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难离,总有乡情记心头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lthbor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在苏州,沉溺于一口甜食,迷恋苏州话特有的软糯,以及那些陪伴多年的近邻们……姑苏区白洋湾街道金色里程社区藕巷新村的大部分居民,都是土生土长的老苏州人,他们许多人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在他们心中故土难离,从面朝黄土到住进高楼,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但那一水一山、一花一食的浓浓乡情,从未改变。
  难离舌尖上的苏州味道
  民以食为天,家乡的味道总是胜过外面的万千美食佳肴。
  冬至的团子、元宵节的汤圆、重阳节的重阳糕、夏季的灵枯头……金色里程社区的老苏州们经常聚在一起,共同制作、品尝四季美食,这些食物也被他们标上了独特的地方印记。
  “苏州人最隆重的节气非冬至莫属,有句老话是‘冬至大如年’。”社区的朱招玲阿姨介绍,冬至夜除了一家人一起准备一桌子丰盛的菜肴外,冬至团也是老苏州放不下的冬至符号。“那圆滚滚的冬至团不仅软糯可口,更是表达了人们对于团圆的期待。”
  为了给居民营造更加有爱的过节氛围,社区会把大家召集到一起,亲手制作冬至团。居民们一起揉面、剁馅,叮叮当当好不热闹。擅长做冬至团的居民动作特别快,先是揪下一块揉好的面团,在手心里捏出一个小碗形状,然后舀一点馅料放进“小碗”里,最后将口子捏合,一个团子就做成了。
  夏季同样是收获美食的好时节。每到夏天,社区里的老苏州们会结伴去河边捞菱角梗,苏州话里被称作“灵枯头”。菱角梗长在水上,是苏州人夏日钟爱的美食,菜桌上必备的一道菜。
  “每到这个季节,我们都会去捞‘灵枯头’,炒出来特别美味。”居民陈菊珍阿姨告诉我们,将那些菱角梗切段,放在油锅里爆炒,放入辣椒,盐,鲜酱油调味,闷煮十几分钟后出锅,别有一番滋味。
  “網购越来越发达,让‘特产’变得没那么‘特’,但这河里勾起来的水灵灵的菱角、菱梗,只属于这里。”老苏州人的乡情寄托在了每一口食物上了。
  难离乡音里的一曲一言
  苏州话特有的软糯,一字一调都独具韵味。
  诞生于苏州地区的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传达着温婉流转的江南文化,是苏州人钟爱的艺术享受。为了让居民可以在家门口听戏,社区特别邀请到了昆曲表演家们为大家演出。
  “快点快点,去社区听唱戏啦!”得到消息的居民们纷纷兴致勃勃的招呼着邻里一起去社区听戏。台上悠悠开场,第一首《牡丹亭》就抓住了大家的耳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哪怕是昆曲爱好者们已经是非常熟悉的词曲,每每听来依旧让人觉得余音绕梁。一首首经典的昆曲把人带入了一段段书中的故事,令人欲罢不能。除了传统的昆曲演唱以外,演出还别出心裁,用昆曲的曲调演唱《枫桥夜泊》,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社区还有一支由一群退休老人组成的草根民乐队,《水乡小曲》和《江南小曲》是他们的拿手曲目,这是属于苏州的曲调,每每唱起都会让台下听众感受到浓浓乡情。
  听昆曲和民乐合奏这样的艺术享受外,乡音还融入了居民日常。今年开展的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由于藕巷新村多为老年人,针对老人听力差、理解能力不足、但喜欢聚集的特点,社区安排了亲和力特别强的本地工作人员对这些人群进行登记。晚饭后,调查员来到住宅楼下,操着老人们熟悉的苏州话,一遍遍耐心解释,老人们也非常配合工作,还帮忙叫上自己的老伙伴前来登记,整个流程速度快了许多。“社区老人对于讲方言的人特别信任,这一方式让我们的工作开展得更高效了。”普查员戈春英表示。
  难离那些可爱的乡邻
  几十年风风雨雨,好邻居间给予的温暖与爱,很多时候已经超越了亲情。
  “杜师傅,今天又要去理发啦?”
  “对啊,肯定又有很多人在等我了。”
  “杜师傅,我们老早就来咧。”
  “一个个排好队啊,都能轮到的。”
  每个周四,都是社区居民杜福兴给居民们免费理发的日子,一大早,居民们就坐在藕巷新村小区的老年活动中心里,等待他们熟悉的理发师。
  杜福兴是大家认识几十年的邻居,也是大家心中的活雷锋。他年轻时就干了理发的行当,手艺非常出色。2013年,社区成立“助藕家”便民志愿服务队,杜福兴二话不说加入其中,想用自己多年的理发手艺服务居民。为此,社区还成立了一支以他为志愿者代表的“福兴理发服务队”,每周四固定为年纪大或者行动不便的居民们义务理发,六年来风雨无阻,小区里的老人们也习惯了当天一大早来到活动中心排队等待理发。
  除此之外,但凡有行动不便的老人给他打电话,他就会提起理发箱上门服务。73岁的周长林老人就曾经接受过这样的上门服务,她动容地说道:“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身边有这样有善心的邻居,总是来帮助我。”
  不仅有免费为大家理发的杜福兴,还有经常为居民免费推拿的毛雪元,每天为老人义务量血压的唐银龙等一大批有爱心的人,他们用自己日复一日的付出,让社区的人情味越来越浓了。
  这些舌尖的美味、浓浓的乡音和邻里间的人情味,都是这些老苏州人心头的乡情,也成为了金色里程社区独具苏州味道的符号。
其他文献
漫步于苏州古城的大街小巷,总有一两栋建筑显得与周边“格格不入”,一眼便知,是上了点年头的老宅。再看第二眼,“这房子细节做得灵,马赛克地砖肯定是进口的。房子到底是啥人的?”即便知道了原业主身份,可能也丁点儿不了解,但没关系,对某段文化历史的深入,可能就来自于类似的深挖“八卦”。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更重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根据桂涛、何俊萍在《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价值认定与探析》
期刊
最能让苏州声名在外的关键词是什么?多少年来,尽管昆曲、评弹、街巷、苏作都成为了代表,但一句“苏州园林甲天下”,还是最令世人熟悉的招牌。  園林于苏州人而言,不是散布在城市角落里的景点,不是曾经的达官贵人们的私宅,而是代表着苏州的美学,代表着苏州人的审美情趣。  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园林奠定了苏州人一生的美学基础。  苏州园林里的艺术境界  教育家叶圣陶在《苏州的园林》里说,苏州各个园林有个共同点,似
期刊
对于“坊”,苏州人并不陌生,苏州在唐诗里有60坊的记载,宋代郡守李寿朋也曾排定过65坊。近代有“三官九观二十四坊”之说:三宫是皇宫、学官、天后宫。皇宫,本名万寿宫,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9年)创建,内供皇帝生位,每逢皇帝生日,全城官员都要去朝拜,如遇皇帝“驾崩",则在此设灵致祭。学宫,即三元坊的孔庙。天后宫,在城北天后宫桥,亦称天妃宫,航海者都拜祷此宫。  苏州人一般都认为“坊”是“牌坊”的意
期刊
即便是在冬天,在古城墙下走走也极好。尤其清晨,太阳光束照射进苏州城,古城就散发出其特有的庄重含蓄。好好吃一顿早餐,然后沿着城墙散步,神清气爽。爬满蔓藤植物的城墙,在一年四季里都会呈现变幻的景致,但在冬天,光秃秃的藤蔓就呈现出了“岁月”的味道。  平门、相门、葑门、盘门……曾经把姑苏人家包围在怀抱中,如今看来,在悠长的前世里也指向着现代城市的今生与未来。  城古第一的苏州城  《中国通史》上记载,早
期刊
城市何以让人着迷?空间的营造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漂亮园艺,带来灵动气质,匠心营造,成就一座城。  生活在一座城市之中,我们所感受到的空间,有高楼大厦,也有景观营造,更有从中传递出的精神和气质。坐拥山水的吴中,本身像一座大园林,城市的景观营造又在虚实动静之间,带来不一样的气场。  景观之美,缔造城市的空间气场  对于美的感受,人类是相通的。精致的街头景观,事关一座城市的美学修养。景观营造,在桃
期刊
古城是苏州的掌上明珠,街巷是与姑苏古城相生相伴的“血脉”。保留古城区的独特古韵,同时持续基础设施的不断更新,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享受到现代居住条件和生活便利,是当前姑苏古城治理的必答题。  “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古城精细化治理模式,让古城街巷环境更优美、设施更现代、生活更智慧,让更多市民分享古城保护与更新的成果,就能吸引更多有活力的人群在古城工作、在古城创业、在古城生活。” 金阊街道党工委书记杨跃表示
期刊
如同一件巨大的艺术装置,吴江东太湖度假区(太湖新城)的地标型建筑,也是苏州最大、全国第三大的剧院综合体苏州湾文化中心12月在大众视野里横空出世,吸引八方瞩目。  苏州瞩目的地标性建筑  占地约160亩,总建筑面积约21.5万平方米,苏州湾文化中心西临太湖,位于东太湖度假区核心中轴线上,有两个悉尼歌剧院那么大,总投资约30.9亿元,是太湖之滨集文化创意、信息交流、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标志性文化建筑
期刊
在刚刚落幕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苏州的镇湖刺绣再度引起关注。继2018年、2019年苏绣作品惊艳亮相进博会之后,今年,苏绣小镇不仅“走进”繁忙的虹桥高铁交通枢纽,为旅客带来一场特殊的“太湖苏绣体验之旅”,还开辟了两条苏绣特色旅游线路,邀请参会嘉宾与上海市民到苏绣小镇实地体验。  而11月20日,苏州高新区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签订框架协议,开设联通进博会与高新区之间的苏绣主题商务接待旅游线路
期刊
原本缺乏绿化的背街小巷焕发出生机,昔日卫生死角因景观小品成了“美丽街角”,独居老人通过“一键呼叫”功能呼叫“安全管家”到家排除险情……“有了贴心周到的‘管家们’,住在这里,我们也能有安全感、幸福感和收获感。”家住三茅观巷的居民柴淑敏说。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  “先手棋”主动出击治理难题  三茅观巷是中街路片区的一条支巷,以中街路为中轴线,北至东中市,南到干
期刊
晨雾在深秋初冬的乡村尤其有烟雾朦胧的味道,清晨的田间地头,笼罩在浓雾里,朦朦胧胧,涤荡着喧嚣与芜杂。  乡村最美的时光,还要属金灿灿的丰收时节。  走在乡村嗅着稻谷清香,最容易滋生幸福的感觉。银杏金黄,树下孩童的欢声笑语和银杏叶子一起飘荡。因为明媚和喜悦的金黄,绿水蓝天更显得深邃,粉墙黛瓦在金黄的映衬下也更觉意境悠远。  在吴江乡村,静静地感受岁月静好的气质与神韵。  关于乡村的记忆,一定还有萦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