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理应守住纯净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sir8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多名中央民族大学学生以微信、QQ等披露该校经济学院副教授萨茹拉“变相推销书籍”“拉徒弟入会收取会费”“变相收礼”等行为。从微博截图中可见,萨茹拉令学生为其推销个人出版书籍、以做“考研规划”为由收取“劳务”费等。
  作为一名教师,本应以自己的学识和人品“传道、授业、解惑”,并以此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本应以“教书育人”为天职、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使命,自觉担起引领社会风气之责任。即便不如此,也不应违反为师的底线,让金钱和利益亵渎了本该纯净的师生关系和教师这一职业。
  2014年7月14日,教育部公布《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金等行为的规定》,针对少数教师利用职务之便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行为设立6条“红线”:“严禁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严禁通过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生活用品、社会保险等商业服务获取回扣”;“严禁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其他行为”等。
  据称,萨茹拉是一位有个性的教师,她的课也是热门中的热门,座位有限靠抽签才能挤进课堂;其人脉广泛,也帮助了不少学生。因此,假如有学生心存感激,自觉自愿组织起来买点小礼品向教师表示感激和谢意,自然不妨作为师生交往的一段佳话,可是,如果是教师主动为之,示意乃至变相要求学生“买自己的书”“交入会费”,实际上不仅异化了师生关系,也践踏了为师者的道德底线乃至法律红线。
  校园本该是社会的一方净土,师生关系本应守住纯净,但近年来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现实中师德“触礁”事件却屡发不止,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声誉与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信任。例如,有一些老师,把学生视为小孩,不尊重学生,随意责骂甚至用种种手段虐待、体罚学生;有一些教师,“嫌贫爱富”,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有一些教师,把学生当赚钱的工具等。
  反思师生关系恶化的内因,主责应在教师。因为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表现,对师生关系的走向起到决定性作用。事实上,由于校园内师生关系的不对等,在没有监督的条件下,如果教师失去公心,教学管理的权力就会沦为一些教师谋取私利的筹码,学生们有苦难言,想不服软都难。也正因如此,要净化师生关系,仅有师德规范还不够,更有必要对某些教师的垄断性资源与权力进行监管,增设制衡机制。比如对教师的工作行为、职责做出刚性的约束、建立起评价教师言行的机制等。只有多管齐下,才有可能让师生关系重归纯净。
  当然,教师是个特殊的岗位,作为教师,自己也应自觉恪守奉献精神和“生本”意识,不能把社会上的“等价交换”“拉帮结派”“吃请”等风气和做法带进校园,既然选择了做教师,就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就要不求回报地为学生付出,这不是良知,而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不然,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自重,又何谈教书育人?又如何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来源:光明网 线教平/文)
其他文献
并存的叫好声和质疑声印证了就近入学落地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各种疑虑的终端指向“公平”二字,能否在教育公平上取信于民,将成为新政的“阿喀琉斯之踵”。  “即使你的孩子上的是一所优质小学,也不一定能够进优质初中,而你的孩子上一所普通小学,却有可能通过名额分配等方式升到某一所优质初中”,“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改革预期给“择校热”浇了一桶冰水,就连一直被看作利益寻租“钉子户”的“共建生”也被斩掉。此次新政破
期刊
和许多转型期的教育制度一样,对合理就近入学的探索也是一个牵涉深广的多项方程式,“均衡律”的落地不是搞运动、喊口号,需要在公平与效率、顶层设计与实际操作、民生需求与发展全局之间,为这道教育难题找到最优答案。  这次破开新局的小升初新政,是及格还是优秀?现在定论或许为时尚早。但每次改革的沸热背后,总会有一个声音冷静发问:就近入学治标强政步步紧逼,均衡的治本之策怎样赶上趟?  如果一手攥着重点校不撒手,
期刊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提出,这一轮教育开放的实际意义不是招商引资,不是吸引资本家,而是吸引教育家,“使得教育的权利真正还给教育家”。“这是我们下一步教育真正的变革。”杨东平说。  杨东平将当下中国的“教育新常态”归纳为三个特点:  第一,中国现正处于“后普及教育”的时代。杨东平说,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在校大学生占全国18岁至21岁适龄青年的比例,已经达到30%。根据高等教育研
期刊
长期以来,在许多有关少年犯罪原因的分析中,父母对孩子“放纵不管”被认为是孩子步入歧途的最重要原因。  许多父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却总是试图制服孩子,也把握不好对孩子管教的“火候”,所以常常是在孩子身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效果欠佳。  孩子所受的劣性刺激太多而得不到良性的激励,身上的问题便得以强化,加剧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产生,甚至“破罐破摔”、背离家庭,直到触犯法律。  少年犯的父母中,放纵不管的和过于严
期刊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指出:“儿童因身心尚未成熟,在其出生以前和以后均需要特殊的保护与照料,包括法律上的适当保护。”我国根据《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精神,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法律法规,为幼儿园教师实施保教活动提供了法律和理论依据。作为幼儿园教师,不仅需要了解这些政策法规的内容,更要深刻领会其内在精神,并对照法律法规中的具体规定,时时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理
期刊
4间教室里只有整齐的桌椅,但空无一人。其余两间教室里,稀稀拉拉坐着55名学生。这是广州市白云区黄石中学初一年级的现状,此时新学期开学已有月余。  类似的状况也出现在位于同一个小区的黄石小学,原本有150个学位的一年级,只坐着71个学生。此外,两所学校其他年级的学生,近几个月来也大量流失。“好好的学位白白浪费了,外面还有那么多孩子没法上学。”黄石中学校长彭良社为此遗憾。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凶是,20
期刊
在近日举行的第五届财新峰会“新常态 新改革” 的“教育改革:市场创造机会”分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教育专家们,分别就中国当下形成的“教育新常态”,以及未来改革目标的定位,进行了分析探讨,建言献策。  王烽:构建管办评分离的教育治理体系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主任王烽提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形成了当下的“教育新常态”:即由规模扩张,进入到内涵发展、多元化需求、选择性需求的阶段
期刊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怎样从国际比较和历史的角度来看待我国的农村教育发展?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教育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教授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杨润勇研究员。  我国农村教育在短期内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记者: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村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主要取得了
期刊
基本文化权益“兜底”“老少边穷”成精准扶贫对象、鼓励降低商演和电影票价、为群众提供对路子服务、让数字文化资源为智能社区“点睛”……1月14日,中办、国办公布《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键性的制度设计,这份《意见》就像一张扎实的文化民生“施工图”:任务明确,标准具体,进度明晰。按“图”索骥,我们来看看公共文化服务新政对老百姓做出了
期刊
国家高考改革配套方案已于近期出台。改革、变动已成定局,更何况是饱受批评和质疑的英语教育和考试,甚至曾有位政协委员讲,“学英语使中国教育质量遭毁灭性打击”。  反思我国英语教育,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要学十几年英语,但到头来绝大多数学生却没能过关。调查发现,在我国所有学英语或其他外语的人中,真正能学会一门外语并能用外语流利表达、无障碍交流的,最多也不会超过5%。这一结果与我国学生付出的努力严重不成比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