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杀人(外二则)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5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要杀人
  
  这只是个发泄性的意愿。似乎受到某种不平的对待,不明的压抑或者别的原因,突然兽性大发似的想:我要杀人。通常是在头脑中完成这一过程(却不在乎他是男是女,高矮胖瘦,随便盯着某人),从中体验到一种毁灭性的快感。但很快这一过程则退化成了一种表演,变成了一个日常事件。既没有刚开始的快感体验,也没有在理智恢复后的一种自责。他如同每天在报纸头条看到的杀人案件,电影中灭人无数的英雄和新闻中远方的种族大屠杀。我们惊历了无数的惊颤体验,觉得生活就是这样。我要杀人一旦实现,而且精彩,则会进入电视,进入报纸,带到你的面前,但只是为了让你漠视它,遗忘它。通过描述的方式,培养你对这类耸人听闻事件的一种猎奇的态度,就如同我们热衷的、神秘的西藏,只是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道平面的风景。
  
  我什么也不相信?
  
  我没有信仰,因为信仰容易让思想失去活力。我不信老子、孔子、佛、道,这是早已在社会中被肢解了的东西,除了道德、礼教的残渣;我也不信仰其他什么主义的理想社会,因为那离我太远,而我却正在市场经济中孤零零的一个人挣扎;我不相信科学,因为似乎会破坏环境,也不会对价值有用;我不相信哲学,因为那只是一堆不确定的语言游戏;我不相信艺术——这里也没谁对真正的艺术有兴趣;我不相信历史,因为我们没有历史,只有历史观赏园;我不相信知识分子,因为我们的知识分子只是先天不足,被各种权力踢来踢去的玩偶;我也不太相信钱,因为我知道这应该不会给人真正的幸福;甚至我连我不相信也不相信,因为我凭什么不相信?我发现自己的头埋在地里,身子在天花板上游荡,脚印在隔壁玩着穿墙而过的游戏,而墙上则写着:在中国的二十世纪,你信还是不信?
  
  我觉得我们生活得挺好,没什么问题
  
  我在各种环境中(在浴室、在私密的房间、在床上、在酒吧、在鞋店、在热闹的花市)反复说:我觉得我们生活得挺好,没什么问题。但对某种事物采取反复肯定的方式,却(根据经验)往往透露出否定的信息。一切媒体的言谈,他们叙述的潜台词就是:避开问题,让一切相安无事。这种方式就像一个人反复强调他的正直与高尚,走向了他的反面,张开了一个更为夸张的大口,陈列着其中的腐败。九十年代的大众文化在一个知识分子全面放下武器的年代里,成为某种需要的同谋。鲁迅说有一个铁屋里,都是熟睡的人们;崔健说有一块红布蒙着我的眼好舒服;而我们则躺在席梦思上,觉得:我们生活得挺好,没什么问题。然而危机就在这时,悄然增长。
其他文献
一九七九年伦敦经济事务研究院邀请我写一篇五百字左右的文章,谈谈“中国可能的变化”。为此,我于当年访问了广东省。访问之后我就开始思考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问题。但是要写一篇只有五百字的文章来预测中国将来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我对他们说不行,我不愿意给你们写这篇文章。但他们一直督促我,希望我能够给他们写一点东西。大约在一九八一年的四、五月间,我写完了文章的初稿,这个初稿大大超过了五百字,
期刊
我的老同学李浙生教授多年专攻数学哲学,在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五年间连续出版了《数学科学与认识论》和《数学科学与辩证法》两本专著。这是两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可惜的是,前者系自费出版,印数极少;后者虽得到资助,但少得可怜,印数也极有限(作者出版这两本书,不但没有得到一分钱的稿酬,反而贴了不少钱),因而看到的人不多。不过,凡是看过这些书的人,不论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都认为其价值在于求实与创新,特别是提出了许多
期刊
“五四”时期,“自由”为什么中断了?  这个问题需要研究近现代史的专门家来回答。  我在这里置词,只能作为一个偶然的涉猎者谈谈某些想法。如果它能构成一种视角,与其说是潜心研究的结果,不如说是一个中国人,一个直接承受了它的后果的现代中国人应有的或可能有的反省。  一般都把“五四运动”看作是中国的启蒙运动,如果辛亥革命只是“革掉了一根辫子”的话。从洋务运动的“言技”,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言政”到五
期刊
《书屋》一九九九年第四期有关自由主义及其传统的三篇文章,尽管观点不同,甚至针锋相对,然而却能自圆其说,自持其理。最重要的是气氛对头,各展其长,各陈其论,有学术争鸣的态势及其宽宏大量,既容许自己讲话,也要让别人说理。朱学勤先生虽然针对的是一种文风,他不仅提出应当“有话好好说”,而且自身力求体现正常的学风,我以为这本身就是自由主义所要求的精神。  还有,就自由主义而论,对于近现代的中国来说,虽然是舶来
期刊
二十  孝武兄:  接三月二十六日信。  我介绍《昨日的世界》①,实际上只是抄撮原文,因为不加引号,就好像是我复述的,这是取巧的方法,您大加赞美,未免上当了。这本书实在是好书,我的本意,也只是鼓吹一下,希望多有几个人去找去读,据说,这倒有些效果,有好几个人去找三联书店要买书,可惜都没有买着,也许将来会加印的吧。  茨威格这样高度文化修养的人,只可能产生在欧洲,在奥地利那样的国家。不管他的和平主义是
期刊
1《我们一起走过——百名知青写知青》的责任编辑罗丹,在编后记里说:“如果知青朋友能从中感受到一点温亮,年轻的后一代能从中领悟到一点启迪,这本书就有它存在的价值。”在读过这本书之后,像我这样年已七十又五的老人,还要说,作为曾是知青家长的人们,也能从中将那些似已淡忘了的困惑、忧思和辛酸重新咀嚼;作为历史的乐观主义者的前一辈,也能从中把那些曾激励自己前行的欣慰、豁达和远虑再度勾起。  过去,自以为对知青
期刊
我出生在上海。日寇轰炸南市,我家房屋被毁,父亲携我回乡种田,当时我才十一岁。父亲青年时甚苦,为地主作长工。目不识丁,但善讲笑话、故事。有一故事说一私塾先生,对学生严厉,学生书背不上、或稍有顽皮,即执板打手心、屁股,学生畏如鼠儿见猫。这先生夜里欲便溺,就捞床前夜壶(尿壶,也称便壶),便尿。白天,专命一学生倒尿洗涤。学生天天闻其臭气而惧不敢违。一日,学生施一小计,用钉将壶底钻一小孔。次日,见先生出来晒
期刊
一九九九年三月,我住进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干病房,得知黎锦明先生与我同住一层楼,便立即前去看他。  走进他的病室,只见他半躺着,面容清瘦,颧骨高耸,双目微闭,一顶绒帽盖到了齐眉处。我轻声喊:“黎先生,我是您的读者,来看您了。”我说是他的读者,是我在中学时期读过他的作品,知道他是二三十年代的知名作家。这时,他的夫人符立志女士也在一旁叫他。他睁开眼睛,点了点头,但说不出话来。他因吞咽困难,不能进
期刊
这出戏的故事原取材于历史(见《左传》)。春秋时期,晋灵公无道,荼害百姓,老臣赵盾劝谏不听,奸臣屠岸贾,残害赵盾全家,灭门九族,赵盾的儿媳是晋国公主,避入宫中产生一子。由赵盾门客草泽医生程婴将孤儿藏在药箱内,乔装救出,屠岸贾闻公主产子,进宫搜孤不得,下令十日之内若不献出婴儿,即将国内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全部杀死。程婴与退休大臣公孙杵臼商定,由程婴以自己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藏在公孙杵臼家中,再由程婴
期刊
似乎是在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室里,蘧公孙正坐在一张可以移动的转椅上同马二先生谈着“生意”。他仰躺在椅子里,从后面看不见他的身影,只见一缕缕淡淡的烟云从肩上、顶上腾起。对面的马二先生——处州马纯上——则正襟危坐、必恭必敬地听着他高谈阔论。  马二先生似乎再没有当初那股豪气与傲气。这倒不是因为几百年下来,科举废止了,皇帝没有了,靠科举吃饭的马二因此要下岗失业——这些,难不倒马二先生。废了科举,有学校,上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