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核心素养的主题教学实践与反思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_0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三大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数学思想为主线,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点到直线的距离”为例进行主题教学设计,并注重教学要素分析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构建逻辑连贯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距离;核心素养;数学思想;主题教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高中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具体确定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方面[1].数学核心素养的给出回答了未来数学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但无论怎样培养,都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从教材层面看,可以通过教师“理解好”教材、“利用好”教材,让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从教学观层面看,可以通过触及数学知识本质、关注学生思维深层次参与的深度教学,让数学核心素养“开花结果”[2];从教学操作层面看,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重视情景创设与问题设计,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给出了主题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确定主题内容、分析教学要素、编制主题教学目标、设计主题教学流程、设计反思与修改[1].
  根据新课标发布后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以“点到直线的距离”为例加以分析说明.
  一、教学要素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对于平面几何,我们可以对直线进行定量研究.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后,我们用方程表示直线,直线的方程就是直线上每一点的坐标满足的一个等式,即二元一次方程.这样,我们可以用代数方法来研究直线上的点,对直线进行定量研究.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两节课已经学习了两条直线交点坐标的求法,以及两点间距离的求法,这为本节课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提供了学习的工具.但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中“等面积法”求距离使用很少,且多数学生已经遗忘,故要在课前适当复习.
  3.重点、难点、核心素养分析
  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学生容易想到的是过点作直线的垂线段,所求距离为垂线段的长度,求解思路:写出垂线段所在直线的方程,与已知直线联立成方程组,求出交点坐标即垂足坐标,再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结果,这是典型的坐标法.这种思路是重点,但求交点坐标、求距离是难点,学生几乎无法进行运算,故回归到几何的本质,采用几何法——“等面积法”求距离,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同时要在教学中渗透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數学运算的数学核心素养.
  4.教学方式分析
  本节课通过以下程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选择方法——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应用,巩固知识,设置教学流程.在教学中,教师设置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合作,探究出求点到直线距离的坐标法,并利用多媒体对图形的变化进行展示,寻找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几何法——等面积求距离法,从而顺利推导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二、教学流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如图1所示,已知点P1(x1,y1),P2(x2,y2),则两点间的距离P1P2等于多少?
  生:P1P2=(x2-x1)2 (y2-y1)2.
  师:任意给出两个点的坐标,可以用代数的方法计算出两点间距离.如果将上述问题中的一个点不变,另一个点的坐标换成一条直线的方程,那么怎样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呢?即:如图2所示,已知点P0(x0,y0),直线l的方程为Ax By C=0,求点P0到直线l的距离d.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知识,类比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
  2.分析问题,选择方法
  师:点P0到直线l的距离怎么表示?
  生1:过点P0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Q,则线段P0Q的长就是点P0到直线l的距离,如图2所示.
  师:很好!怎样求呢?
  生2:已知点P0的坐标,求出点Q的坐标即可.
  师:怎样求点Q的坐标呢?
  生3:由直线P0Q与l的方程联立可求出点Q的坐标.
  师:直线P0Q的方程怎样求呢?
  生4:点P0坐标已知,只需求出垂线P0Q的斜率kP0Q,再用“点斜式”求出方程即可.因为P0Q⊥l,所以kl·kP0Q=-1,直线l的斜率已知,所以可以求出kP0Q,这样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师:直线l的斜率怎么求?
  生5:kl=-AB.
  师:他的回答正确吗?
  学生讨论.讨论后,发现当B=0,A≠0时,直线l的斜率不存在,但直线l的方程变得更简单,为x=-CA,此时d=x0 CA(如图3所示);当A=0,B≠0时,直线l的方程为y=-CB,此时d=y0 CB(如图4所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以退为进”,这实际上也是转化与划归思想的体现.
  5.简单应用,巩固知识
  对教材例5的说明:比较简单,直接利用公式求解即可.
  对教材例6的说明:它是两点间距离公式、直线方程、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面积公式等综合的应用题.若时间允许,则可以考虑用其他方法求解.
  三、教学反思
  1.利用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降低思维难度
  有人说,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课堂提问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好的提问必然能体现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但解决的问题又揭示了本节课的难点——代数运算.通过探究问题情境,“退”到两点间距离求法的源头,降低了思维难度.
  2.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前两种方法的推导只需展示给学生,让其体会推导过程的艰难即可,但多媒体与板书也要结合起来使用,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重点内容有深刻的印象.比如,第三种方法的推导,教师就需要给出详细的板书,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数学运算能力,进而提升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
  3.利用课堂教学的舞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本节课在推导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图形,以形助数,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的动手推导与教师的板书相结合,又提升了学生的理性认识,以此完美地渗透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2]王沛钰,李祎.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树立的几种观念[J].数学通讯,2019(08):1-3,31.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是学生素质提升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改革的目的是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中,使学生树立起较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以高等数学课程为立足点,深入挖掘高等数学中的思政元素与素材,探讨将思政教育融入高等数学教学过程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教育,高等数学  1 引 言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
【摘要】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结合多媒体技术和数学学科特点,可以增强教学表现形式的视觉化、多样化和形象化,有利于把数学概念的形成、发展和数学思维的实质与过程中充分揭示出来,呈现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化.  【关键词】高中生;数学教学;信息技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到:“实践教
【摘要】新课标的实施明确将数学建模列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文章从教师的教学角度出发,着重强调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如何通过章节引言的导入、知识推演情景的设计和数学语言的培养等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养成优秀的数学思维品质,从而为培育学生的建模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以“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为例,分析如何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关键词】课程标准;数学建模;教学方式  【基金项目】受到“省级大
【摘要】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针对我校《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分 线上”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且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方面介绍了该教学模式,分析了其优缺点,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些经验.  【关键词】对分课堂;数学分析;线上教学  【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JAT160467), 福建省本科高校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FBJG20190257),三明学院教改項目(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本文主要以“探索与表达规律”一课为例探讨培养符号意识的方法,探讨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关键词】符号意识,培养符号意识,探索与表达规律     一、符号意识的重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
【摘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互动环节是师生、生生对问题或重难点知识进行交流讨论的环节,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梳理学习思路,确立学习方法.合作环节则是解题或突破重难点知识的环节,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完成学习过程.因此,互动与合作是课堂学习的两个重要环节.本文立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讨了互动与合作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互动;合作学习;课堂教学  互动与合作在词义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摘要】一年级的小学生较少接触知识点的复习,缺乏相关经验,因此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教师要全程参与到每个学生的整理复习过程之中,耐心讲解,把复习课的重点难点都规划出来,把握学生年纪较小的特点,保证复习过程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以期通过复习整理,学生能够掌握加减法表的排列规律,并且初步具备自主复习能力.  【关键词】情境;综合;归纳;整理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77—7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数学教学活动.本文主要探究“翻转课堂”在初中数学课上的作用,并提出几点切实有效的应用策略,让“翻转课堂”在初中数学课堂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数学;应用策略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翻转课堂”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何为翻转,顾名思义,就是将学习决定权从教师的手中转移到学生的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中心.“翻转课堂”的提出打破了传统
【摘要】二次函数在人教版教材中是安排在一次函数之后、反比例函数之前学习的,学生首次学习画曲线图形,难度较大,如果完全按照一次函数的作图方法,容易画错.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二次函数(如y=12x2)在坐标平面内的点的分布特点,先猜想其在第一象限内的图形,并进行验证;再画出函数在第二象限内的图像,并再次验证,从而得出整个图像.在教学中,教师设置一个个小问题,以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摘要】小学数学应打破学科课程边界,使学科课程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关联.本文试从数学与科学、数学与技术、数学与语文、数学与艺术等组合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探索小学数学课程的重构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和思维品质.  【关键词】数学;教学;技术;语文;艺术;融合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结构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常以抽象的概括和逻辑推理方式研究数量关系和数理问题.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