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入,顾名思义,就是“引导进入”。课堂导入,即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教学。它虽然很简短,不过三到七分钟,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世界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会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课堂导入就好比是打开课堂的一座大门,优秀的教師能充分发挥这扇门的作用,吸引学生主动推开大门进入门内来探究里面的知识世界,甚至带活整个课堂世界。语文课由于其文化性、综合性的特点,就更需要课堂导入了。
同时我们还要懂得,导入不是形式,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一门艺术,是千变万化的。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而不断变化。语文文本的内容丰富多彩,如果导入千篇一律,会让人提不起兴趣,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导入,结合具体情况给每一课都配上属于它自己的帽子——导入。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
那么怎么来设计一个好的导入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现分别来向大家粗浅地介绍一下。
一、图画导入法。
图画具有直观性,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出示描述课文内容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由此导入新课。这种做法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如讲《苏州园林》一文时,选择苏州园林的图画,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概述苏州园林的特征,由此导入新课,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指引下掌握全文。再如教授《春》这一课时,我展示一组春景图,让学生感受春光明媚、色彩艳丽、鸟语花香的春天景象,使学生沉浸在春天的氛围中,引起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视频导入法。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视频导入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如由鲁迅先生的故居导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壶口瀑布的波澜壮阔导入《黄河颂》,由铿锵有力的腰鼓导入《安塞腰鼓》,由优美的孔雀舞蹈导入《观舞记》,由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导入《观潮》,由婀娜多姿的莲花导入《爱莲说》
三、直观演示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卖油翁》一课时,我就拿着一瓶油、一个漏斗、一个空瓶进课堂导入新课,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四、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人民的勤务员》导入就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天上的街市》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质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比如在教学《始终眷恋着祖国》,我就这样导入,一位中国人,曾经让一位美军海军次长发出这样的评论,我宁可枪毙他,也不能让他回中国,他就是钱学森,究竟他有怎样的魅力,会让这位海军次长发出这样的感慨呢,学完本文你知道了,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这种导语的好处在于巧设疑问,引发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课堂吸引力。
六、情感共鸣导入法。
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没有真挚、强烈的感情,不可能把课上得成功。教师的感情,犹如一切艺术家的强烈的创作欲望,当他对学生、教材了如指掌时,感情激动了,灵感产生了,课堂气氛激活了,教学效果自然就最佳。在运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调、语速和口气叙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能初步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情怀,这样一个开场白,一下子就能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作者的深切情怀之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用一些饱含对父亲的爱的深情话语导入课文,学生快速产生了情感共鸣。情感语言是教师语言表达功力的体现,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再如在上高尔基的《海燕》一课时,我就先放了一段暴风雨中的大海画面,然后伴随着音乐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按照课文中的描写,想象海燕应是怎样的,用语调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乌云、波浪、狂风笼罩下的大海景象,使学生仿佛也在亲眼观察着海燕在大海狂风暴雨中勇敢翱翔的无谓精神。教师讲课就是要声情并茂,用自己巨大热情和对学生的关心,对知识的酷爱,对教学的责任感,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在导入方法这一环节付出教师的热情和创造,课堂教学才能收获预期的精彩,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受欢迎的初中语文老师
同时我们还要懂得,导入不是形式,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一门艺术,是千变万化的。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而不断变化。语文文本的内容丰富多彩,如果导入千篇一律,会让人提不起兴趣,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导入,结合具体情况给每一课都配上属于它自己的帽子——导入。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
那么怎么来设计一个好的导入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现分别来向大家粗浅地介绍一下。
一、图画导入法。
图画具有直观性,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出示描述课文内容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由此导入新课。这种做法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如讲《苏州园林》一文时,选择苏州园林的图画,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概述苏州园林的特征,由此导入新课,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指引下掌握全文。再如教授《春》这一课时,我展示一组春景图,让学生感受春光明媚、色彩艳丽、鸟语花香的春天景象,使学生沉浸在春天的氛围中,引起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视频导入法。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视频导入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如由鲁迅先生的故居导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壶口瀑布的波澜壮阔导入《黄河颂》,由铿锵有力的腰鼓导入《安塞腰鼓》,由优美的孔雀舞蹈导入《观舞记》,由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导入《观潮》,由婀娜多姿的莲花导入《爱莲说》
三、直观演示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卖油翁》一课时,我就拿着一瓶油、一个漏斗、一个空瓶进课堂导入新课,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四、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人民的勤务员》导入就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天上的街市》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质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比如在教学《始终眷恋着祖国》,我就这样导入,一位中国人,曾经让一位美军海军次长发出这样的评论,我宁可枪毙他,也不能让他回中国,他就是钱学森,究竟他有怎样的魅力,会让这位海军次长发出这样的感慨呢,学完本文你知道了,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这种导语的好处在于巧设疑问,引发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课堂吸引力。
六、情感共鸣导入法。
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没有真挚、强烈的感情,不可能把课上得成功。教师的感情,犹如一切艺术家的强烈的创作欲望,当他对学生、教材了如指掌时,感情激动了,灵感产生了,课堂气氛激活了,教学效果自然就最佳。在运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调、语速和口气叙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能初步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情怀,这样一个开场白,一下子就能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作者的深切情怀之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用一些饱含对父亲的爱的深情话语导入课文,学生快速产生了情感共鸣。情感语言是教师语言表达功力的体现,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再如在上高尔基的《海燕》一课时,我就先放了一段暴风雨中的大海画面,然后伴随着音乐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按照课文中的描写,想象海燕应是怎样的,用语调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乌云、波浪、狂风笼罩下的大海景象,使学生仿佛也在亲眼观察着海燕在大海狂风暴雨中勇敢翱翔的无谓精神。教师讲课就是要声情并茂,用自己巨大热情和对学生的关心,对知识的酷爱,对教学的责任感,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在导入方法这一环节付出教师的热情和创造,课堂教学才能收获预期的精彩,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受欢迎的初中语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