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囿于高职院校公益组织起步较晚、资源不丰富等因素,大学生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受限。因而,需正视当前情况,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独特优势。以温州高职院校公益社团参与社会治理为例,对温州高职院校的公益组织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为温州高职院校大学生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提升提供有效的建议和参考。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公益组织;社会治理;规范化;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1-0016-02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一)社会治理的内在需求
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以服务民生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治理,亟需大量的专业人员和组织来辅助其实现。在社会治理的大背景之下,大力发展社会治理的现实意义在于:有利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治理格局;有利于推动民众自我组织、自主管理意识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培育和养成,培育广泛的民主基础,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增加和谐因素,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大学生公益组织,尤其是高职院校公益组织在专业性、历史性、所拥有技能等方面,相较其他公益组织而言,尤其突出,因此,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实现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进而推动国家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二)高职院校公益组织的使命
少年强则国强,一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与少年的价值观、行为能力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彰显出其对青年学生的期望:不应止步于象牙塔下的理论学习,更应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将所学所知转化为能力,服务社会,以先进的理论知识反哺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应该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学生公益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而大学生本身也从中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与赞誉,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温州高职院校公益组织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队伍越来越壮大,种类也越来越繁多,已经基本涵盖了环保、养老、助残、关爱留守儿童和新居民子女等,这些活动的参加提高了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和张力,加快了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的进程。
二、温州高职院校大学生公益组织现状及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温州高职院校公益类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
为了进一步了解温州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我们向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校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发放学生问卷40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46份,回收率为98.65%,发放教师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回收率为96%。在以上调查的4所高职院校中,每所学校平均一年至少组织5次大型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会帮扶活动,学生公益类社团均超过10个,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人数达到95%以上。并且活动参与人数均逐年上升,可见参与公益类学生组织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共同选择。
(二)温州高职院校公益类学生社团的建设现状
1.公益类学生社团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公益性社团是高校新兴起的一类学生社团。由于人们对公益性社团缺乏正确认识、缺乏活动经验,以及没有收入来源,缺乏资金保障,人力物力的匮乏,导致公益性社团活动水平低下,且活动影响较小。此外,公益性社团的属性决定其随着公益性活动的拓展,色彩浓厚的行政化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将制约学生公益性社团发展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少学生自己组织的公益活动被学校管理部门以思想意義不够强、创新性不高、经费缺乏、学生安全因素等理由否决。温州高职院校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队伍也越来越壮大,从原先只有校级、院级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社团,随着近几年的发展,献血俱乐部、电脑医院、留守儿童之家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公益组织发展起来。
2.公益类社团制度建设日臻完善
从高校公益性社团的生存现状来看,高校尚未制定完整而全面的学生公益性社团条例、法规、章程或法律,更没有对社团成立、队伍建设与管理、信息档案存储工作、财务核算、资金管理等重要环节做出明确的规定。作为带领者,学校团委尚未发挥宏观管理功能,担负起组织、规划、指导、协调、考核、表彰、培训的职责,缺乏宏观视角,对公益性社团做全面的规划,包括从经费落实、内容安排、项目制定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上述问题在温州高职院校有一定的好转,存在良好的发展态势,如现有青年志愿者协会25家,环保组织10家,爱心社4家,其中82%的社团都建立起了相应的制度,包括换届制度、财务制度、活动制度等。
3.公益类社团文化氛围渐趋浓厚
从内核看,高校社团是高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公益组织具有一定的凝聚功能。通过组织内的公益活动可将志愿精神表现出来,而志愿精神极具吸引力和粘合作用,将原本分散、孤立的东西,有意识地聚合到一起,以形成一股强大的、具有同一作用方向的力,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的一种机制,在社团内形成一种以志愿精神为主的文化机制。从形式上看,72%的社团都有口号、宗旨、使命以及社团的LOGO等。随着制度及文化的不断完善,高校公益社团运行和活动开展都慢慢进入正轨。
(三)温州高职院校公益类学生社团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人才稳定性差
在温州,少有高职院校针对大学生公益组织骨干进行系统培训,即使在一些政府部门举行大型活动时,偶有涉及简单培训,但由于其自身的临时性,完全不能满足大学生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人才培养需要。这一问题导致大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公益组织人员在换届时无适合人员可作为接班更替,甚至在举办大型活动时,更多地依赖于指导教师的安排。大学生公益组织不稳定的人才更替,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公益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长期发展。 2.高职院校大学生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散乱
据统计,温州高职院校拥有大量大学生公益组织,并且部分组织成员数量甚至超过300人。然而这些组织却如同一盘散沙,无法聚合发力更加有效地参与社会治理。公益组织多由学生担任领导者,决定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局限性:首先,学生社会阅历、工作经验匮乏,对领导的组织缺乏长远的规划,并且责任心不够,而作为公益型组织,它要求社团负责人必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公益诉求。其次,作为一名学生而言,其自身的课业、实习负担较重,时间、精力非常有限,难以完全投入公益组织的发展。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各自“单打独斗”,涉及环境保护、关爱留守儿童、社区养老等各个方面,但都只是在自己相应领域内“小打小闹”。此外,散而乱的参与社会治理,不仅不能最大程度内解决社会问题,甚至妨碍政府在相关领域实现其职能。
3.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内容单一,缺乏创新与吸引力
目前,高职院校公益组织的服务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节日志愿服务,如雷锋日、禁毒日宣传、预防艾滋病日宣传等;二是项目制志愿服务,如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社区帮扶等;三是专项任务志愿服务,如大型會展活动、运动会等。对于上述几种模式,大学生已经非常熟悉,对他们而言缺乏新颖性,很容易产生倦怠。“95后”的大学生更希望创新,他们希望通过参与社会治理来展现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4.公益学生社团缺乏政策支持
在美国,学生公益团体在解决社会问题,如消除贫困、保护环境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政府大力支持学生公益社团的发展,助推其为社会作贡献,与此同时,政府还给予公益学生社团资金支持,例如设立专项基金。从目前国内现状来看,基本没有针对高校公益性社团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而一个组织缺乏运作资金和政府政策支持,难以得到长足发展。
三、温州高职院校大学生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问题对策
(一)构建以政府、高校、社会组织为一体的高校志愿者骨干培养机制
当前,温州高职院校志愿者培训力度低,效果差,很难培养出带领大学生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骨干志愿者,温州职能部门应联合高校、有条件的社会组织,鼓励并且扶持高校,开展骨干志愿者常态化培训,并安排相关人员编写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教材,实施“精英化”培养,加强对高职院校骨干志愿者的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才能推动高职院校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公益组织应以“抱团取暖”的形式,齐头并进
由于高职院校公益组织经费有限,人力有限,资源有限,交流有限等,导致活动形态往往以“单打独斗”为主,正是因为这样,高职院校公益组织想要进一步发展,难度较大。鉴于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公益组织应在市一级团委、文明办等单位的指导下,成立公益组织联合会,实现“抱团取暖”。大学生公益组织“抱团取暖”可以提升公益组织生存发展能力、促进公益组织凝聚合作、资源共享,推动高职院校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走出一条特色的高职院校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之路。
(三)立足专业特色,优化志愿服务项目,构建参与治理体系
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公益组织也有着先天的专业优势,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更要体现学生的专业性。通过大学生的专业优势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服务,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又为他们做了贡献。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电子电气工程系大学生,可以组织他们开展家电维修的志愿服务;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农业与生物技术系,可以下乡开展农民培训活动;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年服务与管理,可以紧密与社区结合开展养老志愿服务活动等。
(四)制定支持公益学生社团发展支持政策
首先,针对大学生公益社团发展的现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明确公益社团身份、具有实际操作性,支持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的政策文件,必要之时,可以借鉴国外公益社团发展经验,设立专项基金会。其次,面对当下公益社团发展乱象,监管环节必不可少,政府管理机构出台相关法规,对公益社团的设立、管理等方方面面做详细规定,规范其发展,并为高职院校公益社团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姜晓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4(1).
[2]唐星旻.发展公益志愿组织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4(1):54-56.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公益组织;社会治理;规范化;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1-0016-02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一)社会治理的内在需求
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以服务民生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治理,亟需大量的专业人员和组织来辅助其实现。在社会治理的大背景之下,大力发展社会治理的现实意义在于:有利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治理格局;有利于推动民众自我组织、自主管理意识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培育和养成,培育广泛的民主基础,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增加和谐因素,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大学生公益组织,尤其是高职院校公益组织在专业性、历史性、所拥有技能等方面,相较其他公益组织而言,尤其突出,因此,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实现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进而推动国家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二)高职院校公益组织的使命
少年强则国强,一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与少年的价值观、行为能力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彰显出其对青年学生的期望:不应止步于象牙塔下的理论学习,更应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将所学所知转化为能力,服务社会,以先进的理论知识反哺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应该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学生公益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而大学生本身也从中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与赞誉,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温州高职院校公益组织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队伍越来越壮大,种类也越来越繁多,已经基本涵盖了环保、养老、助残、关爱留守儿童和新居民子女等,这些活动的参加提高了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和张力,加快了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的进程。
二、温州高职院校大学生公益组织现状及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温州高职院校公益类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
为了进一步了解温州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我们向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校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发放学生问卷40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46份,回收率为98.65%,发放教师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回收率为96%。在以上调查的4所高职院校中,每所学校平均一年至少组织5次大型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会帮扶活动,学生公益类社团均超过10个,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人数达到95%以上。并且活动参与人数均逐年上升,可见参与公益类学生组织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共同选择。
(二)温州高职院校公益类学生社团的建设现状
1.公益类学生社团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公益性社团是高校新兴起的一类学生社团。由于人们对公益性社团缺乏正确认识、缺乏活动经验,以及没有收入来源,缺乏资金保障,人力物力的匮乏,导致公益性社团活动水平低下,且活动影响较小。此外,公益性社团的属性决定其随着公益性活动的拓展,色彩浓厚的行政化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将制约学生公益性社团发展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少学生自己组织的公益活动被学校管理部门以思想意義不够强、创新性不高、经费缺乏、学生安全因素等理由否决。温州高职院校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队伍也越来越壮大,从原先只有校级、院级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社团,随着近几年的发展,献血俱乐部、电脑医院、留守儿童之家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公益组织发展起来。
2.公益类社团制度建设日臻完善
从高校公益性社团的生存现状来看,高校尚未制定完整而全面的学生公益性社团条例、法规、章程或法律,更没有对社团成立、队伍建设与管理、信息档案存储工作、财务核算、资金管理等重要环节做出明确的规定。作为带领者,学校团委尚未发挥宏观管理功能,担负起组织、规划、指导、协调、考核、表彰、培训的职责,缺乏宏观视角,对公益性社团做全面的规划,包括从经费落实、内容安排、项目制定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上述问题在温州高职院校有一定的好转,存在良好的发展态势,如现有青年志愿者协会25家,环保组织10家,爱心社4家,其中82%的社团都建立起了相应的制度,包括换届制度、财务制度、活动制度等。
3.公益类社团文化氛围渐趋浓厚
从内核看,高校社团是高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公益组织具有一定的凝聚功能。通过组织内的公益活动可将志愿精神表现出来,而志愿精神极具吸引力和粘合作用,将原本分散、孤立的东西,有意识地聚合到一起,以形成一股强大的、具有同一作用方向的力,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的一种机制,在社团内形成一种以志愿精神为主的文化机制。从形式上看,72%的社团都有口号、宗旨、使命以及社团的LOGO等。随着制度及文化的不断完善,高校公益社团运行和活动开展都慢慢进入正轨。
(三)温州高职院校公益类学生社团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人才稳定性差
在温州,少有高职院校针对大学生公益组织骨干进行系统培训,即使在一些政府部门举行大型活动时,偶有涉及简单培训,但由于其自身的临时性,完全不能满足大学生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人才培养需要。这一问题导致大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公益组织人员在换届时无适合人员可作为接班更替,甚至在举办大型活动时,更多地依赖于指导教师的安排。大学生公益组织不稳定的人才更替,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公益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长期发展。 2.高职院校大学生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散乱
据统计,温州高职院校拥有大量大学生公益组织,并且部分组织成员数量甚至超过300人。然而这些组织却如同一盘散沙,无法聚合发力更加有效地参与社会治理。公益组织多由学生担任领导者,决定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局限性:首先,学生社会阅历、工作经验匮乏,对领导的组织缺乏长远的规划,并且责任心不够,而作为公益型组织,它要求社团负责人必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公益诉求。其次,作为一名学生而言,其自身的课业、实习负担较重,时间、精力非常有限,难以完全投入公益组织的发展。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各自“单打独斗”,涉及环境保护、关爱留守儿童、社区养老等各个方面,但都只是在自己相应领域内“小打小闹”。此外,散而乱的参与社会治理,不仅不能最大程度内解决社会问题,甚至妨碍政府在相关领域实现其职能。
3.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内容单一,缺乏创新与吸引力
目前,高职院校公益组织的服务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节日志愿服务,如雷锋日、禁毒日宣传、预防艾滋病日宣传等;二是项目制志愿服务,如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社区帮扶等;三是专项任务志愿服务,如大型會展活动、运动会等。对于上述几种模式,大学生已经非常熟悉,对他们而言缺乏新颖性,很容易产生倦怠。“95后”的大学生更希望创新,他们希望通过参与社会治理来展现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4.公益学生社团缺乏政策支持
在美国,学生公益团体在解决社会问题,如消除贫困、保护环境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政府大力支持学生公益社团的发展,助推其为社会作贡献,与此同时,政府还给予公益学生社团资金支持,例如设立专项基金。从目前国内现状来看,基本没有针对高校公益性社团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而一个组织缺乏运作资金和政府政策支持,难以得到长足发展。
三、温州高职院校大学生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问题对策
(一)构建以政府、高校、社会组织为一体的高校志愿者骨干培养机制
当前,温州高职院校志愿者培训力度低,效果差,很难培养出带领大学生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骨干志愿者,温州职能部门应联合高校、有条件的社会组织,鼓励并且扶持高校,开展骨干志愿者常态化培训,并安排相关人员编写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教材,实施“精英化”培养,加强对高职院校骨干志愿者的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才能推动高职院校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公益组织应以“抱团取暖”的形式,齐头并进
由于高职院校公益组织经费有限,人力有限,资源有限,交流有限等,导致活动形态往往以“单打独斗”为主,正是因为这样,高职院校公益组织想要进一步发展,难度较大。鉴于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公益组织应在市一级团委、文明办等单位的指导下,成立公益组织联合会,实现“抱团取暖”。大学生公益组织“抱团取暖”可以提升公益组织生存发展能力、促进公益组织凝聚合作、资源共享,推动高职院校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走出一条特色的高职院校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之路。
(三)立足专业特色,优化志愿服务项目,构建参与治理体系
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公益组织也有着先天的专业优势,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更要体现学生的专业性。通过大学生的专业优势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服务,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又为他们做了贡献。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电子电气工程系大学生,可以组织他们开展家电维修的志愿服务;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农业与生物技术系,可以下乡开展农民培训活动;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年服务与管理,可以紧密与社区结合开展养老志愿服务活动等。
(四)制定支持公益学生社团发展支持政策
首先,针对大学生公益社团发展的现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明确公益社团身份、具有实际操作性,支持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的政策文件,必要之时,可以借鉴国外公益社团发展经验,设立专项基金会。其次,面对当下公益社团发展乱象,监管环节必不可少,政府管理机构出台相关法规,对公益社团的设立、管理等方方面面做详细规定,规范其发展,并为高职院校公益社团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姜晓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4(1).
[2]唐星旻.发展公益志愿组织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4(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