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背影》中的泪水意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er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的《背影》中除了背影这个意象外,还蕴含着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世界,即曾出现过多次的“泪水”意象。
  首先,“背影”意象的生成,离不开“泪水”意象的浸透。一方面从文章字面上看,背影一文中的“背影”“泪水”两个意象总是相伴而生的。“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除了第一次说自己“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与自己“不能簌簌地流下眼泪”的关系比较间接外,其余三次的出现皆与“泪水”直接相关。或是说“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或是说“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或者说“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背影”与“泪水”二者如此紧密地结合,不是作者有意而为之,也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作家艺术创作中审美体验的真实的再现。
  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主张“写实”,强调要“真诚地表现自己”。其实,这个“写实”与“真诚”,对朱自清来说,不仅要真诚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世界,而且也要真诚地表现自己审美体验的真实过程。“背影”意象的生成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可以说,这个“背影”,已不纯粹是现实生活中父亲的外在形体,也不仅仅是作者笔下那客观的描摹。而是一个渗透着作者情思的美感形象。从现象学角度来看,这是作者意象性结构的产物。简单地说,在《背影》中,开始是作者视觉中的父亲背影,随着作家细致入微的描绘,感情逐渐酝酿,当作家以那饱含情思的审美双眸在接触到父亲背影的一刹那,或者是作者那审美观照的意念在忆及父亲背影的瞬间,“背影”的意象也就应运而生了,而在《背影》一文中,作家的审美双眸和观照意念,就是借用“泪水”意象作为形象代言体。作家以写实之笔,真实地记录了这段意向性结构生成的自然过程。可以说,在文中,“泪水”总是指向“背影”,而“背影”总是被充满“泪水”的双眸所关注着。没有“泪水”意象的浸透,就不会有“背影”意象的生成,同样,没有“背影”,“泪水”也就成了一个空洞无物的虚拟物。二者可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皆是在同一瞬间里具有了生命力。
  其次,“泪水”意象体现了《背影》一文中的另一条情感线索。如果从作家艺术构思的角度来分析,《背影》有两条线索:一是时间的流向。虽然这是一篇回忆之作,但是在整体上,依然按照时间的变化,建构了一条纵向性结构。“从那年冬天祖母死了”、“奔丧回家”,重点写了丧事完毕后返校的过程、最后交待近几年的情况。二是情感的流向。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父亲对我的执著的爱,这是不变的。二是“我”对父亲的情感的变化,经历了从怜惜、不理解、理解到怀念的过程。这种双向的情感流向集中体现在“背影”、“泪水”意象的频繁出现中,不仅父亲对“我”的爱就是通过“我”的情感态度的层层变化而体现出来的,而且每次“泪水”意象的出现,都是作家情感的一次升华。如果仅仅抓住背影这个意象,这只能突出父爱子的情怀,只是父爱子的情感线索的单向发展,这显然不符合作家写作《背影》的真实意图。可以说,“眼”中的“背影”那只是一种观察,而“泪水”中的“背影”才是作家情感和审美体验的注入,才构成父子之情的双向发展。由此我们可以说,“泪水”也像“背影”一样在这篇文章中形成了一种深厚的意义,即以情感为中心,具有血缘的、审美的、社会的等多重积淀内涵。如,这篇散文第一段就有过说明:“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其实,除了个人的情思与遭遇,还多多少少带有了一些社会普遍性的“悲欢离合”的情结。折射出旧社会小资产阶级动荡不安、日渐下降的生活境遇和凄凉心情。因此,通过“泪水”,我们能品味出人生及社会等众多深刻的主题来。
  再次,“泪水”意象与“背影”意象的结合,构建了这篇散文一种独特的情感结构空间。宽泛地说,这种以充盈“泪水”的双眸审视所观照对象的背影的写法,就是那种“回眸观照式”的写作方式。这种写法要点有二:一是通过作家的回忆或者所谓的回眸一瞥,二是所观照的常常是对象的背影。
  具体地说,《背影》在运用“回眸观照”时,其独特处有:一是这篇散文不是作家的即兴之作,而是事隔两年后的回忆之作,因此,“泪水”和“背影”之间构成了一种审美的距离,各自皆包含着因时间流逝而带来的情感蕴藉和众多意蕴的积淀。这一点我们从《背影》一文中出现的一系列“醒悟式”的话语中得到确证,诸如“我最不能忘记”、“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等等。二是“背影”与“泪水”互为表里,相互引导,共同贯穿于全文的结构之中,进一步说,作家抓住了自己难以忘怀的瞬间感受,选取“背影”作为刻画重心,角度独特而情意深挚。而这种难以忘怀的瞬间感受,正是作家以充盈泪水的双眸,在追寻中,审视观照父亲的背影的结果。在这里,“背影”与“泪水”所代表的父子感情的双向流动构成了这篇文章独特的艺术运思方式,也构成了这篇散文特有的情感结构空间,二者的融合构建了这篇散文的整体艺术形象体系。
  总之,阅读《背影》在咀嚼“背影”意象的同时,不能忽视与之相伴而生的“泪水”,文中多次出现的“我”和“他”,也只是为了叙述方便的需要,在作家那细腻的笔触里,所追求的是二者的融合。“背影”与“泪水”两个意象的关系就是极自然的表现。
  
  单位:江苏如东县直夫初中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语作为我国的第二语言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初中英语学习中,以往的“分数论”几乎消失不见,英语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
期刊
写作,是一个采集——构思——表达——修改的个体脑力劳动过程,“构思”是最重要的一环,这是因为文章的好与坏,在于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和谐统一与否;而这种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和谐统一,全在于完美的构思,同样的材料和差不多的感受,文章之所以有上中下之分,主要的原因也是上中下构思的结果。由此可见,文章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构思的教学,即使有时也注意到了构思的问题,也往往停留在“构思新颖”、“构思奇巧”等不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时代形式的变化就督促着我国在进行英语教学中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与关注.特别是当前英语教学存在非常显著的问题,影响
期刊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台也逐渐开始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广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广播电台的发展起源时间比较晚,但
法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能够使高校的法学实践教学活动由分散而成体系。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实践教学在四年中持续不断,校
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理念创新的落脚点,对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能力进行分解,构造信息管理人才的“能力阶”模型,分析IT项目管理在支撑能力形成
学习一门语言,最终目标是可以进行基本的交流,语言成为一门学问是因为它有其特定的规则,就是语法,掌握语法才能正确运用语言.高中英语学习是进阶性的,要打好语法基础,学会充
期刊
内容丰富、个性鲜明的文章才具有吸引力,耐人品读,而最忌假大空,人云亦云缺失自我。现在中学生作文的通病就是东拼西凑,固守平庸。新课标针对性地提出“有个性地表达”,那么如何做到有个性地表达呢?笔者认为,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较厚实的生活积淀且熟习方法要领。    一、具备较厚实的生活积淀    个性是一个人在一定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的较为固定的特性,个性的形成与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可见,要写出个性必须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学生作文应是抒写心灵、展示个体生命过程的窗口。个性写作就是要启发学生,运用创造心理写出属于自己的“哈姆莱特”,张扬自我的个性。华丽是美,朴素也是美;明朗是美,含蓄也是美;波涛汹涌是美,泉水叮咚也是美。“郊寒岛瘦”、“关东大汉”与“妙龄少女”各臻其妙,摇曳生姿,方构成了五彩斑斓的中国文学史。  “文必己出”是古往今来的写作原则;崇尚个性,抒写自我
《心中的鹰》是人教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查通过的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本文叙述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对空中翱翔的鹰充满渴望和敬佩,但却有一队解放军战士为了用鹰脑子给班长治病而猎杀了这可爱的动物,从此,孩子心中的鹰一去不复返了。文章以一个孩子的视角,通过观察人们对鹰的态度,表达了人类与动物之间复杂的情感。认真研读课文之后,我觉得本文作为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