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中原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的关系探讨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hen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图像学是艺术研究等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三星堆出土文物众多,为研究图像提供了丰富的现实依据。三星堆商周鸟纹器皿的形式丰富,从地理位置以及三星堆文化体系整体特点观察,其似乎与中原文化没有直接联系,但是以图像的造型结构以及图像内在象征为线索观察图像时,二者实则在图像的观看与制作上有着高度相似的审美感与相近的手法。文章仅从图像方面分析探索中原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三星堆文化;中原文化;鸟图像;相似性;关联性;文化关系
  一、商周时期中原与三星堆鸟图像的构造相似性
  图像并非凭空创造的,人们的观看受自己的知识与信仰所影响,制作之物也是经过观看后再加工而成,特别是在物質匮乏与信息闭塞的时代。对于商周时期中原文化鸟图像与三星堆文化鸟图像,虽然目前没有任何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两者有直接联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二者在该图像的观看角度与工艺创造上有一定相似性,如果二者文化本身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笔者认为这种图像的相似发展是比较不合理的。
  三星堆的青铜鸟器皿在图像的解读上看来与商周时期中原青铜器的鸟纹饰造型感实则有很多相似处,只是一个是立体器皿,一个是器皿上的附着纹饰,但如果通过拍照转变成图像后,二者的造型、线条的曲直度与造型感是很相似的,例如都是将鸟这种形象进行结构化但却保持写实感,而在其他地区,鲜有像这种线条与外轮廓图像结合的造型。埃及的象形图像、欧洲早期壁画图像及非洲木雕的鸟图像,几乎都是头身相连,属于外轮廓式描绘或者剪影式描绘,用线条的装饰作为轮廓的造型进行纹样装饰是比较少的。在中原的青铜器中,鸟图像结构上几乎都是段落式的,而且造型带有极强的装饰感,虽然保持着写实感但是发挥主观意识的塑造明显在其中要丰富得多,例如商周时期其鸟图像虽然作为纹饰存在,但绝大多数是以躯干、冠、眼、尾羽与翅膀的组合,很少直接以剪影式的装饰存在。而在三星堆文化中,鸟图像虽然是立体存在的,但是从造型结构看,也是以躯干、翅膀、冠羽这几样为主要结构进行模件结合与造型,所以在造型与结构上两者有着很高的相似度。这绝非是巧合,如果二者没有一定的共同文化圈以及审美一致的统治层与匠人群体,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除却造型上的结构相似外,在物体材质的选择上,这二者的关系也处处透露着暧昧,从青铜材料的选用这一点就可窥一二。青铜属于合金材质,其配方表是由商周统治阶级掌握的,而三星堆文化中的青铜器皿材质与铸造手法上基本与商周中原文化的青铜器一致,很难否认二者文化没有关联性。
  还有其他细微之处能证明三星堆文明其实与中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便是在三星堆遗址以及后来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中,有大量的高规格形制的玉礼器。这就说明在此期间,三星堆文化早期或许受中原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影响。从这点看来,那个时代的中原文化与三星堆文化是存在关联性的。此外,在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人有跽坐造型,而商妇好墓中同样有一个跽坐玉人,且二者都以雕像形式留存下来。跽坐这种上层社会的礼制制度,在没有一个相似大环境的前提下,实则很难发展得如此同步。
  二、商周时期中原与三星堆鸟图像的部件相似性
  一是三星堆遗迹中的鸟图像大多数是属于模件式图像,例如鸟的身子、冠、喙、羽都有着极高的相似性且规模化生产,这些部件就如同流水线生产出来的。雷德侯在《万物》一书中,使用“模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高度而又精妙的概括,从该观点反观三星堆鸟图像的形成,其与中原文化中的鸟图像犹如一脉相承,而金沙遗址中的金器鸟图像,显然更像是“定制款”,所用材质独特,且鸟图腾不再像是主角形式独立存在,而是依附于祭祀器。二是金沙遗址中青铜器实则远不如广汉三星堆遗址中的数量规模宏大,主要是以玉器以及精湛金器见长。玉器中出现了大量精美的璋与琮,这与中原文化的礼器有很大关系。祭祀的内容方面从太阳崇拜转向天地自然的崇拜。鸟图像基本贯穿于金器而存在,故而鸟图像也从原始写实雕塑类演变成了抽象装饰象征的纹样类。
  商周时期中原文化的鸟图像形式,有带冠勾喙垂尾的凤鸟纹装饰,也有大眼无冠直喙的凤鸟纹,《殷周青铜容器上鸟纹的断代研究》表示共有3型25式。商周时期中原文化中的凤鸟纹图像形式其实大多数也是依附在器皿之上,很少有作为图腾器独立存在的,这点与三星堆鸟图腾器有较大出入。
  如果将这些鸟图腾分别进行解构,不难发现它们的部件造型的确都像是受同一个文化圈的审美影响的,不管是造型感的几何特征感抑或是冠喙尾装饰的感觉,都具有很多关联。例如在喙上,喙的表达都是方中带圆的造型感,尾羽上有几何律动感与亚式直尾的造型,而且两边的鸟图像都有体尾分离与体尾不分离的形式,在装饰手法范畴上,两边仿佛也默认更多的改动在喙、冠、羽,很少触及腿与身。这种演变过程的相似性极有可能是因为当时的中原文化与古蜀文明是进行过文化上的交流的。
  三、商周时期中原饕餮图像与三星堆鸟图像的结构相似性
  中原文化的鸟图像基本上是属于器皿附着纹路,并不像三星堆文化的鸟图腾被单独摘出来作为图腾崇拜,更多的是一种瑞兆或者王权象征。商周时期,中原除了凤鸟图像与三星堆鸟图像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存在一定关联外,在饕餮图像的细节塑造与整体造型上,也不难看出与三星堆鸟图像的相似之处,例如,商周时期中原的饕餮图像,大部分为突出眼睛的阳刻图像,外轮廓线也是以装饰为主的段落结构而并非是连贯用线,表现出一种早期的原始抽象美。这种处理方式,恰好验证了二者在观看事物时,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在将捕捉到的图像重新进行摹写创造时候,无法理解空间与线条间的处理,便用主观想象进行一定的发挥,在保留物体主要特征的同时将观察到的外轮廓线与结构线进行平面化处理,所以最后往往创作出带有装饰意味的结构图像。如果将商周时期中原文化的饕餮图像、鸟图像某块段落图像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皿某块结构进行平面处理后单摘出来研究与对比,不难发现大部分的单段落结构图像的直线都不太笔直且带有回勾的感觉,如同书法般,有力量但不呆板,将这些结构全部组合在一起变成图像后,又有一种商周时期特有的庄严美。
  三星堆遗迹中的出土文物已被证实时间跨度是十分大的,它本身是一个祭祀坑,埋葬过许多不同时期的祭祀品。或许三星堆鸟图像时期的社会是与中原文化发生过交流的,而后又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与信息交流的困难,长期文化独立而后逐渐发展成拥有自身特色与风格的工艺风格体系,但是二者是绝非毫无联系性的。
  四、结语
   三星堆文化作为早期中国文化的个例文化研究案例,由于缺乏文字与完整历史脉络,所出土的大多数文物无法拥有明确的年代断定。而图像的产生并非独立发展,它们必定都会有一个借鉴对象,这个对象或许来自于自然或许是受其他文化的一些影响,当二者文化中的图像产生关键性的相似之时,应从图像角度出发转而向其他领域发散,进而深入解析二者关系。本文以鸟图像为线索,通过对商周时期中原文化与三星堆文化中鸟图像的造型、部件、结构进行比较与梳理,做出一定的图像分析与剖析,论证了中原文化与三星堆文化在图像上有一定程度的联系,并非是孤立发展的,再通过其他图像间的对比联系,对中原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的关系进行更进一步验证。两种文化从图像上看来的确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这也不能完全断定三星堆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分支,二者可能是多元文化起源下的并存发展,更多的真相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考古分析。以图像为基点出发去研究二者关系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为三星堆文化图像的后续演变与深入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肖平.古蜀文明与三星堆文明[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2]黄剑华.金沙遗址:古蜀文化考古新发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黄剑华.三星堆:震惊天下的东方文明[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4]雷德侯.万物:中国艺术的模件化与规模化生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5]晋海燕.商周青铜器凤鸟纹饰的再思考[J].民族艺术,2007(4):101-106.
  [6]黄剑华.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关系[J].中原文物,2001(4):51-56,59.
  作者单位:
   西安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基础摄影构图教学中,对摄影构图的局限理解所带来的弊端众多。因此,摄影专业教师应打破僵局,通过打破学科壁垒,跨越时间与地域的界限,用开放而包容的兼容并蓄思维重新拓展摄影在构图上的多样性。  关键词:摄影构图;视觉艺术;摄影用光;摄影教学  摄影构图对于学习摄影的意义不言而喻。我们都说摄影是用光的艺术,这毋庸置疑。除了对于光的研究,构图对于摄影的意义也是自不必说的,自摄影艺术诞生之始构图学的
期刊
摘 要:赵元任先生的音创作乐态度鲜明,他立足中国语言文化同时注重借鉴西欧技法。在中国音乐理论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赵元任先生对民族音乐的创新付出了极大的热忱。如何传承发展中国音乐文化并形成体系,是一个值得声乐艺术研究者们去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艺术歌曲;汉语声韵;结合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名重一时的学术大家,包括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等。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影响深远的作品和
期刊
摘 要:山西民歌是中国民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素有“民歌的海洋”之称的山西省,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孕育着具有浓厚山西风格特点的民歌,其中左权民歌开花调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文章对山西民歌的分类进行梳理,从山西民歌的发展传承面临的问题出发,研究分析左权民歌开花调的艺术创作特色,以期推动更多优秀的山西民歌改编创作以及山西民歌的传播发展。  关键词:开花调;山西民歌;传播;创作  一、山西民歌的分类
期刊
摘 要:陶身体剧场,从2008年陶冶、段妮、王好三人建团伊始,至今已经走过十二个年头。陶身体剧场在限制、重复、转换、至简的行为表现不断淬炼着充满潜能的身体,在理性的思索与探研中渐渐形成了形而上的身体美学,完成了由器之身体至道之内核的跨越。  关键词:陶身体剧场;身体美学;至简  陶身体剧场,从2008年陶冶、段妮、王好三人建团伊始,至今已经走过十二个年头。作为一个民营现代舞团,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期刊
摘 要:参加全国性大型书法篆刻展,对于一位书家来说既是对自身全方位的训练和考验,也是一种快速提升的途径,无论是对实践创作还是个人艺术思维的提炼都很有帮助。每参加一次展览都必须付出较大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多思考,全面地把控各个细节才能让作品脱颖而出,达到预期的目标。现在的全国性展览竞争非常激烈,评审程序较为严格,忽视细节将会导致与展览失之交臂。因此,笔者以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为例对参加展览
期刊
摘 要:双钢琴作为钢琴艺术作品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我国有很多的优秀作品,它们不仅代表中国本土民族文化、风格的传承,同时也包含对西方作曲技法的借鉴。文章以吕其明《红旗颂》改编的双钢琴作品为主线,分析其创作技法及音乐特征,并与中国其他双钢琴作品研究比较,阐述中国双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吕其明;《红旗颂》;中国双钢琴作品  注: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吕其明音乐创作及其艺术思想研究
期刊
摘 要:20世纪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动作元素的加工整理与创新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通过民间舞动作元素的传承与创新能够展现出该民族舞蹈符合现代审美的艺术风格特征。舞蹈作品《丽人》便是在展现朝鲜族舞蹈传统风格动律的基础上将动作元素“顿、抻、伸”进行提炼加以呈现,从而将修长清雅的舞蹈姿态展现出来。本文以舞蹈作品《丽人》为论述基础,主要探究作品中 “顿、抻、伸”元素的运用。  关键词:朝鲜族舞蹈;《丽人
期刊
摘 要: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中,加花变奏是即兴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它使每首乐曲都会有着千变万化的版本。这种即兴的创作不仅展示了演奏家娴熟的演奏技巧,也更加丰富了乐曲的内涵,使原本非常简朴单一的曲调派生出许多风格迥异的音乐风格。  关键词:弹拨乐;丝竹乐;加花;变奏;催奏  我国传统民族器乐演奏,深深植根于民间,是先辈们在生活中经过长期的揣摩,研究创造出来,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民族器乐及演奏形式
期刊
摘 要:迪士尼动画电影已有80多年的历史,迪士尼动画真人化电影也迅速发展,并且获得一定的成功。文章以《美女与野兽》《沉睡魔咒》为例,探讨迪士尼动画电影进行真人化演绎的原因,分析其改编思路,展望其未来转型发展之路。  关键词:迪士尼;动画电影;真人化;转型发展  一、迪士尼动画电影进行真人化演绎的原因  (一)适应时代变迁需求  随着时代向前发展,科技不断革新,动画电影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年轻人对于观影
期刊
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经典音乐剧被拍成音乐剧电影,成功地让更多人喜爱上音乐剧文化。然而音乐剧电影并不是单纯地用镜头记录音乐剧表演,而是基于音乐剧的再次创作。文章通过对比音乐剧电影与音乐剧的差异,浅谈音乐剧电影从舞台到银幕经历了怎样的转化,让更多人感受到音乐剧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音乐剧电影;音乐剧;电影艺术  注:本文系普洱学院科研重点项目“音乐疗法对高校师生心理和思想的作用及其综合效应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