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花样”习作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ie830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花样的年华,迥异的个性,为何学生的习作总是落入“雷同”、“空洞”的俗套?是什么淹没了学生习作的激情与灵性?如何帮助学生在习作中觅得生活“百”味?本文作者认为教师在探索彰显学生“个性”生命力的习作历程中,应从“生活、真实、想象、情感、开放”五个方面加以训练、培养。习作,要敢为“先”、善为“新”;既可写,又可画。
  关键词: 习作教学 “个性”生命力 “花样”习作
  
  在语文教学中,习作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包括间接经验)进行思维,用自己颇具个性的语言加以提炼、表达的创造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仔细推敲,课标旨在体现对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充分关注,即对“个性”生命力的张扬。
  在教学中,习作教学应是最具个性,最需独特情感投入、最能体现“人本”精神的教学。我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学生习作的“个性”生命力。
  一、生活——孕育个性的土壤
  在日常习作中,学生习作素材雷同的重要原因是缺少丰富的习作素材。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习作教学应当克服以往将学生封闭在课堂里,把学生与鲜活的社会生活剥离开来的现象。要打破这个隔离层,教师就必须进学生心灵,了解他们关心的东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多彩的生活,为学生的习作训练提供丰富的源头活水。事实上,许多学生在丰富的生活面前却扮演着“最熟悉的陌生人”角色,感到“生活是陌生的,思想是空洞的,笔端是沉重的”。由于学生的观察、感知活动受到他们所具有的随机性、偶然性、主观性等局限,他们在生活面前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在较长时间面对众多习作的现象、素材,仅能发现一两件而已,而这些所谓的“发现”,琐碎、空洞得丝毫不能让他们的习作激情荡漾半点涟漪。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细腻观察,用心感触,在习作中“还原”生活,“再现”生活本色,却又不拘泥于生活。
  理想主义启示我们,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该追求一种境界——花样年华,“花样”习作,让学生习作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斑斓色彩。习作事实告诉我们,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让学生拥有异彩纷呈的生活素材,“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便会慢慢地孕育着茁壮健康的“个性宝贝”。
  二、真实——彰显个性的生命
  “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叶老的这段话启迪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必须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为谁而写,为什么而写)。“自我表达”就是走入内心张扬自我。“与人交流”,需要以心换心,心灵碰撞。这两点都要以“真”作基础。真实是习作的生命。因为只有说真话、吐真情,才能使人信服,使人感动,引起共鸣。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样,学生的情感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并逐步养成一个习惯:习作一定要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甚至是说“丑”话;写真事,抒真情;切忌说空话、说假话、说套话。这样,“真实”的文章才会显得优美、具体、充实、“耐读”。我班一位学生观察了“猫抓老鼠”这一情景后,写出的作文就很真实,洋溢着生活的气息:“猫捉到老鼠后并不是马上吃掉它,而是先找一个空地方放开它,然后便在一旁虎视眈眈地瞅着。老鼠吓傻了,不敢动,猫就用爪子拨弄它;当它欲走或走了几步时,猫又马上蹿过去把它按住,如此反复玩弄,直到把老鼠弄得奄奄一息,无法动弹时,才会真正地‘大开杀戒’。”还有一学生描写鸽子“谈恋爱”:“姑娘咕咕地唱着情歌,眼里满是无尽的柔情,动情地望着心上人。一会儿又跑到心上人跟前,用小嘴巴尽情地帮他梳理着漂亮的毛发,卿卿我我,似乎有说不完的甜言和蜜语。”
  通过这两个小小的片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真的将习作写出了“花样”。这些看似“另类”,甚有“叛逆”之嫌却又不失真实的习作,真的融入了学生观察“入木三分”的深刻,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三、想象——放飞个性的翅膀
  著名作家吴承恩的《西游记》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的想象大胆、出神入化,上天、下地、入海,无所不能,令人心神向往,如痴如醉。由此看来,想象对吴承恩“习作”的作用可见一斑。同样,只有张开想象的翅膀,学生才能把日常事物写得光彩照人,把单调的事情写得平中见奇、一波三折,写得独具个性。
  想象与真实其实并不矛盾,它们相辅相成。真实的素材是想象的依托,是想象的源头活水;想象是真实的一种抒怀,是真实“清流”里激起的迷人涟漪,必将极大地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和美感性。
  因而,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对他们的创造性劳动给予较高的评价;要教给学生联想思路和方法(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类似联想等),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跨越时间限制,冲破空间阻隔,反映无限广阔的生活天地。同时还要加强想象习作的训练,常见的想象习作类型有创设情境式、推测式、幻想式、课文延伸式、童话式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习”到一个神奇的世界,“创”出许多神奇的故事。学生掌握了想象的方法,其悠远的遐想、合理的想象,可以丰富习作的内容,增强习作的感染力,给习作的个性插上翅膀,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意象,想出花样,写出新意。
  如在一次指导学生描写“柿子”的习作训练前,我带领学生来到“果树园”。时植秋天,柿子成熟,一个个红通通的,煞是惹人喜爱。我让学生加以细致观察,甚至可以品尝一下。学生很快便观察到了柿子的特点(学生发现的特点有共识,也有独特见解),在学生兴致高涨时,我积极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注入想象的活力。后来,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中佳句连篇连我也感到吃惊:“秋天到了,一阵秋风,将柿子全吹熟了,一个个挂在枝头上,像一盏盏小红灯笼”;“咬开柿子,先是有点涩涩的麻,后来又是一阵沁人心脾的甘甜,一直甜到我的心窝……品尝着甘甜的柿子,我仿佛看到了果树园里的伯伯、阿姨们正在兴高采烈地采摘着熟透了的柿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学生的文章写得很美,很传神,使人既有身临其境之感,又生翩翩联想之意。
  四、情感——触动个性的琴弦
  有了对事物比较清晰、有序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写作对象的表层,要把我们的观察所得描写得有血有肉,除了要展开合理的想象,还要融入最真实的情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人生来就怀有情感的核,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实的果。”由于少年儿童对物、对人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的情感,因此,激发学生点燃情感的火花,必将会触动学生习作个性的“琴弦”。我们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交融其间,观察情境时移情入境,观察物象时体物入情,观察人物时触发情感共鸣,让万事万物,特别是没有生命的物在我们的观察中“闪烁”生机,让山川湖海、风花雪月都饱含深情,让自己与观察的人物“通心气共甘苦”、“同命运共悲泣”;在动笔行文时,眼前要时时浮现当时当地的情形,心情要随之起伏,让强烈的情感冲动转化为创作欲望,独特的内心感受随笔尖自然流淌。如此,让学生在观察、审美、发展认识能力的过程中,享受到情感“一吐为快”的快慰与满足,使情感成为学生乐于学习、乐于习作的内在动力。
  在习作教学中,我常常有意无意地触动着学生情感的弦。后来,在学生的言谈中、日记本中,我领略到了众多“如此震撼人心的感动”:“母亲总说不爱吃鱼,平时餐桌上她让我尽情地享受鱼的鲜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才发现母亲偷偷地躲在厨房剔吃我吃剩的鱼骨头……”“天空黑压压的一片,风雨欲来时,荷叶妈妈总是紧紧地搂住小莲蓬……”
  五、开放——打开个性的闸门
  语文课标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需要我们在习作教学中也要遵循这一全新的理念,为学生习作个性化确立基本的指导思想。
  (一)观念开放。教师要打破传统习作教学的羁绊,要敢为“先”、善为“新”,切切实实把习作教学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上来。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习作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我心表我意,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恶丑。习作教学力求做到既教学生作文,又教学生做人。
  (二)内容开放。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他们眼里的世界和跃动的童心,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与生活“零距离”接触的处所与机会,让他们静静地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习作训练中要降低要求,淡化文体,消除学生惧怕习作的心理,倡导学生的个性见解,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同时,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不仅写,而且画,让他们大胆地在习作本、日记本上为自己的文章配上适量注释性的插图、叙述性的漫画等,让这里真正成为学生诉说心声、表达心意的“乐园”。
  (三)形式开放。把习作训练延伸到家庭、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练写与仿说相结合。采取课内习作、课外练笔相结合的方法,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召开演讲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编辑“花样年华”小报等多种训练形式与渠道,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让学生有想写、想说的强烈欲望。
  另外,积累是创新的基础,厚积薄发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积累,包括积累生活,积累情感,积累认识,积累知识,积累语言。只要细心观察和真切描绘,以独具个性的眼光、心灵去体味、感悟,在想象的世界里振翅翱翔,学生就一定能写出真实而独具个性的文章。到那时,“花样”习作也就真正地让学生寻得生活“百”味了。
其他文献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新兴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开发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探讨。本文以湖州新市蚕花庙会的现状为例,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面临的危机,提出对其保护与开发的途径。  关键词: 蚕花庙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 保护性开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2018年春节档诞生了许多现象级的国产电影,《红海行动》《芳华》在口碑和票房上都收获了成功。同期上映的“前任系列”完结篇《前任攻略3:再见前任》(下文简称《前任3》),也以意想不到的成功成为了一种电影“现象”。这部投资仅3000万元的都市情感电影最终狂揽超过19亿的票房,但在豆瓣上,该片仅得到5.5分的评分,未能及格,成为又一部“叫座不叫好”的电影。《前任3》这种现象是如何诞生的?对当下中国电影而
摘要:前人对形容词重叠式的研究,主要从其类别、语法功能、语法意义(语义功能)等方面展开研究。其中,对于形容词重叠式类别的研究,即形容词重叠式的界定问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首先对前人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作了简单的归纳,并提出确定形容词重叠式的原则和方法。继而对前人的各家之说作尝试性的评论和探析。  关键词:形容词 重叠式 界定 原则和方法    重叠是汉藏语系、南岛语系(又称“马来—玻利尼西
今年是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诞辰100周年近日,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以“世纪可染”为主题的李可染先生书画作品展。笔者在一个下午有幸认真欣赏了展出的每一件作品。现在想来,那个下午是一个令人振奋、激动的下午,也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难以忘怀的下午。笔者关注可染先生的书画艺术、特别是书法艺术已经很多年了。以前的时候曾读到过李可染先生的很多书画作品,但原作看的很有限,这次与基本涵盖李可染先生所有风格作品的原作近距离
吴作人先生的作品,古今中外,绝无雷同。是先生的独特创造,融入了画家的性灵与品格,显示了强烈的个性。作人先生是全方位的艺术家,文学、诗词、音乐、油画、国画、书法,无一不精。  ——沈左尧《大漠情——吴作人》  欣赏吴先生的素描,速写,水彩,再对照他有关美术基本有的论述文章,我们将会得到更多的启发,从而加深对基本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获得如何正确地进行基本功训练的启示。他在《基本功于艺术表现》一文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与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有机结合是现代室内空间环境设计走出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的必然要求。“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传统”与“现代”、“传统”与“科技”等的有机结合,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开发、继承与发扬,需要中国室内设计师们不断提高自我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再把这经验的总结应用到设计实践中去,使传统文化艺术在室内空间环境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大放异彩。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世界性电影节自1932年由意大利创办以来,威尼斯电影节不仅成为世界最具历史感的电影节,而且亦是世界享有盛名的偏重人文、创新与艺术的电影节。近年来,威尼斯电影节更是俨然成为奥斯卡的前奏乐章。2017年8月30日,在威尼斯利多岛举办的世界电影节特别在上海亚太单元组织了“聚焦中国”展映活动,这一活动充分反映了中国电影已经越来越引发全世界的关注,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开始聚焦中国。  中国电影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即
日本动画题材丰富,受众广泛,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不失良好的创新能力。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机器人为主题的动画在日本开始风靡,并伴随社会发展逐渐形成一种风格,被世人称为机甲动画。“机甲”一词来源于日文“メカ”(Mecha),是英文“机械”(Mechanism)与“机械的”(Mechanical)的缩写形式,它不仅分类丰富,同时还预示着未来社会的种种可能,是高科技与机械文化的代表,大众往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作为“日趋主流的商业平台”,抖音不仅是中国年轻人进行日常生活记录和视觉表达的重要平台,也引领着中国媒体的视觉化传播趋势。[1]在媒体融合深度推进的背景下,主流媒体要借助商业平台的优势,尊重网络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传播规律,创新传播样态。商业平台也需要不断嵌入主流媒体生态中,以商业平台的自主性为依托,以传统主流媒体内容为资源,以主流化发展
“无焰殊灯照楚骚,暗惊心迹上秋毫,行文涩似填驴卷,求纸珍逾拾凤毛,难得故人逢念我,不知退笔不辞劳,客来倘问临池兴。唯望诗家噪一高。”  “异同刘柳不须刚,童子隈墙作态顽,南海共知翁仲殁,东周谁见冶长鳏,误书偶得思逾适,大草偷挥手更娴,天下一高吾许汝,家门月旦重如山。”  这是章士钊先生赠高二适先生的两首律诗。对高先生的人品,学问作了高度的评价,对高先生的书法,尊之为“天下一高”,天下一高者,本代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