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冷饭热炒”现象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iyu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是影迷,看电影也爱电影,面对《私人订制》遭受的一些影评人的攻击,本想一笑了之,喜欢不喜欢一部电影本来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事,可是有些所谓的影评实在不靠谱,甚至让人开始怀疑撰写影评的目的。本文不是影评,只是想从类型电影角度出发,结合电影史试图探寻评价一部喜剧片优秀与否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看待当今的这种“冷饭热炒”的电影创作现象。
  一、“冷饭热炒”的也是“热菜”
  对《私人订制》的批评很多来自于与之前的《顽主》和《甲方乙方》的对比,三部电影都是冯小刚导演的,葛优参与主演的,其中《顽主》也是王朔的小说改编,《甲方乙方》的编剧工作虽然没有王朔的直接参与,但是也透着同样的王朔“京痞文化”的深刻影响。他们把前两者奉为经典而打压《私人订制》,认为《私人订制》不过是“冷饭热炒”,缺乏新意,甚至调侃为《甲方乙方2.0》或者《顽主3.0》。
  既然以前的电影那么优秀了,无法超越,那电影院都放老电影好了,或干脆放《甲方乙方》就是了,我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没有看过的,起码没有在电影院看过。可事实恰恰相反,放映老电影的电影院并不多,即使有也多数是艺术院线,大众院线还是不断的放映新电影。因为电影是有时代性的。
  二、 认清电影是一次性消费商品
  人们喜欢“热菜”,是因为电影本身是一种一
  次性消费的商品。首先,“商品”不同于“产品”,在生产出来之后进行商业销售并进入市场进行“等价交换”之后才叫“商品”,我们会发现很多批评者是抱着“产品”的观念在批评“商品”,电影的创作者只负责“生产”的观念显然是落后的,我国电影为这个错误观念交的学费已经很多了,除了少数人以外,大部分人都明白
  电影《私人订制》剧照
  电影本身是一个“商品”,是一次性消费的“商品”,不断的有新的电影拍摄出来,进入电影院放映,电影院放映过的电
  影则下架进入别的营销渠道,比如发行DVD和电视网络等等,如此循环反复来维持庞大的电影产业,大部分的观众只会观看一次某部电影。
  一次性消费商品由于需求量极大,所以全球经常闹“剧本荒”,自然也经常出现“冷饭热炒”现象,这非常正常。
  三、 “冷饭热炒”现象古已有之
  纵观整个电影历史,类似的情况很常见,甚至很多被奉为经典,《洛奇》系列每次都是一个不同的对手罢了,模式几乎没有太大变化,类似的系列电影还有很多。决定有没有下一部该系列电影的绝对不是所谓的“新意”还剩下多少,而是市场还能不能接受,只要观众接受就会有下一部,有市场就说明观众需要和喜欢,那为什么不继续下去?完全没有停下来的理由。所以“冷饭热炒”现象并不奇怪,是否应该继续“炒”下去,那就放手交给市场来决定。
  四、“冷饭热炒”成功与否,取决于观众和市场的反应
  任何电影中所谓的“新意”最终都会变成没有“新意”,但是决定权并不是我和你,而是市场,“冷饭热炒”这是电影市场成熟之后的一种正常现象。《顽主》有新意,《甲方乙方》更是有新意,并且创造了票房奇迹,开创了贺岁电影的先河,到了第三部《私人订制》可能“新意”确实不多了,但是票房证明它还有,有人买票去看,有人还在笑,那不就证明它还有“新意”和价值吗?如果观众喜欢看自然就会出现第三部甚至第四部,观众不喜欢看自然它会被市场淘汰,而在观众完全厌烦这个系列电影、这种模式之前,我们应该榨干这一系列电影、这一模式电影的全部“新意”,这才是运用我国目前有限的电影资源的最佳手段。某些自恃高深的人觉得已经无“新意”,但并不影响在更多的人眼中还有“新意”的事实,票房已经做出了回答,电影大众文化的本性决定了它是给大众看的。
  愚人总是用现在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或者用过去的眼光评判当前现象。我们不可能用2014年的现状和思维质疑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和功绩,我们必须有基本的历史观,任何电影都要放回到它所处的时代来看才可以进行评判,所以上述三部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虽然模式相似,可以联系比较,但不能作为优劣的评判标准,最起码不是唯一标准。
  诚然,新兴的中国电影市场还有一点幼稚,成熟的观众群体还没有成熟壮大,难免会出现很多水准欠佳的“黑马”,不能实至名归的“票房奇迹”,但是成熟的市场和观众都是慢慢成长起来的,应当将权利交到市场和观众手中,让他们以买票入场这种“投票”形式行使自己的权利,市场和观众终究会成熟壮大起来。
其他文献
一、 不仅是精神分析的电影理论;而是原电影理论的精神分析  在本文中,我争辩说,20世纪的电影,是从一个整体的社会与其主体的组织中出现的。从一种系统的角度来看,电影是从人对于自身价值的热情需求中出现的;在肉体局限之外的和日常劳动时间之外是一个对于普通的价值利润提取的发明。它把资本的发展趋向推展到日常工作中,同时发展到工厂的生产线上,市场的衍生(商业广告),同时建设媒体的感受通道(形成正常化的感受通
电影《热泪伤痕》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原著小说Dolores Claiborne,虽然根据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一直以悬疑、惊悚闻名,但这部电影其实既没有多少悬疑的成分,当然也谈不上惊悚。看似是充满悬疑、惊悚的犯罪片,实际上讲述的却是作为女性的弱者在面对这个世界时绝望的挣扎和反抗,以及在亲情的涌动中对自我的救赎。导演泰勒·海克福德充分运用悬疑的因素、色彩的变幻和隐喻的方式,讲述了这个热泪涌动却又伤
[摘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个有奇景有动物的奇幻冒险励志故事;是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坚守本真;是人与自然、信仰的关系;对内心等精神命题的探讨;对感性与理性的思索,自我内心的和解;有个人的成长,内心压抑的解读。  [关键词] 主题 信仰 欲望  引言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根据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华人中唯一获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执导,在中国内地上映之后,影片连续
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比较严峻,因而稳就业、保增长、促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1]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大力发展包括文旅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应对产业危机,刺激大众消费的有效路径。在这方面,我国官方和民间近年来都采取了不少措施,[2]并在部分地区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其中,贾樟柯团队在山西践行的电影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可谓颇富成效。为此,本文将采用“中国区域
[摘要] “拟态环境” 并非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拟态环境” 是大众传媒构建的环境。如“3.11”东日本大地震媒体的报道中,从人们态度的三次转变可以看出,不是所有“拟态环境”都与事实真相相似,其中所具有的虚假信息和残缺信息都会对我们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作为受众应该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和客观的态度,选择性的接受信息、分析信息,努力最大限度的认识真实的世界。  [关键词] 日本地震
山东电视台1978年创作的电视剧《人民的委托》是山东省第一部電视剧作品,由此山东的电视剧创作正式拉开了历史序幕。近40年的发展,山东电视剧创作了众多辉煌的佳品,探索了革命历史题材、历史正剧题材、儿童题材、农村题材、侠义传奇题材、古装题材及法律题材等这些电视剧发展中的重要题材,形成了自己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创作风格,凝练了山东电视剧独特的审美与艺术特质。其中,对“知青”题材电视剧的探索也有一定表现,如
托尔斯泰如此定义艺术,同时也描述了它的特性:“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它存在于此,一个人有意识地依靠特定的外部符号,向他人传达他曾经历过的感受,他认为其所受到感染并同样经历了这些感受。”[1]对费穆来说,艺术的价值,就在于这是一种将自身情感传递的价值。  费穆一生的作品都在充当着通向某种特殊情感的手段。他的作品能深刻地洞察人的境况并被看作是教育、教化或者说文化熏染的工具。与此同时,他的作品还与儒家哲学
美国独立电影事业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以来,就成为一大批在电影创作上极具个人特色的年轻独立导演展示各自精神风貌的广阔舞台。其中,韦斯·安德森是独立电影创作运动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参与其电影创作的各个环节,采用极富辨识性的高饱和度色彩、平衡画面与对称画面及突出物品造型等方法,体现主人公的情感状态和人际关系,将镜头聚焦于中产阶级家庭中各成员的困惑与孤独,揭示青少年的迷惘和中年人的颓丧,
在2016年4月,由薛晓路导演的浪漫爱情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上映仅7天,票房就突破5.3亿,超越前作《北京遇上西雅图》在2013年创下的5.2亿元票房,成为华语爱情电影票房冠军。[1]该片共上映28天,票房已达7.7亿元[2],导演薛晓路也成为国内首位首日票房破亿元的女导演。这又一次创下了国内女导演拍摄电影的新纪录。在这之前她也成功执导过电影处女作《海洋天堂》。在她的作品里,能看到她对
一、 叙事主题  对于一部影片来讲,思想内涵往往即是其叙述主题,通过主题内容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引起人们的思考,从情节本身推及社会人生,是影片的重要意义。《思悼》可以被看作一部传记片,选取韩国历史上的“壬午祸变”这一事件,将封建制度之下的君臣与父子、亲情与权力、压抑与抗争等矛盾纠葛展现给观众,凄凉悲情的隔阂与矛盾在血色的历史背景下直抵人性深处。以插叙回忆的方式将故事内容层层推进,反映了封建时代王权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