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学生的“说”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K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总目标、阶段目标。“说的能力的培养”是口语交际中的要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在实际教学中,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来让学生会说、乐说,帮孩子们的“说”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呢?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工作的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构筑平等关系,使学生敢说
  “平等对话”是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理念。课堂上,教师只有放下架子,尊重学生,像亲人一样去关心、呵护他们,学生才会和老师亲近,才能“信其道”,师生关系才能保持和谐融洽,师与生之间也才能毫无顾忌。 为了切实做到师生平等,我一改以往举手回答问题的方式,允许学生在不打断其他同学讲话的前提下自由发言。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学生的畏惧心理消失了,他们积极动脑,热烈发言,师生共同营造了一个团结、友爱、活泼、民主的口语交际大课堂。
  二、巧设交际情境,使学生想说
  1.用好教材媒介,巧设优美情境。
  语文教材本身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说话训练的机会,如续编课文、复述课文、畅谈感受……特别是色彩鲜艳、画面精美、内容活泼的课文插图,更是说话训练的丰富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媒介来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2.运用电教手段,巧设恰当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不者不如乐之者”的见解。而电教手段具有生动直观、形声兼备的特点,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超越时空的、有声有色的形象化知识,既适应了学生思维的特点,也弥补了小学生视野较窄、直观表象储备较少的缺陷。如教《可爱的动物》一课时,我播放了多媒体课件。悦耳的音乐,有趣的镜头使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根据画面,我按照先总体后部分,从头到尾的顺序指导学生观察,然后指导学生说话。结果,学生说的话通顺又连贯。当然,这与电教手段的使用是分不开的。
  3.品味日常生活,创设交际情境。
  生活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广阔天地,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做学生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有趣话题,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乐于表达。
  三、注重方法引路,使学生会说
  1.以问激说,调动积累。
  词汇贫乏是学生“说不好”的表现之一。学生只能把看到的简单地说出来,内容枯燥乏味。这固然与词汇储备不足有关,同时与不能善于调动积累也有一定的关系。老师不但要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积累词语,而且要在日常交际中加以激活,养成学生善于调动词汇储备的习惯,从而辞采飞扬。
  2.提供句式,言之有序。
  思路不清,言之无序,是“说不好”的表现之二。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常见的句式,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梳理语序,从而使学生养成说话有条不紊,层次分明的良好习惯。我让学生看图说说春天的美景。许多学生说得条理不清。于是我提供句式给其指引:春天来了,田野里什么怎样了?近处的小河里有什么?它们在干什么?小朋友在哪里玩,玩得怎样?学生按照我的引导来说,思维又活跃又有条理,而且表达得也有声有色。
  3.读、说并重,循序渐进。
  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指导他们认真朗读,是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认真、正确地朗读课文,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学习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方法。我指导一年级学生读课文,首先要求他们把书上的每一句话读正确,注意标点停顿,读出感情。
  说有别于读。训练小学生自己说话,还必须从实际出发,从说好一句话做起。一句话说完整了,才能谈得上说几句话、一段话。开学第一天,我就通过让学生做“自我介绍”,训练他们当着大家的面说一句完整的话。有了说好一句话的基础,就可以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说几句话。
  四、语文教学环环渗透,让学生巧说
  1.在拼音教学中训练。
  刚入学的儿童,说话常常不完整,不规范。因此,在学生刚学习拼音时,就要有机地利用音节、插图进行说话,并规范学生口头语言,逐步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而不是单纯地学拼音。
  2.在识字教学中训练。
  如扩词、造句,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记住这个字或某类字的构字规律,训练学生说话。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生字,把知识掌握得更灵活,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
  3.在阅读教学中训练。
  抓住感悟文本的主要渠道进行,实现教师与课本、课本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际。
  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说的兴趣浓了,达到了敢说、想说、会说、巧说、乐说的目的,为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当然,口语交际课是一门新的课程,还有许多教育的契机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去有效地利用。只要我们多做教的有心人,就一定会为孩子们的发展迎来绿色的春天。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新鲜而有趣的作文训练形式,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发挥,弥补课堂习作训练的不足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它可以将学生带人到特定的习作情境中,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习作的灵感,打开创作的思路。    一、现场作文,使学生的体验更直观    作文是件快乐的事,但现在有不少学生怕上作文课。从深层次分析,原因是多样的,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习作课让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里来完成规定的内容,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
看完了芬兰、澳大利亚的教学录像片,我非常赞赏那几位教师以人为本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同时,也很羡慕那些学生,可以享受到如此特别的学习方式。感慨之余,我最想说的就是:让我们的教师也以人为本,在开放式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吧!那么,我想就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更新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其中一点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
对于学习的理解,我总是问自己:为什么要教这些知识。教了之后对学生又有什么用呢?一次次的思索引领着我对教学有了更高的追求,即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所想,珍视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知情权”;又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帮助学生思考知识背后是否有道理存在。因此,我们不仅要读通教材,更要读懂教材,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一、读懂文本,深挖教学重难点    《面积单位》教学片段  (在初步认识1平方厘米
习作教学是面向心灵成长的活动。从学生成长的过程来说。习作是精神的唤醒,是潜能的显发;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习作是经验的共享,是视界与生命的感应。    一、回应生活,让视界广阔无垠    文章的形成过程常常先于文章的写作过程。因此,可以说在一定范围内,作文就是孩子对生活的积极回应。那种单纯地着力于语言文字斟酌推敲而忽视了孩子对生活的多维观察与思考,是一种短视行为。叶圣陶曾说:“作文最可爱的是要
从学校到家庭,形成阅读氛围很重要。如何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从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尝试获得了许多经验。    一、教师引导阅读,建立激励机制    教师是具有教育知识的专业人员。且较稳定地从事学科教学工作,对学科教学内容比较了解。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向学生推荐哪些合适的课外书,应该心中有数,较有经验,学生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课外阅读,就不致于盲目的陷入阅读误区。  1
神话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它是一扇直接通向古代文明的后窗。神话对学生的精神审美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其幻想的色彩能为学生的文化建构创造巨大的神游场,因而深受学生喜爱。  《语文课程标准》按不同的年级段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是我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依据。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准确把握学段特点,充分考虑不同目标的起始、达到的程度以及要求上的差异等问题。下面,本文从不同年段探讨小学神话
小学阅读课堂教学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引发成就动机,把提问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一堂阅读课的有序进行依赖于教师系统发问的展开之中。好的提问能揭示儿童已有的认知水平跟阅读文本之间的矛盾,从而引起学生思考探究,以求得问题的解决。高质量的提问是教师研究教材与设计教学时思想的结晶,它们具有形式多样、内涵深厚、激发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出高效的引领、激发和牵动作用。  一、
波斯纳曾提出关于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即“经验 反思=成长”,他揭示了经验和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只有对所得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得到快速的成长。  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交流和一定的专业引领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听课后的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捷径,因为反思听课给我带来以下的收获:  1.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修改这208篇听课记录,便可以得到208篇优秀教案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艺术课老师要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艺术老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学艺术教育资源,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进行小学“乡土”拼贴画教学的尝试。即:指导学生充分挖掘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创作材料,如:麦秆、蓝印花布、种子、竹木等,表现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民俗风情、农村
写作模型把作文分为预写、写作与重写三个阶段,这和写作的认知过程是相契合的。因此,必须切实重视作文评讲在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中的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对评讲给予足够的关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那么,如何有效实现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对接?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