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艺术到视听艺术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yzhc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明威在文学史上是一位别具一格的文学家,他精湛的写作能力使他获得了在文学界重量级的奖项——诺贝尔文学奖,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动,他对现代文学的开创功不可没,他引领了一群现代风短篇小说作家的产生。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十分突出,非常有标志性,他的语言风格简练动人,这种用简练动人的语言营造出的情境,给读者更加生动、更加入味的感受。与辞藻华丽、篇幅巨大的小说相比,海明威的小说抛弃了那些繁琐的描述、偏僻的词汇,用最简练动人的话语讲述自己的故事,文字中呈现出立体的画面,让读者与故事融为一体,艺术感强烈。
  一、 保留原著精神
  海明威作品中最动人的部分便是对书中主人公那种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的描写。他是十分崇尚英雄主义的一个人,着力对男性身上独特的气质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读者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那些生活中英雄身上的顽强、坚韧以及作为英雄的孤独。他的作品中充满着正义的精神,振奋人心,这也是他的作品能够打动众多读者以及诺贝尔评委会的原因。要想将海明威的作品翻拍成一部成功的电影,就必须延续书中的原著精神,将这种坚毅果敢的英雄精神在电影中进一步弘扬。因此,海明威及电影制片公司华纳公司于1958年合力拍摄了《老人与海》,原著精神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展现。
  《老人与海》在叙事方式上,与传统的小说戏剧明显不同。首先是小说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四面无人的大海,主要故事情节就是对圣地亚哥在海上的漂流生活的记叙,没有和他发生关联的人物,也鲜有对白,唯一与他有对手戏的还是一条没有表演力的大马林鱼,这对电影的改编形成了巨大的挑战。[1]电影制作人方面决定在叙事上更多的尊重原著,不再往剧情里添加原著中没有的人物和具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其他人物的添加,会减少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孤独感,这对表现人物精神和个人特征是毫无作用,甚至会影响电影中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因此,电影制作者决定不再往电影中添加新的人物和情节,将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细致入微地刻画这位与自然斗争的英雄。在小说中,背景的单一以及人物的单一很难让一部电影出彩,然而其中的精神正因为处于这样一个苦闷无人的场景才能表现的淋漓尽致。圣地亚哥在大海上与一条大马林鱼搏斗了三天三夜,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取得胜利,他在整个搏斗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非常动人心弦,震撼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小说中的老人圣地亚哥是海明威在古巴结识的一位渔夫,但是在海明威将他写入小说中后,他的出身地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他身上所展现出来的那种为了自己的梦想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历经千辛万苦也要坚持下去的伟大精神,足以自成一派,无论他是美国人还是古巴人,都不会影响圣地亚哥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圣地亚哥在电影中的塑造者是斯宾塞·屈塞,他扮演着一位体型瘦弱、满身沧桑却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赚钱养家的老人,虽然他的身体瘦弱,但他在他那强大的意志力的支撑下,在那样孤独的环境中度过了整整84天。在与大马林鱼进行搏斗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的意志力也十分具有感染力。
  在小说中作者为圣地亚哥安排了大量的内心独白,将这位传奇老人的精神世界、心路历程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但是电影中对老人的安排不可能是一直自说自话,这种方式过于平淡,使整部电影的基调过于沉闷,于是电影制作者将小说中圣地亚哥的内心独白以诗歌朗诵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的眼前,一望无际的大海,配以声情并茂的诗歌朗诵,将小说中晦涩隐蔽的部分直白地展现出来,有助于没有读过小说的观众明晰故事脉络,也有助于之前读过的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虽然这部电影在市场上的收入惨淡,但从艺术方面来讲,它是一部十分忠于原著的电影代表作。
  二、 合理删减原著内容
  海明威的作品大多是长篇小说,内容极为丰富,在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电影改编时,要做出合理的删减,没有办法完全将小说中的内容无一遗漏的展现给观众,只能有所取舍,将小说中的代表情节片段展现出来。所以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票房的收成,还在于观众观看了这部影片之后,是否愿意回去找到这本小说捧读一番。
  然而在对小说进行删减时要再三比较和推敲,如何在去掉部分内容之后使得电影的叙事结构依旧流畅。[2]有一位导演亨利·金在拍摄海明威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时这样说过:“海明威的行文风格和我曾经改编过的约翰·斯坦贝克的作品有一定的共同之处。”所以他在拍摄海明威的小说时,依旧采用了大刀阔斧式的删减。这种做法让小说中的许多精彩之处没了踪影,也让整部电影的叙事结构不够流畅。电影删减了一个极富意义的镜头,那是当杰克·巴恩斯第一次遇见乔吉特时,乔吉特对巴恩斯说过这么一句话:“谁都病了,我也病了。”在原著中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交代清后文的发展方向。他们在出租车上尽情的亲吻,互诉衷肠,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巴恩斯陷入了不得已放弃自己最心爱的女人的绝境,他因参军打仗受伤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过着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他爱她的妻子博莱特,所以他伸手亲自将她推向了别人的怀抱。这对巴恩斯来说是十分耻辱的也是十分心酸的,从此可以看出,妓女乔吉特所说的那句“谁都病了”有着深深的指喻性。从《太阳照常升起》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海明威对战争的态度,他描述了战争对一个人、对一个家庭的毁灭,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和痛苦不止是肉体方面还有精神方面。战争让他们失去了很多,他们每天患得患失,互相猜忌,他们不想对别人付出爱,也可能是不会爱。这是战争让他们患上的“病”。海明威在小说中很明显地流露出对这一代的同情,他们彷徨在世界上,没有信仰。在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巴恩斯同一个名叫比尔的作家一起去郊外散心,那时乡村里的人正在举行一个打着宗教名号的驱魔仪式,但他们对此却熟视无睹,大谈特谈着自己的话题,他们失去了对宗教的信仰,同时也放弃了对自身救赎的机会。他们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找到自我,然而这一理念在电影中却被删去了,失去了与前文的联系。
  而在海明威的另一部小说《战地钟声》中,导演对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行了增添,使得剧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3]小说中爱吹牛的吉普赛人和耿直的主人公之间有一段奇妙的对话,主人公说吉普赛人都爱吹牛,经常夸大事实,而吉普赛人则表明了自己是有能力完成自己所说的事的。而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吉普赛人真的做到了他说的事情,这种巧妙的情节设计让电影情节更加丰满,更加具有逻辑性。   三、 展示原著的晦涩部分
  海明威的行文风格十分有特色,他比较喜欢说一半藏一半,看不看得懂完全在于读者是否真正认真细致地揣摩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这也让改编的难度增加了。[4]电影制作者必须将海明威文字叙述中的内在情感剖析出来,让整部电影中所诉在的人物、所拍摄的画面都是丰满的,有寓意的。但是在剖析的过程中又不能太过直白,这会让观众失去了猜的乐趣,显得平淡乏味。有关于对显露的处理就得把握好剖析原著的度,既不能晦涩难懂,也不能太过表面化,文字的魅力本就在于透过表面看到隐匿在后面的深刻含义,电影不能丧失这种魅力。电影在表达这种感情时通常喜欢使用蒙太奇的手法来处理画面,观众在电影的发展下,逐渐体会到了导演的用心良苦。
  这种手法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有很经典的展现,巴恩斯在看到自己心爱的女人与斗牛士甜甜蜜蜜时,极度嫉妒的巴恩斯憋了一肚子的气,此时的电影镜头转换十分频繁,四周的物体好像全都冲向巴恩斯了,在这种逼近中,突然间屏幕上出现了一摊红色的像血一样的东西,就当观众们都以为被嫉妒冲昏头脑的巴恩斯上前宰了斗牛士的时候,镜头突然一转,呈现出巴恩斯的全景,他只是将红酒泼在了斗牛士的照片上。此时观众在为巴恩斯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为这个面对失去心爱的人却无力回天的男人感到忧伤,巴恩斯的情绪此时很容易感染观影者。观众在观影时情绪的大起大落更容易投入进剧情当中,这也大大增加了电影的感染力。这种手法的运用,让电影更加精彩,能有效地调动起观众的情绪,为整部电影加分。
  结语
  总而言之,想将文学作品通过电影的方式完全还原是不可能的,电影人在此方面一直在努力,然而文学作品一经创作出来,就有其特定的叙事风格以及故事脉络,其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并不适用于电影的拍摄,所以在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上进行电影的拍摄,和原著有些出入是很正常的,那些对原著十分忠实的读者可能对电影有些无法接受,就连海明威本人对他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也很不满意,但是电影对他的作品是一种新的诠释方式,将其中动人之处展现给更多的人,给更多的人以人生启示。
  参考文献:
  [1]郭钟安,何志钧.论文学改编影视过程中的审美转换[J].视听,2015(12):16-18.
  [2]杨真真.“遗憾”的艺术--从小说、戏曲到电影、电视[J].戏剧之家,2015(11):242-245.
  [3]刘正阳.浅淡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关系[J].科技视界,2015(21):121.
  [4]孙媛,庄君.话语场域视角下现代文学电影改编的意义生成[J].戏剧之家,2015(18):127-128.
其他文献
美国独立电影事业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以来,就成为一大批在电影创作上极具个人特色的年轻独立导演展示各自精神风貌的广阔舞台。其中,韦斯·安德森是独立电影创作运动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参与其电影创作的各个环节,采用极富辨识性的高饱和度色彩、平衡画面与对称画面及突出物品造型等方法,体现主人公的情感状态和人际关系,将镜头聚焦于中产阶级家庭中各成员的困惑与孤独,揭示青少年的迷惘和中年人的颓丧,
在2016年4月,由薛晓路导演的浪漫爱情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上映仅7天,票房就突破5.3亿,超越前作《北京遇上西雅图》在2013年创下的5.2亿元票房,成为华语爱情电影票房冠军。[1]该片共上映28天,票房已达7.7亿元[2],导演薛晓路也成为国内首位首日票房破亿元的女导演。这又一次创下了国内女导演拍摄电影的新纪录。在这之前她也成功执导过电影处女作《海洋天堂》。在她的作品里,能看到她对
一、 叙事主题  对于一部影片来讲,思想内涵往往即是其叙述主题,通过主题内容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引起人们的思考,从情节本身推及社会人生,是影片的重要意义。《思悼》可以被看作一部传记片,选取韩国历史上的“壬午祸变”这一事件,将封建制度之下的君臣与父子、亲情与权力、压抑与抗争等矛盾纠葛展现给观众,凄凉悲情的隔阂与矛盾在血色的历史背景下直抵人性深处。以插叙回忆的方式将故事内容层层推进,反映了封建时代王权阴影
笔者是影迷,看电影也爱电影,面对《私人订制》遭受的一些影评人的攻击,本想一笑了之,喜欢不喜欢一部电影本来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事,可是有些所谓的影评实在不靠谱,甚至让人开始怀疑撰写影评的目的。本文不是影评,只是想从类型电影角度出发,结合电影史试图探寻评价一部喜剧片优秀与否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看待当今的这种“冷饭热炒”的电影创作现象。  一、“冷饭热炒”的也是“热菜”  对《私人订制》的批评很
[摘要] 日本动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几十年的过程,从最初的学习欧美到现在的独具特色并不是偶然现象。日本历来是一个善于吸收国外精华的国家,这种固有的国家特征只有和本土传统文化结合,才能够产生世界的共鸣。中国相对幼稚的动画产业只有借鉴成熟的日本动画的成功模式,在学习中不断地思考、创新,才能够使中国动画得以生存与发展甚至赶超的机会。  [关键词] 日本动画 体育动画 受众群体  
一、“即兴表演”的起源与发展  即兴表演(Iimprovisational performance)作为一种表演方式,最早可追溯到16—18世纪的意大利“假面戏”。“只有一种喜剧形式是、并且始终是属于这个民族的,即没有剧本和即兴表演的‘假面戏’。”[1]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本在戏剧表演中不再处于首要位置,演员表演时会即兴创作肢体动作和台词。19世纪90年代,戏剧理论家和导演,苏联的康斯坦丁·斯坦
如何避免过度浪漫,理性看待自己的过去,并将回忆呈现成一部无感伤癖之嫌,但又能恰到好处地传达出大历史中个人感受的电影,是区别各类怀旧题材影片的重要标准。  《无线电时代》,这部伍迪·艾伦于1987年执导的电影,没有剧烈的情节跌宕和复杂的人物矛盾,只有一个中年男子的画外音不急不徐地将我们带回他的家乡——小镇罗格威,将他的家庭与无线电广播的故事娓娓道来。  伍迪·艾伦既以小历史的视角给世界大战烙上鲜明的
[摘要] 出版四种理论文集约130万字,负责编辑、出版243期《电影评介》,参与策划并执笔创作了8台大型文艺晚会,论文获得多种全国性奖项。这些数字所涵盖的专业范围和成果,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刘斯奇艺术修养的多侧面,同时也加深了我对这位老同学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 刘斯奇 戏剧 杂技 电影 理论 成果  2012年盛夏,我的书桌上添加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的刘斯奇的理论新作《当代中国杂
与黑泽明、小津安二郎同时代,享誉世界影坛的日本巨匠沟口健二,一生致力于女性电影的创作,其题材多以描写传统日本女性悲剧与艺道为主。沟口一生共制作影片85部,现今留存33部。晚年创作的《西鹤一代女》(1952)、《雨月物语》(1953)、《山椒大夫》(1954)、《近松物语》(1954)被认为是沟口人生中最杰出的四部影片。其中前三部作品分别于1952至1954年连续三年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国际奖及银
连续上映多日的《夏洛特烦恼》不仅取得近15亿元的票房收入,而且还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关于青春、关于初恋、关于婚姻危机、关于喜剧等多个话题,然而来自各界的批评、惊讶、质疑之声也纷至沓来。我们不禁冷静思考:一部由“开心麻花”的同名舞台剧改编的小成本电影,缘何引发国庆黄金档期电影市场的“地震”?为何高票房而口碑不佳呢?这种现象究竟是我国电影市场的常态还是个案?恐怕仅凭这部电影本身不能给我们一个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