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读懂古诗词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123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鉴赏题是学生心中永远的痛,得分率很低。一是因为学生读不懂诗歌内容,二是读懂了却做不对题。为什么学生读不懂诗歌内容?为什么教师讲了那么多方法和学习技巧,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能力依然得不到提升?本人在从教的过程中有一点自己的思考,把它写了出来。
  如何更方便地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内容,有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一、要加强诗歌的古文意识
  理解古诗词必须把它当做文言文来对待,学生对文言翻译的方法和要领掌握得很好,那么可以引导学生用翻译文言段落的方式来翻译诗歌。这样有几个好处:可以避免学生漏掉信息,还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歌。很多学生在理解诗歌时往往浮光掠影,不求甚解,晃一眼字词就开始胡乱引申,根本不忠实于诗歌本身,这一切都由于读诗太过粗略,不认真,所以对诗歌内容的掌握就会一知半解。如果把它当做文言文来读的话,学生就会逐字逐句地翻译,这样可以获取更多的诗歌信息,方便自己做题。
  二、要学会划分诗歌结构
  诗歌鉴赏可以像文本阅读那样来划分结构,并且划分之后诗歌内容会一目了然,让学生清晰易懂。如,刘克庄的《郊行》一诗:“一雨饯残热,忻然思杖藜。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失仆行迷路,逢樵负过溪。独游吾有趣,何必问栖栖。”就可以划分结构,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首诗中作者的主要行动就是“郊行”,那么就从诗歌中找出作者在郊外行走时的句子,很明显是后两联,那么前两联的写景是什么呢?那就是郊行时作者所见了,当然“忻然”一词也表露出了作者郊行前的心情。再如,白居易的《江楼夕望招客》一诗:“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这首诗怎样划分结构呢?当然也要看题目了,“江楼夕望招客”中作者的主要动作就是“招客”,诗歌中哪个句子写到作者这一内容呢?当然是最后一联了,前三联在写什么?一看是在写景,那肯定就是作者“夕望”之境。这样诗歌的结构就清晰了,学生的思路也清晰了,知道作者的行文思路就成功了一半。当然并不是所有诗歌都适合划分结构,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三、要充分发挥想象
  学生在按照第一种方法把诗歌翻译之后,有的还是不能正确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感情,为什么?就是没有充分发挥想象而致。尤其是那些写景的诗歌中,作者心情和感情的透露是非常含蓄的,是通过诗歌的景物特征来暗示的,而这时如果仅仅局限于知道写了什么景物,却不对景物做感情的分析,就体会不到作者的心情。杜甫的《绝句》一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有作者的感情么?当然有,诗言志么。但是你能从诗歌中找到感情的蛛丝马迹么?很明显难,因为它通篇写景。那么怎样体会作者的感情呢?只能发挥想象,把作者写的景物幻化成意境,然后去推断看到这种景色的作者的心情。这种体会是借助想象来完成的,如果学生不懂得去想象,又怎么能把作者的心情体会出来呢。
  四、要多积累古文化常识
  理解古诗词不仅仅是理解字词的问题,还和古代的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诗歌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要多积累古文化常识,尤其是典故的积累。
  古诗词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来讲,它不仅是语文学科的高考必考内容,阅读的同时也是在感悟传统文化的伟大,还可以修身养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其他文献
作文是语言学习的最终体现,是每次语文考试中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受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当前的作文教学却是学校的最薄弱环节。针对农村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提出以下有效提高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方法。  一、加强写法指导,掌握写作技巧  “狼走山脊狐走腰、獾行沟底之字蛇。”任何事情都有章可循,作文也不例外。要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法,养成良好的写作
期刊
教育是爱的别称,教育孩子就是爱孩子。师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和行为的总称,包括对学生的了解、关怀、理解、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等。不是单一的心理成分,而是在教育的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  师爱是一种高尚的、伟大的爱,既是积极的情感,又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和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师爱,是一份特殊的爱,内涵丰富。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在学习必修课阶段,“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特别是2013年高考后,全国各地高考自主命题的省份,比如,北京等地,都在增加语文分值的比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能力的培养、语感的养成等,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难以完成的。社会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考语文试卷的改革,而语
期刊
2001年秋季起,随着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三次改版,语文读本也相应呈现人教社的三个版本,即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读本、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读本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为称代方便,以下依次简称为试验版读本、大纲版读本、课标版读本。另外,2009年秋季,湖北省正式启动高中课改,语文读本配的是由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著、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读本,亦
期刊
一、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悟主旨,各抒己见显智慧”  教学设计时,考虑到课文的行文思路、思想内涵的层次关系,又考虑学生思维的层次,设计一条“线索”,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如登山,盘旋而上,一路领略风景,直至“一览众山小”。这堂课由三个环节组成,其实就是整体感知、局部研读、品味赏析,解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问题。  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悟主旨,各抒己见显智慧”。就是用“思考《醉翁亭记》主要写了什么
期刊
当阅读的预设性和非预设性矛盾日益尖锐的时候,“主话题”课堂慢慢地犹如一枝清香的小荷浮出水面。在阅读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常常是借助对话来实现的,预设好师生讨论的话题,才能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提供依据。所谓话题就是问题,但不等同于问题,它有这样几个优点:1.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便于贯彻教师的思路;2.便于学生各抒己见,既具有开放性,又是有章可循的;3.以简要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教师不必挖空心思,处处留意引导;
期刊
儒家学说中的“仁、义、礼、智、信”,无不与“修身”有关。修身,在《论语》中论述得尤其精辟,说一部《论语》半部论“修身”,丝毫没有夸大之嫌。《论语》堪称教人修身的百科大典,很多国家都将《论语》作为修身教材。  《礼记》中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论是皇帝还是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的要求。还说,“其本乱,而末治否矣”。其意是说,人都不修身,就会没有教养、涵养。如果一个国家
期刊
成长是漫长而精彩的过程,教师都是收获着快乐和欣喜、经历着跌倒和挫折却始终前行的人。作为一名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道路更是充满期待与感悟。  一、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家长都喜欢听话的孩子,同样教师也喜欢听话的学生,但是就知识而言,绝对听话的孩子却不一定能在学习成绩上有很大的突破,正如古人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解释在学生看来就是标准答案,教师的评判在学生看来就是
期刊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著名画家郑板桥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强调以少胜多。语文教学也应如此,努力追求用最简约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走进复杂丰富的语文殿堂,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进而幸福地徜徉在语文的途中,而这正需要语文教师使语文课从繁杂走向简约。  魏书生老师曾和学生讨论怎样搞好语文教学,有学生戏言语文课有点像“豆腐”,水分很大,晾干了真东西不多。魏老师的学生说话幽默,但
期刊
泰戈尔说,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我觉得,这正体现了教育的力量。但在当下,功利主义充斥着人们的思想,让一些学生、家长和教师一味地追求所谓的“第一”。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后,我领悟到:教育应该放慢脚步,应该时常反思,应该有所积淀。  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阅读之于教师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从教还不到两年的青年教师,我时常发现自己的时间不够用,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