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力是潜藏在每个儿童身上最宝贵的资源,要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艺术才能激发出来。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外,还要通过课后的作业练习,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延续性开发。可是,很多语文老师对作业布置却感到十分困惑:抄写字词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吧,可又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显得机械重复;布置阅读吧,学生容易感觉单一而枯燥;一味布置实践性作业吧,家长们总觉得花花哨哨,学生基础不牢固,没实际意义……那么什么样的作业才是既有效,又科学,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作业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能容许让少年学生从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因此,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本着“务实、高效、求新”的原则,对学生的语文作业设计做了如下的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以“自由选择”代替“统一完成”
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志趣,爱好,学习的能力和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的作业设计,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内需进行“自助餐式”的选择。这样可以让学生大脑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在兴趣中完成自己选择的预定的作业。
例如,在学习“遗迹”这个单元的《索桥的故事》一文后,我就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自助餐”,如下:①摘抄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原因;②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写出自己的体会;③给本课中任意一段话出一份阅读题并附上答案。(三个题任选其一)。对这样的作业,学生既好奇,又兴奋,能力强的同学选择了给段落出阅读检测题,很自然地将字、词、句、段、篇的知识都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和变通,他们在出自测题的过程,既是对文章内容的又一次强化,更是对文章内容进行内化和升华,学生兴趣盎然;中等学生选择了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也谈了体会,既有难度,又有刺激;能力较差的学生,积累了词句,扎实了基础,也能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体会,在感悟能力上也有所拔高。
这样的作业设计,既兼顾了学生的兴趣,又考虑了孩子们的能力差异,虽然是同一课的作业,却满足了不同的需求,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二、以“丰富多样”代替“机械重复”
重复、机械性的作业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容易对作业产生厌烦情绪,甚至畏惧心理。苏霍姆林斯基说:“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的途径,就是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可见,“丰富、多样、有趣”的作业是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内在动机。
(一)办一办: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将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是对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培养。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我通常让学生将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并以“小板报”的形式呈现。小报的内容可以自由选择,如“词语大看台”、“句子大练兵”、“课文知识小宝库”、“文学常识小灵通”等,大到文章读后感,小到文章中一个标点符号的妙用,都可以囊括到小报之中,而且孩子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对小报进行规划、装饰,完了后交到老师那儿进行评比。这样的作业学生做起来轻松,而且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他们在绘画、审美、设计、创新等能力上都可以得到充分发展。
(二)演一演: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甚至有家喻户晓的剧本,让学生试着将这些有趣的故事演一演,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表演,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能让他们在合作表演中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创造能力。例如《负荆请罪》一课,我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表演。学生自由分配,选择角色,补白文本,将部分文言文改为白话文进行流畅自如地表达,这个过程也是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有效培养的过程。不管是参与表演的学生,还是“幕后”的“工作人员”,都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因此,学生兴趣浓,学习效果自然也好。
(三)查一查:这又是一个让学生亲历实践的过程。在学完“遗迹”这个单元后,我围绕“我身边的遗迹知多少”这一主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采访活动,如,查一查身边的遗迹名称、历史、相关文献资料,并写出调查报告。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认识到:我们应该为保护这些有限而珍稀的环境资源做出贡献。学完“英雄”这一个主题单元,我又让学生调查收集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及事迹,学生又一次加深了对“英雄”及“英雄行为”的理解。
(四)编一编:北师大教材里有很多文章都具有浓浓的人文性,有些文章言虽尽却意未止,结尾留有想象的余地。因此,我常常在学完文章过后,让学生对文章采用扩写、补写、改写等形式进行续编。比如:在学习《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时,我发现课文对孙晋芳刻苦练球的描写只例举了“在炎夏”之情景,于是,我引导学生想象“在寒冬”的一幕,指导学生以“在凛冽的寒风中,孙晋芳”为开头写一段话,加深对文中 “朝夕苦练”的感悟;在学完《夜莺之歌》一课后,我又引导学生想象“游击队看到了小夜莺后”的情景并进行续编,让小夜莺的英雄形象更加丰满。
三、以“共同完成”代替“自主完成”
新课程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这里的合作既是指生生之间的合作,也指师生之间的合作,还指学生和身边一切可能合作的人的合作。如家长、朋友。因此,学生作业的完成既可以是个人行为,也可以是集体的行为。
(一)与同伴合作:学生在校的时间要占掉一天的三分之一。因此,和同伴的交流互动是学生在校的主要状态之一,若教师能很好地利用这一连带关系,将会起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课后词语的听写检测,就可以放在学生同伴与同伴之间进行,听写的时间,地点均可自由选择,而教师只需抽查便可,这样既减轻师生负担,也让作业完成的形式不显呆板,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意识。
(二)与家长合作:学生的课外阅读一直是教师难以掌控的作业,而这一作业则可以通过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亲子读书卡”的形式来监控。这样的设计将家长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家长在和自己的孩子共同完成作业时,起到了引导、督促、鼓励作用,使作业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学的最优化和如何减轻学生的负担时,告诫人们“不要取消作业”而是要“从一道练习作业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所以,课外作业,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记忆,更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它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唤醒他们创造的潜能;不是热热闹闹图形式,而是真真实实求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双流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能容许让少年学生从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因此,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本着“务实、高效、求新”的原则,对学生的语文作业设计做了如下的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以“自由选择”代替“统一完成”
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志趣,爱好,学习的能力和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的作业设计,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内需进行“自助餐式”的选择。这样可以让学生大脑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在兴趣中完成自己选择的预定的作业。
例如,在学习“遗迹”这个单元的《索桥的故事》一文后,我就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自助餐”,如下:①摘抄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原因;②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写出自己的体会;③给本课中任意一段话出一份阅读题并附上答案。(三个题任选其一)。对这样的作业,学生既好奇,又兴奋,能力强的同学选择了给段落出阅读检测题,很自然地将字、词、句、段、篇的知识都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和变通,他们在出自测题的过程,既是对文章内容的又一次强化,更是对文章内容进行内化和升华,学生兴趣盎然;中等学生选择了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也谈了体会,既有难度,又有刺激;能力较差的学生,积累了词句,扎实了基础,也能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体会,在感悟能力上也有所拔高。
这样的作业设计,既兼顾了学生的兴趣,又考虑了孩子们的能力差异,虽然是同一课的作业,却满足了不同的需求,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二、以“丰富多样”代替“机械重复”
重复、机械性的作业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容易对作业产生厌烦情绪,甚至畏惧心理。苏霍姆林斯基说:“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的途径,就是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可见,“丰富、多样、有趣”的作业是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内在动机。
(一)办一办: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将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是对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培养。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我通常让学生将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并以“小板报”的形式呈现。小报的内容可以自由选择,如“词语大看台”、“句子大练兵”、“课文知识小宝库”、“文学常识小灵通”等,大到文章读后感,小到文章中一个标点符号的妙用,都可以囊括到小报之中,而且孩子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对小报进行规划、装饰,完了后交到老师那儿进行评比。这样的作业学生做起来轻松,而且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他们在绘画、审美、设计、创新等能力上都可以得到充分发展。
(二)演一演: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甚至有家喻户晓的剧本,让学生试着将这些有趣的故事演一演,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表演,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能让他们在合作表演中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创造能力。例如《负荆请罪》一课,我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表演。学生自由分配,选择角色,补白文本,将部分文言文改为白话文进行流畅自如地表达,这个过程也是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有效培养的过程。不管是参与表演的学生,还是“幕后”的“工作人员”,都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因此,学生兴趣浓,学习效果自然也好。
(三)查一查:这又是一个让学生亲历实践的过程。在学完“遗迹”这个单元后,我围绕“我身边的遗迹知多少”这一主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采访活动,如,查一查身边的遗迹名称、历史、相关文献资料,并写出调查报告。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认识到:我们应该为保护这些有限而珍稀的环境资源做出贡献。学完“英雄”这一个主题单元,我又让学生调查收集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及事迹,学生又一次加深了对“英雄”及“英雄行为”的理解。
(四)编一编:北师大教材里有很多文章都具有浓浓的人文性,有些文章言虽尽却意未止,结尾留有想象的余地。因此,我常常在学完文章过后,让学生对文章采用扩写、补写、改写等形式进行续编。比如:在学习《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时,我发现课文对孙晋芳刻苦练球的描写只例举了“在炎夏”之情景,于是,我引导学生想象“在寒冬”的一幕,指导学生以“在凛冽的寒风中,孙晋芳”为开头写一段话,加深对文中 “朝夕苦练”的感悟;在学完《夜莺之歌》一课后,我又引导学生想象“游击队看到了小夜莺后”的情景并进行续编,让小夜莺的英雄形象更加丰满。
三、以“共同完成”代替“自主完成”
新课程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这里的合作既是指生生之间的合作,也指师生之间的合作,还指学生和身边一切可能合作的人的合作。如家长、朋友。因此,学生作业的完成既可以是个人行为,也可以是集体的行为。
(一)与同伴合作:学生在校的时间要占掉一天的三分之一。因此,和同伴的交流互动是学生在校的主要状态之一,若教师能很好地利用这一连带关系,将会起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课后词语的听写检测,就可以放在学生同伴与同伴之间进行,听写的时间,地点均可自由选择,而教师只需抽查便可,这样既减轻师生负担,也让作业完成的形式不显呆板,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意识。
(二)与家长合作:学生的课外阅读一直是教师难以掌控的作业,而这一作业则可以通过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亲子读书卡”的形式来监控。这样的设计将家长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家长在和自己的孩子共同完成作业时,起到了引导、督促、鼓励作用,使作业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学的最优化和如何减轻学生的负担时,告诫人们“不要取消作业”而是要“从一道练习作业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所以,课外作业,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记忆,更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它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唤醒他们创造的潜能;不是热热闹闹图形式,而是真真实实求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双流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