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铁柳“长”在心里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s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树是六年级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景物,它们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特级教师盛新凤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通过各种手段颠覆了学生心目中柳树的传统意象,重塑坚韧的钢铁意象,将高原柳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精神领地。
  【片段一】在文字与意象融通中建立自然意象
  师:这是一株树,不过它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通过朗读,读着、读着,这棵树就会从语言文字的后面显现出来,你信不信?好,挑一句你最拿手的展示一下,好吗?
  生: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粗实而坚硬,我们平时看到的柳树的树枝和树干有这么坚硬吗?有一个词叫“柔柳”,而这株柳树怎么会有这么粗实而坚硬的树干和树枝呢?太神奇了,这是一奇。谁也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坚硬到什么样的地步?
  生:坚硬到用刀都刻不动的地步。
  师:你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从“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这句话中。
  师:是啊,铁锭,同学们看到过没有?铁锭是纺车和纺机上那种用铁做的锭子,很硬,而且色泽都比较暗淡。这株柳树就是有像铁锭这么粗实而坚硬的树干和树枝。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赏析】“语文课必须得沉下去,必须摒弃浮躁,必须如农人般辛勤踏实地耕耘。”文字是有质感的,文字的质感就是文思、情感、韵味。作者的文思、情感正是通过那沉寂的文字,那不起眼的一字一词,静静地、细密地传递出来。那种“一日阅尽长安花”的解读方式是不可能让高原柳的精神抵达学生心灵的。由于盛老师对文字的深刻领悟和深度开掘,高原柳的精神形象才得以如此壮阔、丰满、绵延地传递出来。一株坚韧的、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柳树才会带着它钢铁般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若隐若现。只有在这样的氛围营造下,高原柳的自然意象才会巍然地“撑立”起来!
  【片段二】在语言与情感共生中捕捉精神意象
  师:这株柳树就在经受着这样的摧毁,它害怕了吗?
  生:没有。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又——
  生:复苏过来。
  师:被劈断了枝干又——
  生:重新抽出了新条。
  ……
  师: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的一次吗,你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生: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
  生:多少。
  师:用了几个“多少”?
  生:用了三个。
  师: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三个带“多少”的短句。(生读)
  师:这三个“多少”写出了柳树经受的摧毁多而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
  生:没有。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你们这个“又”字读得真好。被劈断了枝干而——
  生:又重新抽出新条。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次又一次地——
  生:起死回生。
  【赏析】咏物的文章不光写物,还会托物言志,在其中灌注作家个体的生命精神,即文字背后还隐藏着一个精神意象。教学本课如何带领学生的心灵抵达这片精神意象的高地,还需要教师对细节的领悟。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盛老师在第七自然段的教学中把握句子的层层递进,把握“多少”背后的虐杀,“起死回生”背后的抗争,“又”背后的百折不挠,反复抓住“冻死过多少次又——”“被劈断了枝干又——”等提示性语言层层导读,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诵读中把握文章细节处的“内部密码”。饱含着情感的朗读犹如大海波涛,回环跌宕,一浪更高一浪,在这样倾情的朗读中,高原柳所代表的精神意象在学生面前越发显得丰满高大。
  【片段三】在感性与理性交融中催生自我意象
  师:从“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看出环境特别恶劣。没有体验肯定想象不出有多可怕。你们听,(播放课件和录音)这就是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们像无情的杀手在摧毁这株柳树。你能想象这株柳树在遭受摧毁时无助可怜的样子吗?你仿佛看到它——
  生:我仿佛看到它东摇西摆的,柳枝被吹断了。
  ……
  师:同学们,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在很多时候,也许当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怎么鼓励自己呀?
  生:马上就好了,马上就好了,只要坚持一会儿就好了!
  师:马上就会过去的!它就是这样给自己打气的。
  生:我要坚强地活下来,风雨之后一定能看见彩虹。
  师: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它是这样鼓励自己的。
  ……
  师:在你的心中这是怎样的一株柳树?
  生:是一株坚强的柳树。
  生:是一株陷入困境永不言弃的柳树。
  ……
  【赏析】席勒指出:“心灵的感受性就程度而论与想象力的活泼性相关。”想象和联想是触发学生感悟言语的媒介。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盛老师让学生想象柳树在遭受摧毁时无助可怜的样子和遭受摧毁时是如何鼓励自己撑下去的,让学生体会高原柳“撑”背后的艰难、坚持和永不言弃。在一次次的阅读和想象中,学生完成了由一株树到一种精神的升华。这样才在真正意义上颠覆了学生心中传统的柳树意象,重塑了高原柳的精神形象。此时,教师引导:在你的心中这是怎样的一株柳树?由此,课堂上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自然水到渠成,高原柳的精神意象必然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精神领地,内化为自我意象中的一部分了。(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
  □责任编辑 徐纯军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正式下发,意味着课程改革将开始新的征程。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修订的?修订的意义在哪里?核心精神是什么?课程标准修订后对课程容量与难度的要求有何变化?我省在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哪些具体要求?近日,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以下简称基教处)处长刘雪平就相关问题接受了本刊采访。    记
期刊
语文,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是人类最卓越的智慧,它可以呈现博大宏阔的自然画面,展示动人心弦的社会场景,表现丰富多彩的民情风俗,传递纯洁质朴的人间真情,揭示意味深长的人伦事理。因而,语文确实是一种美,一种与民族同在的美、与生活同步的美、与文化同行的美。这种美是最悠远的美、最绵长的美、最富魅力的美、最耐人寻味的美。有鉴于此,语文教学不应纯粹从工具视角教学语言文字,还应成为引导审美的过程,带领学生走进语文
期刊
“作文难教,作文难写。”这是长期以来困惑教师、学生,且挥之不去的烦恼。为了上好作文指导课,为了让学生学会写作文,教师上下求索,备尝艰辛。在一次作文课比赛中,洪老师执教的习作指导《父母的爱》,教学思路与教学效果都使人眼前一亮。   【片段一】整合单元,真切入情   师: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和作者一起体验着伟大、无私的父母之爱。“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承诺是父亲对阿曼达的爱;一本《青年
期刊
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作了全新的诠释,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把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与文本亲密对话,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话题。在这一点上,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经典课例《我的
期刊
《故都的秋》是高中二年级《语文》的教学内容,省首批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过福堂老师在上这一观摩课时,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片段一】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听录音朗读,已经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那么综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  (部分学生认为是颂秋,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是悲
期刊
简约绝不是简单,而是超越与进步。正如布鲁纳所认为的:“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特级教师魏洁执教的“确定位置”一课,就体现了这样的“简约而丰富”的思想。 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赏。   片段一 精练导入“瞻前顾后”  师:与同学们初次见面,你们班的数学科代表坐在哪儿,你能用数学方法来表示他的位置吗?  生1:横2,竖2 。  师:能用一
期刊
提出“专家治校”是基于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我尝试寻找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契合点,希望还教育本真的状态。在现有的体制下,完全“去行政化”恐怕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我们开始构想并实践一种行政管理与业务督导相结合的“双轨运行机制”,让行政管理体系保持不变,以保证行政效能的高效,同时,建立教育教学专家组领导的业务指导和监督体制,形成“专家治校”的良好氛围。  让真正懂教育、爱教育、愿意干
期刊
世界名店希尔顿旅馆在1919年至1976年的57年时间内,从1家扩展到70家,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各个大城市,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旅馆之一。希尔顿旅馆生意如此红火,财富增长如此之快,其成功的重要秘诀就是其从上至下的“微笑服务”的影响力。老板希尔顿先生要求员工即使在非常辛苦的时刻也必须对旅客保持微笑。他身先士卒,随时都保持着微笑。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教师。应该说,我们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知道“应该微笑着面对
期刊
全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通识培训会在南昌召开  本刊讯 (记者 许雅健)2012年3月23日,全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通识培训会在南昌召开。来自全省各设区市(县、区)教育局分管基础教育的副局长、基础教育科科长、教研室主任以及省教育厅有关处室负责人、省教研室教研员300余人到会。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程样国主持会议并讲话。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原
期刊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是激发人向上进取的内在动力。现代心理学、教育学都十分强调自我评价在学习中的作用。下面以名师课堂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一、正向的引导——自我评价之源  人的自我意识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轻信、接受他人的评价。所以,教师的正向评价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评价,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  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学“垂直”一课时,课前他这样跟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