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课堂教学片断引发的思考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k5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学生的人生阅历、个人经验、心境、文化程度等决定了阅读体验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该如何处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可以从三方面去努力:给学生充分体验的时空,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珍视独特的体验,鼓励学生表达体验;尊重个体间体验的差异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关键词]语文阅读 个性化体验 阅读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004
  早在2001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体验,那么,在语文阅读的实际教学中,该如何处理学生“个性化体验”问题呢?最近我们培训机构组织了一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活动,笔者听取了十几堂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公开课,觉得有必要重提这个老话题。下面笔者结合几个课堂教学片断,谈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课堂教学片断一:学习《月亮与霓虹灯》,教师在简介了作者后,用一个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小说讲的是怎样一个故事?”学生沉默,教师三言两语加以提示,学生还是懵懂无知,教师就不耐烦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接下来的课堂活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课堂教学片断二:学习《那树》,教师抓住重点语段,组织学生集体朗读、分小组朗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所表达的对大树不幸命运的同情、痛惜和悲愤。这时有个学生举手发言,由文中的大树想到他村里的那颗千年古樟。八九年前,总投资上百亿的甬台温高速公路修到了古树下,村民要保树,这事后来上了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他父母告诉他,像这种古树在乡下有不少,平时根本没人把它当宝贝。当年保树的也只是部分村民,他们目的主要是希望国家多给些补偿,后来国家多花了五千万把高速公路改道了。那棵树现在还光秃秃孤零零地站在村口,又回到没人关注的状态。这个学生最后说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要让国家浪费那么多钱呢?村民这样的保树行为有多大意义呢?当时,教室里一片寂静。教师下意识地看了一下时间,脱口说道:这位同学说的是另外一个话题了,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暂不讨论。
  一、给学生体验的时空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卡尔维诺的《月亮与霓虹灯》是隐喻性极强的小说,片段一中,教师没有给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时间,就急于抛出问题的答案。很显然,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大忌。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传统的轨迹,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关系是传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事实上,语文教学是一个培养语感、运用语感、积淀语感的过程。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其语感的培养和积淀是在与他人的交互磨合过程中进行的,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基于文本的教师、学生心与心碰撞、情与情交流的十分美好的富有张力的对话过程。
  “学习语文的第一工夫应该下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汉语言文字是表意性的文字,其意象性更为明显,加上作家在表情达意时故意追求“言外之意”“意外之韵”,更赋予了文本丰富的内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以充分体验的时空,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让他们沉潜于作品中,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紧密接触文本创设情境,提供机会,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二、珍视个体体验的独特性鼓励学生表达体验
  学生对文本的具体化是他们的个人活动,个人经验、心境和其他所有的偶然性都会影响到他们对文本的具体化。因此,学生的个体体验具有独特性。阅读首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是一个有机的主体,他们不是空洞地走向课堂,他们只是以原有知识和经验为生长点,不断滋生出新的知识和经验的网点”[1]。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滋生出个人化的感受和个人化的见解。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宽容环境,以便他们表达自己的体验,应该鼓励学生敢于表达独特的体验,并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那树》一文,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来传达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样的深刻内涵。人类为了一己私利漠视自然万物的生命,这是极其可恶的行为。作家中杰英在《实话实说》栏目里讨论千年古樟的去留时以科学地态度把握好取舍的度,冷静理智地处理好人与“他者”的关系应该是我们学习《那树》在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所在吧。很可惜,片段二中的教师放弃了这个能带领学生深层思考的良机。
  学生表达体验的方式有多种,“说”和“读”是表达体验的主要形式。在这里主要谈谈“读”。“读”是“把文字的精神理趣在声音里曲曲折折传达出来”。“读”既是一种体验,又是表达体验的过程。要鼓励学生表达体验,教师首先该敢于和善于表达体验,因而教师的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善于范读的教师能够相对快速地把学生带进文本世界。对范读没有自信的教师,则不妨“借鸡生蛋”:借助多媒体实现教师范读的愿想。
  面对同一个言语作品,面对同一段文字,有着不同体验的人会有不同的“读”法,他输出言语内容的方式和结果都是不同的。“声音是语言文字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我们首先通过它来获得对形象的间接的感受,而阅读者在诵读文章时的声音的轻重缓急无不渗透着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2]从这一点上说,提倡学生单个读比集体读更有意义,因为单个读是学生表达自己独特体验的很重要的方式。
  三、尊重个体间体验的差异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读者阅读作品有一个“期待视野”,它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情趣等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读者“期待视野”的差异性使读者的阅读体验呈现明显的差异。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教师要在引领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方面尽好责任和义务。
  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它应该是作者、读者、编者、作品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现代主义理论家赫施把作者的意图作为作品意义的唯一决定者,他在《解释的有效性》一书中指出,解释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者的意图,一切解释均应统一于作者的意图之下,只有如此,才能消除释义者的“释义的噪音”。此外,编者的用意也是形成作品意义的重要因素。相对于处于自然状态的文学作品来说,进入教材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文学作品,对它的理解应该是有一定标准的,尽管往往不存在唯一的标准。因为在它入选之前,已经存在着对它的种种解读、阐释,在这些阐释中,总存在着一些“多数人所认可”并且是“文化、文学等专门部门研究者对作品的权威解说”[3]。
  强调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不是说学生的任何解读都是合理的。我们教师要做的是在给学生充分的体验的同时为学生能够努力靠近这种解说做点帮助。帮助有两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文本”外的资料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二是从长远的眼光看,丰富发展学生的“期待视野”。教师竭己所能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搭好脚手架,而不是越俎代庖,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始终要记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把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落到实处,阅读教学才有我们所期盼的实效性,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 注 释 ]
  [1]钟启泉总主编,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2]丁晓民.中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几点设想[J].语文学习,2000(5).
  [3]钟启泉总主编,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们结合身边的实际环境和风俗习惯学习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自然环境。一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良好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燃起建设家乡的热情。  [关键词]区域地理 乡土地理 价值观  《西北地区》这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地理,是学习区域地理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另一方面本节涉及
[摘要]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写作会千篇一律?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写作脱离实际?经过深层次思考,发现其原因在于我们的教学很大程度上立足于书本,太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历史教师要树立让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连的教学观念,创新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84  201
[摘要]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总是有其复杂的发展历程,如英国君主立宪制中的责任内阁制,从其产生到发展为宪政意义下的“责任制”政府经历了至少200年的时间,但是我们的教科书由于自身局限往往会简化这一历程,文章以介绍“责任制内阁”发展为载体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责任制内阁教学慢镜头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092
[摘要]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难度明显偏大,而且题型变化多端,考点又无孔不入,所以教师在把握上有一定的难度。实践证明,前几年备考中的大专题、大概论已经不合时宜,最佳备考方法就是“抓细节”,细节抓实了高考也就赢了。文章将作者认为在高三备考中操作容易并且收效甚好的4个细节策略与大家共享。  [关键词]历史教学高考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
课堂教学是决定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而课堂教学的“肯綮”在于有效性。传统的教学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政治时经常陷入“学而背之—背之厌之—厌之拒之”的恶性循环之中,教学质量可想而知。为解决此种困境,教师应将“教”有效地转变为一种指向性明确的“学”,创建一种新型的互动互助教学方式,力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反复钻研、推敲、反思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生成高效课堂。  通过多年的课堂教
[摘要]思想政治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健全的道德品质,从而完善个人品格,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53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
[摘 要]《逍遥游》是庄子的散文代表作,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列为必修课。整体法和意象法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整体法和意象法在《逍遥游》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写作艺术和文章表达的主旨有一个基本理解和掌握,这也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逍遥游 整体法 意象法 高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逍遥游》
[摘 要]《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诗歌,作为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语文科所学的第一篇课文,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拓展学习思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是这次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在山的那边 教学案例 实录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22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诗歌,是诗人王家新根据自己成长经历
有句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英语教学需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然后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每个学生能力不同,层次不等,再加上态度各异,这就为教学加大了难度。为了学生能够切实地自主学习,我们英语教研组的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并根据学习目标的变化,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及时更新导学案内容,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一、导学案实践案例  1. 课前准备。  课前发放预习导
[摘 要]一代大师钱学森老人在临终前发问,直指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钱老之问”叩问着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毋庸置疑,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创造理念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宗旨仍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教师应遵循陶行知创造理念教育思想,将其实践于高中英语学教学中,以期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理念 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中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