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猜读识字”教学的实测与调查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hg55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猜读识字,实测,调查,教学策略
  《小学识字要义:识记当代社会成员的约定——再谈让识字教学回归常识》一文指出,“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其音形义联结为社会成员所约定俗成,汉字也不例外”。文章对当前各级质量监测命题中,让学生根据汉字形体猜测读音的做法,以及统编教材编排的“猜读识字”内容,着重从汉字及汉字认知规律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统编教材编排的“猜读识字”内容教学实效如何?教师如何看待“猜读识字”?到底该怎样教学最有效?围绕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调查与实测。
  一、统编教材“猜读识字”内容编排特点
  统编教材“猜读识字”的内容主要编排在练习系统中。顾黄初、顾振彪在《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中指出,语文教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由范文系统、知识系统、练习系统以及其他助读系统组成。练习系统“是为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而有计划、有目的地提供的这种练习、思考和活动”。课后习题是教材练习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载着语文教材的训练功能。统编教材在习题设计上有许多创新之处,编排“猜读识字”就是其中之一。一、二年级的教材一共安排了8处“猜读识字”,其中涉及“猜读音”的有6处,大多安排在每册教材最后一个单元。题型有看图猜读音,在课文中找不认识的字猜读音,猜加点字读音等,具体要求有猜读音(有些还兼猜意思),和同学说说怎么猜的等。
  上述练习题,可分为三类。一是根据图片中的实物猜字的讀音,如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根据图片猜读“蜗牛、发芽、草莓、蘑菇”。二是根据字形猜字音或字义,此类占多数,又分为两种情形:根据形声字造字规律猜读音或意思,如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墙、蚊、咬、赶、房、转”;根据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字形猜读音,如“车、象、哭”等。三是根据字所在的语言环境并结合字形猜字音,如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后练习。(见表1)
  二、猜读效果的实测与分析
  “猜读识字”的实效性到底如何,有必要进行实际检测,让事实说话。汉字是表意文字,若不认识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等断然不能根据字形猜出读音来,这本是常识。否则,不需要经过学习,人人都会认识汉字。对此,《小学识字要义:识记当代社会成员的约定——再谈让识字教学回归常识》一文已进行了充分论证。所以,本研究侧重对一般更易于被误以为能据形猜音的类别进行实测,以检验“猜读识字”的实效性。
  1.看图猜读音效果实测与分析
  测试内容是一年级上册课文《小蜗牛》的课后习题:“在图画的帮助下,你猜出了下面加点的是什么字吗?”习题下面对应的内容是“蜗牛、发芽、草莓、蘑菇”。被测试对象是某县城实验小学刚入学两个月的一年级新生。测试过程为学生先认读生字,再认读课文中含有这些生字的句子。测试结果为86%的学生都能猜对“蜗牛、草莓、蘑菇”的读音,但回到课文中,却有36%的学生无法认读出句中的这三个词。没有一个学生能看图猜对“发芽”的,少数学生不知其读何音,多数学生把其误读为“树枝”。教师让学生看图并教读三遍“发芽”,再让他们读课文中的句子“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孩(hOi)子,到小树林里去玩(won)吧(ba),小树发(fa)芽了”’。结果52%的学生无法读出句中的“发芽”。
  表面上看,86%的学生能根据实物图读出“蜗牛、草莓、蘑菇”,似乎验证了看图猜读音具有很强的有效性。但是,为何离开实物图回到课文中,36%的学生却无法读出这些词语呢?同样是看实物图,为何86%的学生能读出“蜗牛、草莓、蘑菇”,却没有一个学生能读出“发芽”呢?实际上,学生学习本课前,已经认识了“蜗牛、草莓、蘑菇”所表示的事物,口头上已经会说这些词语,看到图片,认出这些事物,便能说出来。这种情况,与其说是看字读出词语,不如说是看物叫出物的名称。若该物有两个名称,读对的概率就只有一半,如“蘑菇”也叫“菌子”,看到“蘑菇”的实物图片,即使图片配字是“蘑菇”,平时称之为“菌子”的人依然读“菌子”而不是“蘑菇”;若有三个名称,读对的概率就只有三分之一;名称越多,读对的概率越低。图片中画着一条狗,是该读"qu6n"还是"g6u"呢?看到形状类似于的图片,要读"chuan"还是“he”呢?没有一个学生猜对“发芽”的读音,那是因为一般学生认识并能叫出“树、树枝、树叶”等名称,但不知道刚刚萌动的树叶叫“芽”,也不知道萌动的过程叫“发芽”。所以,即使图片清楚地呈现出“芽”的实物和“发芽”的过程,学生照样无法读出“发芽”的音来。
  回到课文,无法读出“蜗牛、草莓、蘑菇”的学生只占36%,即64%的学生还能读出,这能否证明看图猜读是有效的呢?不能。因为现在的学生入学之初,识字量并非为零,城区学生不仅认识“蜗牛、草莓、蘑菇”这些词语所指代的实物,相当一部分也模糊地认识这些字。当然,不排除少数学生是在看图读词过程中暂时模糊地记住了“蜗牛、草莓、蘑菇”的形体,这得益于在此过程中眼睛与字的接触,而非看图“猜读”之功。
  识字包括三要素:读准字音,了解(意会)字义,记住字形。有些生字表示的事物学生不是很熟悉,借助图片呈现事物,可帮助学生了解字义,在识字教学中一般将这种方法称为直观教学法,但这是字义教学法,绝不能推而广之运用到字音教学中。读准字音,实际上是构建字形与字音的联系,看到字形,便能快速地读出字音,所以字音教学,让学生建立字形与字音的牢固联系才是正道。图上的实物只与字义而不与字音构成直接关系,教师以为图片之物可以直接表示字音,试图让学生建立物与音的直接联系,显然走错了路子。
  2.形声字猜音效果实测与分析
  涉及猜读音的6道练习题中,让学生猜读的生字共32个,其中形声字27个,占比为84.4%。不少教师以为形声字可以“猜读音”,实际情况如何,笔者进行了实测。(见表2)
  测试内容为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的“字词句运用”,测试对象为某县城实验小学二年级两个班的24名学生,测试方式为每个学生单独面试猜读音。   这是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老师教给的猜字策略:(1)“读半边”策略,学生用声旁的读音来猜读整字读音,比如,“摸”猜读为“莫”;(2)“部件形似”策略,当声旁为非独立字或者生字时,学生用同声旁的形近字来猜读音,比如,“揭”猜读为“喝、渴、蝎”;(3)“语境联想”策略,学生把字、词或句子联系起来,根据意思来推测字的读音,如“摸”猜读为“躺”,“揭”猜读为“掀、打、挪、拆”;(4)“部件意义联想”策略,由部件意义结合整字,再推测字的读音,如“摸”猜读为“抹”,学生第一次猜读音为“摸”“莫”,放入句子发现不通顺,结合语境发现“摸”是动作,再结合句子中的“被子”“柔软”等语境,最终才猜出“摸”的读音。能够运用策略有效猜读的学生,往往是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语文能力较弱的学生则一脸茫然。
  但是,这样猜读的有效性如何呢?“读”无人读错,绝非根据字形猜对读音,而是被测试学生从一年级入学伊始便接触“读”字,测试时已经全部认识。若不认识,借助猜读形声字的“读半边”策略,可能会读成《青蛙卖泥塘》中学过的“卖”。这从对“揭”的猜读中可以得到旁证。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揭”不是很常用,被测试学生都不认识,其声旁“曷”又是生僻字,所以多数学生读成他们认识的同声旁字“喝、渴、蝎”等。如果学生认识“曷”,多数都会错读成“he”。“摸”字凭借声旁必将平声错读成去声,这已为测试所证明;6名学生猜对读音主要凭借语境,过程较为曲折,时间成本远大于常态的识字教学,而占比不过区区的33%,效率不高。
  形声字占汉字总数的80%以上。声旁本有表音功能,但因古今语音变化而弱化,仅少数能准确或基本准确表音。声旁非独立字,一般人根本无法根据声旁认读整字。还有一些形声字,声旁和整字声、韵相同,调不同,如“摸”和“莫”,“莫”虽为“摸”提供了表音线索,但并不准确。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调不同其实就是不同的字,这样的声旁不能算有效表音。汉字是表意文字,读音和字形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据形猜音的做法似有不妥。
  笔者统计了低年级教材中要求识记的声旁与整字声、韵、调完全相同的形声字,可以按“读半边”的办法来认读整字:一年级上册《识字表》和《写字表》占比最低,只有3%,随着年级升高,占比有所提高;二年级下册《识字表》占比为15.6%,《写字表》占比为10.4%。由此可见,通过声旁猜测整字读音,十有八九是错误的。即使声旁与整字的声、韵、调完全相同,猜对的概率也不高。因为在学习一部分形声字整字时,学生尚未学习声旁,这时声旁根本无法为学生提供表音的线索,如“筝”和“争”,学生猜读“筝”字时,未学“争”,依然无法猜对“筝”的读音。形声字声旁的位置不固定,有些声旁同时又可充当形旁,如锥(声旁为隹)、雄(形旁为隹),加上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无法准确判断形声字中的声旁,给学生的猜读造成极大障碍。据形猜读音貌似是利用相关的规律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实际上这种规律并不可靠,学生多数情况是在瞎猜,屡猜不中,还要和同学交流怎么猜的,老师想让学生交流什么呢?
  三、统编教材“猜读识字”内容教学的调查与简析
  那么,经过实测被证明低效的“猜读识字”在实践中是如何操作的呢?执教者又如何看待“猜读识字”呢?笔者对此展开问卷调查,共调查了某县城4所学校56位教龄为10~30年的低年级语文教师,对该县城实验小学4位教龄为15~20年、任教低年级10~15年的语文教师(下文称为ABCD)进行访谈,方式为单独访谈。
  1.问答情况
  问题一:您会按照练习题要求让学生猜读音吗?ABCD答:会。教材在练习题中明确提出让学生猜读音,说明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肯定是要教给学生猜读音的识字方法,教学中老师就要有意识地渗透这个方法。笔者就这个问题对福安城区教师进行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6份,选择“不会让学生猜”的有1人,占1.79%;选择“全部让学生猜”的有11人,占19.64%;选择“一小部分字词让学生猜”的有31人,占55.36%;选择“大部分字词让学生猜”的有13人,占23.21%。
  问题二:您会教给学生哪些猜字音的方法?ABD:让学生根据形声字构字规律猜;ACD: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猜;AB:教师演示动作让学生猜。
  问题三:您平常怎样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规律猜字音呢?A:比如“抓”,声旁是“爪”,单个字“抓”学生可能猜“zhua”。如果出示词语“抓住”,让学生判断“抓”的读音,在生活中学生听过“抓住”,联系生活他们一般会猜出来。B:有可能一次猜不准,但学生明白与手的动作有关,老师借助动作表演,用右手抓住左手手腕,提示学生,这样学生应该能猜出来。
  问题四:您觉得学习汉字猜读音有效吗?D:我觉得无法判断。因为有些字是可以猜的,但有些字是无法猜的。比如,“岚”,我就猜“风”,让孩子猜生僻字,他们是猜不对的。C:猜字的前提是学生要会读声旁的读音,再归纳这一系列的形声字,然后教给学生,他才会知道原来是有这样的规律。如果不知道声旁的读音,让学生按形声字规律猜,那根本无法猜。AB两位老师无法回答。就这个问题对福安城区教师进行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6份,结果与上述教师回答有所不同:选择“有效”的有37人,占66.07%;选择“无效”的为0;选择不好判断的有19人,占33.93%。
  问题五:您怎么判断学生是否猜对了读音?ABCD:无法准确统计猜对人数,凭感觉、经验判断吧。学困生确实不会,这个我们心里有数。因为接触一段时间,老师就会知道学生的识字量、识字能力大概达到什么水平了。CD:属于一类、二类生字,特別难的,我们还是会拿出来进行全班教学的。
  问题六:您觉得汉字猜读音科学吗?A:不好判断。比如,老师将声、韵、调完全相同的形声字进行归类让学生猜,学生就会发现这个规律,可以通过猜读的方法来识字。可是声、韵、调不同的形声字很难猜,因为我们认识这个字,所以觉得按照形声字的规律能够猜得出来,学生不认识这些字是猜不出来的,这种情况下猜字音是不大科学的。C:我觉得猜字音不靠谱儿,还是老老实实地查字典比较稳妥。问卷的情况则是:25人选择“科学”,占44.64%;30人选择“不好判断”,占53.57%;只有1人选择“不科学”,仅占1.79%。   2.答问简析
  对于猜读(主要是依据字形猜测读音)是否有效,接受问卷的教师,选择“不好判断”的有19人,占33.93%,选择“有效”的却有37人,占66.07%。問卷结果与笔者的测试结果严重冲突。孰可信孰不可信?笔者的测试一对一进行,是否有效一清二楚。对其他教师并未进行类似的实测,只是根据日常教学作出模糊判断。我们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同一班级的学生识字起点不同,总有部分学生已经认识课文编排的生字,因而也总有学生不用猜就能读出那些字,以至于让教师误以为学生猜对了。受访的四位教师,对有效性完全无法判断,他们是城区重点小学教师,教学经验更丰富一些,相对而言,他们“无法判断”的认识,比其他教师“有效”的判断更接近真实。但即使是这四位教师,他们对于学生是否猜对,也只是“无法准确统计猜对人数,凭感觉、经验判断”。
  尽管四位受访教师无法判断“猜读识字”教学的有效性,但依然毫不含糊地让学生猜。问卷中,56位教师中有55位教师会不同程度地让学生猜,尽管其中有19位教师对有效性无法判断。这表明,多数教师并无独立思考的习惯,深陷盲目。
  独立思考一直是广大一线教师的短板,本次访谈再次印证了这一点,缺乏思考,不问成效,盲目跟风,真实反映了一些教师的教学现状。
  四、识字教学策略
  如此猜音、猜义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汉字认知的规律,使得识字教学偏离正轨。相比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识字教学的目标相对单纯和明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数十年间,几代语文人前赴后继地探索,从实践中总结出不少切实有效的宝贵的识字教学经验。当然,不能说识字教学应满足现状,故步自封,其优化或改进的空间依然存在,但是,任何创新手段都不应违背常识,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以下几点:
  其一,音、形、义联系的识记本质。汉字音、形、义联系归根结底是社会成员的约定,构建其联系本质上是识记。因此,遵循记忆规律,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学生识记效果,才是正确的路径。
  其二,识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汉字音、形、义三个要素中,孰为教学重点和难点,答案本来非常明确,但近年来各种创新的教法却模糊甚至颠覆了原有答案。汉字音、形、义三要素中,多数情况下,学生在口头上已经知晓其读音,也意会其字义,只是不知其形,所以字形才是新信息,是教学重点。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经验里没有的新信息,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是教学难点,而字形正是新信息。识字教学要着力于突破字形难点。那些猜音、猜义的做法,显然模糊或者淡化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有的教师教一个生字,往往寻根溯源,大量讲解字形和字义的演变,将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向字义。
  其三,汉字字形信息加工的多样性。认知心理学认为,对信息进行加工有助于识记,加工深度与识记效果呈正相关。而对汉字字形加工的方式具有多样性。从造字方法上说解汉字形体无疑是一种有深度的加工方式,但由于汉字形体和其意义的演变,许多字不可说解,或者不适合对接受能力有限的小学生进行说解。常见的加一加、减一减的字形加工方式虽大多违背造字原理,但其是将生字转化为熟字,将经验里没有的转化为经验里有的,完全符合学习心理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自我选择的加工方式往往更有助于记忆,而自我选择的方式其实是丰富多样的。小学生不同于成人,长于机械识记短于意义识记,所以机械识记也是不能全然否定的识记方式。
  (施茂枝为通讯作者)
其他文献
基于情境的测评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考命题提出的要求,但通过对2021年语文高考中几道题的分析会发现,试卷本质上仍在做知识点的叠加、陈旧的文本分析手
【关键词】阅读教学,问题教学法,阅读素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一个十分重要且基础的任务。目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大部分教师仍然将归纳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文章的中心思想都是教学参考书里统一规定的,教师多是在教学中将其强行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的阅读质量不高,阅读能力难以提升。本文旨在通过引入问题教学法,切实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一、问题引入—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凝结情感的文化载体,其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古诗文历来是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更是当今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
期刊
【关键词】革命根据地,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实践与研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一方面创建革命政权,一方面又创办真正属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国语国文教育由于所处的基础性地位,理所当然地成为新民主主义教育革新的重点项目。  针对革命根据地时间跨度长达22年、覆盖全国人口总数1/4的语文学科教育的丰富实践,本文撷取有代表性的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和华北解放区,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比较  纵观我国识字教学,从民国初期到现在,识字教学基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集中认读,而是随文分散识字,即学一篇课文,识几个字,寓识字于阅读之中。随文分散识字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为“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集中识字”即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完成本课要识认的生字学习任务,一般是集中在初读课文阶段完成;“分散识字”则指按阅读进程随机学习
名师工作室和工作站的数量增长迅速,其研修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效益值得关注.抽样调研的数据表明,名师工作室和工作站在研修建设中存在领衔人理论认识不足和操作管理不当等方
俗解汉字的传统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小学识字中尤为多见,但对此研究者褒贬不一.教学实践证明,俗解汉字能有效强化学生对汉字形与义特别是形的识记,能够提高识字效率,是非常实用
【关键词】吟诵,古诗词,生活化教学  诗词之深远,在于囊括千年历史;诗词之厚重,在于蕴含文化精粹;诗词之隽永,在于体现天地草木之灵秀;诗词之深阔,在于呈现流彩华章之美丽。生活的体验触动了诗人敏感的心灵,而吟诵古诗词则是学生深度感悟诗人情怀的重要方式。古代老先生喜欢闭着眼睛给弟子讲诗词,用独特的方言慢慢吟诵并以一句“妙哉”结束,耐人寻味。吟诵时全身心的投入,可以从今到古,回到古人的世界,体验古人的内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在信息搜索和资讯获取方面更加便捷,但也正逐步丧失深度阅读的习惯和能力.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提升学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方面具有
期刊
民族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教育等方面形成了极具特色、辉煌灿烂的精神文化财富,这亦是我国儿童教育重要的现实基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