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徒生童话的宗教精神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ykimi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麦安徒生是饮誉世界的童话大师,关于安徒生童话作品的研究日益增多。但以往大多是从语言风格、人道主义思想以及社会批判性等角度来研究,较少涉及到其宗教思想在童话中的渗透、影响。在安徒生童话中,宗教精神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
  首先,我们来看安徒生童话创作的时代背景,欧洲在18世纪的文坛上流行宗教情感观,一直影响到19世纪的文学,当时欧洲各国先后兴起了一股“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潮。而“这种文艺来自基督教,它是一朵从基督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这种充满基督教精神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也影响到了安徒生的创作。其次,安徒生从小受宗教思想的熏陶。他生活在一个贫困的鞋匠家庭里,宗教氛围很浓,因为穷人总希望上帝的拯救。安徒生本人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奉行着受洗礼、坚信礼、圣夕的宗教仪式,且于14岁时被送入慈善学校里学习,功课之一就是宗教,因而宗教意识与信仰在他的创作中自然而然地有所渗透。
  安徒生对上帝的信仰极为虔诚,他坚信上帝什么事都知道,包括已经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事。“这种思想充满我的整个心灵”,而且他是从感情和理智两方面接受“上帝是人们所敬爱的”。安徒生一生曲折坎坷,经常受到别人的排挤、攻击。丹麦诗人豪克就说:“对于内心世界谁都没有他(安徒生)了解得多,他从痛苦与绝望、辛酸的经历中倾尽了他亲身体验的痛苦而深厚的感情。”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持着安徒生的呢?是宗教精神,安徒生坚信“总是在我们困难的时候,上帝就给我们以帮助!我有一个福星,就是上帝!”发出“啊,上帝!当风暴猛烈袭击,您是我们的靠山、太阳和庇翼!”而且“上帝,我的上帝,我没怀疑过您!”感情真挚而热烈,这种宗教精神不仅表现于安徒生的生活之中,同样也影响到他的童话创作。
  
  一、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
  
  真——假,善——恶,美——丑是宗教所探讨的根本问题。“恶无疑是邪恶的,是与上帝的意志直接相违的”。宗教追求善,都把“积善”作为进入理想天国的必要条件,在宗教教义中,不仅有最高的,最完善的善的榜样,而且还对教徒规定了许多具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鼓励行善,禁止作恶。安徒生正是将此教义融入自己的童话创作中。歌颂“真、善、美”,揭露“假、恶、丑”。
  安徒生在其童话中塑造了一系列真、善、美的形象,满腔热情地歌颂那些为真、善、美而献身的人。如《海的女儿》中的小人鱼为了追求一个不灭的灵魂,不惜以自己的苦痛、生命作为代价。她忍受了将鱼尾变成人腿那“走在刀尖上”的痛苦,而且牺牲了美丽的歌喉,成为一个哑巴,但在追求“不灭的灵魂”的过程中却未得到成功。最能体现小人鱼崇高品质、美好心灵的是最后一幕。小人鱼本可以将王子杀死,让他的血溅到自己的脚上,变成鱼尾重回海底皇宫,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的,但她却放弃了,任自己化成泡沫。在这里,“王子”是真、善、美的化身,他是一个象征意义上的“人”,小人鱼爱慕王子,正是表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执着而热烈。在读者的心目中,小人鱼无疑是美的化身,虽然她并未得到一个不灭的灵魂,但她的精神却激励着读者向生命最高的境界前进。为了拯救被后母变成野天鹅的哥哥们(《野天鹅》),艾丽莎忍受住不讲话的苦痛,用她坚强的毅力和对哥哥们深厚纯洁的感情,冲破一道道难关险阻,被人们误会是巫婆,要将其烧死,虽然困难重重,但她始终坚持到底,克服了所有的困难。
  另一方面,安徒生对于丑恶、虚伪的事物也给予了抨击与鞭挞,这是通过美与丑的对比来表现的。而且真理总会战胜虚伪,爱总会克服丑。如《夜莺》,安徒生通过人造的夜莺——“假”,与真实的夜莺——“真”的对照,告诉人们: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是永恒的,才能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体现了向善、向真、向美的宗教情感倾向。《美》、《癞蛤蟆》、《邻居们》、《玫瑰花精》、《聪明人的宝石》等作品中也体现了这种情感,安徒生让作品中的人物生活在各自的环境中,在人类和人类以及人类和自然界的矛盾冲突中,去大胆地展示他们的真、善、美的品质,否定假、恶、丑的事物,这正是宗教情感在安徒生童话作品中的流露。
  
  二、对穷困、痛苦生活的精神安慰
  
  宗教的内容来自人的现实生活,而且历来都是和苦难联系在一起的。有苦难的地方就有宗教,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从苦难这方面来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痛苦的呻吟,从“抗议”这方面来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摆脱苦难的现实的一种生存手段。安徒生从小生活在穷人中间,对贫困、穷苦有着深切的体会。他看到深重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把人们推入痛苦的境地,悲叹茫茫苍天无情、浩瀚苦海无边,在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悲愤而无可奈何的情感支配下,人们只能以想象代替现实,安徒生是对于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找不出一个好的理由来解释,空虚感情不能得到排解而走向宗教的。宗教总是把广大的劳苦大众包括在拯救范围之内,使劳动者在信仰的道德的轨迹之内,相信痛苦也有所终结。在安徒生的心中,上帝真像牧师说的那样,是一个仁慈博爱的人,总有一天会来拯救贫穷的人,让他得到幸福的生活。穷苦人不可能永远穷苦下去,上帝不会遗忘他们。
  《墓里的孩子》中,母亲四岁的儿子死去了,在剧烈的痛苦中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又是上帝来抚慰她,使她的理智发出光辉,使她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变得坚强而有责任感。上帝实际上是处理了对死者的“爱”与对生者的“责任感”之间的问题,解救了母亲。安徒生一贯对贫穷、困苦的善良的人们表示同情,但自己却无力改善这种情况,只能求助与他想象中的上帝,认为上帝是救世主,相信“上帝的意旨总是好的”。在这里,宗教成了人们幻想的太阳,成了人们苦难世界的“灵光圈”,当然,幻想和灵光圈并不能真正解除人们的痛苦,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精神安慰罢了。是借助“精神鸦片”来回避现实,超脱现实,来解脱自己。作者在面对黑暗社会束手无策时,总痛苦地呼喊上帝,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在他后期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强烈,几乎每遇到困难痛苦就说“当我们向着上帝前进时,辛酸和痛苦会消失,留下的是一片美景。”将作品中的人物引到天堂去,把皈依宗教视为光明和幸福。宗教不仅对于每个人的生命所具有的有限给予了很大的关注,而且对每个人的生命延续的有限也给予了极大关注。死亡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结局,然而宗教宣称能给人永生,此永生是指灵魂超验领域中的永生,坚信灵魂不死、天堂幸福。在安徒生童话中,人们看不到阴森可怕的死,而是一种宁静、祥和的死。宗教坚信灵魂不死,以此来破除对死亡的恐惧。宗教中有延续生命的乐园——天国。并且善有善报,善良的人死了,灵魂得以升入天国。安徒生将升入天国写得非常美妙,非常诗意,如《癞蛤蟆》、《彗星》、《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作品。要认识到安徒生幻想用平等的宗教世界来代替不堪生存、充满矛盾和斗争的世界,幻想“救世主”来拯救自己的思想无疑是消极的。
  
  三、对劳苦大众的博爱思想
  
  宗教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富有激情的、感性形象的以及合理而有意志的成分,它旨在使教民们相互接近,使信仰一致者相互吸引。从这个意义上说,宗教精神更像集体之爱。宗教意义上的爱是仁爱,追求的是灵性之爱、精神之爱,倡导无私忘我和勇于献身之爱。要注意安徒生虽是基督教徒,但从《犹太女子》一文中可看出,他对严格遵守犹太教纪律的犹太女子也有无私的爱。基督教是排他的,与异教徒甚至同样信奉耶和华上帝的犹太教徒是势不两立的,但安徒生丝毫没有传统基督教所确信的那种观念,即基督教的上帝是一个妒忌的上帝,不容许别的信念存在。安徒生的爱是不分教派的,不排他的,只不过他的爱是通过基督来体现。
  在其作品中,主人公大多是忘我的,无私地奉献自己的感情,即使是无所报应,也无怨无悔。《坚定的锡兵》是一个非常生动、感人的故事,锡兵爱上“小小的舞蹈家”,当自己被扔进火炉里去的时候仍望着那位心上人,他的眼睛一忽儿也没有离开她,对她的爱是那么的忠诚,并不因为世俗的偏见而有所改变,最后锡兵化成了一颗小小的锡心,表示了他对于他所爱的人至死不改初衷的伟大坚定的爱情。《柳树下的梦》、《玫瑰花精》都描写了爱情悲剧。
  宗教精神体现与安徒生童话中,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都可窥视出他的宗教信仰、宗教情感倾向。不管其消极或积极,都是安徒生的主要创作精神的体现。宗教是他理想追求与人生梦幻的交织。安徒生的创作表现了自己的宗教意愿,是他的情感的流露和宣泄,也是他思想的体现。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EVE)治疗瘤颈扭曲大于60°腹主动脉瘤(AAA)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从而扩大治疗AAA的适用范围.方法对瘤颈扭曲大于60°的AAA通过技术改进(术中对瘤颈
中学课本的切线长定理的内容是: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并且这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基本图形是:  它的应用形式:     ∵PA、PB分别切圆O于A、B    ∴PA=PB ∠BPO=∠APO    在初中数学教材上,这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图形,它贯穿了很多的初中几何知识点 ,包括    ①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PA=PB ∠BPO=∠APO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是需急症处理的病症,因其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若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将会导致栓塞肢体缺血坏死.动脉溶栓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保持血管正常结构,从而维
创设课堂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正是“以生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良好的興趣,这样有利于师生共识的达成,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下面我就谈一下课堂情境创设的方法。    一、通过故事创设情境    思品课教学,如果只是单纯的进行说教定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厌烦,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感到晦涩难懂,那么,
兴趣是一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呢?为此,我在日常教学中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以微笑面对学生    心理学表明,在愉悦时,人的思维会非常敏捷,做事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走进课堂开始上课时的情绪,直接感染和影响着学生甚至整个教学过程,这好比歌剧的前奏和序曲,又恰如文章的开头一样,要“先声夺人”。老师轻松愉悦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高尔基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高尔基早年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做了生动的记述。人间的苦难和生活的辛酸,磨炼了他的斗志,使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
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是高中化学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对初学者来说常感到无从下手,它又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历年高考卷中都有涉及。本人就这几年教学实践,谈几点有关电极反应式书写方法的体会。    一、书写原则    原电池中电极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要遵循原子守恒、转移电子守恒及电荷守恒原则。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加和性原则和共存原则。加和性原则:两电极反应式相加,消去电子后得电池总反应式
教学的实质是交往,语文课堂更是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本、生与文本的交流学习过程。教师应该把握评价与交流的过程来指导多读。  一、语文阅读教学要精问  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着如下问题。学生都懂的要问,学生不懂的教师不问,一看就明白的多问,无需解释的还问。教师的提问过多过滥,缺少“悬念”。提的问题比较独立单一,无问题转换,缺应有的层次感。从提问的问题类型看,事实、记忆、理解类的一般常识性问题占80%
一、初中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    1.家庭的高压是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产生的根源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从幼儿园、小学起,就给孩子安排很多特长班学习,如电子琴、钢琴、书法、美术、舞蹈和英语等等。在无形当中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形成听大人话、顺从爸爸妈妈的意愿就是好孩子,反之则是坏孩子的心理,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端,是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