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塔之畔的成功奥秘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b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繁华古城中心的双塔街道内优秀企业云集,不乏白手起家并将公司发展为行业翘楚的代表。从“默默无闻”的投资监理,到实惠于民的口腔服务,一起来看看这里创业者的成功奥秘。
  潘子栋:敢尝辛苦,方得收获
  走进上海东方投资监理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位于南环高架边的办公室,总是一派安静又忙碌的景象。整层的办公区域内,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对着电脑不停地忙碌着。总经理潘子栋刚从四川出差回来,正在满是书籍的办公室里整理东西。“其实有些员工已经在现场办公了。公司扩展得比较快,这里已经坐不下了。新的办公楼正在准备中,大约在两千平方米。”他说。
  上海东方投资监理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建设工程咨询服务的机构,在业内率先拓展了“投资监理”业务,形成了工程造价咨询专业一体化服务特色,在同行业内排名第一。而潘子栋带领的苏州分公司主要从事房地产方面的工程造价咨询和招标代理,其中房地产造价咨询在苏州同行内排名第一。“总体来说,建一幢房子前先要设计,然后估算花多少钱。我们相当于建筑上的财务。”潘子栋对所在的行业打了个比喻。
  细数公司的代表性项目,许多名字对苏州人来说耳熟能详:苏州工业园区腾飞新苏工业坊招标代理及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永旺梦乐城苏州工业园區购物中心项目全专业概算及编制标底、常熟永旺梦乐城项目室内装修工程编制标底、2019年仁恒苏州仓街项目工程造价咨询全过程管理等。
  这个鲜为人知的行业,装盛着潘子栋的初心与热爱。读大学时,他报考的就是“工民建”。大学毕业后,其他同学去了设计院,他则往工地跑。环境艰苦、收入低,但潘子栋却认为唯有热爱和长远的眼光,才是更重要的要素。
  2013年,潘子栋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在双塔街道内开始创业。彼时团队成员只有三个人,大家面对新项目,一边摸索,一边攻克。接下腾飞新苏工业坊项目时,许多细节他们甚至还不知道怎么做,但依旧坚持扛了下来,最后出色完成工作,并获得了甲方三十万元的额外奖励。
  2015年,公司得到了上海东方投资监理有限公司的青睐和“招募”,成为其苏州分公司。潘子栋的团队也加速壮大,达到了150人的规模,业务也走出苏州,拓展到了江浙沪各个城市。
  在行业内发展了七八年后,公司的业务能力愈发成熟,但辛苦的工作特质还在。潘子栋几乎以公司为家,员工们也将加班加点作为常态。公司也有着内训机制,每个月抓质量、抓生产、抓团建。
  “认准目标,就要坚持。我们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潘子栋说。这份认真,也体现在公司的社会责任感上。年初抗疫期间,双塔街道组织了暖心暖胃爱心餐,潘子栋和员工们也热心加入其中,从购买饭菜到追踪配送,确保了街道的一线“守卫者”们吃上营养均衡又热腾腾的饭菜。
  正是有了这样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的精神,公司才有了高质量的发展,这座城市也因为一栋栋大楼的建起而愈显繁华。
  韩雪:一往无前,不改初心
  国药驰美口腔医疗器械(江苏)有限公司总经理韩雪毕业于口腔专业,离开学校后即开创了自己的公司。2019年底,公司与国药集团合并,成为国药驰美。
  和其他毕业后就从事临床工作的同学不一样,读书时,韩雪就怀揣着一颗创业的心。在老师“不做临床也可以关联行业”的建议下,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她在双塔街道的五卅路创办了自己的口腔器材公司——驰美。
  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运营良好,团队也不断壮大。2019年驰美迎来了新的转折点,国药集团向她抛来了橄榄枝。国药集团是国资委直管的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打造了集研发、制造、物流分销、零售连锁、医疗健康、工程技术服务、专业会展为一体的大健康全产业链。
  国药口腔属于国药体系里的一个分支。依靠国资背景,截止出稿前国药口腔在整个中国合并了17家全国各地知名公司,目前在江苏省仅驰美一家,辐射苏南地区。
  国药口腔这么做,意在打造口腔链垂直领域的发展。从上游的生产厂家,到中游的器械公司、电商平台,到下游的医院门诊、口腔诊所,通过垂直的管理,为口腔医生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也降低了老百姓的治疗成本。
  合并之后,韩雪感受到了大集团的优势。国药口腔爱齿怡“口腔+险+互联网”一站式口腔服务与商品提供方式,关注着全年龄段人群生活,同时,这些产品通过国药口腔的千店计划,能够直接通过医院和诊所,推荐到需要它们的百姓中。
  此外,国药口腔鼓励医生创业,提供低利息的贷款作为启动基金。公司还合并了国内知名的专业口腔诊所设计公司,为需要创业的医生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完整的行业链条,能够让医生只专心于自己的技术。
  打通渠道后的便捷,还将体现在社会公益中。“现在很多诊所会提供义诊服务,但是找不到对接方式。以前往往是街道自己找诊所,诊所自己找社区,信息不对称,我们就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了。”她说,“在得到了街道的助力后,我们也要多多参与到这个大家庭中。”
其他文献
晨雾在深秋初冬的乡村尤其有烟雾朦胧的味道,清晨的田间地头,笼罩在浓雾里,朦朦胧胧,涤荡着喧嚣与芜杂。  乡村最美的时光,还要属金灿灿的丰收时节。  走在乡村嗅着稻谷清香,最容易滋生幸福的感觉。银杏金黄,树下孩童的欢声笑语和银杏叶子一起飘荡。因为明媚和喜悦的金黄,绿水蓝天更显得深邃,粉墙黛瓦在金黄的映衬下也更觉意境悠远。  在吴江乡村,静静地感受岁月静好的气质与神韵。  关于乡村的记忆,一定还有萦绕
期刊
留在苏州,沉溺于一口甜食,迷恋苏州话特有的软糯,以及那些陪伴多年的近邻们……姑苏区白洋湾街道金色里程社区藕巷新村的大部分居民,都是土生土长的老苏州人,他们许多人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在他们心中故土难离,从面朝黄土到住进高楼,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但那一水一山、一花一食的浓浓乡情,从未改变。  难离舌尖上的苏州味道  民以食为天,家乡的味道总是胜过外面的万千美食佳肴。  冬至的团子、元宵节的汤圆、重
期刊
罗马不是一天建好的,城中村也不是,它是在一次次膨胀中长成了今天的样子。  城中村给我们的感觉总是杂乱无章、复杂多变的,对于城市人来讲,城中村似乎是一个不该有的存在。然而从另一角度观察,带动一座城市经济发展较为关键的是流动人口,而这些外来人口基本住在城中村里。  这段时间以来,吴门桥街道针对辖区城中村较多、安全隐患突出的问题,持续开展集中整治系列行动。“原来城中村也可以很美!”当昔日管线乱搭的“空中
期刊
干净整洁的工地、安静的施工环境,有条不紊的施工现场……这些表象的背后,有一个运筹帷幄的“大脑”,正在掌控着工地全局。这个智慧大脑,“听得到”工地噪音,“看得到”工地扬尘,“感应得到”工地的危险和违规行为,被高科技加持的“智慧工地”正成为大势所趋。  12月11日下午,由张家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办的“2020年张家港市‘智慧工地’示范建设展示观摩活动”,在江苏德丰建设集团的阳光新城项目拉开帷幕,活
期刊
崇文重教,山高水长。  今天我们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说的不仅仅是教育本身,因为教育,是落实到一个个学校的。今天,苏州教育的发力点有很多,但其中一个最核心的力量源泉就是校长。教育大家陶行知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校长的思路决定一座学校的思路,一个好的校长能够带领学校找到个性发展的路径,并且把个人对教育、对学校生活的理解融入其中,使一所普通的学校得以超越体制化时代千人一面的模式,而
期刊
中国银行是中国唯一持续经营百年的银行。岁月无痕,斗转星移。如今,中国银行迈着稳健的步伐,穿过百年时光,推动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血脉融入全球经济的大潮,诠释中国的复兴梦想。  《现代苏州》杂志书刊策划工作室,历时一年,从编辑、设计到印刷出版,将苏州中行百年的奋斗历程、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载入《百年记忆》丛书中,阐释出一家中坚大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每一本书都有它独特的温度,再次翻开这册《百年记忆》
期刊
关于形,我们最多说的是象形,中国文字就是象形文字。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古人观天察地,而成文字。文字初成,夜鬼哭,天雨粟。然而要了悟其中的奥妙,必须由学开始。  学天文,学人文,是为了最终了悟大道。前人给了我们很多的终极的指向,儒释道说三教合一,一团和气。西哲马克思说,人类营造世界最终用的是美的规律。但是什么是美,什么是终极,古人语焉不详,或者说中国的圣贤将终极指向清清楚楚写在碑版与典籍里,你看得懂
期刊
社区环境越来越好、社区活动蓬勃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随着社区治理“组合拳”的实施和深入,姑苏区白洋湾解街道领秀金品社区的“金品”小康生活已经融入到了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提高着居民生活品质。  “微更新”让楼道有了家的温馨  楼道里的垃圾不见了,牛皮癣小广告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美丽的饰品和充满艺术气息的字画作品……最近,领秀金品社区的居民楼道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走进楼道里就像走进
期刊
大运河是一条流动的文化之河,流动的,既是满载活力与生命的。  今天,大运河成为了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大运河姑苏段,又是当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节点,姑苏古城千百年来不曾变化的水城风貌,不仅留存下苏州的味道、漕运的记忆,更彰显着古人临水而居、顺水建城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作为姑苏运河的重要地段之一,吴门桥街道辖区因其历史文化遗址的丰富而吸引众多专家前来考证、研讨,街道致力让运河文化成为“串”
期刊
每天起早贪黑,穿梭在社区内的楼宇间,带着一个包、一支笔、一张表、一部手机,挨家挨户敲门摸底,确认住户情况,记录人口数据。每天数不清要说多少次同样的话,也不计其数地敲门或被拒之门外……吴门桥街道1500名普查指导员靠着脚步和韧性,普查工作完美收官。  赴一场“十年之约”  十年前,她初入社区工作,兢兢业业担当“六人普”螺丝钉;十年后,作为街道人口普查骨干,她扛起了辖区“七人普”25万数据采集。徐鸣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