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n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南方周末》曾经有个栏目叫“秘密书架”,每期有一位作家或学人介绍影响了自己精神生活和学术生命的几本书,我看到的是结集出版的书《我书架上的神明》。从那以后,经常留意这种话题,编“名作”以来,更是近水楼台,在编校过程中就先于读者获悉了作者们的“神明”。因此,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形,一边编校一遍下单,杂志还没出,某位作者的“神明”已到我书架上了。
  本期,陈国和老师在《佛心·诗心·文心:樊星先生印象》一文中提到,读博期间樊星先生多次向他推荐李健吾先生的文学批评范式,要求他认真研读《咀华集》。之前,只知道李健吾先生是位作家,没想到他还是一位“对文学批评有独到的认识”的批评家,尤其是一位“推崇文学性,那种西方的‘寻美的批评’和中国的诗文批评的结合,那种‘以印象和比喻为核心的整体、综合、直接的体味和关照’”的自由的文学批评家,这就更坚定了我拥有《咀华集》的决心。
  陈老师这一提醒,让我想起了这几年编发过的几篇樊老师的文章,好像也散发着李健吾先生那种批评味道。这一提醒,还让我想到自己这两年陆续接触并喜欢上的另两位前辈学人李长之和梁宗岱,他们的批评观也与李健吾先生接近,是一种在今天已远离我们的“寻美的批评”“自由的批评”。这几天,当我翻开梁宗岱先生的《诗与真续编》时发现,梁宗岱与李长之、李健吾和朱光潜等先生还都是好友,他们互相欣赏对方的批评,比如李长之先生在评价梁宗岱《屈原》一文时说:
  高头讲章式的著述过去了,饾饤考证式的篇章也让人厌弃了,我们难得有这样好的批评文字。对过去任何伟大诗人,我们似乎都应该由具这样艺术素养的人去表彰一番。(李长之:《评梁宗岱〈屈原〉》)
  但更可贵的是,他们之间从口头到书面的严肃批评。梁宗岱先生曾不留情面地对李健吾和朱光潜两位先生指名道姓地提出了批评:
  光潜与建吾都是我们现今特别成功的散文家,并且兩者都是标榜着“艺术”,“匠心”和“风格”的。他们对于名词的运用竟这样疏忽,这样苟且:源头既已如此,流弊可想而知了。(梁宗岱:《从滥用名词说起》)
  这种好友间基于学理的、真诚的批评,在今天已十分罕见,因此格外新鲜。请让我再不厌其烦地引用一段,借此表达一位编辑对一种理想文学批评的期待:
  朱光潜先生是我底畏友,可是我们底意见永远是纷歧的。五六年前在欧洲的时候,我们差不多没有一次见面不吵架。去年在北平同寓,吵架的机会更多了: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为“直觉及表现”……(梁宗岱:《论崇高》)
其他文献
《四库全书》与两岸故宫  1945年日本投降后,沈阳故宫文溯阁《四库全书》回到中国政府手中,后来又藏入甘肃省博物馆。避暑山庄文津阁《四库全书》藏入京师图书馆之后,一直保存到今天,成为今天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文澜阁的半部《四库全书》在1946年返回杭州,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早在“三大战役”爆发之前的1948年6月26日,蒋经国在写给父亲蒋介石的信中就说:“我政府确已面对空前之危机,且有崩溃之可能
期刊
余秀华以残疾农民的身份出场而成为一个现象级的诗人,其诗作为她“摇摇摆摆的人生中的拐杖”反而倒成了配角:她的诗歌因这身体的某种出场及出场姿态,而被称为“荡妇体”a,在一系列关于余秀华的评论和论争中,似乎她的残疾“身体”的本尊出场才是“文坛”主角。在余秀华的世界里,女人、农民、诗人,是她自认的三个身份,而且,这个身份的自认,是有顺序的——首先是女人,她说,她首先是个“女人”,这构成了她的自我指认,一种
期刊
说到中国的清官,在传说中第一位就是周初的召公。《诗经·召南》的《甘棠》是一篇专门写百怀念姓召公的诗。原诗云: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应该说,这篇诗的意思非常明确。召伯是周朝政府的一位高官,他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望,深受民众爱戴。这棵甘棠树是他曾息止过的地方,至于他在树下做了什么,诗中没有明言。只是说他离开后,民众出于对
期刊
书法史上的名作  如果你去绍兴的兰亭,一定对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碑有印象;如果你游览了王右军祠,一定会记得那里的回廊展示了历代名家书写《兰亭集序》的刻石,真可谓琳琅满目。由此,《兰亭集序》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确实,《兰亭集序》首先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伟大作品,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特别珍爱,得到真迹后爱不释手,命令摹写高手韩政道、冯承素、诸葛贞等人用双钩填廓的
期刊
一部书是有生命的  一部书是有生命的,是九死一生才传承到今天的!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一样心事的为谁——古籍撰著、刊刻、收藏与流布的故事”。“的”是“确实”“确定”的意思。话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说我们一辈子活着究竟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干完又怎么样,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围绕书籍的故事,来看看爱书的古人有什么“心事”?到底是为了谁,为了什么?!  当一部书撰成之后,其抄写、刊刻、流布、注释、评论、册汰
期刊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英雄和灵魂作家,彼此间未必能够认同;但在世界文学的万神殿中,莎士比亚享有无可置疑的和众望所归的崇高地位。他在生前即已成为英国现代—民族文学的偶像明星:1596年,理查德·科茹称他是英国的卡图卢斯;1598年,弗朗西斯·米尔斯称他是英国最杰出的悲剧和喜剧诗人,并目之为“奥维德灵魂的再生”。他去世后,本·琼森在《莎士比亚作品集》第一对开本的献辞(1623)中盛赞他是“一切时代的灵
期刊
本文是拙作《徐小斌论》中的一章,对徐小斌拟童话的长篇小说《炼狱之花》做出全方位的阐释:它和徐小斌20 世纪80 年代末期创作的《海火》的内在关联,对人与大海、人与大自然关系的不懈反省与批判;作品中的男女两性众多人物之灵肉关系的复杂缠绕;东方大陆、海底世界与中东摩里岛三个空间的对应与互动,古印度文明与古中东文明对于当代现实的启示;美丽童话、梦幻传说与现代进程中现实世界的激荡冲突;海的女儿海百合的人生
期刊
读懂一首诗不易,因为那是读诗人之心。读懂一位诗人就更不易,那是要进入诗人心灵。读懂元好问这样的诗人尤其难,他是特殊时期的特殊诗人,把握他的心灵,更加困难。诗人臧克家曾多年品味郑板桥的那首“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情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探寻“真相与真魂”,以期得板桥之心。读元好问,似乎也应有如此功夫。一  在古代文人中,元好问是很独特的。仅从儒者与诗人这一视点说,就很与众不同,这
期刊
從晋文公的谥号说起  《论语·公冶长》篇第十五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儿说到的“文子”,是卫国大夫孔圉的谥号。谥法,是中国古代极其严肃的礼法制度之一。依古时谥法规定,自天子、诸侯到卿大夫贵族大臣,死后皆有谥号。卿大夫大臣的谥号,由朝廷颁赐;天子诸侯的谥号,则是由朝廷的卿大夫议定。  众所周知,晋国的国君重耳死后其谥号是“晋文公
期刊
《丁卯集笺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一)钱仲联  笺诗初非易事,必才、学、识兼备者始克胜任。才力低下、学识疏浅者不能为也。门人罗君时进,从余为博士研究生。君有志三唐至清代诗学,积学覃思,多有创获。其于许丁卯,精心撢讨十余年,在《文学遗产》《学术月刊》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并有专著《晚唐诗歌格局中的许浑创作论》付梓,又感于丁卯旧椠每多遗阙,渊源不清,真伪相参,且注本简陋,行世不广,君积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