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馆阁体书法在清代盛极一时,清代馆阁体书法的形成有着政治、文化及书法师承等多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大多认为馆阁体依附于政治需要,束缚个性,但是,馆阁体书法在清代的影响不容忽视。在社会功用方面,清馆阁体的审美功能不突出,但实用功能却不能忽视。而在艺术性方面,馆阁体书法艺术成就虽然不是很高,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艺术性。纵观整个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馆阁体对于清代书法的发展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馆阁体书法也对当代书法发展以及书法教育教学有可借鉴意义 。
关键词: 清代;馆阁体;形成;背景;价值;影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史上,清代出现了一种风格特殊的楷书书体,被称为“馆阁体”广义地解释举凡排列整齐、字形方整、点画光洁、结体匀称、追求规范化、程式化的行楷书字体,都可以归于馆阁体之类。狭义地解释,则是专指清代用于抄书或殿试的小楷书体, 工整严谨,它的特点是“乌、方、光”,千人一面,一字万同,状如算子。
一、馆阁体的形成
馆阁体”实际上主要是由“台阁体”发展而来,在北宋时期,在翰林院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书风,人们称其为”院体”。到了明代,人们一般称这种特殊书体为“台阁体”,主要是由于明代初期善长此种书风者大部分为内阁宰辅之臣,而“台阁”一词来是宰辅的别称,因此得名。“台阁体”书法以著名书法家沈度、沈粲兄弟最有代表性。“二沈”的楷书端严工整,婉丽遒媚,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的喜爱,一时制诰碑版多出其手,二人也因善书获官,荣遇罕比。到了清代,这种特殊的楷书风格则被称为“馆阁体”,又被称为“簪花格”或“场屋之书”[1]。“馆阁”之称,最早出现在宋代。北宋时,设立昭文馆、集贤院负责掌管图书史籍的编纂的事务,统称称为“三馆”,又设立秘阁、龙图阁、天章阁为图书经籍和历代御制典籍的收藏之所,后来人们把“三馆”与“秘阁”合并,统称为“馆阁”。[2] 宋代馆阁的职能到清朝时已经并入翰林院中,因此我们把这种翰林院中产生的独有的书法风格称为“馆阁体”。
二、“馆阁体”的形成原因
任何一种书体或者书法风格的形成,都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等多种原因形成的,“馆阁体”形成也是如此。
首先是社会背景。清兵入关后,满族贵族很快推翻明王朝,进而成为全中国的统治者,一方面,清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设博学鸿词科,以罗致“名士”,吸引上层的知识分子,不断的笼络人才在翰林院就职;另一方面,又对知识分子实行严酷的管制,大兴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思想上的反抗。例如,乾隆皇帝在位期间,通过编纂《四库全书》,大量地销毁一些反对民族压迫以及反清的书籍.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中,人们的思想受到钳制,书法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是清代统治的最高峰,国力强盛、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较为安定的生活使书法家心境平和而少叛逆情绪,这是馆阁体形成的社会基础。
其次是统治阶级的喜好统治者对馆阁体书法的推崇是馆阁体形成的主要原因。 清帝王尤其是清前中期的康熙、乾隆、道光等帝王均酷爱书法,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乾隆皇帝,对书法的偏爱程度在历代帝王中少见。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曾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以及人力,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上他个人对馆阁体的表扬,使清馆阁体书法趋于定型并且受到人们的重视。
还有科举考试对馆阁体形成具有催化作用。明清两代都是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广大读书人要想进入官僚阶层出人头地,就需要在科举考试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清代在科举考试中十分重视书法的好坏,所以书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科举考试的成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馆阁体也是这一规律下的产物。[3]馆阁体书法正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欣赏喜好和实际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了解这一点的考生往往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得到很大的帮助,这就使馆阁体书法对广大的考生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因此,馆阁体书法便成为想要通过科举考试登上仕途的读书人必须从小学习的一门基本技能。大多科举考试中的赢家,基本上都能写一手比较标准的馆阁体。此外,政府日常工作的助成除了帝王的偏爱和科举考试的要求之外,政府各个部门对馆阁体书手的大量需求也成为馆阁体得以存在并延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馆阁体书法的应用
首先,馆阁体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政府工作所需要。因此,在清代馆阁体书法可以说是每一位士子想要跻身于官僚阶层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其次,清代科举考试中的阅卷标准为“文、字兼取”书法成为文章以外的一项重要评价的标准,所以说书法的好坏在科举考试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广大士子考生从现实利益考虑,无法抗拒馆阁体书法的羁束。甚至可以这样形容,馆阁体书法就如同八股文章一样,已然成为士子考生的必修之课。由此可见,清代馆阁体在当时普及之广,影响之深,远远超过之前的历朝历代。馆阁体与清代公文缮写清代馆阁体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且长期流行,与科举考试重视书法的好坏有关,更重要的是,清代馆阁体更广泛地运用于清代庞大的官僚机构的书写中。为了体现政治活动的严肃性,保证官方缮写的规范性,进而促进朝廷政令的上通下达,清代公文缮写相关的工作程序相当严格。清代朝廷谕旨、官员奏章、衙署文档等诸多官场文书,均有明确规定,必须谨慎书写,不得潦草。
三、馆阁体的弊端和价值
长期以来,大多数研究者也认为馆阁体依附于政治需要、书法工整有余而个性不足、严重束缚了书法家的创造精神,甚至导致千人一面,严重的阻碍了书法的发展。不可否认,如果从纯粹艺术审美的角度看,馆阁体是有其局限性的,导致许多有才华的艺术家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个人独特风格难以显露出来。在今天看来,馆阁体书法还是有许多可以借鉴的价值。首先,书法自发生之日,即有实用和艺术两大功用。在生产力尚不发达,政府公文基本上全凭人工抄写的社会条件下,强大的实用价值是馆阁体存在与发展的客观的社会依据。馆阁体虽然审美功能不是特别突出,但有很强的实用功能,馆阁体书法规范、工整,适宜应用于朝廷诏书典册、官府之间往来公文、民间写经传道等。正如孙过庭《书谱》中说“题勒方幅,真乃居先”。[4]馆阁体广泛地应用于清代官方文书、书籍档案的抄写以及科举考试中,在清代政治文化生活中发挥了比较突出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馆阁体书法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其次,大多数人认为馆阁体过分的讲究整体的“乌、方、光”,趋向整齐单调和面目雷台,甚至有些拘谨刻板,明显与作为艺术形式的书法背道而驰,馆阁体书法艺术成就虽然不高,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艺术性。馆阁体以晋唐楷书立骨,既有颜真卿的平正,也兼具欧阳询的方整,亦兼有柳公权的骨力,更不乏二王、褚遂良的灵动,再赋以唐人写经、赵孟頫的行书笔意,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楷书俗中见雅的一种风格类型。不可否认,馆阁体书法的形成与皇帝的喜好、科举考试需要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还是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一些馆阁体书家也有非常突出的成就。例如:清代乾隆年间著名书法家张照,能诗善画,通音律、精鉴赏,尤工书法。张照早年临习董其昌,后又兼参王羲之、米元章、赵子昂等名家书法,卓然成为一代名家。张照历任康、乾、雍三朝,官至刑部尚书,他的书法深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喜爱,被康熙皇帝誉为“羲之后第一人”。[5]张照的楷书,字体婉丽秀媚,圆润平正,是清代“馆阁体”代表书家。再次,纵观整个清代书法发展的历程,馆阁体书法对于清代书法的普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馆阁体书法规律性强,适合初学者学习书法,为清代书法普及创造了条件。除了一些擅长馆阁体的书法家以外,一般只要经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人,基本上都能写一手整齐、方正、光洁的馆阁体书法。一般文人学者也都能写一手工整娟秀的小楷书。因此,清代馆阁体书法的普及程度和对清代书法发展产生的影响是相当的深刻。最后,馆阁体也对当代书法的发展产生影响。其一,馆阁体追求平稳严谨,这符合当代人对楷书的审美需要。如今,国家大力提倡规范字,楷书的规范性决定了它能成为学习的范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是正式的文书,基本上都使用用楷书书写。其二,馆阁体书法对当代的书法教育和教学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印刷楷体即是由清代馆阁体书法演变而来的。据记载,清代末年钱塘的丁辅之、丁善之等人将“殿试策”上的小楷进一步研究、整理,集宋代刻本字样仿制了一种活字印刷字体,也就是今天印刷楷体的雏形。在大力提倡普及书法教育的今天,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的书法教学中,都可以先从平正规范的楷书入手。孙过庭《书谱》:“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6]馆阁体工整匀称、平正圆润,可以为学书者提供参考。
结语
任何艺术创造,只要其中存在合理的部分,就一定会具有生命力,馆阁体也不例外。馆阁体书法能够在一个时期成为时代主流,并且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开辟了书法艺术新天地,就充分说明了馆阁体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并且也说明它在清代前中期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探讨馆阁体在清代存在并且盛行的根本原因、客观的分析馆阁体书法的弊端和价值,将对当代书法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书法史清代卷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 121-122.
[2]中國书法史清代卷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 121.
[3]中国书法史清代卷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 130.
[4]历代书法论文选 [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6:126.
[5]马宗霍.书林藻鉴 [C].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6]历代书法论文选 [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6:129.
作者简介:蒋紫衣(1994—),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在读,学校: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美术学(中国书写文化方向)
关键词: 清代;馆阁体;形成;背景;价值;影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史上,清代出现了一种风格特殊的楷书书体,被称为“馆阁体”广义地解释举凡排列整齐、字形方整、点画光洁、结体匀称、追求规范化、程式化的行楷书字体,都可以归于馆阁体之类。狭义地解释,则是专指清代用于抄书或殿试的小楷书体, 工整严谨,它的特点是“乌、方、光”,千人一面,一字万同,状如算子。
一、馆阁体的形成
馆阁体”实际上主要是由“台阁体”发展而来,在北宋时期,在翰林院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书风,人们称其为”院体”。到了明代,人们一般称这种特殊书体为“台阁体”,主要是由于明代初期善长此种书风者大部分为内阁宰辅之臣,而“台阁”一词来是宰辅的别称,因此得名。“台阁体”书法以著名书法家沈度、沈粲兄弟最有代表性。“二沈”的楷书端严工整,婉丽遒媚,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的喜爱,一时制诰碑版多出其手,二人也因善书获官,荣遇罕比。到了清代,这种特殊的楷书风格则被称为“馆阁体”,又被称为“簪花格”或“场屋之书”[1]。“馆阁”之称,最早出现在宋代。北宋时,设立昭文馆、集贤院负责掌管图书史籍的编纂的事务,统称称为“三馆”,又设立秘阁、龙图阁、天章阁为图书经籍和历代御制典籍的收藏之所,后来人们把“三馆”与“秘阁”合并,统称为“馆阁”。[2] 宋代馆阁的职能到清朝时已经并入翰林院中,因此我们把这种翰林院中产生的独有的书法风格称为“馆阁体”。
二、“馆阁体”的形成原因
任何一种书体或者书法风格的形成,都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等多种原因形成的,“馆阁体”形成也是如此。
首先是社会背景。清兵入关后,满族贵族很快推翻明王朝,进而成为全中国的统治者,一方面,清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设博学鸿词科,以罗致“名士”,吸引上层的知识分子,不断的笼络人才在翰林院就职;另一方面,又对知识分子实行严酷的管制,大兴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思想上的反抗。例如,乾隆皇帝在位期间,通过编纂《四库全书》,大量地销毁一些反对民族压迫以及反清的书籍.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中,人们的思想受到钳制,书法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是清代统治的最高峰,国力强盛、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较为安定的生活使书法家心境平和而少叛逆情绪,这是馆阁体形成的社会基础。
其次是统治阶级的喜好统治者对馆阁体书法的推崇是馆阁体形成的主要原因。 清帝王尤其是清前中期的康熙、乾隆、道光等帝王均酷爱书法,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乾隆皇帝,对书法的偏爱程度在历代帝王中少见。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曾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以及人力,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上他个人对馆阁体的表扬,使清馆阁体书法趋于定型并且受到人们的重视。
还有科举考试对馆阁体形成具有催化作用。明清两代都是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广大读书人要想进入官僚阶层出人头地,就需要在科举考试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清代在科举考试中十分重视书法的好坏,所以书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科举考试的成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馆阁体也是这一规律下的产物。[3]馆阁体书法正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欣赏喜好和实际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了解这一点的考生往往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得到很大的帮助,这就使馆阁体书法对广大的考生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因此,馆阁体书法便成为想要通过科举考试登上仕途的读书人必须从小学习的一门基本技能。大多科举考试中的赢家,基本上都能写一手比较标准的馆阁体。此外,政府日常工作的助成除了帝王的偏爱和科举考试的要求之外,政府各个部门对馆阁体书手的大量需求也成为馆阁体得以存在并延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馆阁体书法的应用
首先,馆阁体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政府工作所需要。因此,在清代馆阁体书法可以说是每一位士子想要跻身于官僚阶层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其次,清代科举考试中的阅卷标准为“文、字兼取”书法成为文章以外的一项重要评价的标准,所以说书法的好坏在科举考试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广大士子考生从现实利益考虑,无法抗拒馆阁体书法的羁束。甚至可以这样形容,馆阁体书法就如同八股文章一样,已然成为士子考生的必修之课。由此可见,清代馆阁体在当时普及之广,影响之深,远远超过之前的历朝历代。馆阁体与清代公文缮写清代馆阁体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且长期流行,与科举考试重视书法的好坏有关,更重要的是,清代馆阁体更广泛地运用于清代庞大的官僚机构的书写中。为了体现政治活动的严肃性,保证官方缮写的规范性,进而促进朝廷政令的上通下达,清代公文缮写相关的工作程序相当严格。清代朝廷谕旨、官员奏章、衙署文档等诸多官场文书,均有明确规定,必须谨慎书写,不得潦草。
三、馆阁体的弊端和价值
长期以来,大多数研究者也认为馆阁体依附于政治需要、书法工整有余而个性不足、严重束缚了书法家的创造精神,甚至导致千人一面,严重的阻碍了书法的发展。不可否认,如果从纯粹艺术审美的角度看,馆阁体是有其局限性的,导致许多有才华的艺术家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个人独特风格难以显露出来。在今天看来,馆阁体书法还是有许多可以借鉴的价值。首先,书法自发生之日,即有实用和艺术两大功用。在生产力尚不发达,政府公文基本上全凭人工抄写的社会条件下,强大的实用价值是馆阁体存在与发展的客观的社会依据。馆阁体虽然审美功能不是特别突出,但有很强的实用功能,馆阁体书法规范、工整,适宜应用于朝廷诏书典册、官府之间往来公文、民间写经传道等。正如孙过庭《书谱》中说“题勒方幅,真乃居先”。[4]馆阁体广泛地应用于清代官方文书、书籍档案的抄写以及科举考试中,在清代政治文化生活中发挥了比较突出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馆阁体书法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其次,大多数人认为馆阁体过分的讲究整体的“乌、方、光”,趋向整齐单调和面目雷台,甚至有些拘谨刻板,明显与作为艺术形式的书法背道而驰,馆阁体书法艺术成就虽然不高,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艺术性。馆阁体以晋唐楷书立骨,既有颜真卿的平正,也兼具欧阳询的方整,亦兼有柳公权的骨力,更不乏二王、褚遂良的灵动,再赋以唐人写经、赵孟頫的行书笔意,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楷书俗中见雅的一种风格类型。不可否认,馆阁体书法的形成与皇帝的喜好、科举考试需要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还是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一些馆阁体书家也有非常突出的成就。例如:清代乾隆年间著名书法家张照,能诗善画,通音律、精鉴赏,尤工书法。张照早年临习董其昌,后又兼参王羲之、米元章、赵子昂等名家书法,卓然成为一代名家。张照历任康、乾、雍三朝,官至刑部尚书,他的书法深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喜爱,被康熙皇帝誉为“羲之后第一人”。[5]张照的楷书,字体婉丽秀媚,圆润平正,是清代“馆阁体”代表书家。再次,纵观整个清代书法发展的历程,馆阁体书法对于清代书法的普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馆阁体书法规律性强,适合初学者学习书法,为清代书法普及创造了条件。除了一些擅长馆阁体的书法家以外,一般只要经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人,基本上都能写一手整齐、方正、光洁的馆阁体书法。一般文人学者也都能写一手工整娟秀的小楷书。因此,清代馆阁体书法的普及程度和对清代书法发展产生的影响是相当的深刻。最后,馆阁体也对当代书法的发展产生影响。其一,馆阁体追求平稳严谨,这符合当代人对楷书的审美需要。如今,国家大力提倡规范字,楷书的规范性决定了它能成为学习的范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是正式的文书,基本上都使用用楷书书写。其二,馆阁体书法对当代的书法教育和教学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印刷楷体即是由清代馆阁体书法演变而来的。据记载,清代末年钱塘的丁辅之、丁善之等人将“殿试策”上的小楷进一步研究、整理,集宋代刻本字样仿制了一种活字印刷字体,也就是今天印刷楷体的雏形。在大力提倡普及书法教育的今天,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的书法教学中,都可以先从平正规范的楷书入手。孙过庭《书谱》:“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6]馆阁体工整匀称、平正圆润,可以为学书者提供参考。
结语
任何艺术创造,只要其中存在合理的部分,就一定会具有生命力,馆阁体也不例外。馆阁体书法能够在一个时期成为时代主流,并且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开辟了书法艺术新天地,就充分说明了馆阁体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并且也说明它在清代前中期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探讨馆阁体在清代存在并且盛行的根本原因、客观的分析馆阁体书法的弊端和价值,将对当代书法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书法史清代卷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 121-122.
[2]中國书法史清代卷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 121.
[3]中国书法史清代卷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 130.
[4]历代书法论文选 [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6:126.
[5]马宗霍.书林藻鉴 [C].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6]历代书法论文选 [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6:129.
作者简介:蒋紫衣(1994—),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在读,学校: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美术学(中国书写文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