变迁是指由于种族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种族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是文化的三个层面由浅入深、依次递进的过程。社会文化变迁主要由两种方式来推动,一是在文化内部发生的,是社会内的多种紧张关系、冲突等的结果,是人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二是外来文化的影响、迁徙、与其他民族的碰撞等的结果,是各种不同文化关系之间的反映。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社会成员以新的方式对其做出反应时,社会文化变迁就开始了,新的方式被足够数量的人们接受时,这时社会文化的变迁就已经发生了。
  3.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视角展望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走向
  这里所说的社会文化变迁考察的是中国社会由相对封闭社会走向相对开放社会的过程中社会文化的变迁。在短短的几百年内,中国社会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即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以工业经济为基础的工业社会,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信息社会。
  我们注意到,在中国,社会的变迁不是简单的直线变迁,它的复杂性表现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同时农业社会还在很大范围内存在。当社会的一端已经进入电脑、核能、航天三大革命开拓的信息时代时,而另一端还未结束一家一户的家庭手工农业,这就造成了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和信息文化交叉并存的局面,从而使学校体育思想的研究更具挑战性。鉴于此,我将社会文化变迁归纳为如下五个方面,分别分析它们对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3.1单一性—多元性
  由于社会的生存空间和思维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单一的社会文化向多元社会文化转变,在此基础上,文化的多元化就会引起思想的多元化,人们对学校体育的看法与选择也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判断标准与价值倾向,单一的学校体育思想逐渐向多元的学校体育思想转变。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是清代末年开始由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传入的,基本上是西方现代化的衍生物,学校体育对文化的选择遵循着“进化论”和“普遍适用”的原则,从当年军国民体育和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到建国初期的竞技体育思想及至现今的快乐体育思想等,都反映了这一特点,其实还是单一文化的整合,西方文化一直主导着我国学校体育思想。这一特点使我国学校体育思想与多元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表现在: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中既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不协调,又有地方文化与全球文化之间的不协调,还有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不协调。社会文化多元化是对学校体育思想的一种挑战,如何处理好社会文化多元化与学校体育思想的关系,实现学校体育思想的多元化整合,是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
  3.2封闭性—开放性
  封闭性的社会文化不注重开拓,只注重对老问题的再理解,侧重于追溯和总结,侧重于人之初和人之所归,这是我国农业社会文化的特点。随着社会变迁进程加快,社会文化快速传播和融合,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界限变得日益混杂和模糊,社会文化的开放性不可避免。开放性的文化特质使得我国学校体育思想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存在某种固定的模式,它们之间常常是较灵活的,具有较大的变动空间,一方面,它为学校体育思想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度,以人为本的西方文化,内省静修的东方文化,开拓进取的现代文化,身心平衡的传统文化都为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学校体育思想不可在静止的封闭性文化中止步不前,而要注重开拓新领域,研究新问题。另一方面,为我们判断和选用这些思想增加了难度。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我们有着重文化、重修养的人文传统,开放性是学校体育思想中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的社会文化基础之一。一般来说,外来文化中有价值的、适应性强的、可行性强的、结果预见性强的学校体育思想将容易被采用,传统文化中实用性强的有现实意义的学校体育思想将优先被接受。
  3.3同一性—异质性
  中国农业社会的文化是一种集体主义文化,强调同一性,关注团体目标,注重团体对个人的规范和个人对团体的责任,社会文化中较多集体观念,而少个人观念,要求个人服从集体,轻视个体的存在。异质性的文化是具有强大包容性的文化,它尊重个性,寻求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的新的共性协调。我国学校体育一直强调模式化的培养方法,希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育学习,都能达到比较理想的统一标准,更多地注重学生群体化和共性方面的培养,这种指导思想的优点在于肯定了个体与社会的统一,易于培养较强的群体观念,但同时所培养的学生缺乏独立人格、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现代社会需要的品质,妨碍个体的自由和多样化发展。我们在提出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时,不仅要考虑学校体育各因素上的共性,还要考虑其差异性——不同的地域有地理气候、经济发展、人文环境等的差异;不同的学校有学科设置、培养目标、校园环境等的差异,不同的学生有身体条件、个性特征、成长环境等的差异。学校体育思想若脱离了对思想客体差异性的考虑,就成了空洞的思想、脱离实际的思想,就不能很好地指导学校体育实践。
  3.4传承性—创新性
  现代化的进程使文化创新大于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人们接受的文化更多来自于他出生后社会所创造的新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带来了大量的新事物,社会文化在传承性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创新。文化是思想的源泉,对于学校体育而言,这里就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新形势下,学校体育思想的创新是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学校体育各项工作取得成效的保证。另一方面,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和传承之间不能出现断裂,不能因为有了新的学校体育思想,就全盘否定旧的思想。如果出现断裂,就会引来新的问题,过于强调体育中的成功与快乐,而否定系统教学,就难以保证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过于强调学生主体,而否定教师的主导,就很难保证体育学习的效果。文化传承的断裂在社会发生快速变迁时最易发生。在这种背景下,学校体育思想要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一方面,加强对未来信息社会学校体育发展的预测性研究,另一方面,保持文化的传承性,在以前学校体育思想的基础上判断、选择、改造、发展、创新,建立适合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3.5权威性—民主性
  在中国传统社会,社会文化是权威性的,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各自的权威,父辈是子辈各方面的权威,君是臣的绝对权威。而在相对开放社会,权威被瓦解了,人们之间是平等的,既使存在权威,也是暂时的,社会文化具有了民主性。在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历程中也有所反映,从以爱国主义激情为基础的军国民体育思想,到以体育就是生活的自然体育思想,再到向苏联学习的竞技体育思想,都曾是对学校体育具有权威性的指导思想。民主性的文化使人们的参与意识得到提高,民主性的文化为学校体育思想的活跃提供了外部环境,人们对各种不同的学校体育思想进行比较、鉴别与评价,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学校体育思想。但是受传统社会文化特质的影响,许多地方的一些学校仍旧保持权威性的思维模式,这是不利于学校体育思想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的。特别是在社会快速变迁的今天,要解决学校体育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这不是少数人能完成的,只有集思广益、综合比较、反复验证,才能使之成为指导实践的理论。
  4.结语
  在短短的数百年内,中国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变迁,引起社会文化变迁的剧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它对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社会文化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迁,要求学校体育思想由单一化整合变为多元化整合;社会文化由封闭性向开放性变迁,给予学校体育思想较大的自由度,但同时要求对外来思想和传统思想做出判断和选择;社会文化由同一性向异质性变迁,要求学校体育思想在考虑共性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差异;社会文化由传承性向创新性变迁,要求我们加强预测性研究,在保持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学校体育思想;社会文化由权威性向民主性变迁,要求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使学校体育思想真正行之有效。总之,学校体育思想在不断地探索、归纳、总结、改进中实现与社会文化变迁相协调,我国体育工作者正朝着这个方向进行着不懈的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学校体育一定会开创一个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62-88.
  [2]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9-63,120-134.
  [4]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84-188.
  [5]鲁浩等.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4-179.
  [6]张细谦.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J].体育与科学,1999,19,(1):29-32.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中国,大学生习得英语是将其作为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语言环境的缺失使大学英语课堂成为学生外语输入输出的重要渠道。因此,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本文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功能进行了探讨,提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成功的终极标准是学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教学功能    一、引言  外语教学的实施有五大主
重庆市农村公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受地理区位差、经济水平低等因素影响,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导致资源藏在深山无人知晓、守着金山银
期刊
摘 要: 高职英语课程大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无拘无束、民主和谐的氛围,让教师愉快地教,学生轻松地学。如果教师做不到这样,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是无效的。这就是说,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更加重视研究学生心理,重视其情感体验,落实情感心理教育。作者从三个方面叙述了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情感,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
摘 要: 基于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根据相应的调查,作者探讨了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问题,希望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一、引言  “自主学习”这一概念是在19世纪80年代由Henry Holec提出的,他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具体地说,就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
摘 要: 作为英语老师,在高三总复习时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的某一门或者某几门功课的成绩不错,可是英语科的成绩比较差,或是英语科学习比较困难。高考在即,学生因偏科而心烦意乱,灰心丧气,影响其复习备考,进而影响其发展。其实只要学生能够正视偏科,并积极行动起来,教师辅以正确的方法指导,加强管理与督促,偏科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关键词: 高三总复习 英语学困生 转化    读书改变命运,高
刺楸,因树干上长满硬刺而得名。其叶形美观,色泽浓绿,树干通直挺拔,满身的硬刺在各种园林树木中独树一帜,既能体现出粗犷的野趣,又能防止人或动物攀爬破坏,适合作行道树或园
河北省香河县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聚焦民生需求、着眼服务发展,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投资超10亿元,以“质量、安全”为重点,高标准新建改建农
期刊
在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单词的记忆既是重点是难点。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和建筑材料,离开词汇,语言就失去了实际意义。词汇贫乏、词义含糊,会阻碍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会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扩大词汇量是提高英语语言基本技能的基础。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的始终。  一、目前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存在的问题  对于英语
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地发展,以往的职业教育体系下的英语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英语教学在目前的职业教育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学生自身的英语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学对学生语言素质的培养、迁移能力及终身学习法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这几年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应该多加思索,思考如何改进英语教学方法,提升英语教学层次,如何深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方面
摘 要: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深入,课堂教学效果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教材、教学手段,搞好课堂活动,成为重要的思考内容。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环节,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运用恰当有趣的例子,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堂感兴趣,乐于接受和掌握课堂内容。  关键词: 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