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塑造,高中教学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nky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数学建模看似比较复杂,但其实基础的教学理论对于高中生来说理解是没有难度的,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下,数学教师科学利用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建模理论对学生进行理论引导,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数学建模
  一、在高中数学课堂讲解的时候传授数学建模基础理论的意义
  在高中阶段,数学知识学习最大的特点依旧是抽象性,高中生很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以及畏难的不自信状态,高中阶段数学知识体系中依旧包含许多的公式、定理以及概念,高中生的学习方法集中在题海战术之中,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支持自己的学习,高中教师的讲解方式对于激發高中生的兴趣学习并没有产生多大的效果.为了让高中生夯实基础知识,教师应当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枯燥的课堂学习氛围内得到全新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灵活运用现有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将苏教版高中教材中涉及的数学建模理论讲授给学生,让高中生在课堂上开拓自己的学习视野,灵活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数学课堂上,讲解数学建模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使得高中生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有一个锻炼提高的途径.数学教师在课堂讲解的时候细致入微地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对于高中生的数学学习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解决,同时借助数学建模的理论和方法,让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有所锻炼和提高,切实地提高高中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实际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科学利用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知识的方法
  (一)在课堂讲解的时候逐渐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知识
  真正地掌握数学建模的理论以及方法对于学生的知识素质水平有很高的要求,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具有数学建模的意识,在课堂上要从学生的实际数学学习现状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让高中生逐渐树立起数学建模的意识,对于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建模知识,循序渐进地展开探究和研究,让学生建立简单的建模知识和学习意识,由浅入深,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学生对于数学建模理论有了更多的认知以及接受能力,此时数学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介绍数学建模内容,让高中生更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提高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让高中生从不同的层次学习数学知识,构建更加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二)教师讲解教材中的建模知识的时候与实际生活加强联系
  苏教版数学教材在课堂讲解的时候被教师重视和利用,但是教材在介绍数学建模知识的时候缺少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为了弥补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的问题,高中数学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中取材,以此为例题引导学生探索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解决,也为学生构建更加轻松和积极的学习氛围,同时激发高中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在应用实际生活案例的时候,教师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学生逐渐构造一个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一步一步地深入解决教师提出的实际数学问题,在数学课堂上,通过数学案例的引用和建立,高中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建模方法,了解了数学建模的过程和步骤,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有一个科学的思路和模式,从题目中条件的审题出发,建立解答问题的数学模型,进而在一步步的深入探索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丰富学生解答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大,数学学科的成绩在学生的高考之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对于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数学建模方法的学习,高中生掌握了全新的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习负担,还让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通过数学建模解题方法的学习,学生对于基础数学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知,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学建模能力有所提升.
  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 km/h,汽车的行使路程与行驶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列出等式y=60x 20,面对这一问题,学生首先要探究题目中涉及的变量,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用平面图如何表示变量之间的關系,所有符合条件的解的集合是什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提出和解答,数学模型的解题方法已经成型,学生的解题思路十分清晰,循序渐进的解题思维对于高中生来说是容易理解的.
  三、总 结
  在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数学建模的知识并不是十分复杂的,高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接受能力对学生渗透数学建模的基础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以及课堂学习体验,让高中生找到最高效率的解题方法,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题能力,有效提高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成绩,让其能够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数学问题的解决之中,真正地做到学有所用,综合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以及进步.
  【参考文献】
  [1]黄芳芳.高中数学课程建设中数学建模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2.
  [2]杨彦.高中数学建模部分教材比较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2):118-119.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结合近几年高考提出以能力为主线的特点,提出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數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淡化题型和题海战术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在数学概念、性质等基本知识本质特征的理解、加强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用目标引领条件转化的意识增强其探究能力,增强学生数学逆向思维意识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应变能力,走出固化思维的困境,实现质的改变.  【关键词】特征分析能力;感知能力;诱思探究;累积升华 
【摘要】 构建开放的小学数学课程,首先要建设开放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其次构建开放的问题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组织开放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关键词】 开放;课程内容;探究;合作  课标指出,我们必须用开放的理念构建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为背景的数学教材,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笔者以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的一节实践活动课“包装箱的设计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教材编排方式的更新上,都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赋予了教师无限的创造能力.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和教材观念,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过程中,我在充分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数学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使用教材进行教学.以下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内容  我国是一个多
【摘要】本节课是在授完苏科版七下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之后的一节实验课,目的在于通过折纸活动让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有一个再探索再认识的过程,发展其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使其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折纸中所产生的平分角、平分线段的思想,也是为后面学习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高、中线等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关键词】折平行线;平行线;数学实验  一、教学过程  (一)以微视频
【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习题进行变式,让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进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变式;教育价值;数学素养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引导学生对教材习题进行变式的四种方法.  一、回顾解法 铺垫变式  (一)习题的蕴含价值  (二)习题的解题思路  二、启发思考 引导变式  给出一个问题的解答,并不意味着问题探究的终结,而是导致新的更高层次
【摘要】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启动,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重要的热门话题.运算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指能够运用数学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运算能力普遍很差,制约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影响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本文从提高初中生运算能力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学生;数学
【摘要】数学对于中职生来说是较为枯燥的一门课程,特別是,数学符号令学生感到无助.创造趣味情境、发挥知识的正迁移有助于数学符号的记忆.  【关键词】中职数学;数学符号;趣味记忆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要从思想内涵的角度入手,其中数列知识在高中数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很多数学知识都与数列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曾经学过的函数、方程等都在这一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研究高中数学数列教学的数学思想探究有助于高中生对其他数学知识的理解和研究,本文以苏教版高中数学中数列知识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探究如何带领高中生学习数列知识,领会其中的数学思想,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它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古人说:“学习剑法可以敌十人,学习兵法能敌万人.”下面我结合正在教学的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谈谈数学核心素养运算能力的兵剑合一.  一、兵剑合一之不可或缺  运算不仅是数学的基础技能,而且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工具.生活已离不开数学,更离不开运算.运算能力是学生必备的数学底线,是学习数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备受教师青睐,但在不同地区逐渐呈现不同的问题,本文通过这类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有效发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一)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智力处于发展阶段,相互之间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概念,造成有些教师忽视了这一问题,在教学之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