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业回归 中国纺企如何应对

来源 :中国纺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制造”强势回归
  “美国制造”的强势回归,不再是以往所关注的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消失,一度被中国所垄断的初级产品加工也开始向美国本土转移。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正在下降。尽管中国制造业时薪还远远不及美国的水平,但中美之间的成本差距正在逐步缩小。2010年,美国制造业生产率提升了6.1个百分点,单位劳动力成本降低了4.2个百分点,从2002年至2010年,美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累计降低了10.8%。而相比之下,中国的劳动力报酬增速比生产率增速要快得多,从2005年至2010年,工人的工资水平以每年19%的速度递增,而同期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全负荷成本只增加了4%。这对于一向靠要素价格低廉取胜的中国制造而言无疑是重大的挑战。
  张延恺提出,中国作为纺织品生产的大国,出口市场在日后的走向,不能完全丧失信心,也不能一度的退让。究竟应该怎么做?他告诉记者,在日前结束的第十三届纽约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上,我们看到在经济逆势下,整个展会在参展商和参展面积等方面都逆势生长,整整的12年,第十三届纽约展是办展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356家企业参展。展会结束以后,企业反映比较好,当地买家也有比较好的反应。他说,“从这次展会上,我们看到中国做出口的纺织服装企业,在面对险恶环境时,显得成熟了很多。对国际市场和美国市场的认识,有了自己的判断和正确的认识,这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出口发展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竞争市场被有机划分
  但在世界经济的压力下,从去年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增速持续放缓,尤其受到原料价格的影响,过去从中国大陆采购的纺织品,有很大一部分订单转移了。据张延恺介绍,转移的订单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棉质品,其实是加工流程比较简单的产品,但让人吃惊的是,当听到这些订单转移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订单转移到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越南等国家,但除了这些,现在有很大一部分订单,已经转移到美国本土。美国本土的企业,以及美国周边的墨西哥等,已经打破了传统理念上的专攻高新技术产品,反而将目光转向了简单流程的产品生产上来。而以往我们必须提到的价格优势,与美国本土企业相比,这种优势也已经消失了,并且美国本土企业能够满足快速交货的市场需求,减少了运输的环节。
  “在美国,我居然看到了一家牛仔裤的生产工厂”,张延恺告诉记者,虽然成本高,但卖价也明显高出中国出口的同类商品。一条made in USA的牛仔裤可以卖到200多美元,并且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客户群,但made in China的在市场上只能卖100多。市场在这样的竞争过程中,被有机的划分了。
  初级产品优势消失
  中美之间的制造业博弈只是序曲,真正的战略较量还在后头。美国推进再工业化战略,恰逢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美两国难免在一些产业上构成某些“交集”,形成直接竞争。中国如何尽快调适心态、调整战略、破解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足的难题,应该成为认真考虑的战略性问题。
  在这样的市场形势下,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怎样的市场,应该做出怎样的应对?张延恺说,“很明显,如果依然以低价产品和简单劳动加工产品,肯定将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和原料成本,已经远远无法支撑这种生产模式了,甚至将会被美国本土企业竞争下马。”
  张延恺针对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今后的生产方向指出,“现在的国际市场离不开中国的,正是比较复杂的、中等以上的加工产品,特别是一些做ODM 的公司,设计和制作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一定要在中国做。所以在世界市场萎靡的环境中,有很多国内企业反而能够保持比较好的出口增长,我们仔细分析,美国一些对质量要求较高的大型生产商,仍然必须在中国加工。中国企业要看清今后在整个市场加工过程中的优势。”
  挖掘自身竞争优势
  另外,其他国家无法与我国相比的,正是产业链的完整度。从纱线开始,完全可以在本土采购加工生产完成较为复杂的加工过程。
  具备了这样的优势,张延恺认为,“接下来,就是我们企业怎么样巩固自己的实力,在订单多的时候,国内一些大企业可能无法满足生产的需求,这时如何使小企业与大企业联盟,发挥最大的优势,作为大企业的代工。我国的大企业在美国的信誉越来越好,在较短的交货期要求下,大企业具备完成生产的能力,能够拿到更多的国外市场订单。”
  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针对我们的问题,张延恺也提出了意见,他认为,“我国工人队伍的稳定程度是企业面临的越来越大的一个问题,在国外订单出现空档期的时候,如何保持工人的稳定,能够保证在订单来的时候随时有工人能够完成生。在新的国际贸易竞争环境中,中小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大企业联手配合。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和品牌创新,中国纺织行业一定会越来越好。”
其他文献
盛夏,纺织之光基金会秘书处和行业主要媒体一行赶往位于常熟的波司登总部。在不断建起的新办公楼和即将被重新建设的老办公楼之间,我们能够看到波司登稳步发展的历史和未来。  提到羽绒服,你第一个想到的品牌是什么?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波司登就是在近20年的时间里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杨东辉说,“波司登是唯一一个将一个品牌与一类产品划上等号的服装企业。”在“羽绒服=波司登”的公式
期刊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球童装年产量约50亿件,其中国内销售约20亿件,销售总额约1000亿元。而国内最著名的童装产业集群——浙江湖州织里镇2012年童装企业达到1万家,从业人员26万人(其中外来人员22万人),年产童装11.5亿件,年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约占国内市场的33%以上。据调查,织里镇“织里中国童装城·面辅料轻纺城”是目前全球唯一的一个专门提供优质童装面辅料的专业交易市场,在巨大童装产业市
期刊
2013年行业协会要坚定地鼓励企业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注重改变自己,适应市场发展。  杨兆华  2012年,各行业形势都十分严峻,家纺行业并没有像其他行业一样大起大落或单项指标快速下降,而是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速度。  据统计,2012年1~12月,1831家规模以上家纺企业的产值同比增长率为14.1%,200家跟踪企业产值同比增长7.3%,16个产业集群产值同比增长率为7.8%,规模以上企业利润
期刊
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會主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會纺织行业分會、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和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會,将于2013年3月27日-29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盛大开幕。去年展會共吸引了来自78个国家和地区逾26,000名观众到场参观。今年,参展商将在50,000平方米的场地展示更丰富多姿的面料和辅料产品。  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會凭
期刊
虎门的服装注册商标有5万多个,但名牌不多,国内叫得响的品牌只有以纯。虎门的服装企业有2000多家,但上规模企业只有100来家。  虎门,一个面积170平方公里,人口不过五六十万的小镇,它的名声却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所在城市东莞。其中自然离不开林则徐的功劳,1839年,他把收缴的英美鸦片贩子的鸦片在虎门镇口海滩当众销毁。174年后,虎门的名声更多靠的是经济实力——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百强镇前三,2010年
期刊
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自古流传的美句所揭示的,是一个地域的繁盛以及它的功勋卓著。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个群体的长久被关注。从洞庭商帮到如今的“新苏商”,这个群体务实、刻苦、低调、沉稳的个性引领了一个又一个商业传奇的诞生。今天,我们要走近的,是这其中的一员,“新苏商”的代表,爱慕集团董事长张荣明。  成熟商业版图  一曲《牡丹亭》,浪漫、风雅、唯美、动人,江南风情的爱情华章,任谁都无力抵挡。听说,闲暇时
期刊
看当下:稳中有压力  本次调查报告选取了涉及纺织工业各子行业的437家样本企业,其中棉纺织企业最多,占20.59%;其次是家用纺织品制造企业,占18.54%,服装鞋帽制造企业占11.67%,化学纤维制造企业占10.07%。从样本企业规模看,小型企业占比最高,达到39.36%;从样本企业地区分布上看,东部地区企业最多,占79.18%。样本侧重对小企业及东部地区企业的采集,也反映出对我国纺织产业结构调
期刊
2012年9月6~7日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在杭州萧山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国际交流中心和萧山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作为国际化纤领域的一项高水平、高层次的国际性例会,中国国际化纤会议伴随化纤行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十七年,回头看仿佛是化纤行业长征路上留下的一个又一个革命根据地。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在高成本时代化纤行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新趋势、新格
期刊
2013年3月26日-29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即将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拉开帷幕。展览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CHIC 2013以“友好体验、产生期待、实现共赢”为目标全力筹划展会。在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调整关键期,市场将给行业带来怎样的机遇,几倍的信心?  “作为市场的晴雨表,展会一直以来都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去年以来,纺织服装市场面临的各方面压力相对较大,全行业都面临着增
期刊
关键词1:现状-高成本时代  记者:请您谈谈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压力下中国化纤行业发展所面临的现状?  端小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化纤工业也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期间“低成本竞争优势”一直是中国化纤工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然而近几年,化纤企业却渐渐地感受到了成本优势的明显丧失,劳动力成本、财务成本、能源成本、节能减排成本、物流成本等不断上升,给化纤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