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头鲂:旅游文化视域的的六大看点

来源 :旅游世界·文旅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ct_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易伯鲁将团头鲂(武昌鱼)从普通鳊鱼概念中析出,并确认其原产地在梁子湖。团头鲂作为湖北的旅游品牌,地方政府精心打造,多措并举,丰富了团头鲂旅游文化的内蕴。
  【关键词】 团头鲂(武昌鱼);梁子湖;旅游文化;
  1  团头鲂:有别于鳊鱼的新鱼种
  “武昌鱼”因地而名,三国时吴王孙权取“以武而昌”之义,将湖北鄂州改名“武昌”。团头鲂,原本混同于普通鲂鱼。此前中国有记录的鳊、鲂鱼,外形头小体扁,区别在于腹棱。“鳊鱼”,亦称“三角鳊”,角质棱从胸部腹面延至排泄口,有刀刃状腹棱[1]。“鲂鱼”,角质棱只限于腹鳍基部之后至排泄口[1]。其高度明显大于鳊鱼,体形越大越易辨认。“发现新鱼种”是根据外形特征及解剖比较,将其与普通鳊、鲂鱼区别开来,重新命名。如何辨识团头鲂?《湖北通志》《武昌县志》等方志编撰者,试图从外形、部分内脏特征、成品味道等方面来区别,但均欠准确。熊登撰康熙十二年《武昌县志》第1卷土产条,有“樊口之缩项鳊实甲于天下”不一定是团头鲂;而钟桐山撰光绪十一年《武昌县志》有“鳞白而腹内无黑膜者真”之说,易教授的团头鲂解剖结论,与此有异;鄂省业内有个较为流行的简易标准:团头鲂13根半刺、腹无黑膜,这与易伯鲁的解剖结论存在差异。易教授进行比较,发现两种鱼多个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发现了鲂鱼的新品种,定名为团头鲂。
  2  易伯鲁:发现团头鲂的领衔人
  易伯鲁(1915~2009)从西南联大生物系毕业后,一直从事水生生物研究。1955年,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梁子湖工作站,调查该湖鱼类性状变动范围、食性、繁衍、生长、栖息习性。他率领研究团队解剖鲜鱼样本,将团头鲂(A)和三角鲂(B)进行解剖对比,发现它们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均有增大不明显;B稍长,吻端突出,头长随体长增加而增大。口部:A较宽阔,呈平弧形,上下颌曲度小;B高且狭窄,上下颌曲度大。眶上骨:A厚而大,呈三角形;B薄且小,呈长方形。鳃耙:形状相同,A外列鳃弧比B少5-6根,内列鳃弧少7根。喉齿:A黑色;B白色。背鳍:鳍条数量相等,但高度相差大,第三硬棘与头长的比例;A明显小于三角鲂。脊椎:A有43或42根(腹椎肋骨13);B有39或38根(腹椎肋骨10)。鱼鳔:A中室膨大;B前室大。体膜:A灰黑;三角鲂白色带浅灰。尾柄:A鱼身最低高度大于尾柄长度,越大越明显;B长度与最低高度几乎相等。易教授解剖记录与结论,收入1955年第2期《水生生物学集刊》,1956年初公开发表。民间常说的“13根刺”,在解剖術语中称“腹椎肋骨”,至此流传已久的悬谜终于揭开。1975年,易教授在《华农科技》第2期发表《关于“武昌鱼”》一文说:“武昌鱼是产于梁子湖的团头鲂。现在称作团头鲂的鱼,是在50年代确定的新种。”后来《辞海》及《中国鲤科鱼类志》表述为“武昌鱼学名团头鲂”,也是基于易教授的说法:“多数人已将‘团头鲂’和‘武昌鱼’视为同物异名”。这是建国以后第一个由我国科学家命名的鱼类种名。研究成果直接推动团头鲂在全国推广养殖,成为我国淡水养殖的常规鱼种。易伯鲁被喻为“武昌鱼之父”。
  3  梁子湖:盛产团头鲂的天然水域
  调查发现:大批量的团头鲂产地在梁子湖,湖北省内极少数湖泊有少量繁殖生长。易教授记述:“在鳊鲂鱼类中,有一种团头鲂是梁子湖的独特品种”[1]。并描述他为武昌鱼正名的发现:梁子湖盛产团头鲂、三角鲂。原来将此两种鱼均称作宽泛意义的武昌鱼,但事实上,团头鲂才是武昌鱼专属名称。因此鳊鱼、三角鲂不能称作武昌鱼。认定团头鲂(武昌鱼)的标本出自梁子湖,并获得国内外水生物研究学者的公认。
  梁子湖一碧千顷,为鄂省第二大淡水湖,素来以大、清、秀、奇四大特色著称。流域面积2083km?,1950s初,湖泊总面积约520km?。2011年,湖水面总面积缩至304km?[2]。近年来通过采取退田还湖、破垸除堤等措施,规定每年4月25日至9月25日为禁渔期,历时5个月,全湖生态有所改观。1989年梁子湖湿地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zucN);2001年列入国家级保护区发展规划。梁子湖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温度17℃左右,年均降雨量约1200mm。夏凉冬温,适宜旅游,已成为鄂省集休闲、避暑、旅游、娱乐、观光的风景旅游胜地。
  梁子湖哪块水域出产的团头鲂品质最好?笔者认为:湖大太大,该鱼的生长特性尚未完全认识,提及这个问题不免有些牵强,然而历来的确有三种说法。一是石盆渡。宋《寿昌乘》引《武昌记》云:“石盆渡有石臼,孙权于此取鱼,召群臣斫鲙,味美于他处”[3]。二是樊口小洄、大洄。梁子湖东北有一条90里长港,在樊口有个“回”形水道,小口为小洄,大口为大洄。鱼群到长江洄游后,在小洄、大洄处聚集,极易捕捞,且个大味道非同一般,这便是民间所指“樊口鳊鱼”;三是牛山湖鲂鱼潭。牛山湖是梁子湖北部支湖,水质清透,是其觅食、繁殖的佳处,加之水深、水温、流速等天然条件适合其生长,故而品质优良。三种说法难有定论,或许民众可以当作饭后谈资,或许导游作为与游客闲聊的话题。
  4  独特性:地方旅游品的亮丽名片
  独特性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团头鲂为梁子湖独有。中外鱼类研究者于100多年间在南方湖泊、长江、黑龙江等地获取了鲂鱼标本,易教授发现其记述很少提到团头鲂的性状,大量数据证实团头鲂是新鱼种[1]。二是团头鲂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和美味。脂质含量较低,不饱和脂肪酸胶原蛋白和优质蛋白质含量高,含有多种人体营养所需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元素,其肉质优于普通鳊鱼。三是有些独特烹饪技法。清蒸、红烧、油焖、干煸、腌制是最基本、最传统的做法。腌制鱼别有风味,可以蒸、焖、烤。最为传统且流行的首推清蒸,清蒸团头鲂最好吃的部位是腹鳍一带,口感松软,肥而不腻。鄂州当地长期以来形成一种习俗,招待客人时,主人把鱼肚夹给您的举动表明“您是贵客”。   5  鱼之萃:湖北水产中的文化符号
  2012年,考古人员在鄂州东晋古墓首次发现金质武昌鱼模型[4],表明武昌鱼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团头鲂作为旅游文化品牌,其名声传扬得益于六波推送。一是三国时期孙权迁都武昌(今鄂州),一批江浙权贵有“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之说,言下之意:武昌鱼再好吃,我们也不离开建业老窝。无形中为武昌鱼作了广告;二是1955年易伯鲁发现团头鲂,民众对此鱼有了新鲜感和进一步的认识;三是1956年毛泽东主席“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诗句。武昌鱼由此名扬全国,声播世界;四是2004年梁子湖获批为“国家级团头鲂(武昌鱼)原种场”。武昌鱼原种场孵化的鱼苗,个大体壮,抗病能力强,生产速度快。后湖北省、鄂州市创建5千亩团头鲂原种基因保护库。在1米深的水下用水草扎成鱼巢,待鱼产卵后将其运回原种场孵化。一公一母亲本每年可孵化10万尾鱼苗。鱼苗长到3cm,或继续培育或出售。五是2006年“鄂州武昌鱼”商标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与京山鳖、仙桃鳝跃为湖北淡水产品的三大旗舰品牌;六是2013年“武昌鱼制作技艺”入选湖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这些标志着团头鲂的生产迈向精细化、规模化,团头鲂作为文化符号已经深入民心。
  6  旅游节:强化地域旅游品牌效应
  旅游节可拉动旅游、住宿、餐饮、艺术、广告、宣传、出版、文化娱乐等相关行业或领域的产值。以“武昌鱼”为卖点的旅游文化节,能够提升该品牌的知名度,增大旅游量。如若吸收到投資融资,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必将超过预期。近年来,鄂州市政府注重“文化经济相互搭台唱戏”,从2001年起,开始举办“武昌鱼国际文化旅游节”、“湖北梁子湖捕鱼旅游节”。之后每年9月24日~10月7日举办一次,历时10天左右。节庆期间,相继举办笔会、旅游商品博览交易会、经济贸易洽谈会、“渔家乐”民俗民情晚会,以及水上竞技表演、杂技表演、书画表演、美食制作比赛、野外生存比赛、垂钓比赛、航模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做到精心策划、力求实效,可谓想出了千方百计,动用了千军万马。其初衷是利用品牌效应,拓展产品增值渠道,力求将其推向全国、推向国际。
  团头鲂(武昌鱼)作为湖北省、鄂州市独有的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要发挥好其优势,须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运作,做好顶层设计,全面分析优劣机威,推进智慧旅游,借助智慧旅游平台,整合、加工梁子湖、团头鲂旅游产业链中的要素和成份,将地域性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地域旅游品牌效应,加快旅游业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易伯鲁.关于鲂鱼(平胸鳊)种类的新资料[J].水生生物学集刊.1955,(02).
  [2]彭有轩.梁子湖湿地保护与产业发展探析[J].湿地科学.2011,(09).
  [3](宋)佚名纂修.宋元方志丛刊(八)寿昌乘[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楚天时报.鄂州考古首次发现东晋时期金制武昌鱼饰品[EB/OL]http://news.cnhubei.com/xw/hb/ez/201207/t2160272.shtml(2012-7-24).
  [5]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EB/OL]http://www.hubei.gov.cn/govfile/ezf/201311/t20131107_1032637.shtml(2013-10-22).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 “节庆旅游”成为一个鲜亮的名词开始频频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其火热性也愈加显现。节庆旅游活动,日益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现代人的假日休闲与消费方向。世界各国和各个旅游目的地对节庆的浓厚兴趣和高度重视来源于节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与作用,节庆的强大号召力可以在短时期内使节庆发生地的口碑获得“爆发性”的提升。本文以“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以下简称吐鲁番葡萄节)为列给出了节庆
期刊
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作猛烈,在这个时候讨论旅游应对,有点没心没肺。但这又是横在全国文旅行业面前的一道坎,事关生死,不得不说。  1 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疫情会持续多长时间?谁也不敢说,谁也说不准。最可以对应的,就是2003年的非典。那个时期,我是全过程的参与者。当时,国家旅游局成立了一个“非典影响旅游的研究小组”,一个司出一个人,我当组长。每天要汇总全国情况,给国务院上报
期刊
【内容摘要】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旅游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潜能不断提升,社会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为更好的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为全面推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应该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全方位创新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行之有效的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成效与质量,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
期刊
【内容摘要】 随着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正在相互交融,各地区的文化呈现多样性、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本文运用文献資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现状进行分析并总结。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有很多学者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理论体系已逐步形成。  【关键词】 体育;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现状  1 引言  从古至今,文化一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与
期刊
【内容摘要】 贵州省具有较好的旅游资源优势,旅游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借助调查问卷,对贵州省境内外的游客人群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研。通过对数据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利用交叉分析、知晓率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指出了贵州省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贵州省;旅游业;统计分析;对策  1 引言  为了调查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期刊
【内容摘要】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应当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以满足社会中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以此为目标,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教育模式有效统合了职业学生的基础教育与继续教育。无论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在哪一个等级层次出现人才缺口,都可以通过中高职衔接教育来源源不断的获得合格的人才。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为例,结合中高职衔接教育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制定有效的培养策
期刊
许多上了年纪的中国游客来说,电影《红色娘子军》提升了海南旅游的文化内涵,五指山、万泉河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被赋予了红色精神,使他们在享受阳光、沙滩之外愿意花时间在海南岛寻找电影里的印记。如今,当新一代年轻人成为文化和旅游消费的主力人群之后,新的“红色娘子军”在哪里?2019海南腾讯数字文创月(11月至12月底)期间的新兴电竞项目和优秀传统文化IP的数字化展示,提供了一种思路——借数字文创产业打造
期刊
岁末年初,尽管已是冬季,但到山东青岛旅行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近一年多来,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围绕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建设,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通过丰富内容供给、盘活既有资源、提升惠民力度,文旅融合正呈现勃勃生机。  1 公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2019年7月起,每周固定时间段,青岛市文化馆都会在全市沿海一线奥帆中心、五四广场、八大关等8个区域举办“青岛夜色美”街头文化艺术
期刊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传统工艺产业的现状与问题,寻找新的商业模式,以提出我国传统工艺复兴的可能性为目的。今天的传统工艺产业,面临着多种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有:制造过程中,产品生产周期缓慢,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价格方面,家庭生产和小规模生产导致产能低下,价格昂贵,市场竞争力差。流通销售方面,近年来通过互联网销售等形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市场扩充还不够明显。此外,传统工艺技术失传,资金不足等也制约了
期刊
城市旅游宣传过分发力网红景点,诱发游客打卡只追“网红”。表面看,这为城市营造出与众不同的看点,实际将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变得单一。  一些知名景区备受冷落的症结在于“吃老本”,没跟上旅游市场消费习惯的发展和变化。新打卡地和老牌景区均衡发展,不仅能分流游客群体,也有利于城市旅游市场保持长期热度。  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最新《2019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显示,国内游客量达55.4亿人次,收入突破5万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