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线采访在石油行业的新闻报道中占有重要地位。石油企业的工作区域大多点多面广,石油人往往在偏僻荒凉的环境中工作。作为在油田工作的新闻记者,迈开步子、沉下身子,到基层一线去,捕捉一线石油人工作、生活中的真、善、美,去挖掘当中的新闻点,然后用我们的笔和镜头来展现他们的故事,才能采写出一批批有份量的报道。
关键词:油田;一线采访
记得曾经有人为下基层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好的新闻是跑出来的,而下基层就是接“地气”,不下基层,没有“地气”,新闻作品何来“灵气”?因此“一线采访”不仅是好新闻的“收集器”,也是新闻工作者的“磨刀石”。
美丽的风景不会自动跳到眼前,好的新闻也不会自己跃然纸上,虽然现在通讯发达,但是如果不去现场亲身感受和体会,仅凭相关资料提供的信息,再加之一些想象力,很难让新闻记者创作出真实的、感人的文字和电视新闻。作为在油田工作的新闻记者,迈开步子、沉下身子,到基层一线去,才能打开一扇扇发现新闻的窗口,捕捉一线石油人工作、生活中的真、善、美,抓住滚滚石油背后的力量,才能采写出一批批有份量的报道。
长庆油田所在的广袤的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流淌着滚滚的石油,地面耸立着林立的井架,这里长期驻守着怀揣“我为祖国献石油”信念的石油人,无论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还是黄沙漫漫的毛乌素沙漠,只要有石油的地方就有他们身影。他们常年奋斗在原油生产的第一线,顶严寒,冒酷暑,虽然干的是日复一日的工作,很难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发生。但是,他们每个人记忆中都有一个或那么几个难忘的回忆,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或那么几个闪光点,也许很平凡很常见,也许仅仅只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但是却深深感动着我们。常年与大山为伍,艰苦为伴的生活将他们的心都磨砺粗大了起来,在他们口中的总是朴实的“没什么”、“那都是应该做的”等词语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小事,这就需要我们新闻记者去了解他们的工作,去引导他们来回忆,去挖掘当中的新闻点,然后用我们的笔和镜头来展现他们的故事。
有人觉得,油田各个单位都有大量通讯员,他们可以完成很多一线的人物故事,而记者深入到一线专门去采访人物故事显得有些浪费成本。其实不然。一线通讯员们长期呆在一线,形成了一些惯性思维,一些亮点在他们眼中也许就成了平常事,这些亮点就等待着记者前来挖掘,所以记者常常深入一线采访人物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
到基层一线采访,并非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人到还要心到。唯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员工,才能感受一线员工最真实的情感,采写出的稿件才能贴心,引发共鸣。油田记者面对的都是普通的石油工人,不是专职的新闻发言人,他们不会说豪言壮志,也没有经历过重大事件,但他们身上的平凡小事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要在采访中拉近与一线员工的距离,与他们在“拉家常”的情况下,来了解他们的故事。
曾经在一线采访过一位搞地质的女工程师,名叫马春林。因为她并不善言谈,并且是三句话不离本行,给采访造成了很大困难。在采访过程中,我意识到如果没有新颖的切入点的话,这条人物新闻故事就会显的比较呆板,而且入题生硬。可是当我翻看采访记录时,突然有个有趣的发现,就是开始马师傅得知我要采访她时,害羞抗拒的神情动作和之后为我介绍地质油藏时的自信神情有很大的发差,可以用判若两人形容。而这一矛盾点就是很多普普通通石油人身上共同的闪光点,不善表达,但是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了如指掌。后来,我用这个矛盾点作为切入点,完成了一篇生动的一线通讯故事。
在一线采访中,往往没有摆在那里的现成的人或故事。必须要要求记者具备采访技巧,要会与员工聊天,在聊天中和他们一起回忆从开始上班到现在的过程,走入他们的生活,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揣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样与众不同的事情,不让这些故事随着油田大发展的长河流淌走,是身为油田记者要做的事情。
我曾经在某井区采访时,对这个井区占员工总数二分之一的外包佣工实施的“家文化”管理实践活动很感兴趣。这个事情本身是个亮点,但如果不挖掘出具体事件作为依据,只是空谈成果,是缺乏说服力的。我与外包佣工坐下来,引导他们去回忆,去思考,最终挖掘出了几个亮点故事。外包佣工赵金刚,初到井区时没有任何特长,井区安排了他参加电工培训,如今凭着这一技之长,他成为了作业区其他井区的抢手“人才”。不仅如此,赵金刚结婚时,井区长还带着几名员工亲自到赵金刚的老家参加婚礼,当得知赵金刚的妻子没有工作,井区又安排她在井区帮厨。一年夏天,刚轮休接岗的赵庆猛突然接到了家里的一个电话,得知家里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是身处深山井站又能如何回家呢,赵庆猛焦急不已。井区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安排车辆送他回家。在孩子治疗期間,井区多次打电话询问情况,井区员工为其捐款1000多元,帮助赵庆猛一家度过艰难时期。这些故事便是“家文化”实践中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和基层员工的聊天中,和他们一起回忆从开始上班到现在的过程,走入他们的生活,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揣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样与众不同的事情,是我认为身为油田记者要做的事情。
在油田一线,每天都发生着无数撼人心魄、值得歌颂的人和事,需要新闻记者去挖掘、去报道。怀揣一个石油人的情怀,走在基层一线,用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记录下石油人的点点滴滴,不让那些美丽的故事随着油田发展的长河流淌走,就是一名油田新闻记者所要做到的。
参考文献:
[1]段巍.浅谈一线记者的新闻敏锐与采访技巧[J].《今传媒:学术版》,2014(8):171-172.
[2]李小林.在第一线采访是记者最大的诀窍[J].《新闻业务研究》,2000(13):9-9.
[3]孙晓光.一线记者如何练好新闻采访功底[J].《新闻传播》,2015(3).
关键词:油田;一线采访
记得曾经有人为下基层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好的新闻是跑出来的,而下基层就是接“地气”,不下基层,没有“地气”,新闻作品何来“灵气”?因此“一线采访”不仅是好新闻的“收集器”,也是新闻工作者的“磨刀石”。
美丽的风景不会自动跳到眼前,好的新闻也不会自己跃然纸上,虽然现在通讯发达,但是如果不去现场亲身感受和体会,仅凭相关资料提供的信息,再加之一些想象力,很难让新闻记者创作出真实的、感人的文字和电视新闻。作为在油田工作的新闻记者,迈开步子、沉下身子,到基层一线去,才能打开一扇扇发现新闻的窗口,捕捉一线石油人工作、生活中的真、善、美,抓住滚滚石油背后的力量,才能采写出一批批有份量的报道。
长庆油田所在的广袤的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流淌着滚滚的石油,地面耸立着林立的井架,这里长期驻守着怀揣“我为祖国献石油”信念的石油人,无论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还是黄沙漫漫的毛乌素沙漠,只要有石油的地方就有他们身影。他们常年奋斗在原油生产的第一线,顶严寒,冒酷暑,虽然干的是日复一日的工作,很难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发生。但是,他们每个人记忆中都有一个或那么几个难忘的回忆,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或那么几个闪光点,也许很平凡很常见,也许仅仅只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但是却深深感动着我们。常年与大山为伍,艰苦为伴的生活将他们的心都磨砺粗大了起来,在他们口中的总是朴实的“没什么”、“那都是应该做的”等词语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小事,这就需要我们新闻记者去了解他们的工作,去引导他们来回忆,去挖掘当中的新闻点,然后用我们的笔和镜头来展现他们的故事。
有人觉得,油田各个单位都有大量通讯员,他们可以完成很多一线的人物故事,而记者深入到一线专门去采访人物故事显得有些浪费成本。其实不然。一线通讯员们长期呆在一线,形成了一些惯性思维,一些亮点在他们眼中也许就成了平常事,这些亮点就等待着记者前来挖掘,所以记者常常深入一线采访人物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
到基层一线采访,并非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人到还要心到。唯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员工,才能感受一线员工最真实的情感,采写出的稿件才能贴心,引发共鸣。油田记者面对的都是普通的石油工人,不是专职的新闻发言人,他们不会说豪言壮志,也没有经历过重大事件,但他们身上的平凡小事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要在采访中拉近与一线员工的距离,与他们在“拉家常”的情况下,来了解他们的故事。
曾经在一线采访过一位搞地质的女工程师,名叫马春林。因为她并不善言谈,并且是三句话不离本行,给采访造成了很大困难。在采访过程中,我意识到如果没有新颖的切入点的话,这条人物新闻故事就会显的比较呆板,而且入题生硬。可是当我翻看采访记录时,突然有个有趣的发现,就是开始马师傅得知我要采访她时,害羞抗拒的神情动作和之后为我介绍地质油藏时的自信神情有很大的发差,可以用判若两人形容。而这一矛盾点就是很多普普通通石油人身上共同的闪光点,不善表达,但是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了如指掌。后来,我用这个矛盾点作为切入点,完成了一篇生动的一线通讯故事。
在一线采访中,往往没有摆在那里的现成的人或故事。必须要要求记者具备采访技巧,要会与员工聊天,在聊天中和他们一起回忆从开始上班到现在的过程,走入他们的生活,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揣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样与众不同的事情,不让这些故事随着油田大发展的长河流淌走,是身为油田记者要做的事情。
我曾经在某井区采访时,对这个井区占员工总数二分之一的外包佣工实施的“家文化”管理实践活动很感兴趣。这个事情本身是个亮点,但如果不挖掘出具体事件作为依据,只是空谈成果,是缺乏说服力的。我与外包佣工坐下来,引导他们去回忆,去思考,最终挖掘出了几个亮点故事。外包佣工赵金刚,初到井区时没有任何特长,井区安排了他参加电工培训,如今凭着这一技之长,他成为了作业区其他井区的抢手“人才”。不仅如此,赵金刚结婚时,井区长还带着几名员工亲自到赵金刚的老家参加婚礼,当得知赵金刚的妻子没有工作,井区又安排她在井区帮厨。一年夏天,刚轮休接岗的赵庆猛突然接到了家里的一个电话,得知家里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是身处深山井站又能如何回家呢,赵庆猛焦急不已。井区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安排车辆送他回家。在孩子治疗期間,井区多次打电话询问情况,井区员工为其捐款1000多元,帮助赵庆猛一家度过艰难时期。这些故事便是“家文化”实践中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和基层员工的聊天中,和他们一起回忆从开始上班到现在的过程,走入他们的生活,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揣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样与众不同的事情,是我认为身为油田记者要做的事情。
在油田一线,每天都发生着无数撼人心魄、值得歌颂的人和事,需要新闻记者去挖掘、去报道。怀揣一个石油人的情怀,走在基层一线,用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记录下石油人的点点滴滴,不让那些美丽的故事随着油田发展的长河流淌走,就是一名油田新闻记者所要做到的。
参考文献:
[1]段巍.浅谈一线记者的新闻敏锐与采访技巧[J].《今传媒:学术版》,2014(8):171-172.
[2]李小林.在第一线采访是记者最大的诀窍[J].《新闻业务研究》,2000(13):9-9.
[3]孙晓光.一线记者如何练好新闻采访功底[J].《新闻传播》,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