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不是仅仅在传授基本技能和科学知识,更加重要的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全面的发展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是教师教学中必须的工作,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在传授审美的知识,而且还在陶冶着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全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教育能够带来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和谐,有序的社会韵律,其价值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审美的认识和理解需要深入到教学中来,由于语文教学本身就具有生动的文字美、变化别致的构成美、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这一些美的东西自己不会自动跳出来去让人欣赏,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各种美,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有效地融入美育使得更多的学生感受到美的陶冶,并指引学生去感知和创造生活中的美。
只要教师能够让语文教学活动美起来,学生就会很快积极主动的融入其中,可以轻松愉快的学习,不但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从而有效的提升了初中語文教学质量。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仅仅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去赏析一些美的句子或者文章,而是应当结合作家写作时特定的心境与和社会背景,引导学生更深入发掘课文中内在的美点,让学生不但领略到美,而且还深悟到这种“美”所隐含的高尚情趣。进而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净化学生的思想结合起来,使得在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确有成效,落到实处。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通过各式审美实践活动来形成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传授美育知识,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作为学生,他们善于在自然、生活、艺术中发现美。他们这种能力不仅仅是感觉上的一种能力,并且是一种对美的本质的理解能力。美育不是仅仅在传授美的知识,更主要是在培养和锻炼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通过运用优秀作品的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品德熏陶下,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许多文学作品都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和描绘了许多的自然景物,在阅读的时候就像是在画中行走,身在景中游历,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要是说智育启人,德育以理服人,那么美育就是用形感人。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需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需要重视向学生传达审美,在赏析文学作品的时候,体味文学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蕴;在阅读教材的时候,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和道德追求;在感知与体验中,培养和锻炼审美想象的能力。想象,是种奇妙的心理能力,它能由此物联及彼物,或者能够随意改造事物的表象和性质,能够无限的自由伸缩展开;而审美的想象,不但要由此物联及彼物、改造事物之外,而且还必须伴随着形象的联翩和情感的活跃等。以审美想象为主体在美感的世界里遨游插上了翅膀。它是一种十分特殊的审美能力,是一个在人的头脑里改造记忆表象进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课本,它是美的载体,书本中每一篇课文内容都表现着不同的美的内容,有有歌颂善良的、歌咏伟大的、有歌咏平凡的,这些多彩的语文内容都寄予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需要去启发,以便于更好的理解课文,使得更多的美从死板的文字中跳出来。例如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生动的文字加上动听美妙的音乐后,双重的熏陶让人的情感得到陶冶,使得人沉醉于美的愉悦中,在陶醉中自然地就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比如在读到“斑竹一枝千滴泪”诗句的时候,你不知道女英、娥皇哭舜帝的典故,那就会产生风马牛不相及之感;再比如在赏析西方宗教艺术时你不懂得羊羔是象征着信徒、百合花是象征着玛丽的童贞,那么在看到这些事物的时候就会产生莫名其妙之感。审美的认识和理解是对直观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是积淀在感性中的理性。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人由于生理因素、文化差异、生活境遇以及人生阅历的不同,从审美对象方面所产生的审美情趣就有质和量的差别,在欣赏相同文学作品时会产生迥异的审美效果。对于初中生欣赏习惯的多样性,教师不应打击和遏制,要依据课本的安排,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的教育学生认识文章的精髓,自觉地赏析作品中的自然美、高尚美以及真实美。审美教学可以陶冶情感、启迪思想、开拓智力、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创造力,语文教学过程中隐藏着丰富的美学因子,因此要不断加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但使学生能够得到了全面发展,而且也提升了语文教学质量,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标。在我国大力全面开展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怎样把提高学生素质落实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美的感受是我国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语言文学是作为美的载体,对美的感知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的感受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高尚情操。
参考文献
[1] 《语文审美教育概论》.王启帆.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
[2]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朱烧禹.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审美的认识和理解需要深入到教学中来,由于语文教学本身就具有生动的文字美、变化别致的构成美、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这一些美的东西自己不会自动跳出来去让人欣赏,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各种美,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有效地融入美育使得更多的学生感受到美的陶冶,并指引学生去感知和创造生活中的美。
只要教师能够让语文教学活动美起来,学生就会很快积极主动的融入其中,可以轻松愉快的学习,不但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从而有效的提升了初中語文教学质量。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仅仅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去赏析一些美的句子或者文章,而是应当结合作家写作时特定的心境与和社会背景,引导学生更深入发掘课文中内在的美点,让学生不但领略到美,而且还深悟到这种“美”所隐含的高尚情趣。进而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净化学生的思想结合起来,使得在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确有成效,落到实处。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通过各式审美实践活动来形成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传授美育知识,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作为学生,他们善于在自然、生活、艺术中发现美。他们这种能力不仅仅是感觉上的一种能力,并且是一种对美的本质的理解能力。美育不是仅仅在传授美的知识,更主要是在培养和锻炼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通过运用优秀作品的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品德熏陶下,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许多文学作品都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和描绘了许多的自然景物,在阅读的时候就像是在画中行走,身在景中游历,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要是说智育启人,德育以理服人,那么美育就是用形感人。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需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需要重视向学生传达审美,在赏析文学作品的时候,体味文学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蕴;在阅读教材的时候,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和道德追求;在感知与体验中,培养和锻炼审美想象的能力。想象,是种奇妙的心理能力,它能由此物联及彼物,或者能够随意改造事物的表象和性质,能够无限的自由伸缩展开;而审美的想象,不但要由此物联及彼物、改造事物之外,而且还必须伴随着形象的联翩和情感的活跃等。以审美想象为主体在美感的世界里遨游插上了翅膀。它是一种十分特殊的审美能力,是一个在人的头脑里改造记忆表象进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课本,它是美的载体,书本中每一篇课文内容都表现着不同的美的内容,有有歌颂善良的、歌咏伟大的、有歌咏平凡的,这些多彩的语文内容都寄予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需要去启发,以便于更好的理解课文,使得更多的美从死板的文字中跳出来。例如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生动的文字加上动听美妙的音乐后,双重的熏陶让人的情感得到陶冶,使得人沉醉于美的愉悦中,在陶醉中自然地就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比如在读到“斑竹一枝千滴泪”诗句的时候,你不知道女英、娥皇哭舜帝的典故,那就会产生风马牛不相及之感;再比如在赏析西方宗教艺术时你不懂得羊羔是象征着信徒、百合花是象征着玛丽的童贞,那么在看到这些事物的时候就会产生莫名其妙之感。审美的认识和理解是对直观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是积淀在感性中的理性。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人由于生理因素、文化差异、生活境遇以及人生阅历的不同,从审美对象方面所产生的审美情趣就有质和量的差别,在欣赏相同文学作品时会产生迥异的审美效果。对于初中生欣赏习惯的多样性,教师不应打击和遏制,要依据课本的安排,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的教育学生认识文章的精髓,自觉地赏析作品中的自然美、高尚美以及真实美。审美教学可以陶冶情感、启迪思想、开拓智力、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创造力,语文教学过程中隐藏着丰富的美学因子,因此要不断加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但使学生能够得到了全面发展,而且也提升了语文教学质量,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标。在我国大力全面开展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怎样把提高学生素质落实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美的感受是我国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语言文学是作为美的载体,对美的感知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的感受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高尚情操。
参考文献
[1] 《语文审美教育概论》.王启帆.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
[2]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朱烧禹.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