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多次提到“文化育人”这一重要命题,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提升文化育人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习近平关于文化育人的重要论述从“为什么要文化育人、用什么文化来育人、怎样进行文化育人”三个维度对文化育人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深刻回应。深入研究这些新思想、新论断,对提升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育人;立德樹人;实践价值
习近平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人心中的重要作用。立足新时代,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文化育人、用什么文化来育人、怎样进行文化育人”等关涉文化育人内涵和意义的重要问题。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文化育人的新思想、新论断,有助于认识文化育人的本质和规律,提升文化育人质量,增强文化自信,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习近平关于文化育人重要论述的形成与发展
文化育人以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方式存在于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经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长期酝酿,“文化育人”新理念应运而生。
在我国,“文”“化”的联用可追溯至《周易》“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化”,指感化、教化。可见,时人已关注到文化与教育间的密切联系。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兴起了文化热潮,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思考,文化育人也随之走进了教育理论界的视野。1990年4月,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源潮表示,“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步,文化育人的特征越来越明显。”2002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提出,“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1]2011年4月,胡锦涛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2]可见,文化的教育功能早已受到关注,但由于对文化育人的意义仍缺乏深刻的认识,文化育人并没有被重视推广。
习近平关于文化育人的重要论述是随着其对文化、教育、人才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形成的。1982年,他在河北正定工作时洞悉到在许多地方、许多领导同志头脑中,长期存在着严重轻视文化、教育和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点。1983年,习近平主持起草、审定了正定“人才九条”,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人才、教育、文化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育人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2005年8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专栏写到:“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3]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育人的实践要求与时代意义在习近平关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文化自信的系列讲话中逐渐清晰。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明确指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是“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4];2014年2月24日,他在阐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时强调,“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2014年10月15日,他在谈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时讲到,“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6];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把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与“育新人”这一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相结合;2018年9月10日,他提出要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的过程中 “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7]。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把“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为“文化育人”的基本任务,这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路径的进一步阐释,也是对提升文化育人工作质量的具体化规定。
二、习近平论文化育人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论文化育人的科学内涵蕴含着文化育人过程的两个重要阶段,即育人为本和文化育人,同时也包含着文化育人的两个基本任务,即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系统回答了以下三个维度的问题:
(一)为什么要进行文化育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文化的力量逐渐凸显,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思考。
1.文化育人事关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育人的前提在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又持久激励着文化育人。首先,文化育人增进文化认同,为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文化自信要求明晰中华文化的发展方位、趋势和目标等问题,理性、自觉地规避文化自卑、自负等错误倾向。文化育人增进文化认同,可以有力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其次,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定力,为文化育人实践提供了持久的精神激励。习近平主张中华文化在对外传播中“既要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又要传播当代中国蓬勃发展的多彩文化,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文服人,加强情感认同。”[8]在文化交流中,既立足中国情怀、以我为主,又坚持世界眼光、兼收并蓄。成功的文化育人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优质“马达”,是在文化交流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可靠保障。最后,文化育人和文化自信相辅相成,汇集于中国梦的实践征程。凝聚共识、团结意志,以中华民族的整体力量克服各种困难、抵御重大风险,方能实现中国梦。文化自信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重要保证,文化育人是实现这一重要保证的有效途径,二者统一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 2.文化育人事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育人用文化这一主线将育人内容、方法和载体都放在了广义的文化视野当中,价值观念在文化中起着中轴作用,文化的影响力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认识方面,习近平把核心价值观看作是精神脉络。脉络的呈现载体是文化。基于此,文化育人作为一种育人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目标与路径上具有一致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践方面,习近平主张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作用与文化的育人功能相结合,主张运用人类社会的一切知识成果,特别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来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育人作为一种育人实践,拓展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维空间,丰富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方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百姓日用而不自知”效果的有效路径。
3.文化育人事关培育时代新人。文化体现着人们对世界运转状态与人类生存境遇的深刻思考与理性沉淀,是时代新人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及规律的有效途径。文化从其根本而言是“人化”,育人实则是要“化人”。文化育人以培养时代新人作为目标激励,是“以人为本”战略思想的直接体现,而“文”的质量既是关乎文化育人质量的核心问题,也是关乎文化育人成败的关键问题。首先,时代新人在文化生活的浸润中洞悉社会发展规律。“近朱者赤”,文化生活充满正能量、传递真善美,对时代新人增强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能力、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至关重要。其次,时代新人在团结协作的文化活动中树立集体主义意识。人们在文化活动中相互接触、彼此熟悉、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这一互动过程有效促进了时代新人理性认识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内在统一的关系。最后,时代新人在多样化文化产品中培育“四个正确认识”。借由特定的文化情境,文化能表现出强烈的感染力,影响时代新人反思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经过文化产品的处理与转换,理想信念教育更“有人情味儿”、更“接地气”、也更“柔软”。
(二)以什么文化来育人
习近平主张把中华民族所积累的精神财富调动起来进行文化育人。中华民族所积累的精神财富既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承载着5000多年的历史积淀的文化财富,是对现代社会有重要启迪意义的瑰宝,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深厚体现。习近平提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9],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而言是一种有益启迪,对社会道德建设而言是一种有益启发。
2.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延续,也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开创发展打下基础,同时还是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动力。“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传承好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有益于时代新人加深对中国文化、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认识,懂得安定的社会环境的来之不易;有益于时代新人保持高度警惕的状态,科学应对错误思潮的冲击;有益于时代新人吸取经验教训,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重构,也是对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同落后、腐朽文化相对立的,与外来文化有机结合的,有中国情怀的文化样态,同时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自然表达。系统地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成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力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起到了教育人民、引导人民的作用,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如何进行文化育人
推进文化育人的关键点在“理”、催化剂是“情”、必要载体是“器”。
1.以理服人——关键点。习近平把追求真理的精神融入到文化育人的全过程,与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活的灵魂一脉相承。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场域下,文化育人效果取决于文化育人理论是否让人信服。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是以理服人的“真经”。理论要说服人,首先要经受住实践的检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国迎来光明前景的真理。习近平形象地把马克思主义比作共产党人要念的“真经”,强调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坚定理论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否则“‘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10]。另一方面,深入细致的说服方法是以理服人的“特效药”。以理服人就是要解决思想困惑。对待文化育人中的一般性争论和模糊认识,要有耐心、有恒心、摆事实、讲道理地把模糊认识说清说明,把道理说通说透。通过深入细致的说服教育解决思想困惑,做到“药到病除”,从而提高文化素质、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
2.以情感人——催化劑。我们常说的“动之以情”,在文化育人过程中表现为以情感人,用真挚的情感去打动人。首先,以“真信”感人。在文化育人过程中,这种“真信”体现为对教育内容的认同。人们对某一文化与价值观的认可往往会通过情绪、语言和体态等情感表达方式外化。真学、真信、真用的育人内容是对其所传播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一种确证,教而不信会削弱文化育人过程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发于内而形于外的“真信”往往能于无形之中增强文化育人效果。再次,以“真诚”动人。文化育人的关键是要以真情打动人,包括两个阶段:首先是要真正关心关怀教育对象,以真情感人、以真情动人;其次是要发挥文化作用,促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情感上共鸣、共情,从而感人、化人。以“真信”“真诚”打动人,在传播思想中往往能“事半功倍”。
3.以器动人——必要载体。这里所说的“器”是进行文化育人活动的必要载体,包括文艺作品、情景体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一是文艺作品。习近平提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11]发挥好文艺作品的中介作用,用反映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优秀作品、反映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作品、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文化艺术品来推进文化育人,不仅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更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二是情景体验。情景体验通过营造一个特定的时空场域,在短时间内给人一种沉浸式、全息式的官感,全方位影响人的知、情、意、行,是一种能迅速打动人的文化育人载体。三是社会实践。文化育人的化人、育人和人化过程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认同从人们在一定的文化活动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观念开始,到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验证思想观念的科学性结束。在多次的知行转换后,人们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认同、思想价值观念。这一过程不仅是文化心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文化育人的必经阶段。 三、习近平论文化育人的实践价值
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文化育人的新思想、新论断,对提升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提升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理论指导
从微观层面上看,习近平关于文化育人的系列论述为提升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提供了理论指导。文化育人是提高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习近平反复强调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其“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承载着社会成员普遍信奉的价值观念、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对个体道德行为具有持久而稳固的凝结力、向心力和推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量蕴含着从坚守道德底线到追求崇高理想的思想道德资源和民族传统美德,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的道德选择、道德行为。习近平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道德素养的提升作用,他在论述两者关系时表示:“我们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宝贵资源,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不断提高人们道德水平,提升人们道德境界。”[13]习近平不仅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素养提升功能,同时也强调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提升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将“文化育人”确立为提升个体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文化育人的高度重视及提升个体道德修养的决心。
(二)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启迪
从中观层面上看,习近平关于文化育人的新思想新观点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思想启迪。文化育人最根本的是要育人、化人。高校既是传承、传播和创造文化的重要场所,又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内在优势。
1.发挥文化育人在“十大”育人体系中的核心作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4]文化育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在融入日常生活和国民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价值。发挥文化育人在“十大”育人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思想启迪。一方面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牢牢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攥在手里,把好立德树人的“方向盘”;另一方面要切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内建立系统完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全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扎实开展,实现高校文化育人的现代化。
2.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合作,形成文化育人合力。文化育人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创造了可行条件、提供了文化路径、积聚了育人优势。文化育人丰富了高校育人载体,创新了高校育人方式,激励着高校文化系统各要素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同心聚力。我国高校的教学过程,既是高等人才的培养过程,又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过程。从高等教育的文化实质出发,突出家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社会风尚,在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中进行文化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任务的有力支撑。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指引
从宏观层面上看,习近平关于文化育人的重要论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价值指引,最终使得中华民族以更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行动路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繁荣兴盛的文化。习近平关于文化育人的新观点新提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指引,为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行动路线。一方面,文化强国建设要求文化育人活动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适应。文化育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贯穿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全过程及各个方面,使得文化育人与社会工作的方方面面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在社会的整体发展进步中建成文化强国。另一方面,文化强国建设要求文化育人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相协调。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达到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的效果,这与文化育人的精神追求高度吻合。因此,要在二者的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中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实践。
2.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正确的价值指引。习近平强调,“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15]一方面,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激励性、导向性引领中国梦的实现。另一方面,文化育人不断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在持之以恒的奋力进取中实现中国梦。民族复兴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奋斗,文化育人可以增进中华儿女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也将不断激励着中华儿女全身心投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4.
[2]中国青年一代应该大有作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4-25(001).
[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4][8][12][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01,215,137-138,141.
[5]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0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19-120.
[7]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01).
[9]習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
[10]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5.
[11]习近平.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
[1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02).
[15]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
责任编辑 晨曦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育人;立德樹人;实践价值
习近平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人心中的重要作用。立足新时代,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文化育人、用什么文化来育人、怎样进行文化育人”等关涉文化育人内涵和意义的重要问题。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文化育人的新思想、新论断,有助于认识文化育人的本质和规律,提升文化育人质量,增强文化自信,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习近平关于文化育人重要论述的形成与发展
文化育人以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方式存在于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经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长期酝酿,“文化育人”新理念应运而生。
在我国,“文”“化”的联用可追溯至《周易》“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化”,指感化、教化。可见,时人已关注到文化与教育间的密切联系。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兴起了文化热潮,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思考,文化育人也随之走进了教育理论界的视野。1990年4月,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源潮表示,“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步,文化育人的特征越来越明显。”2002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提出,“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1]2011年4月,胡锦涛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2]可见,文化的教育功能早已受到关注,但由于对文化育人的意义仍缺乏深刻的认识,文化育人并没有被重视推广。
习近平关于文化育人的重要论述是随着其对文化、教育、人才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形成的。1982年,他在河北正定工作时洞悉到在许多地方、许多领导同志头脑中,长期存在着严重轻视文化、教育和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点。1983年,习近平主持起草、审定了正定“人才九条”,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人才、教育、文化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育人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2005年8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专栏写到:“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3]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育人的实践要求与时代意义在习近平关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文化自信的系列讲话中逐渐清晰。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明确指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是“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4];2014年2月24日,他在阐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时强调,“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2014年10月15日,他在谈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时讲到,“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6];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把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与“育新人”这一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相结合;2018年9月10日,他提出要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的过程中 “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7]。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把“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为“文化育人”的基本任务,这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路径的进一步阐释,也是对提升文化育人工作质量的具体化规定。
二、习近平论文化育人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论文化育人的科学内涵蕴含着文化育人过程的两个重要阶段,即育人为本和文化育人,同时也包含着文化育人的两个基本任务,即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系统回答了以下三个维度的问题:
(一)为什么要进行文化育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文化的力量逐渐凸显,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思考。
1.文化育人事关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育人的前提在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又持久激励着文化育人。首先,文化育人增进文化认同,为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文化自信要求明晰中华文化的发展方位、趋势和目标等问题,理性、自觉地规避文化自卑、自负等错误倾向。文化育人增进文化认同,可以有力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其次,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定力,为文化育人实践提供了持久的精神激励。习近平主张中华文化在对外传播中“既要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又要传播当代中国蓬勃发展的多彩文化,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文服人,加强情感认同。”[8]在文化交流中,既立足中国情怀、以我为主,又坚持世界眼光、兼收并蓄。成功的文化育人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优质“马达”,是在文化交流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可靠保障。最后,文化育人和文化自信相辅相成,汇集于中国梦的实践征程。凝聚共识、团结意志,以中华民族的整体力量克服各种困难、抵御重大风险,方能实现中国梦。文化自信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重要保证,文化育人是实现这一重要保证的有效途径,二者统一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 2.文化育人事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育人用文化这一主线将育人内容、方法和载体都放在了广义的文化视野当中,价值观念在文化中起着中轴作用,文化的影响力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认识方面,习近平把核心价值观看作是精神脉络。脉络的呈现载体是文化。基于此,文化育人作为一种育人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目标与路径上具有一致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践方面,习近平主张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作用与文化的育人功能相结合,主张运用人类社会的一切知识成果,特别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来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育人作为一种育人实践,拓展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维空间,丰富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方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百姓日用而不自知”效果的有效路径。
3.文化育人事关培育时代新人。文化体现着人们对世界运转状态与人类生存境遇的深刻思考与理性沉淀,是时代新人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及规律的有效途径。文化从其根本而言是“人化”,育人实则是要“化人”。文化育人以培养时代新人作为目标激励,是“以人为本”战略思想的直接体现,而“文”的质量既是关乎文化育人质量的核心问题,也是关乎文化育人成败的关键问题。首先,时代新人在文化生活的浸润中洞悉社会发展规律。“近朱者赤”,文化生活充满正能量、传递真善美,对时代新人增强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能力、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至关重要。其次,时代新人在团结协作的文化活动中树立集体主义意识。人们在文化活动中相互接触、彼此熟悉、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这一互动过程有效促进了时代新人理性认识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内在统一的关系。最后,时代新人在多样化文化产品中培育“四个正确认识”。借由特定的文化情境,文化能表现出强烈的感染力,影响时代新人反思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经过文化产品的处理与转换,理想信念教育更“有人情味儿”、更“接地气”、也更“柔软”。
(二)以什么文化来育人
习近平主张把中华民族所积累的精神财富调动起来进行文化育人。中华民族所积累的精神财富既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承载着5000多年的历史积淀的文化财富,是对现代社会有重要启迪意义的瑰宝,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深厚体现。习近平提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9],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而言是一种有益启迪,对社会道德建设而言是一种有益启发。
2.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延续,也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开创发展打下基础,同时还是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动力。“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传承好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有益于时代新人加深对中国文化、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认识,懂得安定的社会环境的来之不易;有益于时代新人保持高度警惕的状态,科学应对错误思潮的冲击;有益于时代新人吸取经验教训,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重构,也是对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同落后、腐朽文化相对立的,与外来文化有机结合的,有中国情怀的文化样态,同时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自然表达。系统地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成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力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起到了教育人民、引导人民的作用,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如何进行文化育人
推进文化育人的关键点在“理”、催化剂是“情”、必要载体是“器”。
1.以理服人——关键点。习近平把追求真理的精神融入到文化育人的全过程,与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活的灵魂一脉相承。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场域下,文化育人效果取决于文化育人理论是否让人信服。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是以理服人的“真经”。理论要说服人,首先要经受住实践的检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国迎来光明前景的真理。习近平形象地把马克思主义比作共产党人要念的“真经”,强调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坚定理论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否则“‘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10]。另一方面,深入细致的说服方法是以理服人的“特效药”。以理服人就是要解决思想困惑。对待文化育人中的一般性争论和模糊认识,要有耐心、有恒心、摆事实、讲道理地把模糊认识说清说明,把道理说通说透。通过深入细致的说服教育解决思想困惑,做到“药到病除”,从而提高文化素质、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
2.以情感人——催化劑。我们常说的“动之以情”,在文化育人过程中表现为以情感人,用真挚的情感去打动人。首先,以“真信”感人。在文化育人过程中,这种“真信”体现为对教育内容的认同。人们对某一文化与价值观的认可往往会通过情绪、语言和体态等情感表达方式外化。真学、真信、真用的育人内容是对其所传播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一种确证,教而不信会削弱文化育人过程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发于内而形于外的“真信”往往能于无形之中增强文化育人效果。再次,以“真诚”动人。文化育人的关键是要以真情打动人,包括两个阶段:首先是要真正关心关怀教育对象,以真情感人、以真情动人;其次是要发挥文化作用,促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情感上共鸣、共情,从而感人、化人。以“真信”“真诚”打动人,在传播思想中往往能“事半功倍”。
3.以器动人——必要载体。这里所说的“器”是进行文化育人活动的必要载体,包括文艺作品、情景体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一是文艺作品。习近平提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11]发挥好文艺作品的中介作用,用反映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优秀作品、反映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作品、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文化艺术品来推进文化育人,不仅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更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二是情景体验。情景体验通过营造一个特定的时空场域,在短时间内给人一种沉浸式、全息式的官感,全方位影响人的知、情、意、行,是一种能迅速打动人的文化育人载体。三是社会实践。文化育人的化人、育人和人化过程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认同从人们在一定的文化活动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观念开始,到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验证思想观念的科学性结束。在多次的知行转换后,人们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认同、思想价值观念。这一过程不仅是文化心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文化育人的必经阶段。 三、习近平论文化育人的实践价值
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文化育人的新思想、新论断,对提升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提升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理论指导
从微观层面上看,习近平关于文化育人的系列论述为提升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提供了理论指导。文化育人是提高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习近平反复强调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其“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承载着社会成员普遍信奉的价值观念、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对个体道德行为具有持久而稳固的凝结力、向心力和推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量蕴含着从坚守道德底线到追求崇高理想的思想道德资源和民族传统美德,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的道德选择、道德行为。习近平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道德素养的提升作用,他在论述两者关系时表示:“我们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宝贵资源,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不断提高人们道德水平,提升人们道德境界。”[13]习近平不仅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素养提升功能,同时也强调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提升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将“文化育人”确立为提升个体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文化育人的高度重视及提升个体道德修养的决心。
(二)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启迪
从中观层面上看,习近平关于文化育人的新思想新观点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思想启迪。文化育人最根本的是要育人、化人。高校既是传承、传播和创造文化的重要场所,又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内在优势。
1.发挥文化育人在“十大”育人体系中的核心作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4]文化育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在融入日常生活和国民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价值。发挥文化育人在“十大”育人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思想启迪。一方面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牢牢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攥在手里,把好立德树人的“方向盘”;另一方面要切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内建立系统完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全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扎实开展,实现高校文化育人的现代化。
2.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合作,形成文化育人合力。文化育人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创造了可行条件、提供了文化路径、积聚了育人优势。文化育人丰富了高校育人载体,创新了高校育人方式,激励着高校文化系统各要素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同心聚力。我国高校的教学过程,既是高等人才的培养过程,又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过程。从高等教育的文化实质出发,突出家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社会风尚,在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中进行文化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任务的有力支撑。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指引
从宏观层面上看,习近平关于文化育人的重要论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价值指引,最终使得中华民族以更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行动路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繁荣兴盛的文化。习近平关于文化育人的新观点新提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指引,为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行动路线。一方面,文化强国建设要求文化育人活动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适应。文化育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贯穿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全过程及各个方面,使得文化育人与社会工作的方方面面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在社会的整体发展进步中建成文化强国。另一方面,文化强国建设要求文化育人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相协调。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达到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的效果,这与文化育人的精神追求高度吻合。因此,要在二者的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中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实践。
2.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正确的价值指引。习近平强调,“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15]一方面,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激励性、导向性引领中国梦的实现。另一方面,文化育人不断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在持之以恒的奋力进取中实现中国梦。民族复兴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奋斗,文化育人可以增进中华儿女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也将不断激励着中华儿女全身心投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4.
[2]中国青年一代应该大有作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4-25(001).
[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4][8][12][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01,215,137-138,141.
[5]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0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19-120.
[7]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01).
[9]習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
[10]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5.
[11]习近平.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
[1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02).
[15]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
责任编辑 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