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8例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患者病例资料。结果: 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放弃治疗出院。伤后6个月GOS评分:良好24例,中残10例,重残9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结论: 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是临床上颅脑外伤中少见的特殊类型,尽早诊断和个性化治疗,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临床特点;治疗
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traumatic basal ganglia hematomas,TBGH)是颅脑损伤中较少见的特殊类型颅内血肿。我院自2000年1月-2014年12月间共收治TBGH患者48例,占同期颅脑损伤住院病人的2.7%。现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及治疗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40例,女8例,年龄区间(15-71)岁,平均年龄(35.1±1.7),既往均无血液疾病史,有高血压病史10例;车祸伤43例,坠落伤3例,重物击伤2例。
1.2 临床表现 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24例,9-12分16例,3-8分8例;偏瘫46例,恶心呕吐12例,失语8例,一侧瞳孔较大4例,双侧瞳孔散大1例。
1.3 影像学检测 所有患者入院前0.5-1小时均行头颅CT检查证实为基底节区挫裂伤出血,本组病例资料均为单侧出血,21例同时性CTA检查,其中TBGH单纯性23例,复合型25例,破入脑室6例,合并其他部位脑挫裂伤10例,硬膜外血肿8例,硬膜外血肿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5例,出血量<20ml 16例,20-30ml 8例,>30ml 24例。
1.4 治疗 所有昏迷及复合型基底节区血肿患者均入住NICU,根据伤情不同保守治疗19例,手术治疗29例,其中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23例,侧脑室穿刺引流术6例。
2 结果
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放弃治疗出院。伤后6个月GOS评分:良好24例,中残10例,重残9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
3 讨论
3.1 TBGH发病机制,TBGH是神经外科临床上不多见的特殊类型颅内血肿,与高血压所致的基底节区出血在发病机制上完全不同,明确的TBGH发病机制尚未清除,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基底节区特有解剖结构:基底节区位于大脑深部,毗邻侧脑室,供血动脉主要为豆纹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的分支,这些动脉从发出的几乎成直角,并且为终末动脉,血管纤细,管壁较薄,平时承受压力较高,抗损伤能力弱。多数学者认为,受累的主要血管为脉络膜前动脉为苍白球支,大脑中动脉的纹状体支、豆纹动脉等[1-2]。
头部外伤过程中产生的剪切力是引起TBGH的主要原因,当头部受到外力时,在加减速负荷作用下,特别是旋转暴力过程中,在基底节区灰质核团与其周围白质团成分不同相对移位产生剪切力,使基底节区血管发生牵拉、扭曲、内膜损伤甚至撕裂而出血,有学者认为[3],TBGH伴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比例较高,甚至认为TBGH是DAI的一种特殊类型。值得注意的是,TBGH可以不伴DAI,也不是所有DAI患者全部伴有TBGH,本组病例资料中仅占10.4%(5/48例),两者的联系还需进一步探索。
?Boto等[4]认为76%基底节区出血位于着力点的对侧,即发生与对冲伤。本组病例资料中48例中46例因车祸或坠落伤所致的加减速伤和旋转伤与文献报导一致。
3.2临床特点:笔者根据本组资料将其临床特点总结如下:?发病率低,约3%左右,而本组占同期颅脑损伤2.7%;?肢体偏瘫的发生率高,本组病例资料中46例偏瘫,占95.8%;?致残率高,本组21例,占43.8%;④多发生在车祸所致的减速性损伤,且血肿多位于对冲部位,本组43例,占89.6%;⑤复合型TBGH较单纯型预后差。
3.3 诊断:CT不仅可显示血肿的部位、大小,还可确定是否合并其他部位出血,同时动态CT扫描,有利于发现迟发性TBGH或观察其进展,所以CT检查是TBGH是首选检查方法,TBGH主要应与高血压性脑出血进行鉴别,后者的年龄偏大,有高血压病史,发病前有情绪激动等诱因,而TBGH一般年龄较轻,有明确头部外伤史,可合并颅内其他部位出血[5]。
3.4 治疗:TBGH是行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主要取决于血肿量、意识障碍程度、颅内压变化、脑室、脑池受压及中线移位情况,结合本组资料认为TBGH的手术适应症为:?血肿量>30ml,中线结构移位>1cm,环池、四叠体池受压变窄;?意识障碍较重或是进行性变化者;?颅内压监测持续>2.45kpa(250mmH2O);虽基底节区血肿量不大,但血肿破入脑室,特别是三、四脑室积血引起梗阻性脑积水者应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本组6例,预后良好,术式根据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目的是尽可能采用同一手术入路能达到清除全部血肿降压颅内压力,由于基底节区血肿位置较深,功能重要,为减少脑组织的破坏,所有开颅手术均采取显微镜下经外侧裂入路清除血肿,脑损伤轻微,本组23例采用此方法,血肿清除效果良好。
TBGH由于位置特殊,较其他部位血肿有较高的致残率,无论是采取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尽早治疗对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程峰,张曙光,李晓良,等.外伤性基底节区脑内血肿45例临床分析[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06:466-468.
[2]罗国才,陈世洁,吴明灿,闵杰,张志文,余辉,许先平. 基底节区及后颅窝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治[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05:298-300.
[3]阚永和,周世军,周鹤新,浦志一. 外伤性基底节区出血的诊断和治疗[J]. 江苏医药,2012,10:1225-1226.
[4]Boto G R, Lobato R D, Rivas J J, et al. Basal ganglia hematomas in severely head injured patients: clinicoradiological analysis of 37 cases[J]. J Neurosurg, 2001, 94(2): 224~232.
[5] Takeuchi S, Takasato Y, Masaoka H, et al. Traumatic basal ganglia hematomas: an analysis of 20 cases[J]. Acta Neurochir Suppl, 2013, 118: 139~142.
关键词: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临床特点;治疗
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traumatic basal ganglia hematomas,TBGH)是颅脑损伤中较少见的特殊类型颅内血肿。我院自2000年1月-2014年12月间共收治TBGH患者48例,占同期颅脑损伤住院病人的2.7%。现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及治疗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40例,女8例,年龄区间(15-71)岁,平均年龄(35.1±1.7),既往均无血液疾病史,有高血压病史10例;车祸伤43例,坠落伤3例,重物击伤2例。
1.2 临床表现 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24例,9-12分16例,3-8分8例;偏瘫46例,恶心呕吐12例,失语8例,一侧瞳孔较大4例,双侧瞳孔散大1例。
1.3 影像学检测 所有患者入院前0.5-1小时均行头颅CT检查证实为基底节区挫裂伤出血,本组病例资料均为单侧出血,21例同时性CTA检查,其中TBGH单纯性23例,复合型25例,破入脑室6例,合并其他部位脑挫裂伤10例,硬膜外血肿8例,硬膜外血肿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5例,出血量<20ml 16例,20-30ml 8例,>30ml 24例。
1.4 治疗 所有昏迷及复合型基底节区血肿患者均入住NICU,根据伤情不同保守治疗19例,手术治疗29例,其中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23例,侧脑室穿刺引流术6例。
2 结果
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放弃治疗出院。伤后6个月GOS评分:良好24例,中残10例,重残9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
3 讨论
3.1 TBGH发病机制,TBGH是神经外科临床上不多见的特殊类型颅内血肿,与高血压所致的基底节区出血在发病机制上完全不同,明确的TBGH发病机制尚未清除,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基底节区特有解剖结构:基底节区位于大脑深部,毗邻侧脑室,供血动脉主要为豆纹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的分支,这些动脉从发出的几乎成直角,并且为终末动脉,血管纤细,管壁较薄,平时承受压力较高,抗损伤能力弱。多数学者认为,受累的主要血管为脉络膜前动脉为苍白球支,大脑中动脉的纹状体支、豆纹动脉等[1-2]。
头部外伤过程中产生的剪切力是引起TBGH的主要原因,当头部受到外力时,在加减速负荷作用下,特别是旋转暴力过程中,在基底节区灰质核团与其周围白质团成分不同相对移位产生剪切力,使基底节区血管发生牵拉、扭曲、内膜损伤甚至撕裂而出血,有学者认为[3],TBGH伴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比例较高,甚至认为TBGH是DAI的一种特殊类型。值得注意的是,TBGH可以不伴DAI,也不是所有DAI患者全部伴有TBGH,本组病例资料中仅占10.4%(5/48例),两者的联系还需进一步探索。
?Boto等[4]认为76%基底节区出血位于着力点的对侧,即发生与对冲伤。本组病例资料中48例中46例因车祸或坠落伤所致的加减速伤和旋转伤与文献报导一致。
3.2临床特点:笔者根据本组资料将其临床特点总结如下:?发病率低,约3%左右,而本组占同期颅脑损伤2.7%;?肢体偏瘫的发生率高,本组病例资料中46例偏瘫,占95.8%;?致残率高,本组21例,占43.8%;④多发生在车祸所致的减速性损伤,且血肿多位于对冲部位,本组43例,占89.6%;⑤复合型TBGH较单纯型预后差。
3.3 诊断:CT不仅可显示血肿的部位、大小,还可确定是否合并其他部位出血,同时动态CT扫描,有利于发现迟发性TBGH或观察其进展,所以CT检查是TBGH是首选检查方法,TBGH主要应与高血压性脑出血进行鉴别,后者的年龄偏大,有高血压病史,发病前有情绪激动等诱因,而TBGH一般年龄较轻,有明确头部外伤史,可合并颅内其他部位出血[5]。
3.4 治疗:TBGH是行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主要取决于血肿量、意识障碍程度、颅内压变化、脑室、脑池受压及中线移位情况,结合本组资料认为TBGH的手术适应症为:?血肿量>30ml,中线结构移位>1cm,环池、四叠体池受压变窄;?意识障碍较重或是进行性变化者;?颅内压监测持续>2.45kpa(250mmH2O);虽基底节区血肿量不大,但血肿破入脑室,特别是三、四脑室积血引起梗阻性脑积水者应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本组6例,预后良好,术式根据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目的是尽可能采用同一手术入路能达到清除全部血肿降压颅内压力,由于基底节区血肿位置较深,功能重要,为减少脑组织的破坏,所有开颅手术均采取显微镜下经外侧裂入路清除血肿,脑损伤轻微,本组23例采用此方法,血肿清除效果良好。
TBGH由于位置特殊,较其他部位血肿有较高的致残率,无论是采取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尽早治疗对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程峰,张曙光,李晓良,等.外伤性基底节区脑内血肿45例临床分析[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06:466-468.
[2]罗国才,陈世洁,吴明灿,闵杰,张志文,余辉,许先平. 基底节区及后颅窝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治[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05:298-300.
[3]阚永和,周世军,周鹤新,浦志一. 外伤性基底节区出血的诊断和治疗[J]. 江苏医药,2012,10:1225-1226.
[4]Boto G R, Lobato R D, Rivas J J, et al. Basal ganglia hematomas in severely head injured patients: clinicoradiological analysis of 37 cases[J]. J Neurosurg, 2001, 94(2): 224~232.
[5] Takeuchi S, Takasato Y, Masaoka H, et al. Traumatic basal ganglia hematomas: an analysis of 20 cases[J]. Acta Neurochir Suppl, 2013, 118: 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