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简相依,丝竹相和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onscr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中,加花变奏是即兴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它使每首乐曲都会有着千变万化的版本。这种即兴的创作不仅展示了演奏家娴熟的演奏技巧,也更加丰富了乐曲的内涵,使原本非常简朴单一的曲调派生出许多风格迥异的音乐风格。
  关键词:弹拨乐;丝竹乐;加花;变奏;催奏
  我国传统民族器乐演奏,深深植根于民间,是先辈们在生活中经过长期的揣摩,研究创造出来,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民族器乐及演奏形式。我国传统器乐演奏最初的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注重老师手把手的“教与授”,与学生“学与习”相结合。常用此种方式教授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中国传统音乐具有特有的传播方式,因为缺少科学的记谱法,音乐总是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流传。其次在于中国传统的审美特征,其特别注重“神”与“韵”的体现和细腻情感的流露。因而,民间音乐在演奏中经常随着情感的变化而进行即兴的创作,形虽变而神依旧,这就更加显得口传心授的方式比书面传授更有利于艺术形象的真实传达,使得在我国千百年的传统音乐传承中,即兴创作被赋予了强烈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印记。本文就和大家谈谈中国传统丝竹乐的创作手法之一加花变奏,并通过两种在中国民间传统音乐中为数不多的,运用这一传统将即兴创作演奏完整保存下来的古老乐种——江南丝竹和潮州音乐之间所运用的不同即兴创作变奏特征的对比,来感受传统丝竹乐的即兴创作魅力。
  一、中国民族器乐中即兴创作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器乐作品在民间传播时,为了演奏和表现力的需要,艺人们常常在演奏乐曲的同时,随着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情绪使乐曲随机不断地进行变化。这种变化不只是指音与音之间的变化关系,更重要的是指在一个较为清晰的乐思旋律,即被称为“母曲体”的主干旋律上,可以有丰富多样的变奏方式,并随着演奏者的演奏风格、演奏情绪等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这种变化就是即兴,这种即兴演奏使得演奏者在演奏同一乐曲时,旋律会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是相同的演奏者在即兴演奏同一乐曲时,每次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即兴创作使每首乐曲都会有着千变万化的版本,而我们现在所用的曲谱,不过是无数次演奏中保留下来的一次。因此,即兴创作不仅展示了演奏家的高超技巧,也丰富了乐曲的内涵。种种不同的即兴发展手法会使一个非常简朴的曲调,派生出许多风格迥异的音乐作品。
  二、变奏加花的典型示例——丝竹乐
  丝竹乐作为一种民间音乐的演出形式,早在《晋书·乐志》中就有记载。其中“丝竹更相和”以及“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等都是对于丝竹乐演奏描述的记录,可见丝竹乐的历史相当久远。“丝”与“竹”的名称,最早出自周代所出现的我国最早的科学乐器分类法——“八音”乐器分类法中的两个乐器种类。“丝”指的是弹弦乐器,“竹”则指的是竹制吹奏乐器。丝竹乐指的就是用竹制吹奏乐器与弹拨弦乐器的合奏。这两种乐器在一起演奏时,通常风格细致多变,优美抒情,富于轻快活泼的情趣。由于丝竹乐大多是室内乐的演奏形式,所以具备了柔、细、轻的音乐特征。柔是指乐队合奏音响柔润,细是指演奏风格精致细腻,轻是指乐曲则重于表现轻快、愉悦的情趣。这种风格的产生与丝竹乐所特有的加花变奏手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加花是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组织中最重要的演奏手法之一,也是丝竹乐中即兴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是中国音乐即兴创作的重要体现。在丝竹乐中常用的加花手法含义通常有两个,第一是乐曲主题用以发展变化的加花演奏手法,这种加花常常会熟能生巧以致发展衍变产生固定的演奏谱,第二是指乐手在进行演奏时,自发地奏出即兴变化的附加性和装饰性的音符。由于加花的音符有简有繁,故乐手在互相合作时,为了充分发挥加花的这一特点,常常故意做出“你简我繁”“你繁我简”即兴配合,从而在丝竹乐合奏的时候创造出色彩纷呈的乐趣和效果。下面具体以两个不同地域的丝竹乐为例:
  (一)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乐种之一,泛指流传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带的器乐演奏形式,它主要以弹拨乐器和吹管乐器进行演奏,是一种传统的“细乐”演奏形式。江南丝竹乐作为民间的风俗音乐,最初出现时多与民间的婚丧嫁娶以及庙会活动联系在一起。它的音乐主体大多来源于江南民间曲子(如《三六》《紫竹调》等),古曲改编(如《春江花月夜》《霓裳曲》等),还有外地曲(如《鹧鸪飞》等)以及宗教音乐。江南丝竹常用的编制少则二三人,多则七八人。其演奏风格精巧细腻,优雅华丽,曲调流畅委婉,反映了江南地区的人们勤奋朴实、委婉含蓄的性格特色。江南丝竹的传统曲目不少,其即兴性非常强,这首先体现在它的编曲方法上,在民间艺人的不断即兴加花创作中,它从最初的简朴的原版母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源于母曲又新颖别致的曲调,并被固定下来。在演奏中,各种乐器根据自己的演奏特点进行加花,并形成繁简对比。
  (二)潮州弦诗乐
  潮州音乐是广东三大乐种之一,其旋律优美,音色悦耳,调性变化多样,演奏手法细腻,给人以悠缓平稳、古雅中正之感。而潮州弦诗乐是其中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器乐演奏形式,专指丝弦和弹拨乐器演奏的小型合奏曲。潮州弦诗乐的特有演奏方式催奏,是潮州音乐即兴创作表演中的集大成者。其多变而随性的演奏手法,使潮州弦诗乐极具即兴表现的艺术特征。在演奏的过程中,每一种变奏催法都表示着不同的情绪表达。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乐曲内容的理解,选取适合表达乐曲内容的催法演奏。这就使演奏者有了极大的自由创作空间,便于达到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催奏的形式很多,如“单催”“双催”“双叠催”以及各种变体的催奏手法。这种变奏的手法使乐曲发展的过程中,状如莲花绽放,层层推进,扣人心弦,构成了潮州音乐“曲速三变”的独特变奏结构形式。从板式上来看,在创作过程中无论乐曲的变奏旋律是减缩或是增长,其板数却始终保持不变,为六十八板。这属于八板体的曲式结构。所谓八板体,是指在旋律中,以八个强拍组成的乐句为一个单位,即一个大板,整个乐曲都由八大板加连句四板构成,八八六十四板再加上四板即为六十八板。这种板式结构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具特点的民族曲式之一,在我国民间传统乐种的音乐创作中占据着主要地位。这种板式特征让作品一方面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另一方面却在严格框架中存在极大的变奏空间,带有很强的即兴性。这种特性给曲式结构的发展变化增加了张力,也给潮州弦诗乐中的变奏催法形成了一个相对开放的曲式格局,为即兴创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在这个创作空间中,演奏者往往起着主导的作用。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需要,以及对乐曲的理解做出自己的音乐解释。而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进行着的音乐旋律,就是即兴的创作。
  潮州弦诗乐使用催奏方式繁多,可达数十种,其中最常用的当属“单催”和“双催”。“单催”是指音符的组织形式是每板由两个音符组成,使用单催为母曲体变奏时,要用母曲调的音符做一些增减,例如:单音或者句末延续音可用同音填补;每拍超出兩个音的取旋律骨干音,余者减去等。而“双催”是指常用于头板、二板、三板乐曲的一种变奏形式,是在音符的组织形式上,每个板式均由四个十六分音符组成,比单催多了一组,故名“双催”。运用“单催”和“双催”的手法虽然都要用上加花,但必须保持原曲调的旋律,使母体旋律清晰可见。这与江南丝竹的变奏手法不尽相同。因此,在使用潮州弦诗乐各种变奏催法时,特别要留意的是它的协调性和流畅性。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即兴创作可称得上心随意动,音由意生,看似无拘无束,但其实这种即兴的创作并不是杂乱无章、毫无条理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如何随心变化,依然要紧紧依附在主旋律的进行中,在让欣赏者可以抓住主题乐思的同时,享受着音乐的千变万化。这也是即兴音乐创作所要遵循的原则,否则即兴音乐创作将失去它本来的意义。现在,随着我国各个地区的传统音乐艺术研究的不断发展,中国民间传统音乐中的即兴表现手法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其在民间音乐的不同乐种中都有着不同的体现。了解不同地区音乐的即兴演奏方式,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民族发展脉络以及未来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值得我们重视和不断探索的,不同于其他音乐创作的艺术语言。
  参考文献:
  [1]杜亚雄.中国民族基本乐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
  [2]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
  [3]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4]叶栋.民族器乐的体裁与形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3.
  [5]陈天国,陈宏,苏妙.中国古乐·潮州细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黄河河工号子”是黄河流域历代黄河河工在治黄实践中创作的一种古老的民歌音乐形式,其对城市文化建设具有很高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对“黄河河工号子”发展的探索及对其音乐文化的分析,探究“黄河河工号子”的特色所在,从而拓展“黄河河工号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途径。  关键词:“黄河河工号子”;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注:本文系2020年度焦作市政府决策研究院招标课题“‘喊唱’出来的拼
期刊
摘 要:“多元交融”的现象贯穿整个舞蹈发展历程,纵观舞史,不论是诗、乐、舞紧密交融的秦汉时期,还是舞蹈渐显“独立”的唐代,抑或当下舞剧的繁盛,舞蹈或以主位或以辅位,与其他元素融洽相处,不断发展。创作舞蹈剧时,只有将舞蹈所包含的各种元素协调共融,才有可能把舞意、舞情传达到观众内心。文章主要对舞剧《天路》中舞蹈时空的设置、舞蹈语言的编织,以及舞蹈情感的安排三方面进行解析,从而阐述编创者元融统一的创作手
期刊
摘 要:摄影通过不断的发展,立足于自身的优势,已从单纯的画面记录慢慢地成为了情感、人文关怀的承载物,同时也是一种抒发情感、发表评论的重要方式。文章从《守望晨昏》拍摄的角度切入,通过对几位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分析,对纪实性的环境肖像摄影进行探讨。  关键词:环境肖像;留守老人;纪实摄影  摄影能够直观地表现发生的一些事件,让我们对身处的社会有更深的了解,并且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环境。摄影师要让这些照片有
期刊
摘 要:在基础摄影构图教学中,对摄影构图的局限理解所带来的弊端众多。因此,摄影专业教师应打破僵局,通过打破学科壁垒,跨越时间与地域的界限,用开放而包容的兼容并蓄思维重新拓展摄影在构图上的多样性。  关键词:摄影构图;视觉艺术;摄影用光;摄影教学  摄影构图对于学习摄影的意义不言而喻。我们都说摄影是用光的艺术,这毋庸置疑。除了对于光的研究,构图对于摄影的意义也是自不必说的,自摄影艺术诞生之始构图学的
期刊
摘 要:赵元任先生的音创作乐态度鲜明,他立足中国语言文化同时注重借鉴西欧技法。在中国音乐理论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赵元任先生对民族音乐的创新付出了极大的热忱。如何传承发展中国音乐文化并形成体系,是一个值得声乐艺术研究者们去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艺术歌曲;汉语声韵;结合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名重一时的学术大家,包括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等。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影响深远的作品和
期刊
摘 要:山西民歌是中国民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素有“民歌的海洋”之称的山西省,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孕育着具有浓厚山西风格特点的民歌,其中左权民歌开花调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文章对山西民歌的分类进行梳理,从山西民歌的发展传承面临的问题出发,研究分析左权民歌开花调的艺术创作特色,以期推动更多优秀的山西民歌改编创作以及山西民歌的传播发展。  关键词:开花调;山西民歌;传播;创作  一、山西民歌的分类
期刊
摘 要:陶身体剧场,从2008年陶冶、段妮、王好三人建团伊始,至今已经走过十二个年头。陶身体剧场在限制、重复、转换、至简的行为表现不断淬炼着充满潜能的身体,在理性的思索与探研中渐渐形成了形而上的身体美学,完成了由器之身体至道之内核的跨越。  关键词:陶身体剧场;身体美学;至简  陶身体剧场,从2008年陶冶、段妮、王好三人建团伊始,至今已经走过十二个年头。作为一个民营现代舞团,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期刊
摘 要:参加全国性大型书法篆刻展,对于一位书家来说既是对自身全方位的训练和考验,也是一种快速提升的途径,无论是对实践创作还是个人艺术思维的提炼都很有帮助。每参加一次展览都必须付出较大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多思考,全面地把控各个细节才能让作品脱颖而出,达到预期的目标。现在的全国性展览竞争非常激烈,评审程序较为严格,忽视细节将会导致与展览失之交臂。因此,笔者以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为例对参加展览
期刊
摘 要:双钢琴作为钢琴艺术作品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我国有很多的优秀作品,它们不仅代表中国本土民族文化、风格的传承,同时也包含对西方作曲技法的借鉴。文章以吕其明《红旗颂》改编的双钢琴作品为主线,分析其创作技法及音乐特征,并与中国其他双钢琴作品研究比较,阐述中国双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吕其明;《红旗颂》;中国双钢琴作品  注: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吕其明音乐创作及其艺术思想研究
期刊
摘 要:20世纪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动作元素的加工整理与创新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通过民间舞动作元素的传承与创新能够展现出该民族舞蹈符合现代审美的艺术风格特征。舞蹈作品《丽人》便是在展现朝鲜族舞蹈传统风格动律的基础上将动作元素“顿、抻、伸”进行提炼加以呈现,从而将修长清雅的舞蹈姿态展现出来。本文以舞蹈作品《丽人》为论述基础,主要探究作品中 “顿、抻、伸”元素的运用。  关键词:朝鲜族舞蹈;《丽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