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来自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是的,一切和教材有关的问题,都与质量有关,都与学生有关,也都与未来有关。因此,关于教材的探讨是极其必要也极有意义的。
一、 追问:语文教材的特点还应该有哪些
说起语文教材应该具备的特点,我们可以历数一长串:工具性、人文性、系统性、实践性、艺术性、民族性、国际性……然而,除此之外,语文教材是否还需有其他的特点呢?
1. 规范性与科学性,让教材长得更健康。规范性与科学性是相一致的。只有遵循了一定规范的东西才是科学的;而科学的,也往往是规范的。追求教材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不仅要考量教材整体结构、体系的规范,也要关注选文、文章语言的规范。首先,选文应该要有相当程度的学术规范,要尽可能提供作者、文章出处,甚至写作背景等,既让读者和作者有经验的对接,也能将教材的学习引向更宽的领域,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其次,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教材应该要有文学的趣味。语言既是准确的,也是有光泽的,不能因为要保障生字的教学或是其他因素等随意修改言辞表达,破坏原有的规范与美。
2. 教育性与教学性,让教材走得更长远。“教育性”指的是教育价值,是教材的本位问题。教材的本位到底应该是什么呢?毋庸置疑,肯定是“儿童本位”。作为受教育者的儿童,他们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所受的教育,是要成全其成为一个更完整的儿童,而不是作为成人的附属,或是国家的附体。其次,语文课程论中也一再强调,教材主要是用作教学的工具或途径,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凭借,它应该具有“学习指导功能”,即具有“教学性”,或者是“可教学性”。基于此,它首先就应该是与教学内容趋向一致,是教学内容所指向知识的典型材料,比如在语言特色上,在结构层次上,在立意表达上等具有较为显著的特征。
二、 建构:语文教材的样式还可以是什么样
那么,什么样的教材才能更显规范与科学?更显教育性与教学性呢?以下便是参照华师大语文课程研究所郑桂华教授的教材样张而编写的一份教材(例子中省略了课文原文),以供探讨。
● 阅读教学:散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为例)
【导语】
阅读散文,一般要知道作者在散文中“写了什么”,是“怎么呈现”的,“写得怎么样”等等。
【预习】
1. 自学生字描红,查词典理解生词,看图片认识文中的动植物。
2. 朗读课文,说说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些什么。
3. 了解萧红,阅读代表作《呼兰河传》的相关章节。
【建构】
一、 整理文章脉络
1. 默读课文,概括出文章写到了园子里的什么。
2. 仔细读作者和祖父的部分,画出我们在园子里的活动。
3. 作者详细写了哪几样活动,简略写了哪几样?
二、 赏析文章内容
1. 再次阅读课文,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1) 先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园子的特点。
(2) 想想文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这些特点。
2. 作者主要写了自己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反复阅读、思考或讨论。
(1) 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自己和祖父的?
(2) 作者使用了哪些句式?画出典型的句式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 展开联想,作者和祖父还会在园子里做些什么?
三、 体味作者情感
1. 深入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画面,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2. 读读文章开头,想想为什么这么写,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
3.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讨论“园子”有何特殊的意味。
【拓展】
1. 文章写了很多有趣的童年生活画面,选择一两处摘抄一下。
2. 你还阅读过哪些写童年生活的散文,请列举出题目及作者。
3. 学习文章语言、句式及结构方面的写法,也来写一件你的童年趣事。
【链接】
有一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烂漫的童年生活中;让人不由得就像站住了,笑微微地看着那个淘气的小姑娘,看她“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等她醒了,看她又闹出什么好玩的来……这本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写这本书的人名叫萧红,她31岁的时候,便离开了人世。
●习作教学:游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习作4》为例)
【导语】
写游记,重点是要学会移步换景,按顺序抓住每一处景点的特点来写,并且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建构】
一、 感受方法
1. 关注“移步换景”。再次回读曾经学过的游记类散文,如《黄果树瀑布》《莫高窟》等,画出作者游览路线图,即到了哪儿看到了什么。
2. 关注“详略得当”。根据回读的课文或教材中的例文,完成下面表格。
3.关 注“真情实感”。
(1) 再读刚才的课文或例文,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2) 找找文中的哪些词句中包含了这样的情感,画出来读一读。
二、 修正与写作
(一) 辨析修改
到了尚湖,我惊诧了,从一个新造的大门进入,出现在眼帘的是无数崭新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湖边垂柳轻拂,水波荡漾,荡向湖中精致的小亭,如同一幅山水画。极目远眺,连着的岛屿,把几片湖面连成一个整体。古朴的楼阁与银亮的湖面相映成趣,透出浓浓的江南水乡韵味。
木桥的两侧延伸出一栏栏文化板,上面记载了一年中每天国际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走过这座桥,如同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
1. 读上面的片段,对照写游记的要点,说说它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
2. 根据判断出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二) 独立写作
1. 题目:游××(××游记)
2. 要求
(1) 选择一处你熟悉的或印象深刻的地方。
(2) 再现这一地方,通过有条理地介绍各景点的特点,突出这个地方的主要特色,表达你的情感。
(3) 看看谁的介绍更逼真更动人,能吸引大家前去游览。
【解说】
以上样张就阅读教材与习作教材进行了重新编写。
细细阅读这样的样张,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教材比我们惯常的教材显得更为具体。这种具体从课前的“导语”开始,直至教与学的“建构”,再到拓展实践等,既让师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把握了教学内容的主旨,也预设了教与学的路径。不难想象,拿到这样的教材,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会会心微笑并深受益处,因为,这种“学习指导功能”的清晰展现无疑会大大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有效性,教材的“教学性”也得到了真切的落实。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语文教师。
一、 追问:语文教材的特点还应该有哪些
说起语文教材应该具备的特点,我们可以历数一长串:工具性、人文性、系统性、实践性、艺术性、民族性、国际性……然而,除此之外,语文教材是否还需有其他的特点呢?
1. 规范性与科学性,让教材长得更健康。规范性与科学性是相一致的。只有遵循了一定规范的东西才是科学的;而科学的,也往往是规范的。追求教材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不仅要考量教材整体结构、体系的规范,也要关注选文、文章语言的规范。首先,选文应该要有相当程度的学术规范,要尽可能提供作者、文章出处,甚至写作背景等,既让读者和作者有经验的对接,也能将教材的学习引向更宽的领域,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其次,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教材应该要有文学的趣味。语言既是准确的,也是有光泽的,不能因为要保障生字的教学或是其他因素等随意修改言辞表达,破坏原有的规范与美。
2. 教育性与教学性,让教材走得更长远。“教育性”指的是教育价值,是教材的本位问题。教材的本位到底应该是什么呢?毋庸置疑,肯定是“儿童本位”。作为受教育者的儿童,他们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所受的教育,是要成全其成为一个更完整的儿童,而不是作为成人的附属,或是国家的附体。其次,语文课程论中也一再强调,教材主要是用作教学的工具或途径,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凭借,它应该具有“学习指导功能”,即具有“教学性”,或者是“可教学性”。基于此,它首先就应该是与教学内容趋向一致,是教学内容所指向知识的典型材料,比如在语言特色上,在结构层次上,在立意表达上等具有较为显著的特征。
二、 建构:语文教材的样式还可以是什么样
那么,什么样的教材才能更显规范与科学?更显教育性与教学性呢?以下便是参照华师大语文课程研究所郑桂华教授的教材样张而编写的一份教材(例子中省略了课文原文),以供探讨。
● 阅读教学:散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为例)
【导语】
阅读散文,一般要知道作者在散文中“写了什么”,是“怎么呈现”的,“写得怎么样”等等。
【预习】
1. 自学生字描红,查词典理解生词,看图片认识文中的动植物。
2. 朗读课文,说说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些什么。
3. 了解萧红,阅读代表作《呼兰河传》的相关章节。
【建构】
一、 整理文章脉络
1. 默读课文,概括出文章写到了园子里的什么。
2. 仔细读作者和祖父的部分,画出我们在园子里的活动。
3. 作者详细写了哪几样活动,简略写了哪几样?
二、 赏析文章内容
1. 再次阅读课文,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1) 先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园子的特点。
(2) 想想文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这些特点。
2. 作者主要写了自己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反复阅读、思考或讨论。
(1) 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自己和祖父的?
(2) 作者使用了哪些句式?画出典型的句式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 展开联想,作者和祖父还会在园子里做些什么?
三、 体味作者情感
1. 深入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画面,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2. 读读文章开头,想想为什么这么写,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
3.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讨论“园子”有何特殊的意味。
【拓展】
1. 文章写了很多有趣的童年生活画面,选择一两处摘抄一下。
2. 你还阅读过哪些写童年生活的散文,请列举出题目及作者。
3. 学习文章语言、句式及结构方面的写法,也来写一件你的童年趣事。
【链接】
有一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烂漫的童年生活中;让人不由得就像站住了,笑微微地看着那个淘气的小姑娘,看她“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等她醒了,看她又闹出什么好玩的来……这本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写这本书的人名叫萧红,她31岁的时候,便离开了人世。
●习作教学:游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习作4》为例)
【导语】
写游记,重点是要学会移步换景,按顺序抓住每一处景点的特点来写,并且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建构】
一、 感受方法
1. 关注“移步换景”。再次回读曾经学过的游记类散文,如《黄果树瀑布》《莫高窟》等,画出作者游览路线图,即到了哪儿看到了什么。
2. 关注“详略得当”。根据回读的课文或教材中的例文,完成下面表格。
3.关 注“真情实感”。
(1) 再读刚才的课文或例文,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2) 找找文中的哪些词句中包含了这样的情感,画出来读一读。
二、 修正与写作
(一) 辨析修改
到了尚湖,我惊诧了,从一个新造的大门进入,出现在眼帘的是无数崭新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湖边垂柳轻拂,水波荡漾,荡向湖中精致的小亭,如同一幅山水画。极目远眺,连着的岛屿,把几片湖面连成一个整体。古朴的楼阁与银亮的湖面相映成趣,透出浓浓的江南水乡韵味。
木桥的两侧延伸出一栏栏文化板,上面记载了一年中每天国际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走过这座桥,如同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
1. 读上面的片段,对照写游记的要点,说说它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
2. 根据判断出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二) 独立写作
1. 题目:游××(××游记)
2. 要求
(1) 选择一处你熟悉的或印象深刻的地方。
(2) 再现这一地方,通过有条理地介绍各景点的特点,突出这个地方的主要特色,表达你的情感。
(3) 看看谁的介绍更逼真更动人,能吸引大家前去游览。
【解说】
以上样张就阅读教材与习作教材进行了重新编写。
细细阅读这样的样张,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教材比我们惯常的教材显得更为具体。这种具体从课前的“导语”开始,直至教与学的“建构”,再到拓展实践等,既让师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把握了教学内容的主旨,也预设了教与学的路径。不难想象,拿到这样的教材,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会会心微笑并深受益处,因为,这种“学习指导功能”的清晰展现无疑会大大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有效性,教材的“教学性”也得到了真切的落实。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语文教师。