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爸爸教出8岁报纸创始人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159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以幼稚评判孩子的行为,不把孩子的话当玩笑,你也可以培养出8岁就能创办报纸的女儿。
  8岁女童办报纸?这听起来简直像天方夜谭。然而,美国8岁小女孩希尔德,却颠覆了人们的想象。她出生在美国锡林斯格罗夫镇,从去年12月起开始出版月报《橙子街新闻报(Orange Street News)》,一手包揽了从采访、写稿、摄影到送报的工作,堪称“美国最年轻的报纸发行人”,在当地是赫赫有名的小人物。
  如今,这份报纸单月发行量已达200份,小女孩却并不满足于此,她不仅希望报纸的影响力有一天能超越美国的《纽约每日新闻》,还以报纸创始人、记者的名义勇敢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参加城市会议、时常拜访公安部门、为病重的孩子在报纸上筹集善款……
  她小小年纪有如此成就,离不开父亲耐心的引导与鼓励。

将女儿的想法变成可实施的计划


  希尔德对新闻的热爱,缘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父亲。父亲马特是一名自由撰稿人,19岁时,为揭发当地政府的腐败,辍学创办过一份小报。希尔德四五岁时,就经常跟着父亲外出采访,看父亲为寻找某个新闻的真相,不厌其烦地询问与之相关的各色人等。
  耳濡目染,希尔德爱上了新闻这个行当。
  6岁时,父亲看出希尔德对新闻的跃跃欲试。于是,他引导女儿在家里办了一份《家庭文摘》。“父亲买了小黑板、粉笔,让我每天在黑板上记录家里发生的杂事。比如,宠物狗俾斯麦咬坏了一只鞋子、妈妈的厨艺水平再次提升……”希尔德说。
  半年过去后,对这份“差事”已驾轻就熟的希尔德,突然不满足于只办一份家里人看的《家庭文摘》。“我想让更多人看到我办的报纸,就像《纽约每日新闻》那样。”一天晚上,她对父亲说。父亲似乎早知道有这一天,并没有对只有6岁的女儿的想法嗤之以鼻。
  相反,他循循善诱,引导女儿将这个想法变成了可实施的、具体的方案。“你打算关注哪方面的新闻?”“报纸名字叫什么?”“要印刷几个版面?”“报纸在哪儿发行?”……
  父女俩经过讨论,最终决定办一份月报,4页彩色版面,名字就叫《橙子街新闻报》,只在他们生活的小镇免费发行。“我希望通过这份报纸,帮助小镇的人了解自己的生活。”希尔德说。因为周一到周五要上学,她的采访只能在放学后或周末进行。

上岗前的培训


  马特答应当女儿的助手,帮她打字、排版和印刷,但希尔德要负责信息的搜集、采访、写作和摄影,并且对报道内容全权负责。虽然办过《家庭文摘》,对新闻有一定敏感性,写作也有一定基础,但父亲马特并不打算让女儿马上实施办报计划。
  马特决定给女儿做为期半年的“上岗培训”。从此,每当他要外出采访新闻时,只要希尔德没有上学,他都会带着她一同前往。不同以往的是,现在她会更多地参与采访。


  在赶到事发地点前,马特会问女儿:“如果是你的话,你准备怎样采访?”到了事发地点后,他会让女儿仔细观察他的采访过程。采访之余,他会告诉女儿,怎么拍摄现场照片。而回到家之后,他又会手把手教给女儿,如何整理资料,特意让女儿跟他一起写报道,细心勾画出女儿报道中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
  这样,经过近半年的磨练,马特看到女儿能够独当一面后,才开始让她独自外出采访,实施办报计划。他为女儿准备了一辆自行车,以方便其外出采访。从此,锡林斯格罗夫小镇的大街小巷上,经常能看到一个满脸雀斑的小女孩飘飞着头发呼啸而过。
  2014年12月,在马特的指导下,《橙子街新闻报》创刊号首发。报纸上的内容,包括镇上的两个集会活动,以及小女孩悉心照顧受伤小鸟的故事。马特说,锡林斯格罗夫小镇治安很好,少有犯罪案件发生,这也是他放心让女儿独自外出采访的原因。
  报纸印刷出来后,希尔德兴奋地拿着报纸,挨家挨户地赠阅。她并没打算在前期收取订阅费,但一位户主知道情况后,当场给了她3美元以资鼓励:“天啊,你如此小就承担了这么大的工程!”

及时、正确地引导


  报纸首发就小有成就,希尔德很有成就感。渐渐地,她的报纸也愈发有影响力,甚至有读者主动上门“索取”。报纸做到六七期的时候,希尔德开始不满足于现状了:“我不想再只是报道街坊邻里的小消息了,我喜欢纽约,那儿有疯狂的谋杀案。”
  父亲马特听了女儿的抱怨,敏锐地察觉到一丝危险信号。“她开始变得浮躁,渴望更刺激、有冲击力的新闻,来增加报纸的影响力和名气,而这会让她的报道偏离真相。”
  那段时间,马特常找女儿聊天,告诉她:“作为一名记者,你需要做的是单纯地去报道新闻,而不是追求轰动的效果。如果你愿意,无论在哪里,都能做出独家报道……”因为有父亲及时、正确的引导,希尔德最终并没有误入歧途。
  但她也开始试图挖掘一些可读性更强的独家新闻。终于,机会被她逮到了。
  有一次,镇上发生了一起入室抢劫案。希尔德兴奋地跑到警局询问相关信息,却碰了壁。她不甘心,于是跑到事发地区,挨家挨户地敲门,寻找被劫的户主。敲到第32家时,她终于成功找到了对方,并进行了采访。内容详实而有趣,这户人家的财产并未受损,因为他们家的狗,英勇地赶走了盗窃犯。
  这次经历,不仅让希尔德开始懂得追求新闻真相的重要性,也让她懂得,要挖掘出真相,就得不怕苦和累。
  后来,她又报道了一些轰动性的新闻,比如曾骑行了五公里路,只为报道头天晚上被飓风袭击受灾的家庭;听说临近教堂发生火灾,她二话不说骑车赶往火灾现场,受灾人、消防员、目击者,每一方信息都不曾疏漏。

成名之后不忘本


  因为希尔德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她所创办的《橙子街新闻报》月发行量达到了200份,并有超过50户读者自愿支付1~2美元的年订阅费。“8岁小女孩希尔德办报纸”的消息,也传遍了整个美国。
  两三个月前,她还吸引了镇长的注意。镇长对她连连称赞:“我们都为这个年纪轻轻就有这样成就的孩子感到骄傲。”镇长还邀请希尔德今后参加城市会议。而正是那些充满社会议题的城市会议,让希尔德的视野再一次超越同龄孩子。她意识到,报纸作为公众媒体,除了给读者提供有趣的内容,也应该为公益事业做点什么。
  马特得知女儿的想法后,告诉她,要以公益的形式回馈社会,有多种途径。比如,可以将报纸的盈利拿去做公益,也可以通过报纸号召大家筹集善款。马特将相熟的游泳馆老板介绍给女儿,因为这个老板正打算投放广告。于是,希尔德带着报纸造访了对方,向对方展示了报纸的价值与发行情况。
  最终,游泳馆老板被这个小女孩打动。“她告诉我,在这份报纸上投放广告的钱,她都捐给慈善机构。我被她的真诚所打动。”
  之后,希尔德还免费在报纸上为一个躺在ICU病房里的新生儿筹集善款。后来,她的报纸甚至吸引了一些赞助商,他们认为赞助的价值在于“这是一个8岁女孩创办的报纸”。
  在纸媒前途渺茫的时刻,希尔德的出现,无疑给人们带来温暖,让人们对提供公共服务的报纸,再次产生了希望。
其他文献
爱人是能被驯养的,相处时使些小技巧、耍些小聪明,爱情会变得更有趣。  前几天一个微信群里在聊天,我正在熨衣服,就随手拍了一张照片,说,正忙着呢!大家就惊呼:“居家小能手啊!”“家务好男人啊!”……  被这么一提醒,我也顺道回顾了一下自己十年的婚姻生活,忽然惊觉,其实结婚后的第一年我好像就被驯化好了。第一年是什么样子,一辈子就是什么样子,第一年过后,一个从此心甘情愿,一个从此悠然自得。结婚后第2个月
期刊
夫妻之间,总有分歧,吵架在所难免。但如果吵架,请围绕分歧点吵,不离题才能解决问题。  晚上下班,一到家,老公就说想要买一套渔具。一听这个,我的火气立刻就蹿了上来。家里各种品牌、种类的渔具不知道买了多少,有很多几乎没怎么用就束之高阁了。而且,上个月他才买了一个什么碳素钓竿,这才几天,又要买!我立马否决:“不买!”  老公没有放弃,说:“我都选好了,这套确实不错,价格合适又耐用,相当划算。”“划算什么
期刊
在异乡的相处点滴,到最后的无奈别离——我们只是不想让彼此都感到孤单。  被骗后的无助感  妈妈被骗了。  骗子的伎俩并不高明,只不过是利用了我妈作为一个异乡人的胆怯,就轻易骗走了她的手机和300元钱。被骗后,妈妈的神色几天都木呆呆的,眼睛不敢直视我,像做错了事的孩子。小时候我不小心打破了家里的碗,就是这种表情。  看她怯怯的眼神,我不忍埋怨,只得信口开河地安慰:“没事!不就一破手机和300元钱吗,
期刊
为人父母,却只能眼睁睁目睹孩子生命逝去而无能无力,死别之下我们该何去何从?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爸爸,他们面对了相同病征的孩子——基因缺陷的新生儿。  两个不幸的孩子,他们的染色体都发生了异常改变,丢失了一部分基因,又多余了一部分基因。在精密的人体构造里,多了或是少了一部分基因,都会导致一系列疾病。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或者可以直接说,是绝症。冷静的诀别  第一个爸爸的孩子出生后,表面看来是正常
期刊
当满屏的电视剧、一大半的婚姻论坛里都在吐槽关于婆媳那点事时,被誉为“人生赢家”的民国女神林徽因,也被翻出被婆婆和大小姑子虐得身心俱疲的过往——原来女神也有这样难言的苦痛啊!  1928年,林徽因嫁给梁思成。两人的婚姻从此成为人们眼里的门当户对,叫人艳羡的典范。可正如那个笑话所言——当下有两大矛盾刻不容缓,一是日益增长的物价与停滞不动的工资,二是婆媳关系——留过洋、写新诗、搞建筑的林徽因,幸福婚姻的
期刊
父母都喜欢唠叨孩子,可当子女不在身边时,取而代之的,却是满满的牵挂和思念。  2015中秋节,女儿不在家。这是18年来,她不在身边的第一个中秋节。  之前那些年,还压根体会不到在一起过节的幸福。甚至,偶尔还会因为她欢度中秋的情绪太高耽误了学习而起纷争。而这一次分离,终于让我明白,只要能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早晨起来,心里就开始空落落的,干什么都没劲儿。百无聊赖,打开手机刷微信,看到两段视频,
期刊
总拿过去的眼光瞧人,永远也得不到进步。俗气的土豪太太  犹豫好久之后,小槭答应了老同学胡书宝的邀请,参加“贵妇人俱乐部”的活动。  小槭穿一条量身定做、手工缝制的粗布长裙。这鲜为人知的小众化品牌,衬托出她姣好的面容和文雅的气质。“好有味道啊!”胡书宝一见小槭就赞美。而身材发福的她,穿了一身国际大牌,仍旧掩饰不住浑身的俗气。  胡书宝带小槭走入一家会所。奢华的装修金碧辉煌,跟胡书宝亮闪闪的行头水乳交
期刊
付费让孩子做家务,这种教育方法多年前传入中国后一直广受好评。  但实践证明,“有偿生活机制”并不适合中国孩子。人家的钱,人家的事  经常有家长询问我:怎么才能制定好家务与零花钱的游戏规则?  中国父母将“有偿生活机制”这个舶来品变成财商教育,并精简为“做家务赚零花钱”的做法是必然的事。因为父母们没有选择。  如果从今天开始要跟子女明算帐,他在家吃顿饭收50元餐费,他在家住宿收50元床位费,多少父母
期刊
“隔代教育”是大部分家庭的心头刺,老人们总是费力不讨好。事实上,隔代教育真有那么“衰”吗?  在重庆,四岁的小女孩李欣蔓有一双“火眼金睛”,在100尾金鱼中,只需要打着手电筒观察3分钟,就能准确辨别出事先指定过的那一条。  报道一出,大伙都对她的观察力、专注力、辨别力啧啧称奇,接着习惯性地问,她的老师是谁?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想探寻成功教育的秘诀,可结果却是大家都没想到的,这个超强大脑的成长引路人
期刊
人们在冬季进补上最常犯的错误,  就是以为吃什么都补、怎么吃都补。  一入冬,中国人不分南北,按照妈妈的妈妈的妈妈传下来的各种食谱秘方掀起了全民进补热潮。可老一辈的进补经验不乏以讹传讹,到时不仅不能养生,还会伤害身体。怎样进补才最有效而无害?  食补的误区,你中了几个?  1.补得越早,身体越好?  很多人天气一冷就立刻开始进补,大补特补后没见效果,反而肠胃闹各种不适。于是有的人便认为自己虚不受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