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概念是一种对数自发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的态度与意识,是一种基本的数学启蒙,数字概念的形成绝非一气呵成,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建立学生的数字概念呢?我有如下几点感受:
1 创设情境,接触数字概念
建立数字概念比较困难,小学生在他们的认识过程中,是从低级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认识,是从形象的表象思维逐渐发展成为抽象的逻辑思维,所以作为小学老师应根据小学生这种思维特点进行教学,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事物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的感知和体验,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数的过程,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更加牢固地建立数字概念。
即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通过出示壮观的教学楼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数一数各种物体的个数,进而初步感受和认识数,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深刻,自然很有兴趣,随后让学生数身边的物体,比如教室里的门、窗、电扇、黑板、书包里的书的本数等,并用“教室里有5把电扇,用5来表示”这样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并且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的存在。
2 在活动中发现数字
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建性以及人的认识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并得到表现,这是心理学家的科学结论。老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与数字密切接触,体验到数字与生活亲密关系。
如在教学认识数时,我开展了“我要和数字交朋友”的活动,孩子们知道打电话要用电话号码,进教室要看几楼几班,每天要上几节语文课,几节数学课,读书要看几页几行,每人的身份证号码有几位数,自己的年龄有几岁,每节课要上多少分钟等,这些数据单位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便容易掌握。
另外,教学中的“猜数游戏”、“开火车”、“手指游戏”“找朋友”等活动和课后关于数学概念方面的调查活动也经常用到。
3 主动探究,形成数字概念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数字概念。
比如: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学具分别摆在数位表的个位和十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用学具摆出了不同的数,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怎样才能用一定个数的学具既不重复、又不漏下地摆出所有数的规律,然后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看学生能否直接说出几个学具所能摆出的数。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出摆数的奥秘。
4 亲自操作,感受数字概念
以具体形象为主,是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关系的必要途径,有效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使操作观察等有机结合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发情境,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下,在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主动参与数学思想知识和方法形成,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学生也只有在动手操作中,才会切实了解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计算的方法,在对多样化结果的交流中拓展思维,丰富数学认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内容时,我充分利用小棒引导学生实施动手操作,充分理解凑十。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又让学生到操场去量一量,使每位学生感知1米、10米、100米的实际距离。在关于建立数字概念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去亲身实践,组织他的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数字的启蒙概念。
5 在解决问题中巩固数的概念
解决问题必须依靠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数字概念也是其中之一,数字概念的建立来自于生活,只有在生活情景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
例如:在学习平均数后,我出了两个班级在庆祝“国庆”文艺演出中评委给出的分数,看看哪个班的成绩好。学生先算出两个班的平均数,再根据平均数的大小决定哪个班的成绩好。再如学习了加减法后,让学生数出班上男女生的人数,解决的问题是:“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这样,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巩固了数的要概念。
1 创设情境,接触数字概念
建立数字概念比较困难,小学生在他们的认识过程中,是从低级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认识,是从形象的表象思维逐渐发展成为抽象的逻辑思维,所以作为小学老师应根据小学生这种思维特点进行教学,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事物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的感知和体验,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数的过程,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更加牢固地建立数字概念。
即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通过出示壮观的教学楼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数一数各种物体的个数,进而初步感受和认识数,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深刻,自然很有兴趣,随后让学生数身边的物体,比如教室里的门、窗、电扇、黑板、书包里的书的本数等,并用“教室里有5把电扇,用5来表示”这样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并且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的存在。
2 在活动中发现数字
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建性以及人的认识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并得到表现,这是心理学家的科学结论。老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与数字密切接触,体验到数字与生活亲密关系。
如在教学认识数时,我开展了“我要和数字交朋友”的活动,孩子们知道打电话要用电话号码,进教室要看几楼几班,每天要上几节语文课,几节数学课,读书要看几页几行,每人的身份证号码有几位数,自己的年龄有几岁,每节课要上多少分钟等,这些数据单位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便容易掌握。
另外,教学中的“猜数游戏”、“开火车”、“手指游戏”“找朋友”等活动和课后关于数学概念方面的调查活动也经常用到。
3 主动探究,形成数字概念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数字概念。
比如: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学具分别摆在数位表的个位和十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用学具摆出了不同的数,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怎样才能用一定个数的学具既不重复、又不漏下地摆出所有数的规律,然后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看学生能否直接说出几个学具所能摆出的数。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出摆数的奥秘。
4 亲自操作,感受数字概念
以具体形象为主,是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关系的必要途径,有效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使操作观察等有机结合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发情境,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下,在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主动参与数学思想知识和方法形成,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学生也只有在动手操作中,才会切实了解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计算的方法,在对多样化结果的交流中拓展思维,丰富数学认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内容时,我充分利用小棒引导学生实施动手操作,充分理解凑十。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又让学生到操场去量一量,使每位学生感知1米、10米、100米的实际距离。在关于建立数字概念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去亲身实践,组织他的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数字的启蒙概念。
5 在解决问题中巩固数的概念
解决问题必须依靠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数字概念也是其中之一,数字概念的建立来自于生活,只有在生活情景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
例如:在学习平均数后,我出了两个班级在庆祝“国庆”文艺演出中评委给出的分数,看看哪个班的成绩好。学生先算出两个班的平均数,再根据平均数的大小决定哪个班的成绩好。再如学习了加减法后,让学生数出班上男女生的人数,解决的问题是:“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这样,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巩固了数的要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