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砖混结构房屋顶层墙体裂缝现象作了简要的分析,着重探索研究了对控制温度应力引起墙体裂缝的结构设计问题,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结构设计; 温度裂缝; 防裂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171-01
一、产生墙体裂缝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砖混结构顶层墙体产生裂缝,是由于屋面长时间受阳光辐射,其温度较墙体高出许多,在炎热的夏季,屋面温度是墙体温度的两倍左右,且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钢筋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是砖砌体线膨胀系数的两倍,这就使屋盖变形要比墙体大得多。屋盖在变形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推力,作用在墙体顶端的水平推力使墙体与屋盖的接触面受剪,剪力与屋盖.挑檐或女儿墙的垂直压力,构成墙体双向应力。
1.地基不均匀沉降裂缝。地基不均匀沉降裂缝的原因分析:地基是房屋荷载的最终承受者,其应力受深度而扩散,应力中间大,向两端逐渐减少。即使地基地层分布均匀,应力分布却不均匀,从而产生不均匀的沉降。当沉降失去约束,某一处就会形成应力集中,产生大于周边的沉降,超过设计允许值范围时,房屋就会出现裂缝。墙体裂缝产生与房屋长高比有关,与地基的结构构成有关,与地质受力应力分布曲线有关,也与房屋高差和载荷差异密切相关。
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裂缝的防治和控制。首先要加强地基勘测,对较弱不均匀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对地基的处理要与上部结构综合考虑。常见的地下处理方式有:夯实.打桩.换土等(如端承桩.摩擦桩.爆扩桩等)。其次对上部建筑进行设计处理,如:改变建筑体型,简化建筑物平面,合理设置沉降缝。最后对上部结构进行结构设计处理,加强房屋整体刚度(如增设圈梁.横梁.采用箱形.筏式基础等)以及采用柔性结构,轻型结构等。
2.温度应力产生的裂缝。温度应力产生的裂缝原因分析:热胀冷缩是建筑材料固有的特性。房屋结构受周围环境温度变化影响,会产生热胀冷缩的变形,当结构受到约束后,变形不能复位,则结构必然会产生温度应力,当温度应力的数值上升到能使砌体结构遭到损坏时,墙体就会产生裂缝。温度应力是墙体产生裂缝直接原因之一,而防止温差裂缝就在于降低温差,释放应力,使变形在一定范围内得到约束或释放,以避免持续发展形成裂缝。
温度应力产生的裂缝控制措施。合理设置伸缩缝,将变形在一定程度内自由释放,以避免产生附加应力;避免楼面错层和伸缩缝错位;加强屋面保温.隔热措施,采取蓄水屋面或种植屋面;油毡夹滑石粉或铁皮将屋面板和墙体隔离,并在女儿墙根部合适空隙,使其有自由伸缩的能力与余地;对女儿墙设构造柱,加强结构刚度,提高抗拉强度等技术措施。
3.砌体干缩裂缝。砌体干缩裂缝的原因分析:任何材料都有干缩湿胀的物理现象,不同材料的干湿变形值不同。普通混凝土砌块,用干硬性混凝土机械振压成型,水灰比小,水泥用量小,一般强度较高,干燥收缩值可控制在0.4毫米/米以内;而轻集料混凝土砌块和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由于采用的集料成分不同,砌块的毛细孔不同,含水率与失水收缩值不同,干燥收缩值一般在0.26毫米/米至0.99毫米/米之间。
不同的砌体材料,它的干缩变形的值是各不相同的,不同工艺制作生产的砌块材料,其砌块的干燥收缩值的变化差异也较大。
砌体干缩裂缝的控制措施。为有效控制砌体干缩裂缝,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砌体材料的选择方面,用于外墙的普通砌块,密度不大于1300千克/立方米,干燥收缩值不大于0.3毫米/米,抗压强度不小于7.5MPa;用于内墙的普通砌块,密度和干燥收缩值指标同外墙要求,抗压强度不小于5MPa。二是面积较大的墙体采用在墙体内增设构造梁柱的构造措施。如墙体长度超过5米,可在中间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当墙体高度超过3米(≤120厚墙)或4米(≥180厚墙)时,须在墙高中间处增设钢筋混凝土圈梁。三是严格控制以胶凝材料为原料的砌块的龄期,不足28天的不得进入施工现场。四是分别掌握各种砌块上墙时的含水率。一般的小型砌块含水率高,水分蒸发而引起的收缩值大。
4.施工操作不当引起的裂缝
通过对出现裂缝的墙体进行解剖分析,发现不少墙体裂缝的出现是由于施工操作不当引起的,主要有:灰缝不饱满,砖块干砌.瞎缝;使用断裂砖块;砖块早期受扰动;接槎不合理;预留洞口填塞不严等。
控制措施:加强工人砌筑知识的教学培训工作,只有工人掌握了正确的砌筑方法,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砌体的工程质量;加强施工现场正确指导,对砌筑分项工程制订行之有效的技术保证措施,严格按施工规范和施工规程的有关规定要求进行施工,及时纠正操作不善的现象;认真落实“自检.互检.交接检”的三检制度和“上道工序不合格不允许进入下道施工工序”等制度,严把工程质量关。
二、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建筑物顶层端部剪应力与温差成正比,与水平阻力系数.材料弹性模量.建筑物长度等呈线性关系。控制温度应力引起墙体裂缝的主要因素,因此用伸缩缝作为控制裂缝的唯一方法是不全面的。控制裂缝应综合考虑有关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结构设计考虑强度计算.抗震结构措施多。控制温度应力的措施少,在住宅楼顶层端单元内.外纵墙出现裂缝较普遍,不可否认,结构设计未采取措施或措施不力,是形成墙体裂缝的重要因素之一。
2.砖混房屋长度过长。规范规定总长超过50m应设伸缩缝,有的房屋超过较多而未设,也未采取其它措施。
3.构造柱是增强建筑物整体性,抵抗地震作用的重要构造措施,过去不少设计,构造柱的设置只考虑符合抗震规范,不考虑实际已存在的温度应力,认为温度应力在规范上未明确规定计算方法,不考虑也不能算是设计错误。
4.采用砖.砂浆强度等级,越到顶层越低,有些建筑物低部几层采用MU10级砖.M5级砂浆,而到顶层则为MU7.5级砖.M2.5级砂浆。设计人员习惯于从强度上考虑,对温度应力引起的抗剪强度及变形则考虑较少。
三、预防措施分析
1.为增强外纵墙及内纵墙的抗剪及抗拉能力,控制裂缝出现,外纵墙厚度宜采取370mm,内纵墙厚度宜采取240mm。增加墙的厚度后,圈梁和构造柱仍占一砖墙厚,使圈梁.构造柱不暴露在大气中,有利于控制温度应力引起的墙体裂缝。在房屋端部一间的内纵墙尽量不开高窗,如非设不可,亦宜使窗口尽量减小,房屋的长高比不宜太大,以保证房屋的整体刚度,并使长度控制在温度变形允许长度之内。为减少屋盖与墙体的温差,可在屋面上增设架空隔热板,其减小温度应力的效果十分明显。
2.鉴于建筑物端部两间是裂缝多发区,因此,对这两间应进行重点加强。采取的措施是:外纵墙与内横承重墙交叉处设构造柱,山墙与内纵墙处设构造柱,内纵墙与内横承重墙交叉处视具体情况增设抗裂柱,抗裂柱一般只在顶层设置,其上下端锚固于上下圈梁内,也可将抗裂柱伸入至下一层,既两层抗裂柱,其下端锚固于更下一层的圈梁内,这样既解决了顶层墙体易裂的问题,也不致于由于顶层须设抗裂柱,而将柱直伸入建筑物一层地面一下,造成构造柱设置过多的弊端。在房屋的四个大角或多个大角构造柱断面可适当加大,外墙为370mm时,可为370mm×370mm。加强端部构造柱的设置是为增强砌体整体性.抵消部分屋盖传来的水平推力或拉力。圈梁在房屋端部亦适当加密,要与构造柱配合设置。
3.为增强顶层端部砌体强度,在顶层端部从山墙起两间范围内,内外纵墙及承重墙增设砖砌体水平缝钢筋,一般370mm墙加36,240mm增加26。竖直方向@500,也可加5钢筋网片,370mm墙加45,负筋5@300;240mm墙35,负筋5@300,网片以点焊为宜。
参考文献
[1] 朱建平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探讨2011年12月.
[2] 刘跃敏地基基础工程中的环境效应问题研究2010年05期.
[3] 卢粉贵关于地基基础工程中的环境效应问题研究2011年09期[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4] 栾世瑜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探讨2011年.
[关键词]结构设计; 温度裂缝; 防裂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171-01
一、产生墙体裂缝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砖混结构顶层墙体产生裂缝,是由于屋面长时间受阳光辐射,其温度较墙体高出许多,在炎热的夏季,屋面温度是墙体温度的两倍左右,且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钢筋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是砖砌体线膨胀系数的两倍,这就使屋盖变形要比墙体大得多。屋盖在变形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推力,作用在墙体顶端的水平推力使墙体与屋盖的接触面受剪,剪力与屋盖.挑檐或女儿墙的垂直压力,构成墙体双向应力。
1.地基不均匀沉降裂缝。地基不均匀沉降裂缝的原因分析:地基是房屋荷载的最终承受者,其应力受深度而扩散,应力中间大,向两端逐渐减少。即使地基地层分布均匀,应力分布却不均匀,从而产生不均匀的沉降。当沉降失去约束,某一处就会形成应力集中,产生大于周边的沉降,超过设计允许值范围时,房屋就会出现裂缝。墙体裂缝产生与房屋长高比有关,与地基的结构构成有关,与地质受力应力分布曲线有关,也与房屋高差和载荷差异密切相关。
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裂缝的防治和控制。首先要加强地基勘测,对较弱不均匀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对地基的处理要与上部结构综合考虑。常见的地下处理方式有:夯实.打桩.换土等(如端承桩.摩擦桩.爆扩桩等)。其次对上部建筑进行设计处理,如:改变建筑体型,简化建筑物平面,合理设置沉降缝。最后对上部结构进行结构设计处理,加强房屋整体刚度(如增设圈梁.横梁.采用箱形.筏式基础等)以及采用柔性结构,轻型结构等。
2.温度应力产生的裂缝。温度应力产生的裂缝原因分析:热胀冷缩是建筑材料固有的特性。房屋结构受周围环境温度变化影响,会产生热胀冷缩的变形,当结构受到约束后,变形不能复位,则结构必然会产生温度应力,当温度应力的数值上升到能使砌体结构遭到损坏时,墙体就会产生裂缝。温度应力是墙体产生裂缝直接原因之一,而防止温差裂缝就在于降低温差,释放应力,使变形在一定范围内得到约束或释放,以避免持续发展形成裂缝。
温度应力产生的裂缝控制措施。合理设置伸缩缝,将变形在一定程度内自由释放,以避免产生附加应力;避免楼面错层和伸缩缝错位;加强屋面保温.隔热措施,采取蓄水屋面或种植屋面;油毡夹滑石粉或铁皮将屋面板和墙体隔离,并在女儿墙根部合适空隙,使其有自由伸缩的能力与余地;对女儿墙设构造柱,加强结构刚度,提高抗拉强度等技术措施。
3.砌体干缩裂缝。砌体干缩裂缝的原因分析:任何材料都有干缩湿胀的物理现象,不同材料的干湿变形值不同。普通混凝土砌块,用干硬性混凝土机械振压成型,水灰比小,水泥用量小,一般强度较高,干燥收缩值可控制在0.4毫米/米以内;而轻集料混凝土砌块和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由于采用的集料成分不同,砌块的毛细孔不同,含水率与失水收缩值不同,干燥收缩值一般在0.26毫米/米至0.99毫米/米之间。
不同的砌体材料,它的干缩变形的值是各不相同的,不同工艺制作生产的砌块材料,其砌块的干燥收缩值的变化差异也较大。
砌体干缩裂缝的控制措施。为有效控制砌体干缩裂缝,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砌体材料的选择方面,用于外墙的普通砌块,密度不大于1300千克/立方米,干燥收缩值不大于0.3毫米/米,抗压强度不小于7.5MPa;用于内墙的普通砌块,密度和干燥收缩值指标同外墙要求,抗压强度不小于5MPa。二是面积较大的墙体采用在墙体内增设构造梁柱的构造措施。如墙体长度超过5米,可在中间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当墙体高度超过3米(≤120厚墙)或4米(≥180厚墙)时,须在墙高中间处增设钢筋混凝土圈梁。三是严格控制以胶凝材料为原料的砌块的龄期,不足28天的不得进入施工现场。四是分别掌握各种砌块上墙时的含水率。一般的小型砌块含水率高,水分蒸发而引起的收缩值大。
4.施工操作不当引起的裂缝
通过对出现裂缝的墙体进行解剖分析,发现不少墙体裂缝的出现是由于施工操作不当引起的,主要有:灰缝不饱满,砖块干砌.瞎缝;使用断裂砖块;砖块早期受扰动;接槎不合理;预留洞口填塞不严等。
控制措施:加强工人砌筑知识的教学培训工作,只有工人掌握了正确的砌筑方法,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砌体的工程质量;加强施工现场正确指导,对砌筑分项工程制订行之有效的技术保证措施,严格按施工规范和施工规程的有关规定要求进行施工,及时纠正操作不善的现象;认真落实“自检.互检.交接检”的三检制度和“上道工序不合格不允许进入下道施工工序”等制度,严把工程质量关。
二、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建筑物顶层端部剪应力与温差成正比,与水平阻力系数.材料弹性模量.建筑物长度等呈线性关系。控制温度应力引起墙体裂缝的主要因素,因此用伸缩缝作为控制裂缝的唯一方法是不全面的。控制裂缝应综合考虑有关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结构设计考虑强度计算.抗震结构措施多。控制温度应力的措施少,在住宅楼顶层端单元内.外纵墙出现裂缝较普遍,不可否认,结构设计未采取措施或措施不力,是形成墙体裂缝的重要因素之一。
2.砖混房屋长度过长。规范规定总长超过50m应设伸缩缝,有的房屋超过较多而未设,也未采取其它措施。
3.构造柱是增强建筑物整体性,抵抗地震作用的重要构造措施,过去不少设计,构造柱的设置只考虑符合抗震规范,不考虑实际已存在的温度应力,认为温度应力在规范上未明确规定计算方法,不考虑也不能算是设计错误。
4.采用砖.砂浆强度等级,越到顶层越低,有些建筑物低部几层采用MU10级砖.M5级砂浆,而到顶层则为MU7.5级砖.M2.5级砂浆。设计人员习惯于从强度上考虑,对温度应力引起的抗剪强度及变形则考虑较少。
三、预防措施分析
1.为增强外纵墙及内纵墙的抗剪及抗拉能力,控制裂缝出现,外纵墙厚度宜采取370mm,内纵墙厚度宜采取240mm。增加墙的厚度后,圈梁和构造柱仍占一砖墙厚,使圈梁.构造柱不暴露在大气中,有利于控制温度应力引起的墙体裂缝。在房屋端部一间的内纵墙尽量不开高窗,如非设不可,亦宜使窗口尽量减小,房屋的长高比不宜太大,以保证房屋的整体刚度,并使长度控制在温度变形允许长度之内。为减少屋盖与墙体的温差,可在屋面上增设架空隔热板,其减小温度应力的效果十分明显。
2.鉴于建筑物端部两间是裂缝多发区,因此,对这两间应进行重点加强。采取的措施是:外纵墙与内横承重墙交叉处设构造柱,山墙与内纵墙处设构造柱,内纵墙与内横承重墙交叉处视具体情况增设抗裂柱,抗裂柱一般只在顶层设置,其上下端锚固于上下圈梁内,也可将抗裂柱伸入至下一层,既两层抗裂柱,其下端锚固于更下一层的圈梁内,这样既解决了顶层墙体易裂的问题,也不致于由于顶层须设抗裂柱,而将柱直伸入建筑物一层地面一下,造成构造柱设置过多的弊端。在房屋的四个大角或多个大角构造柱断面可适当加大,外墙为370mm时,可为370mm×370mm。加强端部构造柱的设置是为增强砌体整体性.抵消部分屋盖传来的水平推力或拉力。圈梁在房屋端部亦适当加密,要与构造柱配合设置。
3.为增强顶层端部砌体强度,在顶层端部从山墙起两间范围内,内外纵墙及承重墙增设砖砌体水平缝钢筋,一般370mm墙加36,240mm增加26。竖直方向@500,也可加5钢筋网片,370mm墙加45,负筋5@300;240mm墙35,负筋5@300,网片以点焊为宜。
参考文献
[1] 朱建平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探讨2011年12月.
[2] 刘跃敏地基基础工程中的环境效应问题研究2010年05期.
[3] 卢粉贵关于地基基础工程中的环境效应问题研究2011年09期[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4] 栾世瑜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探讨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