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 优化教学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s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方面出发,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为目的的一门社会实践类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小学生的道德品质要求逐渐提升,该课程紧密联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切实从学生角度出发,贯彻学生的思想道德养成。本文主要通过实际的教学经验分角度的来探讨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方式,提出可借鉴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 教学方法 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5-0102-02
  在道德至上的当代社会,不管是多么出类拔萃的大智慧也无法弥补一个人在道德方面的缺失。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思想道德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因为这门课程的本身特性决定了其教学氛围不应是刻板的程式化教学,作为老师,应该在小学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学生印象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思想道德的养成成为一种生活品质,而不是古板的教学科目。
  一、围绕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对新鲜事物始终保持着好奇心,思想品德的养成也在这个阶段成大体趋势,在这个阶段,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积极的去引导去纠偏。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授课者,应围绕课本,将课本内容灵活化生动化,学生的学习热情方能更好的调动起来。这门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段和价值观,因此老师的教学重点也应该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思想道德养成有良好的精神走向。
  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执教老师,我打破了传统的以老师授课为中心的固有模式。我认为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学生的课堂体会远远比老师的谆谆教诲获益得多。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中心往往是照本宣科,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迷茫感和疲惫感也会增多,这对教学过程来讲是非常不益的。因此,我首先为学生们创设了一个相对轻松的授课环境,让他们作为课堂参与主体获得直接的课堂体验,教材上为我们的教学过程提供了非常多的教学案例,作为老师,我们应避免照本宣科,应围绕教材,将教材内容生活化真实化,把学生的融入度和参与感提升起来。
  二、开放式教学,教学轻松化
  小学生因其年龄特性,对一些空泛、抽象的知识内容是有限的。而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从其本质上来讲它不是一门学科,它不应被教育包装化变成 “赤条条”的量化教育。眼观现在的教育形式,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经与小学生的实际体验脱节,教学形式也局限在了课本中。思想品德的养成不是教条式的规则教育,是触及内心的自我思考。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应该在良好的引导下舒展绽放。除此,在课堂中,我提倡学生角色扮演,将教材中的教学案例幻化成在场的同学,学生有了参与感,学习热情也就提升了。通过这种角色扮演,情景代入,学生对于这门课程不再是抗拒,也不会觉得枯燥无聊,并且通过案例再现,我发现学生去思考了,这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
  三、打破传统评价体系,评价动态化
  分数化的考核模式对于小学教育来讲过于刻板化,学生往往忽略了学习当中的思考过程,一味的去追崇分数,这对教学目的来讲显然是不乐观的。因此,我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考核体系,不去用分数量化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以动态的眼光去观察学生的思想道德养成。
  因此,在设计课堂作业的时候,我设计了很多开放式题目。这些题目旨在反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態度以及对教材知识的掌握能力。而开放式作业更大程度上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趋势,发现问题及时纠偏,我想,这才是这门课程的真谛。
  结语:
  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但良好的教学引导对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一门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实践类课程,对老师的教学策略也需要全方面多方位的去考量。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去挖掘去学习,去挖掘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去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以及老师的良好引导,能够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掌握基本的社会实践以及生活常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作为执教者,应围绕教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生活,采取积极动态的考核模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朱小燕.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
  [2]王树旺.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J].文教资料,2009,(28).
  [3]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李湘春.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1)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注重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语文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有利于新课改要求的实现,因此笔者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5-0078-01  1.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概述  情感教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5-0069-02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斷深入及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的形势下,人们对高中语文教学给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与重视。因为高中语文学科具有多方位、广泛等特点,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还应当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1]。
期刊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拓宽学生对历史研究的视野,提升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对国家的发展与成长的历史的了解,以及对于高中生后续的高等教育等多方面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本文以高中历史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研究目的,试图通过丰富日常教学手段来唤醒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手段 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渗透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政治老师对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老师对学生的培养也趋向更加的开放式。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为人处世的准则,塑造同学们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使初中生能够积极做一个“家事国事,事事关心”的爱国主义青少年,让他们冲破传统教育的枷锁,多思考多实践,使得素质教育的形式更加的多样化。  【關键词】核心素养 课堂趣味性 良师益友式的沟通
期刊
【摘要】对于高三的学生而言,高三的整个过程就是知识复习,高三复习对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是梳理、夯实学生整个知识系统的重要过程,尤其是高三的第一轮复习工作的落实,就影响了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只要能够紧紧的抓住第一轮复习这一个关键点,就能够实现自身成绩的突飞猛进,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师都会从学科中最基础、最关键的知识进行推进式复习,会对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因此本文就对小组合作学
期刊
【摘要】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关于国家复兴的伟大战略以及执政思想,作为大学生更应该紧紧拥护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于中国梦的伟大倡导,要坚定对党的信仰。用中国梦的思想来改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让当代大学生能够接受中国梦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让他们能够更好的为社会进步助力。下文中笔者对依靠中国梦完善和改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的落实有所帮助。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能够有效传达自己的情绪与内心,并且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其学习兴趣,对思政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教师肢体语言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包括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运用肢体语言的建议,即保持肢体语言的美感与亲和力,恰当表达自己的肢体语言并注意学生的肢体动作。  【关键词】肢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课间10分钟“思想问题”辅导的案例思考,阐述了思想政治教师在对学生“思想问题”辅导过程中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思想问题 辅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5-0085-02  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学生的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现就一次课间10分钟的“思想问题”辅导案例,谈谈笔者对思想政治教师对学生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高校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开始接触复杂的信息内容,思想认识会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和分析,并针对教学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能够为教学改革实务操作提供相应的参照。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2015年本科教学工
期刊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大学生思想道德体系的构建不仅是其自身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优化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文明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现象入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现象的具体表现及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拓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方式,规范大学生道德行为的策略及建议,以有效应对当前大学生道德滑坡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行为 失范成因 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