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来自生活是毋庸置疑的,可传统的作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脱离生活从文本到文本,由模仿开始到模仿结束,造成了千人一面的现状。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以人为本,使写作更自然、更科学,是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当务之急。在新课程背景下使作文课堂生活化,未尝不是一种选择。课堂生活化,是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课堂就如生活,以课堂作为生活情景的集散地,提供写作素材,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趣,从而激活写作教学的一种课堂模式。
1 立足文本到立足生活,让生活引领课堂
1.1 关注生活有助于创作开展。生活是丰富无比的宝藏,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但生活也是松散无章的。课堂关注的是生活中的焦点,关注学生切近的生活,让学生学会观察。屠格涅夫说道:“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不仅要努力从生活的一切现象里抓住生活,而且要努力去了解它,——不管怎样,要完全忠实于真实性,不要满足于表面的研究,避免一切印象与虚伪。”
1.2 模拟生活有助激发灵感。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可学生却没有发现美的眼睛。可以在写作课堂模拟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给他们直观的震慑。可以是小品、视频或课本剧,以及教师精心设计的意外“戏”,作为写作的元素可以想象会起到怎样的效果。平时温文尔雅的你在作文课上因学生做小动作大发雷霆,该生由顶撞了你出言不逊,学生或忿忿不平,或左右为难时,你抛出作文题目“脾气”,此可谓不愤不启,学生写作自然手到擒来。若说也会产生千篇一律的情况,因为材料是同样的。模拟只作为点燃思维的烛,可让学生适当联想生活中的种种,题材宽了自然文章活了。
1.3 评判生活有助思维深化。要从生活中有效地汲取活泼泼的写作材料,必须身人生活,心人生活,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使所接触到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入脑入心。评判生活在先,挥毫扬墨在后。让作文课堂成为辩论课。让辩论成为写作的开始。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深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想得通透才写得应手。前人质胜于文,质在文先就是这个原故。
2 关注共性到关注个性,使生活贴近学生
2.1 个体带动群体具有互补性。优秀作文各有各的优势,因材施教,优势互补,是作文之道。评讲作文不能只关注某一个训练文体,对于出格的学生大加责难或无动于衷是不对的。写记叙文,他却抒情,写议论文又生出记叙,这些都无伤大雅,应看他写出的文章有无可取之处。
2.2 个体分类指导具有层次性。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生活,同样的经历又有着不同的感受。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作文指导应当从个性特征出发,面对不同学生给出不同写作方案,有人长于抒情,有人长于叙事,有人长于描摹,先扬长避短,使他们写作的特点更突出,更扎实,然后再有十八般兵器样样通的奢求,使写作教学层次分明,又渐趋一致。
2.3 个性张扬使写作有自主性。苏轼云“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没有兴趣的写作只能是一条死胡同。兴趣在于个体创作热情的有效激发。有了个性在关注就有了个体的自觉。写作的老大难问题得以缓解。学生作文写出自我,教师指导肯定自我。这样自己对于自我的认知,对于自己生活的把握就更确实,更细腻了。作文自然也就更确实、细腻了。
3 强化文体到强化心理,体验有情的生活
3.1 让写作课形成心理场。语文教师应当是心理导师。让作文教学打一场心理战,把学生的所有情感调动起来参与到一种场景中,从中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转化。如一位名师给学生心理测试,拿出纸笔,写下至亲至爱的人姓名,逐一划去。每划一个意味着从他的生活中消逝,学生都泣不成声。此时让学生谈感受,去写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历历在目,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不同平日。让写作课形成心理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生活感情悟,使生活中的平常琐事又有了一种新的角度,使生活中的平凡人丰富动人起来,使学生心底的爱潜流呼之欲出,再去作文就有了动人面目和动情语言。
3.2 让体验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来,到写作的课堂,只是被动的感受,从课堂到生活中实践才是主动的体验。让体验深入生活,使学生真正将心灵放飞,真正将心门打开,融入生活并改变生活,写作就不只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理性的生活了。学生往往将某种感情挂在嘴上,缺乏真切的体验,未赋新辞强说愁,没有情感的体验何来情感的认知,只能闭门造车了。教师此时要让学生主动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带着任务去。观山则情满于山,览物则情动于物。写孝心不妨让学生为父母洗脚,或做一顿饭,从中感受父子亲情,从实践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就使生活中的情味自然行之笔端、汨汨而出了。
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写作的规律。长此以往坚持下去,学生一定能写出语句流畅,感情真挚,令人动容的好文章。
1 立足文本到立足生活,让生活引领课堂
1.1 关注生活有助于创作开展。生活是丰富无比的宝藏,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但生活也是松散无章的。课堂关注的是生活中的焦点,关注学生切近的生活,让学生学会观察。屠格涅夫说道:“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不仅要努力从生活的一切现象里抓住生活,而且要努力去了解它,——不管怎样,要完全忠实于真实性,不要满足于表面的研究,避免一切印象与虚伪。”
1.2 模拟生活有助激发灵感。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可学生却没有发现美的眼睛。可以在写作课堂模拟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给他们直观的震慑。可以是小品、视频或课本剧,以及教师精心设计的意外“戏”,作为写作的元素可以想象会起到怎样的效果。平时温文尔雅的你在作文课上因学生做小动作大发雷霆,该生由顶撞了你出言不逊,学生或忿忿不平,或左右为难时,你抛出作文题目“脾气”,此可谓不愤不启,学生写作自然手到擒来。若说也会产生千篇一律的情况,因为材料是同样的。模拟只作为点燃思维的烛,可让学生适当联想生活中的种种,题材宽了自然文章活了。
1.3 评判生活有助思维深化。要从生活中有效地汲取活泼泼的写作材料,必须身人生活,心人生活,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使所接触到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入脑入心。评判生活在先,挥毫扬墨在后。让作文课堂成为辩论课。让辩论成为写作的开始。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深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想得通透才写得应手。前人质胜于文,质在文先就是这个原故。
2 关注共性到关注个性,使生活贴近学生
2.1 个体带动群体具有互补性。优秀作文各有各的优势,因材施教,优势互补,是作文之道。评讲作文不能只关注某一个训练文体,对于出格的学生大加责难或无动于衷是不对的。写记叙文,他却抒情,写议论文又生出记叙,这些都无伤大雅,应看他写出的文章有无可取之处。
2.2 个体分类指导具有层次性。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生活,同样的经历又有着不同的感受。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作文指导应当从个性特征出发,面对不同学生给出不同写作方案,有人长于抒情,有人长于叙事,有人长于描摹,先扬长避短,使他们写作的特点更突出,更扎实,然后再有十八般兵器样样通的奢求,使写作教学层次分明,又渐趋一致。
2.3 个性张扬使写作有自主性。苏轼云“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没有兴趣的写作只能是一条死胡同。兴趣在于个体创作热情的有效激发。有了个性在关注就有了个体的自觉。写作的老大难问题得以缓解。学生作文写出自我,教师指导肯定自我。这样自己对于自我的认知,对于自己生活的把握就更确实,更细腻了。作文自然也就更确实、细腻了。
3 强化文体到强化心理,体验有情的生活
3.1 让写作课形成心理场。语文教师应当是心理导师。让作文教学打一场心理战,把学生的所有情感调动起来参与到一种场景中,从中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转化。如一位名师给学生心理测试,拿出纸笔,写下至亲至爱的人姓名,逐一划去。每划一个意味着从他的生活中消逝,学生都泣不成声。此时让学生谈感受,去写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历历在目,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不同平日。让写作课形成心理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生活感情悟,使生活中的平常琐事又有了一种新的角度,使生活中的平凡人丰富动人起来,使学生心底的爱潜流呼之欲出,再去作文就有了动人面目和动情语言。
3.2 让体验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来,到写作的课堂,只是被动的感受,从课堂到生活中实践才是主动的体验。让体验深入生活,使学生真正将心灵放飞,真正将心门打开,融入生活并改变生活,写作就不只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理性的生活了。学生往往将某种感情挂在嘴上,缺乏真切的体验,未赋新辞强说愁,没有情感的体验何来情感的认知,只能闭门造车了。教师此时要让学生主动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带着任务去。观山则情满于山,览物则情动于物。写孝心不妨让学生为父母洗脚,或做一顿饭,从中感受父子亲情,从实践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就使生活中的情味自然行之笔端、汨汨而出了。
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写作的规律。长此以往坚持下去,学生一定能写出语句流畅,感情真挚,令人动容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