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验与探究能力是高考考纲要求的能力之一。而实际实验教学又存在时间有限、设备简陋等问题。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学,就成为每位中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实验教学 有效性
从近几年的生物学高考试题中可看到,对实验考查形式多样;既增加了比例,又体现了能力。因此,对生物学教材实验进行教学与复习时,应从多方面着手,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不是机械地重复。以下我谈谈增强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瞻前顾后,事半功倍
高中教师应该对初中教学内容有所了解,否则无意间就使教学难度加大,甚至会影响教师和学生对实验的信心。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因为实验要求的是学习高倍镜的使用,导致很多教师只讲解高倍镜的使用,必然导致知识断层现象。高考要求考查的实验中有6个涉及显微镜使用,高中教师若能在初中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从低倍镜讲起,就会事半功倍,继而影响整个高中阶段实验教学效果。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是设备简陋,实验落实情况差。而且初、高中生物教学时间跨度大,知识遗忘率高。这些都对实验教学有效性产生了很大影响。若能进行改进,就对高中教学有质的影响。
2.学案导学,减时增效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规定的实施,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到减时不减效,甚至是减时增效等问题,是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案导学应用于实验教学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学案导学过程如下:
实践证明,在实验课中应用学案导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实验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若能利用学案进行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则必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有效性。三是符合建构主义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体系。因此,利用学案导学不但达到了有效掌握知识的目的,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型课堂
3.1教师点拨,培养能力。
新课程理念中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学中应把握高考方向,针对教材实验开放地引导学生探究一些问题,将验证性实验和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分组实验,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极有利的。在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后,教师若能加以点拨,将实验进行替换、拓展与深入研究,则能为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提供生动的情景材料。如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后,要求学生以此实验为基础,思考测定一些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的实验方案,自主设计鉴定细胞活性的多种实验方法。这样,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既达到了建构的目的,又将知识进行了升华,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利用探究实验,制造认知冲突。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探究性实验中,常会在学习者面前呈现出与原有认知经验相冲突或意想不到的现象。当学习者要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解释这些现象时,往往引发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利用实验设置认知冲突,更容易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所要注意的是,一定把实验现象的呈现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实验现象作为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而不是仅仅让学生了解实验现象。如在做“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为学生准备蔗糖试剂和硝酸钾试剂,一组用蔗糖试剂,另一组用硝酸钾试剂做。结果发现一开始都发生了质壁分离。但一段时间后,用硝酸钾试剂做质壁分离的细胞自动复原了。这里就会引发认知冲突,有了认知冲突,就会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利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最后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做避免了“满堂灌”现象,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3.3善于捕捉教学时机。
当在实验中遇到意外时,要大胆地让学生探究原因,是必然的还是操作失误引起的,应怎样控制和操作,把实验意外开发为学生辨析的资源。如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质壁分离时,发现图像不规则,视野中细胞膜凹凸不平,并没有如教材上呈现的圆滑有致。引发学生经历探究过程,重要的是学生培养了探究能力,树立了严谨、坚韧的治学态度。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教学时机,重视知识生成过程。
4.落实双基,提高应试能力
课后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因此,精选练习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注重习题的精选,所选习题有针对性,有实际情境,有利于学生落实双基、感悟方法、培养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答、反思。同时注重设计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解题规律,积累解题经验,提高应试能力,从而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目标。
5.教然后而知困
教学反思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后反思也是备课的继续。在教学后及时总结其体会和不足,将课前设计和课堂的实施作一番回顾和比较,是教师认识教学缺憾、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环节。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如“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制作大量琼脂块难度大;要倒去大量琼脂块,造成较大浪费;NaOH属强碱,实验潜在较大危险等问题。经过反思及改进探讨,将“琼脂块—碘液”替代“酚酞—NaOH”,就可以解决以上问题。改进后的实验效果显著、试剂安全、用时适中、琼脂循环使用,有效节约了资源,提高了实验的可操作性。
总之,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尤其依赖于科学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积极探索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将为高三的生物实验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实验教学 有效性
从近几年的生物学高考试题中可看到,对实验考查形式多样;既增加了比例,又体现了能力。因此,对生物学教材实验进行教学与复习时,应从多方面着手,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不是机械地重复。以下我谈谈增强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瞻前顾后,事半功倍
高中教师应该对初中教学内容有所了解,否则无意间就使教学难度加大,甚至会影响教师和学生对实验的信心。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因为实验要求的是学习高倍镜的使用,导致很多教师只讲解高倍镜的使用,必然导致知识断层现象。高考要求考查的实验中有6个涉及显微镜使用,高中教师若能在初中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从低倍镜讲起,就会事半功倍,继而影响整个高中阶段实验教学效果。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是设备简陋,实验落实情况差。而且初、高中生物教学时间跨度大,知识遗忘率高。这些都对实验教学有效性产生了很大影响。若能进行改进,就对高中教学有质的影响。
2.学案导学,减时增效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规定的实施,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到减时不减效,甚至是减时增效等问题,是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案导学应用于实验教学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学案导学过程如下:
实践证明,在实验课中应用学案导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实验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若能利用学案进行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则必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有效性。三是符合建构主义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体系。因此,利用学案导学不但达到了有效掌握知识的目的,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型课堂
3.1教师点拨,培养能力。
新课程理念中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学中应把握高考方向,针对教材实验开放地引导学生探究一些问题,将验证性实验和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分组实验,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极有利的。在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后,教师若能加以点拨,将实验进行替换、拓展与深入研究,则能为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提供生动的情景材料。如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后,要求学生以此实验为基础,思考测定一些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的实验方案,自主设计鉴定细胞活性的多种实验方法。这样,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既达到了建构的目的,又将知识进行了升华,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利用探究实验,制造认知冲突。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探究性实验中,常会在学习者面前呈现出与原有认知经验相冲突或意想不到的现象。当学习者要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解释这些现象时,往往引发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利用实验设置认知冲突,更容易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所要注意的是,一定把实验现象的呈现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实验现象作为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而不是仅仅让学生了解实验现象。如在做“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为学生准备蔗糖试剂和硝酸钾试剂,一组用蔗糖试剂,另一组用硝酸钾试剂做。结果发现一开始都发生了质壁分离。但一段时间后,用硝酸钾试剂做质壁分离的细胞自动复原了。这里就会引发认知冲突,有了认知冲突,就会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利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最后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做避免了“满堂灌”现象,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3.3善于捕捉教学时机。
当在实验中遇到意外时,要大胆地让学生探究原因,是必然的还是操作失误引起的,应怎样控制和操作,把实验意外开发为学生辨析的资源。如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质壁分离时,发现图像不规则,视野中细胞膜凹凸不平,并没有如教材上呈现的圆滑有致。引发学生经历探究过程,重要的是学生培养了探究能力,树立了严谨、坚韧的治学态度。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教学时机,重视知识生成过程。
4.落实双基,提高应试能力
课后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因此,精选练习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注重习题的精选,所选习题有针对性,有实际情境,有利于学生落实双基、感悟方法、培养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答、反思。同时注重设计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解题规律,积累解题经验,提高应试能力,从而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目标。
5.教然后而知困
教学反思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后反思也是备课的继续。在教学后及时总结其体会和不足,将课前设计和课堂的实施作一番回顾和比较,是教师认识教学缺憾、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环节。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如“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制作大量琼脂块难度大;要倒去大量琼脂块,造成较大浪费;NaOH属强碱,实验潜在较大危险等问题。经过反思及改进探讨,将“琼脂块—碘液”替代“酚酞—NaOH”,就可以解决以上问题。改进后的实验效果显著、试剂安全、用时适中、琼脂循环使用,有效节约了资源,提高了实验的可操作性。
总之,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尤其依赖于科学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积极探索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将为高三的生物实验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