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读本的定位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zhouhaote6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秋季起,随着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三次改版,语文读本也相应呈现人教社的三个版本,即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读本、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读本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为称代方便,以下依次简称为试验版读本、大纲版读本、课标版读本。另外,2009年秋季,湖北省正式启动高中课改,语文读本配的是由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著、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读本,亦简称为湖教版读本。
  试验版读本选文丰富,却也失之庞杂、陈旧;大纲版读本选文分门别类,脉络清晰;课标版读本紧扣教科书同步单元,力求简约,却似乎又让优生“看不饱”。以上三个版本的读本,虽特色各异,却也有一个十分鲜明的共同点:编者给各读本的功能定位,始终是与相应版本的教科书配套使用,辅助课内教科书的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积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姑简言之,读本以教科书甚至专指课标版必修课本中“阅读鉴赏”部分为本,即“以本为本”。
  诚然,这一定位没有多少错,但未免有些狭隘。下面就以课标版教科书为例说说理由:其一,必修课本中“阅读鉴赏”部分共20个单元,分明是以文体为第一原则来编排的,每单元组织教学兼顾相应的阅读训练要求,这是否有形式大于内容、本末倒置之嫌?其二,受语文课程教学课时限制,教科书篇目数量毕竟有限,再精挑细选也难免挂一漏万,这样,在此教科书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读本,岂不更难令人满意?可见,读本以教科书为本,过分着眼于服务教科书教学,即为教学而教学,功利心太重,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那么,读本怎样定位才算是合适的呢?一句话,“以人为本”。这是从教育的终极目的出发来考虑问题,等于是牵住了“牛鼻子”。因为,从宏观上讲,语文与数理化、政史地、体音美等学科的教学目的一样,都是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成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但是,从学科特点来看,语文学科似乎注定比其他学科更担有育人重任,因为它是母语,包罗万象,是本民族文明成果的载体,是文化之根。因此,语文教科书及读本的定位,应立足于学生的培养与成长,引导学生以语文的视角观照自然、社会、人生,帮助他们成人成材。而“立人先立德”,“成材先成人”,因此高中语文读本编写时的“以人为本”,就应该旗帜鲜明地贯彻“德育渗透、情感熏陶、素养至上”这一原则。
  当然,这里不是说以上各版本的读本完全没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只是说它们没有最大化地、更彻底地、极坚定地贯彻这一思想原则。高尔基曾说过,“文学即是人学”。所以不妨说,学生学语文首先要学会做人,至于语文的工具性、文学性、审美性等方面的追求,倒在其次。毕竟,学生中将来能成为作家的只是少数,多数人具备一般的语文能力,能满足将来工作岗位上的基本需要,就足够了。而且,不论是做作家,还是干其他行业,做人都是第一位的。这似乎是老生常谈,然而放眼当今这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对物质的依赖与迷恋已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常确立。功利化阅读、快餐式阅读大行其道,读图之风盛行,语文教科书及配套读本已很难占领学生的阅读阵地了。严峻的现实警示人们:以读本为窗口教会学生做人,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刻不容缓。为此,读本要准确定位,科学编排。
  怎么做呢?读本应突破教科书的束缚,不强求与教科书单元阅读教学同步,编写时要淡化文体标准,转而以思想内容为第一标准,致力于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也就是说,“以学生做人的素质为本”来编写读本,这是一种更宏观的角度,也是一种更根本的立场。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谈到为什么能获奖时说:“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莫言之说,正是这种对读本准确定位的一个强有力的佐证。因此,让读本更多地强调人的因素,同时,让教科书更侧重于文学的因素,二者形成互补,相得益彰,更有利于学生全面素养的整体提高。
其他文献
一个学生的发展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那便是与他学习的环境密不可分。  “油菜花布满芳香,蜜蜂自然会到菜地跳舞。”这是一句西方谚语,形象说明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孟母教子,三迁其家”,这是告诉人们,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但在环境与人的关系上是相通的。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充满凝聚力、感染力、富有青春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有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崔峦老师说过这么一段话:“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的首当其任。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
期刊
诗歌鉴赏题目对多数学生来说比较难,在平时考试中,失分也较多。学生因为没有生活情境,对于古代诗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古代诗歌鉴赏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能较好地利用自己所熟知的事物和方式,帮助自己增强理解,从而达到理想的欣赏效果。下面,谈谈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设计线形图表,让学生弄懂诗歌内容  诗歌语言精练而且富有跳跃性,其内容和主题对文学功底不强的学生来说,很难把握。针
期刊
曾经一度抱怨:学生太笨了,连背诵的知识都不会;学生太没良心了,连公开课也不起来回答问题,捧捧场;学生太贪玩了,上课看的那么严还能偷着玩。抱怨的太多,心情不好,哪里还有职业幸福感可谈呢?阅读了《赏识你的学生》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原来一切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是自己将自己禁锢到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慢慢地,就被书中一个个真实而精彩的案例所吸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不是学生不够好,不够优秀,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一种传递情感的高难度艺术活动,更是一道展现作者内心情感的窗口。教学中学生内心的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并且学生对情感的体验,都带有个性化的烙印和感悟的独特性。所以,关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尤其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的有效载体,准确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显得十分必要。以生动直白的形式,转化教学中抽象细腻的情感,唤醒学生潜在的情感经历和内心体验,在铺垫感情的掀动中
期刊
近日读了印度工程师孟莎美所写的《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一文,看似有些苛刻,不过文章说得非常有道理,应该引起国人的深思。现摘录两则材料陈述如下:   1.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世界上读书最多的是犹太民族,人均每年读书达68本,俄罗斯人均55本,美国人均50本,日本人均40本,韩国人均7本……中国人人均每年读书4.5本。从1982年设立诺贝尔奖以来,32%的获奖人是犹太人,其比例是其他民族的1
期刊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亚洲首富李嘉诚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自己能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所写内容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期刊
作文是语言学习的最终体现,是每次语文考试中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受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当前的作文教学却是学校的最薄弱环节。针对农村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提出以下有效提高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方法。  一、加强写法指导,掌握写作技巧  “狼走山脊狐走腰、獾行沟底之字蛇。”任何事情都有章可循,作文也不例外。要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法,养成良好的写作
期刊
教育是爱的别称,教育孩子就是爱孩子。师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和行为的总称,包括对学生的了解、关怀、理解、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等。不是单一的心理成分,而是在教育的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  师爱是一种高尚的、伟大的爱,既是积极的情感,又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和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师爱,是一份特殊的爱,内涵丰富。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在学习必修课阶段,“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特别是2013年高考后,全国各地高考自主命题的省份,比如,北京等地,都在增加语文分值的比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能力的培养、语感的养成等,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难以完成的。社会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考语文试卷的改革,而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