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这是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试图通过以一线教师的视角,论述科学探究在教学中的应用,并结合实践主要阐述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和“实验反思”。
关键词:探究;兴趣;质疑;反思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显著特点是“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模式。对于某一现象,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
一、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是进行实验探究的前提和保障,是探究能否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是探究的目标。因此,学生应是受到监护的探究者,学生所提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可能有不准确之处,教师应找出其中的亮点给予鼓励和支持,并幫助他们整理或提炼成有价值的好问题。但是以下一幕,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学生在进行探究“阳光下树阴中的圆形光斑是怎样形成的”时,发现有时光斑的形状并非圆形,有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由孔的形状决定。于是,不少学生就向教师提出:“光斑的形状为什么不是圆的?”教师很高兴:“同学们对自然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遗憾的是,这一问题不是我们今天探究的内容,在以后的学习中或课后,留给同学们自己完成”。
走进教室时,他发现仍有学生在小声地议论着。因此,他上课时不得不把学生的探究兴趣从刚才的问题上移开,转到本课的探究题目上来。不过他对学生说:“我刚才已经注意到,同学们对‘光斑的形状为什么不是圆的’很感兴趣,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以后有时间再研究,你们可以把今天的发现记下来,日后会用得到。不过,这节课,老师打算与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下‘阳光下树阴中的圆形光斑是怎样形成的’。
上述片段中,描述的是教师没有充分地倾听学生的呼声。学生来到学校以后所开展的探究,应该源于学生自发的探究,也就是说,首先应该关注对学生自己问题的探究,并允许学生对问题先自主进行一些非指导性探究。也不应该总是对学生说:“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你们刚才提到的那个问题以后再说。”
二、立足问题,建立假设
利用原有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根据对探究问题情境及其内部关系的初步理解,建立猜想和假设,这是充分体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假设必须符合逻辑,同时又要有所创新和突破,并且对于假设要有初步的预见性。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假设是一个难题,它要依据一定的事实,并具有针对性。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猜想时要把握火候、拿捏得当,既不能不加引导,又不能引导过多。
三、控制变量,设计实验
实验的方法很多,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变量法是最常用的探究方法。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探索这一科学量与要研究的科学量关系的方法。在实验设计中,要设计可行、易操作的实验方案,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记录表格和控制量。最终通过实验探究,使每个学生获得丰富的新体验、新感知。
四、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按照实验设计,动手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具体实施过程。学生需要关注的是观察现象,收集证据,它们是探究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观察对象,并共同观察记录。同时,引导学生加工各种信息,筛选有用证据,恰当地加以表述。培养了求真、求实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五、分析归纳,反思实验
科学探究中,教师和学生往往比较注重的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中的操作,而忽视了实验后的反思和总结。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进一步理解实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反思可总结实验规律,优化实验方案,创新实验设计,揭示实验本质,增强实验效果。引导学生思维求异,寻求多种实验方案,然后对实验方法进行反思,找出其特点和不足,从而可以优化实验方案,选取最佳策略。
综上所述,在科学探究中,积极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反思,对深化实验、完善实验、拓展实验、活化实验、提高实验操作的技能与技巧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对实验的发思和总结,不断创新和完善实验。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这是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科学课堂中,通过科学探究这种学习模式,能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县孙端镇中学)
关键词:探究;兴趣;质疑;反思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显著特点是“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模式。对于某一现象,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
一、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是进行实验探究的前提和保障,是探究能否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是探究的目标。因此,学生应是受到监护的探究者,学生所提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可能有不准确之处,教师应找出其中的亮点给予鼓励和支持,并幫助他们整理或提炼成有价值的好问题。但是以下一幕,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学生在进行探究“阳光下树阴中的圆形光斑是怎样形成的”时,发现有时光斑的形状并非圆形,有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由孔的形状决定。于是,不少学生就向教师提出:“光斑的形状为什么不是圆的?”教师很高兴:“同学们对自然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遗憾的是,这一问题不是我们今天探究的内容,在以后的学习中或课后,留给同学们自己完成”。
走进教室时,他发现仍有学生在小声地议论着。因此,他上课时不得不把学生的探究兴趣从刚才的问题上移开,转到本课的探究题目上来。不过他对学生说:“我刚才已经注意到,同学们对‘光斑的形状为什么不是圆的’很感兴趣,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以后有时间再研究,你们可以把今天的发现记下来,日后会用得到。不过,这节课,老师打算与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下‘阳光下树阴中的圆形光斑是怎样形成的’。
上述片段中,描述的是教师没有充分地倾听学生的呼声。学生来到学校以后所开展的探究,应该源于学生自发的探究,也就是说,首先应该关注对学生自己问题的探究,并允许学生对问题先自主进行一些非指导性探究。也不应该总是对学生说:“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你们刚才提到的那个问题以后再说。”
二、立足问题,建立假设
利用原有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根据对探究问题情境及其内部关系的初步理解,建立猜想和假设,这是充分体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假设必须符合逻辑,同时又要有所创新和突破,并且对于假设要有初步的预见性。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假设是一个难题,它要依据一定的事实,并具有针对性。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猜想时要把握火候、拿捏得当,既不能不加引导,又不能引导过多。
三、控制变量,设计实验
实验的方法很多,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变量法是最常用的探究方法。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探索这一科学量与要研究的科学量关系的方法。在实验设计中,要设计可行、易操作的实验方案,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记录表格和控制量。最终通过实验探究,使每个学生获得丰富的新体验、新感知。
四、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按照实验设计,动手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具体实施过程。学生需要关注的是观察现象,收集证据,它们是探究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观察对象,并共同观察记录。同时,引导学生加工各种信息,筛选有用证据,恰当地加以表述。培养了求真、求实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五、分析归纳,反思实验
科学探究中,教师和学生往往比较注重的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中的操作,而忽视了实验后的反思和总结。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进一步理解实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反思可总结实验规律,优化实验方案,创新实验设计,揭示实验本质,增强实验效果。引导学生思维求异,寻求多种实验方案,然后对实验方法进行反思,找出其特点和不足,从而可以优化实验方案,选取最佳策略。
综上所述,在科学探究中,积极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反思,对深化实验、完善实验、拓展实验、活化实验、提高实验操作的技能与技巧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对实验的发思和总结,不断创新和完善实验。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这是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科学课堂中,通过科学探究这种学习模式,能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县孙端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