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与拒绝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w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盟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太阳能板及其他光伏组件启动反倾销调查,这多少令人意外。因为事发前欧洲“铁娘子”默克尔曾留下“对话解决争端”的承诺。
  对“食言”的默克尔而言,这是个尴尬的局面。她不愿见到中欧企业对簿公堂,却又没法说服欧盟。
  不仅是光伏产品,服装、铝箔、无缝钢管……在欧盟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清单中,“中国制造”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中国与欧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贸易交往局面也越来越明晰。面对“抢滩”欧洲的中国货,欧洲既欢迎又拒绝。
  德国总理默克尔明白,欧洲能源转型需要廉价的中国光伏产品,但是在27国成员组成的反倾销委员会中,德国并没有“一言九鼎”的份量;即便在国内,默克尔也不能不顾及本土企业的困境。
  自2011年12月起,德国混合太阳能公司、太阳能千年公司、索伦公司,以及曾经的全球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商Q-CELLS因抗不住市场竞争先后破产。如今,德国能拿得出手的大型太阳能产品生产商已所剩无几。
  申请美国和欧盟“双反”调查的“急先锋”——德国太阳能世界(SolarWorld)2007年在全球业界排名第七,如今已经下滑至第20位。2011年,太阳能世界年度报表上显示近3亿欧元的亏损。为下调生产成本,这家企业近两年来已多次宣布裁员。“中国生产商破坏了规则。”太阳能世界首席执行官弗兰克·阿斯贝克为业绩下滑解释称。
  然而,德国太阳能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沃尔夫冈·胡梅尔对此反问:“人们为什么要多花20%的钱,购买大小相当、质量未必比中国产品好的德国模板呢?”欧洲正从中国质优价廉的产品中获益。
  中国光伏生产设备和主要材料很大一部分需从欧洲进口。2011年,中国仅从德国就进口价值3.6亿美元的银浆,进口多晶硅价值7.64亿美元。近年来,中国从德国和瑞士等欧洲国家采购的生产设备总值超过100亿美元。
  在欧盟关于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前提条件中,有一条是“措施不得损害欧盟利益”。一些欧洲政治和企业界人士的纠结正在于此。打压中国厂商,可能给本地区生产企业带来暂时的好处;而中国市场的存在,又可让欧洲在光伏产业中“两头得利”:既能出口昂贵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又能买到廉价的光伏产品。
  德国绿党能源政策专家、联邦议会议员汉斯-约瑟夫·费尔坦言,在欧债危机之下,控告中国企业对以出口为导向对欧洲经济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令中欧之间既要忌惮双方凸显的经济摩擦,又需要借助长久且深入的利益互惠而相拥取暖,度过寒冬。光伏争端,乃至其他与中国的贸易纠纷都显示出欧洲人对中国的又爱又恨:青睐中国市场,厌恶中国竞争;需要中国帮衬,惧怕中国赶超。各种情绪复杂交织。在德国,这种纠结正被一种反思取代。
  德国纺织服装协会主席彼得·施瓦策回忆,德国纺织业在上世纪60年代曾遭遇相同困境。不少德国企业在与亚洲纺织服装生产商的竞争中倒闭。德国纺织服装行业适时而动,调整结构,放弃低附加值的产品,将精力放在制作精良的高技术产品上。最终与亚洲竞争者各居其位,共赢共生。
  “这就是国际分工,各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比较优势。”胡梅尔如此规劝德国的光伏产品生产商应“识时务”,把市场让给更适合生产光伏产品的中国。他举例称,德国大众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把生产线迁至波兰等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
  11月2日,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0%的德国人并不惧怕亚洲崛起,因为他们坚信,德国的研究和技术优势,在短时间内很难被超越。德国人缘何如此自信?他们在光伏产业链中的地位、在服装业的方向调整、胡梅尔口中的“国际分工”……都可以作为解释。
  中国企业不断遭受欧盟施压,或许正由于胡梅尔所说的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反倾销程序容易在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上找到突破口。然而,在欧债危机中,被外界视为“金主”的中国又让欧洲人惊愕:中国甚至比预想的还要强大。
  欧洲对于中国的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称号,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中,欧洲的技术、品牌以及管理经验成为其投向的“新大陆”。正如华为在英国受到礼遇一般,中国企业在欧洲人的一片戒备心中,逐渐成为“座上宾”。
  中欧双方的关系就这样在欢迎与拒绝中推进。当欧洲人既需要中国的钱、又给中国商品制造麻烦的时候,欧洲大陆的影响力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演变中渐渐衰弱,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
  当欧洲人既需要中国的钱、又给中国商品制造麻烦的时候,欧洲大陆的影响力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演变中渐渐衰弱,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
其他文献
历史进程的阶段性总是借助重大事件显现出来。在世界遭遇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中共十八大召开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未来5到10年,中国自身发展的势能将更加充分地释放扩散,更加深刻地影响世界格局与秩序的调整演变,人类文明进步将再次打上浓墨重彩的中国烙印。  世界经济将显三足鼎立  经济上,中国将实质性地缩小与美欧的实力差距,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更加广泛、持久而深刻。  当下,世界进入后危机时
期刊
1856年,距离德·托克维尔在出版了两卷本名著《论美国的民主》后声名鹊起已过去了15年。虽然其间没有写就其他重要作品,但已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周游列国又经众议员、外交部长等职历练的托克维尔,无疑具备了更为广阔的视野、深刻的识见与老练的经验。  正因如此,当他声称自己的新著比起写《论美国的民主》时更能处理好政治学的重大主题、可以“为后世留下自己的痕迹”时,无疑是值得重视的。  托克维尔也确实足以自傲
期刊
北京时间11月7日,新一届美国总统选举揭晓,奥巴马连任。此后的几天内,大洋彼岸的中国执政党也将选出新的领导集体,世界目光为之聚焦。  放眼全球,世界正进入后经济危机时代,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不同程度地经过长期经济虚拟化、产业空心化与财政债务化,在金融危机下陷入调整困境,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谨慎估计,到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结束时,也就是2020
期刊
近两年,打车难愈演愈烈,乘客们的抱怨不绝于耳,抱怨是理所当然的;但很多人在抱怨出租车难打的同时抨击黑车,这却是打错了方向。  面对社会舆论的批评,出租车司机说自己也有难言之隐,拼客拒载是不得已而为,言之有理;但说出租车足够,只是堵车坏了好事,就是为了一己私利了。  与此同时,专家说打车难凸显供需缺口,没错;也有专家说出租车不属于公共交通,老百姓出门不能一味依赖出租车,就大错特错了。  当然,笔者自
期刊
随着十八大的召开,部分媒体预言“重大经济刺激政策可能在十八大之后”。有消息更是督促各级官员节约拉动增长的弹药,以备以后使用。如何才能既保证经济良性而快速地增长,又能把刺激政策的副作用缩小在可控范围?  笔者以为,有三个方向值得期待:土地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国企改革的增量思维,分别具体的指向是进一步避免“房价越调越高”、“货币政策失效”以及“经济垄断”问题,且改革方向都可能是从“增量时代”走入“存量时
期刊
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无疑是观察中国思想脉动和发展决策思路的权威窗口。近一年来,包括人民网在内的“人民系”的评论性文字,引领话题,已成为海内外关注的一种现象。值十八大召开之际,回顾梳理“人民系”近月来的部分评论,不无启发。  收入分配改革的难点与重点,更是牵动社会各阶层的话题。10月30日,有“网上第一评”之称的“人民网评”发表“收入分配改革不应‘犹抱琵笆半遮面’前行”一文,尖锐评论分配
期刊
21世纪的世界政治中,中国的崛起无疑是最具有冲击力和全球影响力的事件。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成就了二战以来全球经济中最快和最长时间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也成为正在改变全球财富结构和力量结构的决定性力量。  基辛格认为,中国的崛起是改变国际关系过去300年来传统轨迹的事件。在过去300年中主导世界秩序的西方中心主义,第一次因为中国崛起而可能出现逆转,东、西方之间有可能出现在力量和财富分配上的大致均衡局面
期刊
在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的今天,中美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在微妙的政治经贸关系中,在各自国内国际的压力下,在迥然不同的历史经验中,敏感、谨慎地审视着对方。  大到无法回避  四年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战胜共和党对手麦凯恩入主白宫,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改变”美国的竞选口号,恐怕无人能精确地算出结果。而许多人认为,少数族裔的身份在上次选战中帮了奥巴马大忙。事实上,四年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
期刊
刚刚开始第二任期的美国总统奥巴马1月25日大调白宫西翼,一口气提拔了9个人。继完成外交安全团队和经济团队构架后,这一系列人事任命标志着奥巴马重建因旧人履新被打乱的政治团队,新内阁完全成型。  这次组阁涉及美国政府最高层十多顶“帽子”,乍一看叫人眼花缭乱,但稍加梳理即可发现,这些“帽子”的新主人都与奥巴马政见趋同,能确保他最大限度地按自己想法定政策,且执行起来不走样。与效法林肯“政敌团队”的第一任内
期刊
9月的一天,欧洲委员会贸易总署远东贸易部门负责人安东尼奥·帕恩第,应邀到伦敦参加一个关于中国投资欧洲的内部会议。  在通往伦敦的欧洲之星列车上,帕恩第被《金融时报》的一条新闻《中国建设银行计划投资欧洲银行》所吸引,“恰与此行有关。”帕恩第事后回忆起这个小小的巧合。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逆势而上的对外投资,正成为陷入困境的一些欧洲企业的救命稻草;而投资方向的细微变化,也为欧洲吸引来自中国的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