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存在24小时的博物馆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物馆始终被认为是纪念碑式的永久建筑,OMA建筑事务所与艺术家弗朗西斯科·维佐利(Francesco Vezzoli)创造了一座只存在24小时的临时博物馆,演绎了一场空间设计与当代艺术的实验。
  很多人把参观卢浮宫当作有生之年的梦想之一,什么时候去都不迟。而对于一家只开放24小时的博物馆,一旦你迟到,大门就永远向你关闭了。Prada邀请著名OMA建筑事务所与当代艺术家弗朗西斯科·维佐利(Francesco Vezzoli)共同创造了一座只存在24小时的艺术博物馆,演绎了一场空间设计与当代艺术的实验。
  Prada24小时博物馆位于巴黎著名的历史建筑Palais d’Iéna的一层。Palais d’Iéna由建筑师奧格斯特·佩雷(Auguste Perret)在20世纪40年代设计完成,如今是法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理事会”的驻地。在这个不朽的现代主义建筑中,OMA事务所缔造的是与其截然相反的“实验性”、“古典”与“非正式”的博物馆空间。
  整个博物馆被包裹在粉红色栅格与霓虹灯交织的空间中,形成一个大型金属笼状物。当代艺术家弗朗西索科·维佐利的作品则陈列其中。在高高的台阶尽头安放着一尊端庄而高贵的女性雕塑,表达维佐利对永恒的女性魅力的敬意,而作为展品的女性古典雕塑则拼贴着好莱坞女明星的脸谱,充满戏谑。博物馆分为历史、当代与忘却三个部分,集合了俄狄浦斯情结以及黑夜幻影诸多元素,打破视觉艺术、电影与戏剧的界限。
  OMA事务所将24小时博物馆当作一间“社会实验室”,研究各种展览空间及其带来的不同仪式感。从非正式的艺术品储藏空间到18世纪的经典博物馆,从希特勒作为宣传机器的“艺术之家”博物馆(Haus der Kunst)到圣洁的“白色立方体”(White Cube)美术馆,再到当今商业化的公共博物馆,OMA力求将这些不同容量与品质的空间拼贴,组成一个想象中的短暂存在的“集合博物馆”,开放24小时后戛然关闭。
  弗朗西索科·维佐利说,整个空间好像一个舞台,参观者就是表演者。开馆当晚午夜,场馆变换为一个Disco俱乐部,参观者可以随着旋转的水晶球灯光舞动。次日早晨,博物馆像普通博物馆一样向公众开放,而当夜幕降临,闭幕仪式就开始举行。弗朗西斯科·维佐利说,“当时针行走24小时,整个博物馆就随之消失,像灰姑娘一样消失不见。”
其他文献
20世纪4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Lazarsfeld)、  贝雷尔森 (Berelson) 和哥迪特 (Gaudet),对美国当时总统  竞选进行了民众调查,通过对俄亥俄州伊里县选民的问卷调查研究  “哪些因素会影响选民的投票”,以及 “大众传播的政治宣传在  选民决策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这项研究被誉为社会科学发展史  上最具想象力的调查研究之一。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发现,选民的社
期刊
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马丁·布鲁尼茨基,有着一半波兰、一半德国的血统。成长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中,布鲁尼茨基似乎天生就有成为设计师的天赋。母亲鼓励他从小学习绘画,并以自己精致优雅的品位确立了布鲁尼茨基最初对美的认识。“我母亲喜欢Hermès 的设计,她的品位无可挑剔,” 布鲁尼茨基说。1990年,23岁的布鲁尼茨基前往英国学习室内设计,这个看似意外的决定却并非出于偶然。“我的一个好朋友在伦敦学室
期刊
一张张照片中,摄影师捕捉了多种女性姿态。她们来自不同年代,服饰精致,表情各异——欢喜、悲伤、愤怒、羞涩、茫然……她们与背后的场景形成了强烈的呼应,让人禁不住猜想她们的故事。她们在做什么?她们经历着什么?她们想要表达什么?是谁拍下了她们如此动情的瞬间?如果告诉你,所有这些照片的摄影师和模特都是同一个女人,你是不是会感到大为惊讶?  这位艺术家就是辛迪·舍曼 (Cindy Sherman)。除了摄影和
期刊
还记得去年北京设计周“享自东方”展览中大团的气球飘云,未想到这一少女式的“造梦”想法来自孙文涛。其实早在几年前的某次策展,他就想这么做了,只是当时被人一票否决。朋友眼里的他是个不懂“变通”、固执的东北人,不过无妨,他自得其乐。“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一小部分人认可你的东西,就挺舒服的。”  最近,孙文涛为某场展览制作了一把椅子,结果被展方驳回。确实,那把椅子太“普通”了——无一例外的四方腿和椅面,唯一
期刊
胡晓媛说,我用一个例子来回答你的问题,关于作品创作的线索:记得挺清楚的,2009年的一个晚上,我跟男友在后海闲逛,岸边有很多柳树刚刚长出绿绦。俩人聊着聊着都停下脚步往同一个方向看着,谁也没说话。过了一会儿我说,看那树梢,他没听到。他当时正全神贯注地盯着水面上灯光的倒影,完全没留意到我提树梢这回事。某些生活里的细节,会忽然间就触动我,那回是一时间又一次意识到疏离、缝隙、距离,总之一大堆东西。其实每个
期刊
2012伦敦奥运会即将举行,为呼应International Respect的奥运精神,由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和英国时装协会(British Fashion Council)在伦敦时装周期间所主办的国际时装展(International Fashion Showcase)邀请了来自19个国家的作品,本刊选取了其中的九个国家为代表展示了九种未来的可能。  Poland  
期刊
在《书中自有黄金屋》——帕克特与当代艺术家们 (Inside a book,a house of gold,Artist editions for Parkett) 的展览中漫步。色彩迷幻的展品和布展空间设计,让我们回到安迪·沃霍尔式的那个波普时代。  灰门襟拼色西装 Neil Barrett by JOYCE  橘色纹路针织衫、衬衫 BOTTEGA VENETA  背景艺术品(从左至右):  达
期刊
“与我们相比,过去的人生活在一种风格的监狱中,”彼得·约克曾如此摆明那个科技尚未革新的时代,文化的局限性。仅从这一方面看来,现今的设计师们无疑是幸运的。譬如以下这三组设计工作室,他们综合不同文化或体验,带来各式多元之作。  生活记录专家  Note设计工作室驻扎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恰如其名,他们“记录”生活中各样片段,作为灵感锦囊。这些片段在生活中很容易被忽略,设计师们便用各种可能的形式加以强调
期刊
在上世纪70年代,蒂埃里·穆勒 (Thierry Mugler) 成立时装品牌Mugler,但特立独行的个性和经营不善使得品牌屡次陷入窘境。2001年品牌关闭时装屋,时隔数年,它终于在2008年找到新东家,并再次展开男装设计,这就是老牌新生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巴黎,和Mugler一样抹去灰尘、重新迎来又一春的经典老牌还有Vionnet和Paco Rabanne等。这些品牌为重振旗鼓,使出浑身解数。M
期刊
回想小时候,每个人都曾在课堂上被老师提问 “春风是什么颜色?”彼时天真未泯的我们一定也曾回答:“五颜六色。因为春风一吹,桃花、梨花、小草、大树……连人们的衣服,都变成了各种美丽的颜色。”此时,仍保留着这份童真意趣的鞋履设计师们在用自己的作品证明给人们看:当春风吹来时,每个人的脚下都染上了不同的美丽颜色。  从左往右  桃红小山羊皮露趾高跟凉鞋和圆柱型鞋跟蛇皮高跟凉鞋 BURAK UYAN  皮制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