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世界在变化,教材在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观念也必须变化。2016年9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标修订组也初步提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获得具有学科特点的学业成就;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要素。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以《道德与法治》为例,组织好课堂教学,探寻和丰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核心素养
2016年秋季学期,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这标志着面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德育课程改革也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我校初一年级启用粤教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面向核心素养,使用好新教材是我们一线教师面对的新问题。
一、面向核心素养,必须以生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
近几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的“以生为本”“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被视为教学实践的一项重要原则,是课堂教学价值的重要取向。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则进一步明确了当代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面向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的能力。这为我们在学生培养方式的更新上提供了重要依据。
粤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是以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以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基本要求,全面、准确地把握“内容标准”,在保持“教学文本”规范性的同时,体现其“学习文本”的工具性,通过“学海导航”“探究园”“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增加师生互动内容,使之成为“教”与“学”互动的平台,从而引导学生学法知法守法,提升对法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法治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增强法治教育的成效,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发育成长的舞台,体现出尊重学生,以生为本的学科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运用好教材,增加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内容设计,发挥好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材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面向核心素养,必须体现学生视角,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培育
有教育专家指出,一本好的教材应该做到“老师好教,学生爱读”。粤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可教性”与“可学性”相统一、“引导性”与“开放性”相统一为来进行设计,注重知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引发和支撑作用,加强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不难看出,粤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突出学生视角、关注学生问题、帮助学生成长,以学生学科能力提升为抓手,切实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方向。
粤教版《道德与法治》通过“学海导航”“探究园”“实践与評价”“阅读与感悟”内容设置增加教材趣味性和可读性,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道德与法治》教材变成学生德育学习的生动读本。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好学生利用好教材,通过阅读、探讨增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学生道德情感素养,培养学生认识、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粤教版《道德与法治》“学海导航”(主课文)是以说理性表述为主,但我们教师不能仅从知识层面来运用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行为转变。“实践与评价”栏目中的实践则不是狭义实践,而是要贯穿在教材内容之中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动态地运用课文表述,应该遵循“实践—认识—实践—升华”的逻辑。
“阅读与感悟”栏目则是精选具有经典性、思想性、趣味性、人文性的材料,通过简洁、精辟的导读文字,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领会材料的核心思想。
粤教版《道德与法治》教学素材的的遴选坚持经典性、思辨性、适切性,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优秀成果中吸收给养,体现思想性、人文性及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教学素材的德育价值,真正做到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教学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面向核心素养,将实践与体验融入教学,实现德育目标
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要求,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当今社会发展所提供的最新条件,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校具备的条件,关注学生成长的现实状况。这要求我们道法教师考虑能用什么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让我们的课堂成为促进学生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不断成长的舞台。
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只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求知欲和学习力,就如同插上一双翅膀,就能自己翱翔。因此,我从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也不会布置一些简单重复的作业,而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问题探究、实践活动、情景体验、小品表演、生活中或身边的故事、参与游戏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获得道德情感体验,从而有效达成德育目标,让《道德与法治》走进学生的心灵,实现德育目标,切实提升学生素养,帮助学生成长为负责任的公民。
我校初一级教师积极尝试将微课引进课堂,拓展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同时,我们利用互联网,在校园网开设《思想者天地》初中道法学习网,设立了“道法知识”“自主学习”“老师点拨”“课外阅读”“时事新闻”“时事品论”“作品展示”“学习反思”“社会实践”“中考速递”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以及充分表现自己的广阔空间,不断拓展学生视野,突出生本地位。
■ ■
实现德育目标的最佳方式就是引导学生实践、体验、感悟,才能将德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需要。因此,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也是我校改进“道法”教学的有力举措。如学习“1.2融入新集体”时,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调查,了解初一新生面临的困惑与对策;学习“2.2文明交往”时,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观察身边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4.3生活在法治时代”时将组织学生走进法院、交警大队等了解体验“法治中国”,树立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养,树立尊法守法意识。 这样做,也充分体现《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社会学习的属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以及互联网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
四、面向核心素养,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学以致用
林崇德教授在《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中指出:核心素养强调了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品格等方面的表现,在关注基础知识学习积累的同时,重视信息搜索、综合分析与应用、问题解决、过程性体验与态度形成等综合能力、综合素养的培养。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着力落实“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道德与法治》内容,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典型材料,设计具有层次性、时代性、开放性的训练题,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与转化,培养学生的学科规范和学科技能,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第一单元《走进中学》“在集体中成长”一节学习中,通过视频介绍女排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拼搏,最终获得世界冠军,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女排精神,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
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了综合训练题目。
时政材料:2016年8月21日,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比赛全部结束。决赛中面对塞尔维亚强而有力的挑战,中国女排在先输一局的情况下加強发球和拦网,连扳三局3-1逆转获胜,时隔12年再度荣膺奥运冠军,这也是中国女排历史上第三次夺得奥运会冠军。
亲眼见证女排夺冠,蔡振华说:“团结一心,相互信任,有点错误能够理解,然后再重新开始,这才是集体项目现在最需要的。一个队伍把一个拳头拧成一股劲是有很多内涵的。中国女排做到了,我们希望很多队伍要向女排来学习。”
郎平表示:“我觉得女排精神就是一种团队精神,特别是遇到困难、不顺的时候永不放弃,我觉得就是这种精神。”她回忆,有些场次竟然12个队员都上了,就是大家互相弥补,大家来把这盘拼图给拼好了。
中国女排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精诚合作,发挥了集体的最大能量,这种团队合作精神值得学习。
(1)是什么让中国女排再次夺冠?
(2)联系材料,请你说明如何才能创建一个更加优秀精彩的班集体?
(3)认识新同学,结交新友情,如何迈出这第一步,请你为新同学出谋划策。
这种典型题目,设计要围绕重点知识,体现时代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特点,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和整合,而问题设计要体现理解运用及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强化学以致用。
面对新的教材和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进展,自觉地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及时更新自己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自觉地加深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结合教学实际,通过探索《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方式,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的有效方法,全面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改进,更好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核心素养
2016年秋季学期,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这标志着面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德育课程改革也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我校初一年级启用粤教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面向核心素养,使用好新教材是我们一线教师面对的新问题。
一、面向核心素养,必须以生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
近几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的“以生为本”“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被视为教学实践的一项重要原则,是课堂教学价值的重要取向。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则进一步明确了当代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面向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的能力。这为我们在学生培养方式的更新上提供了重要依据。
粤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是以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以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基本要求,全面、准确地把握“内容标准”,在保持“教学文本”规范性的同时,体现其“学习文本”的工具性,通过“学海导航”“探究园”“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增加师生互动内容,使之成为“教”与“学”互动的平台,从而引导学生学法知法守法,提升对法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法治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增强法治教育的成效,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发育成长的舞台,体现出尊重学生,以生为本的学科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运用好教材,增加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内容设计,发挥好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材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面向核心素养,必须体现学生视角,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培育
有教育专家指出,一本好的教材应该做到“老师好教,学生爱读”。粤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可教性”与“可学性”相统一、“引导性”与“开放性”相统一为来进行设计,注重知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引发和支撑作用,加强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不难看出,粤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突出学生视角、关注学生问题、帮助学生成长,以学生学科能力提升为抓手,切实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方向。
粤教版《道德与法治》通过“学海导航”“探究园”“实践与評价”“阅读与感悟”内容设置增加教材趣味性和可读性,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道德与法治》教材变成学生德育学习的生动读本。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好学生利用好教材,通过阅读、探讨增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学生道德情感素养,培养学生认识、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粤教版《道德与法治》“学海导航”(主课文)是以说理性表述为主,但我们教师不能仅从知识层面来运用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行为转变。“实践与评价”栏目中的实践则不是狭义实践,而是要贯穿在教材内容之中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动态地运用课文表述,应该遵循“实践—认识—实践—升华”的逻辑。
“阅读与感悟”栏目则是精选具有经典性、思想性、趣味性、人文性的材料,通过简洁、精辟的导读文字,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领会材料的核心思想。
粤教版《道德与法治》教学素材的的遴选坚持经典性、思辨性、适切性,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优秀成果中吸收给养,体现思想性、人文性及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教学素材的德育价值,真正做到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教学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面向核心素养,将实践与体验融入教学,实现德育目标
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要求,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当今社会发展所提供的最新条件,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校具备的条件,关注学生成长的现实状况。这要求我们道法教师考虑能用什么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让我们的课堂成为促进学生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不断成长的舞台。
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只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求知欲和学习力,就如同插上一双翅膀,就能自己翱翔。因此,我从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也不会布置一些简单重复的作业,而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问题探究、实践活动、情景体验、小品表演、生活中或身边的故事、参与游戏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获得道德情感体验,从而有效达成德育目标,让《道德与法治》走进学生的心灵,实现德育目标,切实提升学生素养,帮助学生成长为负责任的公民。
我校初一级教师积极尝试将微课引进课堂,拓展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同时,我们利用互联网,在校园网开设《思想者天地》初中道法学习网,设立了“道法知识”“自主学习”“老师点拨”“课外阅读”“时事新闻”“时事品论”“作品展示”“学习反思”“社会实践”“中考速递”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以及充分表现自己的广阔空间,不断拓展学生视野,突出生本地位。
■ ■
实现德育目标的最佳方式就是引导学生实践、体验、感悟,才能将德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需要。因此,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也是我校改进“道法”教学的有力举措。如学习“1.2融入新集体”时,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调查,了解初一新生面临的困惑与对策;学习“2.2文明交往”时,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观察身边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4.3生活在法治时代”时将组织学生走进法院、交警大队等了解体验“法治中国”,树立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养,树立尊法守法意识。 这样做,也充分体现《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社会学习的属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以及互联网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
四、面向核心素养,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学以致用
林崇德教授在《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中指出:核心素养强调了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品格等方面的表现,在关注基础知识学习积累的同时,重视信息搜索、综合分析与应用、问题解决、过程性体验与态度形成等综合能力、综合素养的培养。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着力落实“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道德与法治》内容,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典型材料,设计具有层次性、时代性、开放性的训练题,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与转化,培养学生的学科规范和学科技能,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第一单元《走进中学》“在集体中成长”一节学习中,通过视频介绍女排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拼搏,最终获得世界冠军,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女排精神,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
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了综合训练题目。
时政材料:2016年8月21日,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比赛全部结束。决赛中面对塞尔维亚强而有力的挑战,中国女排在先输一局的情况下加強发球和拦网,连扳三局3-1逆转获胜,时隔12年再度荣膺奥运冠军,这也是中国女排历史上第三次夺得奥运会冠军。
亲眼见证女排夺冠,蔡振华说:“团结一心,相互信任,有点错误能够理解,然后再重新开始,这才是集体项目现在最需要的。一个队伍把一个拳头拧成一股劲是有很多内涵的。中国女排做到了,我们希望很多队伍要向女排来学习。”
郎平表示:“我觉得女排精神就是一种团队精神,特别是遇到困难、不顺的时候永不放弃,我觉得就是这种精神。”她回忆,有些场次竟然12个队员都上了,就是大家互相弥补,大家来把这盘拼图给拼好了。
中国女排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精诚合作,发挥了集体的最大能量,这种团队合作精神值得学习。
(1)是什么让中国女排再次夺冠?
(2)联系材料,请你说明如何才能创建一个更加优秀精彩的班集体?
(3)认识新同学,结交新友情,如何迈出这第一步,请你为新同学出谋划策。
这种典型题目,设计要围绕重点知识,体现时代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特点,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和整合,而问题设计要体现理解运用及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强化学以致用。
面对新的教材和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进展,自觉地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及时更新自己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自觉地加深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结合教学实际,通过探索《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方式,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的有效方法,全面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改进,更好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