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读书战争”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sch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波文库被击败
  
  日本人喜欢用“战争”和“地狱”这两个词来形容紧张和困难,如“交通战争”、“试验(考试)地狱”,等等。
  一九七八年十月日本出版了一本题为《读书战争》的书,讲的是岩波书店遇到了紧张局面的情形。书的作者是纪田顺一郎,出身于日本庆应大学经济系。
  岩波向居日本出版界首位,在国际上也有名。它之所以成为权威,是与文库本大有关系的。所谓文库本,是指一种大小恰好能放进衣袋、书价又大众化的开本。岩波所出的岩波文库,就用的这种开本。岩波文库包罗万象,上自天文地理,下至日常生活,以及国内外的古典文学等等,种类繁多,很受读者喜爱。
  岩波文库创刊于一九二七年。二次大战时和战前的一辈人似乎都对岩波文库有特别的感情。那时岩波文库的新书预告,会被村公所张贴出来。战时士兵的背囊里也会悄悄藏着文库本的《万叶集》。旧书店里堆满了岩波文库,很多人到这里来寻找他要买的书。
  甚至岩波文库排错的地方,其他出版社也跟着照排而排错了。如田山花袋的《田舍教师》,主人公的家住在横町,一九三一年初版没有错,后来重排时错做樱町,其他五家出版社也都跟着排错了。
  战后的一九五一、一九五二年,出现了文库热潮。六十年代,在文库中占首位的还是岩波文库,其次是新潮文库和角川文库。
  一九七三年石油震荡下的萧条,也波及到出版界。于是出版社利用人们关心的问题和受欢迎的题材,来大出文库本。到一九七六年,以东京都内某书店为例,百分之二十八是新潮文库,百分之二十六是角川文库,岩波文库只占百分之十六。其后,角川、新潮、讲谈社成为三头,而岩波文库竟数不上了。
  一九六七——七八年的十年间文库本的市场扩大了九倍,但这是与角川文库中《人性的证明》一书被大事宣传有关的。
  角川把《人性的证明》跟电影结合,大事宣传,结果销数达到二百六十万册。新潮文库的最大畅销书《破戒》,在二十三年间销售了二百四十二万册。岩波文库的最大畅销书,克里顿的《苏格拉底的辨明》,在五十年间只销售了九十万册。
  角川文库凭着以娱乐性为主的文库本小说战胜了岩波文库,夺得了首位。战争刚结束时,买岩波文库的人要排长队,他们当然也渴求有趣的娱乐性作品,但他们同时追求知识,对严格选择古典作品的岩波文库有好感。现在则不然,买文库本的人完全没有那种对知识的追求了。这也使人感到一种绝望,因为人们渐渐失去了过去对文库本所抱的那种信任了。
其他文献
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随记    经过两年多的筹备,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终于于一九八○年六月十六日在美国威斯康辛州陌地生市威斯康辛大学开幕了。我与周汝昌、陈毓罴两同志,应威大校长沈艾文和大会主席周策纵教授的邀请,于六月十一日离京赴美。十二日到香港,十三日飞机经东京、芝加哥到陌地生市。  陌地生市是威斯康辛州的首府,全市人口只有十八万,威斯康辛大学就占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有六万多人。  陌地生
期刊
寄碧野同志    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期间,读完了你的新作《丹凤朝阳》,这时正好你在北京,十多天内却没有机会到你的住处面聆教益。这部小说是你在十年浩劫期中顶住林彪、四人帮的种种压力坚持着写出来的呕心沥血之作,现在终于送到了读者手上。虽然没有来得及配上插图,装帧也并不精美,但我喜欢它,也为你感到高兴。  你是勤奋的人。解放以来,你笔走龙蛇,写出了一部接一部长篇小说,出了一本又一本散文集。先是《我们的力量
期刊
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是在什么地方刻书的?徐宏兵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认为是在河南汴梁(第四十页);蔡景峰、李希泌等编写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一九七八年四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认为是浙江杭州(第九十五页)。究竟哪一种更接近于史实呢?我同意后一种说法。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在宋仁宗庆历年间,这时沈括才十多岁。假使毕升是在汴梁,十多岁的沈括
期刊
《民间文学》一九七九年第一期上的《王羲之的传说》一文写道:“后来王羲之渡江北上,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到了李斯、钟繇、蔡邕、张旭等许多人的手迹,喜迷了,他都一个一个用心临摹过……”王羲之是东晋时人,张旭则是唐代吴人,张旭的草书、李白的诗歌和裴的舞剑有盛唐三绝之称。所以,说王蒙之临摹张旭,显然错了。  不过也事出有因。  在王羲之之前,确实有两位姓张的书法家,东汉时人。一位叫张芝,字伯英,其今草尤为
期刊
修订本《辞海·土(士)部》“吉莫靴”条,释文:“皮靴”。书证引张《朝野佥载》。可是皮靴为什么叫“吉莫靴”,没有交代清楚。对于《辞海》修订本来讲,这是欠缺的。  “吉莫”二字的意义,没有实物证明,是很难肯定的。但有二点可以明确:一、这是鲜卑语,祖国的鲜卑族在魏孝文帝推行汉化以后,典籍上保留下来的鲜卑语不多了,象“吉莫”一词是偶然遗留的,因此更不受人注意了;二、这不是普通的靴子,而是武装时所着的一种硬
期刊
钱钟书先生《管锥篇》第四册第一四七项全晋文卷一一三,关于“中人”的释义,第一义阐释缜密,考订精确,实无可争议之处。进而谈到“中人”的第二义时,认为清人翟灏的《通俗编》“未察”,近人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亦未收”。指出“中人”的第二义,在元曲中“乃谓勾栏中人,即妓也。”但从钱先生所引各条材料来看(元杂剧和散曲中多有此语,除钱引外尚如《盆儿鬼》第一折、张可久《小山乐府》散套中均有此词),这里所用之
期刊
话头是从国际笔会引起的。  今年五月,在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共和国一个美丽的风景区布莱德,来自世界各国的作家、翻译家、编辑和评论家聚集一堂,举行国际笔会大会。中国笔会中心也第一次派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陈荒煤、叶君健、朱子奇同志和各国朋友们一起,在这里交流思想、畅谈友谊,讨论文学上一些共同的问题。“中国的文化向世界开放”,“世界文化向中国交流”,这是一个继续,又是个开始,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我们的作
期刊
美国小提琴家梅纽因的自传介绍    美国著名小提琴家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bin)曾来我国演奏,极受欢迎。一九七七年,梅纽因完成一部约三十万字的自传《未完成的旅程》,在英美同时出版,引起西方文艺界的重视,许多报刊撰文评介。《纽约时报》音乐评论家海罗德·舒恩贝格写了一篇题为《神童和成年人》的评论文章,对梅纽因的成长和全书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饶有兴味,我这里先摘译这篇文章的若干内容: 
期刊
《历史研究》一九七八年第五期上发表的《清初农民军的联明抗清问题》一文,在谈到一六四五年秋间李自成牺牲后,大顺军郝摇旗、刘体仁、袁宗第开赴湖广战场联明抗清时,说:“……在清军的攻击下,长沙面临严重威胁,何腾蛟为了挽救自身的灭亡,与总督监军章旷合谋,主动派部将黄大鹏带何腾蛟的手书,引诱郝摇旗部‘归明’,并表示‘誓永保富贵’。”  此中所说的“黄大鹏”,史籍均作“万大鹏”,《明史·何腾蛟传》中就有记载。
期刊
以花为题材,凑成百种,每花配上一图,编辑成集,加以出版,供人欣赏,可谓是我国书籍插图艺术优良传统的一个方面。  在我国木刻版画艺术鼎盛时期的明代万历年间前后,曾出版过多种版画集《百花图谱》。笔者见到一部明代天启元年(一六二一年),由黄凤池编印出版的木刻版画集《百花图谱》,很是精美。这部明刻本《百花图谱》,是一函装上下两卷,开本相等于今天通行的大三十二开,不过稍长,为线刻墨色宣纸印刷。上卷所收作品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