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学《宣言》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al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宣言》,与时俱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9—0005—05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后,一个很大的变化是“一标多本”。有专家评论说:“与上一轮教材相比,新历史教科书和其他教材建设发生了许多有积极意义的变化。……教科书的外在面貌焕然一新……形成教材的多样化、系列化与立体化局面。”教科书的多样化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趋势,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内容差别较大的问题。中学历史课程的特点之一是认知目标明确,即必须体现历史教育的目的。内容的选择要服从于教育目标。因此,对于教科书的研究和处理要以课程标准的认知要求为依据,明确目标才能做到取舍有道。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历来是教学的重点内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认知目标十分明确。怎样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向学生讲清《宣言》的主要内容,这是教学的第一个难点。第二个难点也是全课要达到的中心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目前新课标高中四种版本的教科书,对《宣言》主要内容的归纳和阐述各不相同,有些地方出入还很大,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四种版本教科书对《宣言》主要内容的归纳和阐述
  
  根据笔者的初步研读,四种版本的教科书对《宣言》主要内容的表述,呈现出以下异同。
  (1)四种教科书相同的内容有: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人教版、大象版表述为“用(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自己的国家政权)”;岳麓版表述为“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是新社会的创造者”;人民版也提及但未展开。
  (2)三种教材共有的内容:社会发展规律。人教版表述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因此,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人民版写道,《宣言》“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矛盾,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大象版详细阐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介绍《宣言》的结论“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3)两种教材有所表述的是:1、阶级斗争的作用。人教版、大象版分别表述为“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人教版指出《宣言》“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岳麓版摘录了《宣言》中“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一段话。3、人的自由发展。岳麓版引用《宣言》原文,将其归结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大象版则说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目标。
  (4)各自表述的:1、人民版较详细地介绍了《宣言》对种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批驳及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2、岳麓版提到《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
  此外,有三种版本教科书用不同方式表述了《宣言》发出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通过以上罗列,不难发现教科书对《宣言》主要内容的选择和介绍是不同的。比如阶级斗争的观点,只有两种教科书认为是重要的;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也只有两种版本选择;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的观点,实际上只有岳麓版重视。《宣言》始终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过去统一教科书怎么讲,我们就怎么教。现在不仅是多版本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面临改革开放的时代,多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要在历史课程中突出主流思想意识,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就不能不认真研究这节课怎么上,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和科学。历史课不是政治课,要以史实为依据,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要完成这节课的认知目标和教育目标:首先教师要重新学习,认真思考。课程标准要求“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如果教师就按教科书照本宣科,学生就只能按教科书的表述去识记,这样实际不能理解《宣言》。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归纳和阐述应该是严谨的,但是,苛求各种版本都做到“权威解释”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对教科书的理解,要自己读原著,厘清问题,才能比较准确地进行教学。
  30多年前我读过《宣言》,但是,多年来习惯使用统一教科书,已经不看原著了。《宣言》到底讲了些什么?重新研读后,我有了如下体会。
  
  二、《宣言》到底讲了些什么
  
  《宣言》的基本思想是什么?高校教材《世界史》是这样表述的:《宣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段话是恩格斯在1883年《宣言》德文版序言中写的。恩格斯在这里把《宣言》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三条;1888年恩格斯在《宣言》英文版序言中再次指出上述三条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
  由此可见,在《宣言》中,“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既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社会历史的首要观点,又是指导取得政权的无产阶级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观点。……其他历史观点,如‘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等等,都是以此为基础而展开的。《宣言》还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在取得胜利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完全可以说,生产力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之本,是其生长点和归宿点。”
  《宣言》在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中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通过详尽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充分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表明,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已不能适应已经发展了的生产力。社会化的大生产必然要求消灭私有制,代之以与它相适应的公有制。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巨大的生产力,而且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个武器的人——现代工人阶级。他们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宣言》得出结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宣言》中篇幅最多的 一章,也是《宣言》核心思想最为集中的部分。
  《宣言》第二章是“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这一章的“基本思想在于说明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是无产阶级顺利进行斗争和取得胜利的条件。还揭穿了资产阶级散布的对共产党人的各种诽谤和谣言,同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轮廓作了推论;”《宣言》在这一章中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及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宣言》在本章的最后提出了未来社会的目标,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宣言》的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所存在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分析了它们的阶级根源;并对空想社会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说明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是最有前途的理论。
  《宣言》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策略。最后庄严宣告:“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通读原文,借助其他著作、文章解读和领会《宣言》,我发现《宣言》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立论精当,表述清晰,层层推进,说理透彻。
  伏案深思,《宣言》发表至今已160年了。160年前的欧洲与今日欧洲,160年前的中国与今日中国,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今天,我们应该让刚接触马克思主义的高一学生怎样理解《宣言》?怎样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怎样理解那个时代?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呢?
  
  三、《宣言》的教学要与时俱进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演变,社会在进步。认真研读《宣言》,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只突出《宣言》的阶级斗争学说,那不是完整地介绍马克思主义,也不是《宣言》的全部思想。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我所理解的《宣言》可以概括为:
  (1)《宣言》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同时论证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包括社会主义)所取代。
  (2)《宣言》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目的是迅速发展生产力。还提出了理想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观点。
  (3)《宣言》还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策略。最后号召全世界无产者加强联合斗争。
  我认为,强调《宣言》发展生产力的观点至关重要。一是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有限,以高一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知水平来说,第一次接触理论性较强的学习内容,要理解160多年前的经典文献确实勉为其难。更重要的是,由于长期的思维定势,一提起《宣言》,许多人想起的就是“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等观点,却忽视了《宣言》中关于“发展生产力”“世界一体化”、“人的自由发展”等观点,而这些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也符合三个代表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
  关于发展生产力的观点,邓小平曾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由于种种原因,不论是前苏联还是中国,在革命胜利后的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很好地坚持生产力首位论,而是把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作为首要任务,甚至用上层建筑的东西冲击生产力的发展。这严重败坏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形象,导致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灾难。”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才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的中心,理直气壮地讲发展生产力。所以邓小平说:“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再如“世界市场”、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等提法,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已耳熟能详。而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宣言》中,就对19世纪时资本主义生产的状况作了这样的描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世界一体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没有受到重视。160年后的今天,世界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完全证实了马、恩当年的远见卓识。
  过去的中学包括大学历史教材,几乎没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论述。这就给人们造成一种误解,似乎马克思主义不讲人的发展问题。其实早在《宣言》中,马、恩就关注这个问题了。后来,他们还在其他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的发展的新概念,形成了一套完整理论。当然,马、恩所讲的人的发展不单是指个体的发展,而是和人类的解放、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有学者认为,马、恩提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他们在理论探索和实践上为之奋斗终生的主题,也是他们对未来新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这是一个彻底的集体主义的命题,它正确地解决了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的“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关系及其所包含的诸多矛盾。可以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深刻体现并发展了《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
  由此看来,对《宣言》主要内容的归纳和表述,现有四种高中历史教科书都有明显不足,有的过于冗长,没有抓住《宣言》的精髓。综合比较,笔者认为人教版教科书的表述基本还较全面、简洁,如能适当补充则更为完整。由此笔者建议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在重要的理论、观点的阐述上应基本保持一致,才不至于产生概念的混淆、缺失和理解上的偏差。对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观点,也可暂不介绍。
  有专家指出:“教材的多样化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一些过去从未介入过中学教学的专业人士开始编写中学课本,难免以自己的理解下笔,因此,中学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要从课程目标、学生认知能力、教学规律以及学术角度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与时俱进,力求客观、准确地向学生介绍《宣言》的主要内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体会。
  (1)辩证地看待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作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用生产力是历史发 展的终极动力这一标准来指导学生观察、评价历史现象,已成为共识。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思想,它主要是从宏观上论述的。不能认为《宣言》中没有直接表述而不讲或忽视,但如果把历史上任何一种事物都与生产力发展直接联系起来,那也是对生产力标准庸俗的、教条的理解。
  多年来我们一直引用《宣言》的经典语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论断有道理,自阶级产生以来,阶级斗争确实起着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但是,马克思并没有说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也没有用阶级斗争涵盖全部历史的内容。马克思说到“至今”,指的是他们看到的工业革命时代,即19世纪中期的社会。
  (2)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认识《宣言》的某些论断。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的时候,分别为30岁和28岁。他们对资本主义的观察视野集中在英国。19世纪4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号称“世界工厂”,生产力迅速发展。这一发展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对工人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恩格斯当年在曼彻斯特他父亲办的棉纺织工厂工作过,他曾经深入“贫民窟”,亲眼目睹工人的悲惨生活,于是才有《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问世。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工人阶级不是作为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存在。当时欧洲工人运动绝大多数采取暴力的方式,是工人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强烈愤怒的进发。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都是武装斗争。英国宪章运动总体上是请愿活动,但也发生过武装冲突。马、恩深切同情工人的处境,从工人斗争中看到工人阶级的力量。所以,他们在《宣言》中宣告: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这是马、恩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出的论断。采用“暴力”是工业革命时期工人斗争的产物,马、恩对当时工人斗争的这一主要形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理论,而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刘宗绪先生曾说:“任何人,包括最伟大的人物,在解释历史和推测未来时,都无一例外地有着局限性,至少有时代的局限性和认识上的局限性。这是不能苛求的。”毋庸讳言,《宣言》中也有一些结论,后来被实践证明是不准确或不正确的,例如资本主义很快就要灭亡的结论。但也正是马、恩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甚至是修正自己的观点。1895年,恩格斯在他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这段文字曾被1994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引用。该题当年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的“冲击”,我们还记忆犹新。恩格斯的话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观察、分析历史演进的标准;恩格斯对自己原先结论的修正,也使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坚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已经远离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宣言》的时候,如果仍突出《宣言》的阶级斗争思想,学生会怎么想?他们会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学说吗?更何况,资本主义的东西并不都是坏的。我们不也在搞市场经济、也在搞股份制、也提倡多元文化吗?总之,学习《宣言》要与时俱进,再也不能几十年不变地大讲阶级斗争学说,那样的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人类文明史上有过许多传世名著,但像《共产党宣言》这样影响深远的并不多。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德文版序言中写道:“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做一些修改……但是《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马、恩在世的时候就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已成历史文献的《宣言》,倘若他们活到今天,也一定会根据现实情况,对原先的结论作出新的判断。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后人更应与时俱进,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树常青。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提倡“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对重要的理论、观点问题,不能人云亦云,不要把教材奉若神明。要认真读书读原著,自己首先要领会透彻,要善于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用创新的精神、求实的态度,努力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喜欢学历史,从历史中吸取智慧。
  
  [责任编辑:任世江]
其他文献
[关键词仲美教科书,叙事方法,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7—0053—07    一    叙事本身是一个认知过程,生活中很多事实和现象都是经过描述获得的,而不同的观察点和参考框架就决定着一个事实或现象将以不同的方式和面目呈现给我们。尽管叙事与人类社会相伴相生、形影不离,可是由于司空见惯,人们对叙事的认知多是一些应写作、修辞需求所作
[关键词]有效教学,历史资料,有效信息  [中图分类]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7—0029—03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是近些年来中学历史教学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很多教师阐发了自己的见解,也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对有效教学的问题进行探讨,是中学历史教学深入改革和不断发展的表现。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不少的问题需要明晰和解决,例如,历史课堂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企业对于自身业务、互联网等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在存储、计算、应用等很多方面的处理需求变得愈加强烈。超融合则是帮助企业应对这些挑战的理想IT基础架构。  IDC观点认为,未来5年,全球超融合市场的复合增长率高于60%,而在中國市场这个数字是高于100%。并且,围绕整个超融合的产业将出现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超融合产业将成为整个IT产业炙手可热的新生力量。  “超融合是私有云的最佳实践,
4月14日,Kaiterra原点生活推出了高精度家用空气质量监测仪二代产品镭豆2,支持苹果家居中枢管理 HomeKit 技术。当屋内空气质量不达标时,用户在无需手动操作,即可自动开启空气净化器。  镭豆2能够对雾霾的主要成分PM2.5进行检测,同时还提供温度、湿度检测功能。检测出的数据将显示在其搭载的全色LCD显示屏上。  Kaiterra 原点生活首席执行官兼共同创始人李牧(Liam Bates
[关键词]建构主义,历史情景,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1—0020—03    沉浸高中教育多年,已经习惯了历史教学的异化:历史人物脸谱化,历史事件概念化,历史分析规律化,历史问题政治化,历史教学试题化,历史答案标准化。课堂上没有了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没有了惊险突变的故事,也没有了学生的好奇和疑问,教学成了考试答案的灌输。除了考
摘 要 20世纪中后期英国工党有左右两翼。其中左翼人数较多,依次有“坚持左倾派”“比万左派”“新左派”和“本恩左派”,前后大致链接。左翼在政治思想和政策上坚持公有制、国有化,反对修改1918年党章第四条。70年代之前,工党左倾思想略占上风,由此推动国有化和公有制政策实施,成为党内修正主义派别的强大对立面。比较右翼,工党左翼对体力劳动者具有更强的领导和动员能力,思想理论上稍逊一筹。  关键词 英国工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国外世界现当代史教材的翻译与引进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此类教材各有特色,亦不乏共性,在译介、评析的过程中,研究者宜秉持开放态度,理性分析教材的优势与不足。由于国外世界现当代史教材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之中西方社会文化环境的诸多差异,如何理性对待、准确辨析上述教材,如何在系统梳理、分析英文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则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 世界现当代史,教材评
摘 要 1949年以来中国学者主编的世界近代史教材中出现的参考文献甚少,即使出现,也多以马列主义著作为主,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所改观,因而21世纪的世界近代史教材需更加重视这一问题。本文主要解析各个时代教材中出现的“新贵族”这一概念,以此唤起学术界对英文注释规范的重视,从而呼唤能反映学术新成果的教材的建设。  关键词 世界近代史教学,参考文献,新贵族  中图分类号K561 文献标
[关键词]教学,英国,偏见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3-0029-06    英国的历史教学具有强烈的“新历史科”色彩,强调“历史是一门依赖证据、运用想象力、对过去进行探究的学问”,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其中比较重要的技能有:时序观念、偏见处理、证据识别、逻辑推理等。这里,我们选译“什么是偏见”案例加以解读,并结合我国历史教学的实
[关键词]历史教学,故事选择,价值,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31—03    故事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补充,这几乎已成为历史教学界的共识,但大家对故事本身的理解与探讨并不深入。笔者近来阅读张元先生《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一文,从中深受启发。评价张先生此文的文章已有几篇,大家见仁见智,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许多精彩观点。在此,笔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